【语文】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内较早用“错位”理论研究小说的是孙绍振,他凭借着自身的艺术直觉,对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感性体悟和理性升华,提出了不但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独创性的“错位”理论。孙绍振认为:“情节产生于人物心理距离的扩大,性格也依赖于人物心理拉开距离的趋势,而环境则是把人物心理打出常轨,构成拉开距离的条件。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语言、动机、行为等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小说中人物自我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口”错位,人物的相互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心错位”。如果人物只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来采取行动,而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环境氛围一致则缺乏自觉意识,又会形成人物与氛围的感知错位。
孙绍振对“错位”理论做了一个逻辑性的概括:“小说的情感系统是一个(多方位的)动态系统,一个方位的‘错位’,引起了另一个方位的‘错位’,这个层次的调节又引起了另一个关键的‘错位’。在表层上好容易达到了平衡,在深层结构上又因拉开了距离而失衡,在深度上达到统一了,可在表层又因心口误差(错位),使情感系统远离了平衡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复合的、多维的立体的情感系统的每一个方位、每一个层次的错位,都要引起全部系统的一切方位的反馈和调节。粗浅地说,在一定条件下,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多维情感结构,各种情感在性质和量度分化的程度与小说的审美价值成正比,各种情感错位差距越大,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情感错位的距离越小,艺术感染力越弱。”
(摘编自上官文坤《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材料二:
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评价之困难,脂评曾经以一连串的“说不得”来感叹。不过,日前有人发文对作为暖男的贾宝玉大加笔伐,认为贾宝玉“对世间女子尽心爱恋呵护,可除了‘有心’之外,他的爱浮于表面,能量极低,甚至反而给女孩子们带来灾难”。类似这样的判断其实是深刻地反映出该论者不理解当时社会语境,也缺乏对曹雪芹独特艺术匠心的体会。
《红楼梦》围绕着贾府这样的贵族之家展开贾宝玉等人的故事,传统社会中无往而不在的礼法制度,那种主奴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秩序,也在贾府众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全面体现。虽然不少学者把《红楼梦》归入才子佳人小说的谱系中,但以贾宝玉为中心的恋爱故事与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貌合神离,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复杂的。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突出了贾母听才子佳人故事时的一番反驳。贾母据以反驳的,是她对一个大家族的环境及受环境制约的才子佳人的认识,认为双方既不可能、也没机会相遇,即便相遇,佳人也不可能马上想到终身大事。贾母看到了这种故事的虚假、污秽,以及对礼教规矩的破坏,并严正声明这样的事自己家里不可能有,这样的故事也不会让自家小孩子听,其实正表现出作者认识现实的清醒眼光。
那么,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为何有可能相遇,并且发生了那么复杂的情感纠葛?长辈为何就不知道了?难道这是以老祖宗为代表的长辈们的“灯下黑”吗?是老祖宗一时犯糊涂吗?其实不然。因为作者是通过把人物年龄低幼化的艺术设计策略,来为他们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间。据周绍良先生的实际推算,全书展开的大半部分中,贾宝玉应该是十二三岁的年龄,林黛玉是十一二岁的年龄。也正由于人物年龄小,所以尽管在小说中,已经写到了他们为了真挚的爱而在甜蜜又痛苦中煎熬,但在旁人看来,这样的争吵只是儿戏。就像凤姐说的:“也没见你们两个人有些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越大越成了孩子了。”在这里,凤姐是完全把他们作为孩子来看待的,把他们的行为视为孩子之间的顽皮和喜怒无常,根本没朝恋爱这方面去想,其他家长也没朝这方面去想。
也许,作者有意要在贾宝玉等人的身上尝试一种年龄错位的笔法,所以,当他还在七八岁时,也就是《红楼梦》的第五回,作者就安排他神游太虚幻境,并在警幻仙子的引领中,与一位鲜艳妩媚如宝钗、风流袅娜如黛玉的兼美结为人生的爱侣,从而在象征的意义上完成了成熟。换言之,在儿童的躯壳内,贾宝玉,还有大观园其他女子的心灵,以一种秘密的方式在逾越常规地发展,以表现作者对情感的理想性吁求的一面。
正是从现实语境与艺术策略的相生相克中,我们才发现了作者塑造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复杂性和深刻性。而有些读者把一顿无形的板子打在他头上,让自己和贾政一类的家长来对贾宝玉形成两面夹攻之态势,由不得要让作者发一声“谁解其中味”的浩叹了。
(摘编自詹丹《要立足于历史语境和艺术策略来评价贾宝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节产生于人物心理距离的扩大,因此人物心理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
B.孙绍振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小说的各种情感错位差距往往与它的艺术感染力成正比。
C.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小说的情感结构是多维的,“情感”错位往往是一种复合式结构。
D.《红楼梦》中如果贾宝玉和林黛玉一直“心心相印”无矛盾,就无法拉开人物的心理距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错位”,而“错位”理论其实只是一种小说研究的策略。
B.读者理解了当时的社会语境,领会了作者的艺术策略,就能对人物作出深刻的判断。
C.《红楼梦》中贾母听才子佳人故事时的一番反驳,表现出了她认识现实的清醒眼光。
D.凤姐虽然内心怨忿,却以戏谑的口吻含沙射影地指责贾琏,这是表达上的一层错位。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阿Q正传》中,阿Q直到临死前还在遗憾判决书上代表死刑的圆圈画得不够圆。
B.李纨的住所——稻香村,“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
C.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唐明皇和杨贵妃至死不渝的情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D.“三打白骨精”能让读者记忆深刻,原因在于拉开了唐僧师徒三人的心理距离。
4.“作者有意要在贾宝玉等人的身上尝试一种年龄错位的笔法”,这种笔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孙绍振认为《林黛玉进贾府》“妙在情感互动的错位”。请以“宝黛初会”这一情节中的具体内容,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答案】1.A 2.D 3.C
4.(1)该笔法有利于拉开人物心理距离,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2)该笔法为贾宝玉等人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在儿童的躯壳内逾越常规地发展,进而表现作者对情感理想性的吁求。
5.示例一:众人的评价让宝玉在黛玉的心中留下不良印象,然而两人一见如故,这样的错位让黛玉受到强烈冲击,对宝玉的情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示例二:宝玉摔玉,本是出于对黛玉的高度认可,却让黛玉生发“因我之过”的忧伤,这样的错位拉开二人的心理距离,也让二人的情感之路更加曲折动人。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人物心理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错。根据原文“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语言、动机、行为等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可见应该是“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
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错位’理论其实只是一种小说研究的策略”错,材料二“也许,作者有意要在贾宝玉等人的身上尝试一种年龄错位的笔法”,可见“错位”理论不仅仅是用来研究小说的,小说作者也会有意无意地运用该理论进行创作。
B.“就能对人物作出深刻的判断”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类似这样的判断其实是深刻地反映出该论者不理解当时社会语境,也缺乏对曹雪芹独特艺术匠心的体会”,对作品人物的误解源于读者不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不领会作者的艺术策略,但不能由此反推理解了这些“就能对人物作出深刻的判断”。因为要深刻理解人物需要的因素很多。
C.“表现出了她认识现实的清醒眼光”张冠李戴,原文“其实正表现出作者认识现实的清醒眼光”,可见表现出的是作者认识现实的清醒眼光,而不是贾母。
故选D。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诗歌不是小说,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语言、动机、行为等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可分析概括出,该笔法有利于拉开人物心理距离,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结合“作者是通过把人物年龄低幼化的艺术设计策略,来为他们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间”“在儿童的躯壳内,贾宝玉,还有大观园其他女子的心灵,以一种秘密的方式在逾越常规的发展,以表现作者对情感的理想性需求的一面”可分析概括出,该笔法为贾宝玉等人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在儿童的躯壳内逾越常规的发展,进而表现作者对情感理想性的吁求。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原文内容有王夫人的话“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众人的评价让宝玉在黛玉的心中留下不良印象;然而宝黛初会,黛玉眼中的宝玉“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眼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黛玉曾以为是“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蠢物”,如今一见如故,这样的错位让黛玉受到强烈冲击,对宝玉的情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结合文中“小说中人物自我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口’错位,人物的相互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心错位’。如果人物只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来采取行动,而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环境氛围一致则缺乏自觉意识,又会形成人物与氛围的感知错位”分析,宝玉摔玉中,宝玉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这本是出于对黛玉的高度认可,却让黛玉生发“因我之过”的忧伤,这样的错位,既是宝玉的“心口”错位,也是宝黛的“心心错位”,这种错位,拉开二人的心理距离,也让二人的情感之路更加曲折动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桶者①
[奥地利]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了,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有删改)
【注】①本篇小说作于1917年冬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促织》中成名之子变形后,一家人迅速摆脱厄运,飞黄腾达,带有喜剧意义:而本文“我”变形后仍摆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带有浓重的悲剧意义。
B.本文两次描述了“我”的声音微弱不清,第一次是“我”首次呼喊煤店老板,第二次是“我”哀求老板娘,声音都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
C.本文开头写“我”因为唯一可以取暖的煤烧光了而打算向煤店老板请求帮助,煤店老板一定会因为“不可杀人”的十诫信条而帮助“我”。
D.本文最后写煤店老板要动身回应“我”,却被老板娘截停了,老板娘明明已经看见了“我”,却假装看不见,解下围裙将“我”扇走。
7.下列对文本相关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刻画了骑桶者这一人物,较全面地展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和绝望的小人物形象。
B.穷汉骑着空煤桶去赊煤,因为煤桶空才轻,这种“轻”给后文的老板娘用围裙扇走它埋下了伏笔;这种表面的轻逸,也反衬出现实的沉重。
C.小说以“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结尾,与开头“冷酷的火炉”“冷酷的天空”等内容照应,结构完整。
D.小说在叙述人称上主要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事件的参与者,通过对“我”的所见、所听、所感、所想的描写,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客观性。
8.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9.有人说:“这篇小说看似荒诞不经,仔细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理。”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C 7.D
8.①借煤前,“我”明知道只有乞讨才能得到施舍,还是选择“骑着煤桶前去”,实质上是渴望成功又害怕遭到拒绝,试图保持最后的尊严。
②借煤途中,“我”骑着煤桶远离地面,对煤店老板急切地请求却不愿与煤店老板而对面交流,显示出“我”的急迫、胆怯却又无可奈何。
③借煤失败后,对于老板娘的拒绝,“我”最后赌气咒骂,却只能浮升到冰山区域而永远消失,体现了一种愤怒、孤独与绝望的心境。
9.“荒诞不经”主要指故事的整体框架采用虚构的手法。作者虚构了“我”骑桶借煤的情节,“我”骑着空煤桶飘浮在空中去煤店赊煤,最后被老板娘用围裙扇走,浮升到冰山区域。
“合情合理”主要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真实性。
①小说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细腻逼真,符合生活真实,如煤店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形象生动。②小说真实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定的时代背景,当时贫富差距悬殊,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③小说能够真实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处境和精神状态。“我”是那个时代众多底层小人物中的一员,“我”的匮乏、孤独、无奈、隔绝等困境,都是当时社会现实底层百姓的真实反映,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煤店老板一定会因为‘不可杀人’的十诫信条而帮助‘我’”错误。原文“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这句话只是“我”的自嘲式冷幽默,并不代表煤店老板一定会因为十诫的信条而帮助“我”。
故选C。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客观性”错误。第一人称与“客观性”矛盾,“真实感”也非本篇小说的艺术追求。本篇小说采用的是荒诞手法,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故选D。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分析能力。
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心理变化。
从“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可知,借煤前,“我”明知道只有乞讨才能得到施舍,还是选择“骑着煤桶前去”,实质上是渴望成功又害怕遭到拒绝,试图保持最后的尊严。
从“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可知,借煤途中,“我”骑着煤桶远离地面,对煤店老板急切地请求却不愿与煤店老板而对面交流,显示出“我”的急迫、胆怯却又无可奈何。
从“遗憾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你这个坏女人,’……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可知,借煤失败后,对于老板娘的拒绝,“我”最后赌气咒骂,却只能浮升到冰山区域而永远消失,体现了一种愤怒、孤独与绝望的心境。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评价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要读懂文本及题干中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作者虚构了“我”这个小人物“骑着木桶飞翔”来借煤这一情节,原文“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文中叙写“我”骑桶的动作,滚落的姿态,被老板娘用围裙扇走等内容,这些细腻而超现实的刻画,使作品具有了讽刺的意味;结局的荒诞,原文“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写最后“我”的结局是浮升到“冰山”,结局的设计令人匪夷所思,但却表意隐晦,使得作品主旨表现为多重性。这些情节是超越现实的想象,是外在的设计匠心。可见,“荒诞不经”主要指故事的整体框架采用了虚构的手法。
从“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可知,小说通过“我”的心理细腻逼真的表现了“我”生活的窘迫;从“‘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小说描绘煤店老板和老板娘的语言、动作,符合生活真实,形象生动。
联系注释“本篇小说作于1917年冬,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原文“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可知,小说真实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定的时代背景,当时贫富差距悬殊,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
原文的“我”快被冻死而没有钱买煤,于是反复哀求,“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我”借煤事件本身更是来源于作者所处的现实生活——在那个特定时代,底层百姓迫于生存,抛弃尊严,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人物的荒诞与事件的真实相融合,便于读者更好理解主旨;文中写“我”骑桶的动作,滚落的姿态,被老板娘用围裙扇走等内容,使作品具有了讽刺的意味,同时也能更好地让读者体会到“我”作为现实世界中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卑怯而复杂的心理;最后“我”的结局是浮升到“冰山”,不但感受到作品展现的黑色幽默,更是深深体悟到主人公自嘲式的无奈和深沉的悲哀。“我”的匮乏、孤独、无奈、隔绝等困境,都是当时社会现实底层百姓的真实反映,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可见,“合情合理”主要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真实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0.下列各项加点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妃嫔(píng) 迤(yǐ)逦 祈(qǐ)祷 哀(āi)声叹气
B.驯(xùn)熟 觇(chān)视 肯綮(qīng) 窈(ǎ)陷
C.监(jiàn)生 忖度(cǔn duó) 歆(xīn)享 崤(xiá)山
D.厚赍(jī) 抢(qiāng)呼欲绝 迂讷(nà) 断井颓垣(yuán)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妃嫔”的“嫔”应读pín;“祈祷”的“祈”应读qí;“哀声叹气”的“哀”应写作“唉”;
B.“肯綮”的“綮”应读qìng;“窈陷”的“窈”应读yǎ;
D.“厚赍”的“赍”应为“赉”,读lài;“迂讷”的“讷”应读nè。
故选C。
11.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安定强盛) ②第(只是)以今日事势观之 ③功施(延续)到今 ④燕赵之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⑤抚军亦厚赉成(借给) ⑥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喧扰,争吵) ⑧度(计划)义而后动 ⑨难(排斥)壬人 ⑩儿涕而出(鼻涕) ⑪与(赞成)嬴而不助五国也 ⑫汝可模拟(想象)得之
A.①②③⑥⑨B.③⑥⑧⑫
C.④⑤⑥⑨⑪D.①③④⑧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句意: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到今天秦国仍安定强盛。
②句意:只是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
③句意:当初建立的功业一直延续到现在。
④句意:燕赵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⑤赉:赠送,赏赐;句意:抚军也优厚地赏赐了成名。
⑥句意:想起他们的祖辈父辈。
⑦句意: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⑧度:估计,衡量;句意:考虑到这样做合理,然后采取行动。
⑨句意:排斥巧辩的佞人。
⑩涕:哭泣。句意:儿子哭泣着走了出去。
⑪与:结交,亲附;句意: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⑫句意:你可以想象得到。
①②③④⑥⑦⑨⑫正确,⑤⑧⑩⑪错误。
故选A。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议事每不合 ②与战败而亡者
B.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②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
C.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②多于机上之工女
D.①则某知罪矣 ②则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句意:但是在讨论政事时,我们的意见常常不一致。/六国战败丧失的土地。
B.代词,代指秦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了喜怒哀乐之情。
C.介词,在;介词,比。句意: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比机上的工女还多。
D.都是连词,那么。句意:那么我知罪。/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就不该装饰在朝堂里。
故选D。
1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幸而偶我 ②故略上报 ③朝歌夜弦 ④取儿藁葬 ⑤李牧连却之 ⑥昂其直
⑦未云何龙 ⑧当尽吾意为幸 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⑩成以其小,劣之。
A.①③⑦/②4/⑤⑥⑨/⑧/⑩B.①③/②④/⑤⑥⑨/⑦⑧⑩
C.①③⑦/②④/⑤⑥/⑧/⑨⑩D.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名词作动词,作配偶。句意:你幸而嫁给了我。
②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所以只简单地给你回信。
③名词作动词,唱歌。句意:早晚弹唱。
④名词作状语,用草席。句意:(他的家人)用草席裹着他的尸体埋葬了。
⑤使动用法,使……退却,打退。句意:李牧接连打退秦国。
⑥使动用法,使……高,抬高。句意:抬高它的价钱。
⑦名词作动词,有龙,出现龙。句意:没有云怎么会有龙?
⑧形容词作动词,完全理解。句意:应当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幸事。
⑨意动用法,以……为鉴。句意: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把它作为借鉴。
⑩意动用法,认为……不好。句意:成名认为它个头小,认为它不好。
①③⑦名词作动词,②④名词作状语,⑤⑥使动用法,⑧形容词作动词,⑨⑩意动用法。
故选C。
14.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赵尝五战于秦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剽掠其人 ⑤此亡秦之续耳 ⑥遂霸西戎 ⑦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⑧振之以威怒 ⑨终必不蒙见察 ⑩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A.①⑨/②⑧/③/④⑥/⑤⑩/⑦B.①⑩/②⑧⑨/③④/⑥/⑤/⑦
C.①③/②⑧/④⑥/⑦/⑤⑩/⑨D.①⑦/②⑧/③/④⑩/⑤⑥/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
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句意:这样还不能建立王业的,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④省略句,应为“剽掠(于)其人”。句意:从百姓那里抢来的。
⑤判断句,“……耳”表示判断。句意:这是灭亡的秦朝的后继者。
⑥省略句,应为“遂霸(于)西戎”。句意:最终称霸西戎。
⑦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村中好事少年驯养一虫”。句意:村子里有一位游手好闲的少年人,驯养了一只蟋蟀。
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威怒振之”。句意: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⑨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理解。
⑩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句意: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①⑨被动句,②⑧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④⑥省略句,⑤⑩判断句,⑦定语后置句。
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至,秦王①庭迎。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跽而请:“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秦王跽曰:“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擘若驰韩卢②而逐赛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③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昨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④,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王曰:“善。”范雎又曰:“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镶侯、泾阳、华阳,不闻其有王。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臣今见王独立于庙朝矣,且臣将恐后世之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秦王惧,于是乃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谓范雎曰:“昔者,齐公得管仲,时以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父。”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有删改)
【注】①秦王,指秦昭王,名稷,战国时秦国国君。②韩卢:韩国出产的著名猛犬。③穰侯:者魏典,战国时楚国人,秦昭王母宣太后异父弟。昭王年少,宣太后掌权,被任为相。封于穰(令河南邓州),母撰侯。④罢露:人力物力受到消耗。“罢”同“疲”,疲劳、疲惫。
15.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独恐臣死A之后B天下见臣C尽忠D而身蹶也E是以杜口F裹足G莫肯H即秦耳。
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是者三”与“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是”字含义相同。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在宗庙祭祀祖先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
C.“范雎再拜”与“后秦击赵者再”(《六国论》)两句中的“再”字含义相同。
D.山东、崤山以东。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山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在游说秦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欲擒故纵,成功勾起了秦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范雎不清楚秦王内心的想法,进谏时有一些顾虑,在不断试探中明确了秦王真诚求贤的态度、才敢大胆进谏。
C.范雎用“齐人伐楚”的例子来劝谏秦王,意在点明胜负、强弱之理,指出秦王“越韩、魏而攻强齐”的做法不妥。
D.范雎的建议之所以能够被秦王称善并接纳,是因为范雎对秦王的忠心,以及他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投其所好,能言善辩。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9.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答案】15.BEG 16.A 17.D
18.(1)(我)与大王交情疏浅,但想陈述的,都是纠正国君偏差的事,还会关涉君王的骨肉之亲。
(2)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
(3)等到李牧因为受谗谤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啊。
19.①对外:远交近攻,蚕食诸侯;②对内:驱逐四贵,收回权力。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只是害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
“独恐臣死之后”作句子的状语,其后断开,即B处;
“也”为句尾语气助词,“也”后断开,即E处;
“莫肯即秦耳”中,“莫”是句子主语,在“莫”前断开,即G处。
故在BEG三处断句。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这样;认为正确。句意:一连三次都这样。/认定做得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B.正确。
C.正确。都是“两次”的意思。句意:范雎拜了两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D.正确。
故选A。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原因理解不当。范雎的建议能被秦王称善并接纳,主要原因是范雎能看出大国关系的本质并加以利用,所提建议皆站在对方的立场,符合秦王的需求和秦国的利益;其次还要依赖于秦王的礼贤下士、察纳雅言。
故选D。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交疏”,交情疏浅;“陈”,陈述;“匡”,纠正。
(2)“却”,拒绝;“众庶”,民众;“明”,显示。
(3)“洎”,等到;“诛”,被杀害;“终”,坚持到底。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对外:由原文“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可知,远交近攻,蚕食诸侯;
②对内:由原文“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不闻其有王。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可知,驱逐四贵,收回权力。
【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王在朝廷上迎接。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宫中只剩下他们两人。秦王直起腰腿(诚恳地)向范雎请教说:“先生怎么来教导我呢?”范雎说:“是是”。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赐教,范雎又说:“是是。”一连三次都这样。秦王又挺直身子恳请道:“先生不肯教导我吗?”范雎道歉说:“我并不敢这样。现在,我只是一个客居秦国的宾客,与大王交情疏浅,但想陈述的,都是纠正国君偏差的事,还会关涉君王的骨肉之亲。我本想尽我的微薄的忠诚,但是又不清楚大王的想法如何,所以大王三次问我,我都没有回答。我并不是有什么畏惧而不敢进言,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进言,明天可能就会被杀,但是我并不害怕。我所担心的,只是害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这样从大处来说,会使国家社稷覆灭,从小处来说,会使您自己孤立、危险,这是我所担心害怕的!”秦王挺直上身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今后)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所有一切,都希望先生一一教导我,不要怀疑我。”范雎拜了两拜,秦王也回拜了两次。范雎说:“大王的国家,北有甘泉、谷口,南有泾水和渭水环绕,右面有陇山、蜀地,左面有函谷关、陇陂;战车有千辆,精兵有百万。凭秦兵的勇敢,车马的众多,以此实力对付诸侯,就如猛犬追赶跛兔一般,霸王之业可以手到擒来。如今反而闭锁关门,不敢向东方诸国用兵,这是秦国穰侯没有忠心地为国家出谋划策,而大王的决策也有所失误啊。”秦王说:“我很想知道错在哪里。”范雎说:“大王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齐,这不是好办法。出兵少了,并不能够损伤齐国;出兵多了,则对秦国有损害。从前,齐国攻打楚国,打了胜仗,打败楚军,擒杀将帅,两次拓地千里,(但到最后)齐国连寸土都没得到,这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是疆界形势不允许它占有啊。诸侯见齐国士卒疲弊,君臣又不和睦,(于是)起兵来攻打齐国,齐王蒙羞,军队瓦解,被天下人耻笑。大王不如采取交接远国而攻击近国的策略,得到寸土是王的寸土,得到尺地是王的尺地。如今舍近而攻远,这不是个错误吗?”秦王说:“好啊。”范雎又说:“臣在山东时,只知道齐有相国田单,不曾听说过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泾阳君、华阳君,而未听说有秦王。国家有这样四个显贵操纵朝政而不出危险,是从来没有的。臣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对内加强自己的威势,对外重视自己的权力。臣现在看到大王在朝堂上孤立无援,真担心后世拥有秦国的人,不再是大王的子孙啊。”(听了这番话)秦王不寒而栗,于是废太后,逐穰侯,将高陵君、泾阳君赶出函谷关。(他)对范雎说:“从前,齐桓公得到管仲,称他为仲父。如今寡人得到先生,也敬您如父。”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竞渡诗
卢肇①
石溪②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③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④, 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⑤是龙君⑥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①卢肇,江西人,唐会昌三年中状元。此诗写于卢肇及第后。②石溪:地名,位于作者故乡。③鼙(pí)鼓:原指军队中的战鼓,此处代称龙舟鼓。④譀(hàn):叫喊。⑤向道:先前说。⑥君:指袁州刺史成应元,此人在卢肇进京赶考时对他冷落无视。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描写细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生动描绘了龙舟奋勇、万众助威的盛况。
B.诗人难忘昔日故乡热闹的端午节庆,此时又在馆驿楼前看到了赛龙舟的景象。
C.在鼓声与雷鸣声中,装饰着威武兽头的龙舟竞发,击起浪花如雪,场面震撼。
D.“冲波”“跃浪”直写龙舟奋勇争先,“鸟退飞”则衬托出龙舟竞渡时速度之快。
21.尾联语义双关,余味悠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内涵与思想感情。
【答案】20.C
21.内涵:先前说这是龙你偏偏不相信,现在果然夺得锦标归来了。表面上指的是竞渡中夺标而回的龙舟,实际上写的是状元及第后衣锦还乡的自己。
思想感情:既有对夺标龙舟的赞许,又反映了作者科举夺魁后的兴奋自豪,还暗含对往日轻视自己的刺史大人的讽刺之意。
【解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能力。
C.“在鼓声与雷鸣声中”理解错误。颔联承接首联,具体写端午节龙舟赛的盛况。“雷隐隐”使用了比喻手法,指的是鼙鼓初击时的声音震撼,像隆隆的雷声,非指真实的雷鸣声,与后文的“雪微微”(浪花如雪)形成结构和语义上的对仗。
故选C。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意思是之前说那些向前冲的船像龙一样还不相信,果然获得了锦标归来。“果然夺得锦标归”中“锦标”是指竞渡(赛龙舟)的取胜标志,所以“果然”写出了作者观看龙舟竞渡的盛况,表达对勇夺锦标者的赞赏,赞许夺标龙舟的实力不凡。
“向道是龙刚不信”既指多条像龙一样的向前冲去的船被质疑,也指自己的才能不能取信于世人。而“果然夺得锦标归”是指果然获得了锦标归来。而这首诗写于作者及第后,所以作者由龙舟竞渡联想到自己的才能曾经被人怀疑,而现在自己高中状元,所以表达了高中状元后的欣喜、兴奋、自豪,还暗含对往日轻视自己的刺史大人的讽刺之意。
(四)古诗文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2.默写句子。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用夸张和比喻手法控诉了秦始皇对百姓极尽盘剥,自己又挥霍浪费。
(3)在《六国论》中,苏洵说六国灭亡不是兵器、战术的问题,而是“______________”,并以“______________”的比喻讥讽子孙不珍惜先祖父得之不易的尺寸之地。
【答案】(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弊在赂秦 如弃草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在的微信聊天,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基于文字和符号的社交礼仪。
比如,用微信时,句子结尾用不用句号大有讲究。别人请你帮个忙,你回一句“好的”或“好的。”有没有这个句号, A 。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新一句话的开始。但微信通常是一句一句发送的,你写完一句话不用句号直接发送了,对方完全能明白。也就是说,微信已经不需要句号的“分隔开两句话”这个功能,“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在句末加一个句号,就像是在刻意告诉对方“我说完了”。这个语气是生硬的!如果前面是以“好、可以、同意”之类的正面词汇,句号立即就让这句话产生消极抵抗的意味。
还有,现在年轻人一般都不用“微笑”这个表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表情本来表示开心、微笑,但忽然之间,年轻人用它来表示“呵呵”的心情,含有一种嘲讽的意味。试想,聊得兴起时对方突然发一个微笑表情过来,你是越看越不舒服,简直就是( )。如今在微信中你想表达像生活中的那种微笑,要表达出真诚、友好,请使用“龇牙”;如果你真的笑出了声,现有表情已不足以表达,你最好直接用文字告诉对方“我笑出声了”。
另外,现在 B ,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必须用一个更夸张的词,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比如,看完一场明星演唱会,用微信跟朋友形容现场人很多,你会用什么词呢?“很多”“特多”都太平淡、太土气了,年轻人会用“巨多”“狂多”“暴多”这样的词,而且这里的形容词一直在换。
23.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A.五十步笑百步B.笑口常开C.皮笑肉不笑D.笑里藏刀
24.第四段中加点的“我们”和“大家”都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但在文中表意有差别,请作简要说明。
2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3.C
24.段中的“我们”带有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意味,营造了对话感。“大家”表示一种普遍现象。
25.A:示例一:意思完全不一样。示例二:语气和意味大不一样
B:微信语言(交际/表达)中还有一个趋势(一种现象/情况/情形/现象/变化)
【解析】
【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语境“年轻人用它来表示‘呵呵’的心情,含有一种嘲讽的意味。试想,聊得兴起时对方突然发一个微笑表情过来,你是越看越不舒服,简直就是……”,选用熟语应体现“微笑让人‘不舒服’”之意。
A.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去讥笑别人。没有体现“微笑”之意。不合语境。
B.笑口常开:指人十分乐观、快乐,无忧无虑。不合语境。
C.皮笑肉不笑: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合乎语境。
D.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对人和善,内心阴险毒辣。不合语境。
故选C。
【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必须用一个更夸张的词,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文句中的“我们”的第一人称代词,泛指,带有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意味,营造了对话感;而“大家”表示一种普遍现象,泛泛而言,有距离感。
【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语境,可知应表达差异(或区别)很大的意思。应填:意思完全不一样。
B处,前文主要是说微信语言表达的趋势变化特点,“另外”提示应表达“出现一种新情况”的意思,应填:微信语言(交际/表达)中还有一个趋势(一种现象/情况/情形/现象/变化)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也有人说,是否快乐,要看这理想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着“快乐”与“理想”的关系展开,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这句话传达的是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即追求目标的过程本身带给人满足感和幸福感,因为理想是一种精神动力,代表着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个人成长的喜悦。“是否快乐,要看这理想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则观点更具有现实性,认为快乐程度与理想实现的程度成正比,理想过于遥不可及可能导致挫败感,反之,容易达成的目标会带来即时的成就感和快乐。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看法揭示了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理想化奋斗给予我们无尽热情,却忽视了过程中的挫折;实现性大的理想让人安心,却少了冒险的乐趣。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快乐”与“理想”的关系,启示我们,寻找快乐的关键在于找到既能激励自己又能保证持续进步的理想,理想的设定应具备合理性与弹性,既要远大也要切合实际,如此才能助力人生行稳致远。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如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路径方能实现精彩人生。再联系现实,论述理想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国家民族的复兴等的重要意义。接着,话锋一转,论述不切实际的理想的危害,以此突出找到既能激励自己又能保证持续进步的理想的重要性。最后,立足当下,从怎么做的角度论述我们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路径。
立意:
1.以理想引领快乐人生。
2.理想照亮道路,现实塑造感知。
3.量力而行,行稳致远。
4.坚持理想,亦是一种享受。
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