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备战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1(黑吉辽专用)(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209557/0-172775792663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备战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1(黑吉辽专用)(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209557/0-17277579267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备战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1(黑吉辽专用)(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6209557/0-172775792671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备战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1(黑吉辽专用)(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备战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1(黑吉辽专用)(解析版),共20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3-24高一上·辽宁·期中)细胞学说最早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等并命名了细胞
B.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由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
C.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D.细胞学说不仅可解释个体发育,也为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答案】D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由老细胞经过分裂产生。
【详解】A、罗伯特·虎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A错误;
B、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细胞水平,B 错误;
C、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没有揭示细胞的多样性,C错误;
D、细胞学说中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结论,不仅解释了个体发育,也为后来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D正确。
2.(23-24高一上·辽宁·期中)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与组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实验都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B.换高倍镜后,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C.若移动装片和转动物镜后异物不动,则异物位于反光镜上
D.如果标本颜色太浅,观察时可以用小光圈和平面反光镜
【答案】D
【分析】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操作流程:低倍镜下找到清晰物像→将要放大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详解】A、油脂(脂肪)的检测可能需要使用显微镜,糖类和蛋白质的检测不需要使用显微镜,A错误;
B、换高倍镜后,不能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B 错误;
C、若视野中有异物,移动装片和转动物镜后异物不动,则异物位于目镜上,若异物位于反光镜上会影响光线明暗,不会在视野中观察到异物的存在,C错误;
D、如果标本颜色太浅,观察时需要将视野调暗,可以用小光圈和平面反光镜,D正确。
3.(23-24高一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蚕豆含有一定的膳食纤维、脂肪、蛋白质等成分。为尝试检测蚕豆中的成分,下列操作或者结果正确的是( )
A.检测还原糖时,加入斐林试剂一段时间后显示砖红色沉淀
B.检测脂肪时,在蚕豆切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用清水洗去浮色后盖上盖玻片即可观察
C.检测蛋白质时,先向蚕豆匀浆中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再加入B液4滴,摇匀
D.检测蛋白质时,加入双缩脲试剂后需要进行水浴加热,试管内才会出现紫色
【答案】C
【分析】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相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水浴加热后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因此,可以根据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
【详解】A、还原性糖的检测使用斐林试剂,需要在水浴条件下呈现砖红色沉淀,A错误;
B、脂肪检测用苏丹III染液染色,染色后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用吸水纸吸去花生子叶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即可进行观察,B错误;
C、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需要向2mL组织样液中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再加双缩脲试剂B液(4滴),C正确;
D、检测蛋白质时,无需加热,加入双缩脲试剂即可观察到紫色络合物出现,D错误。
4.(23-24高一上·辽宁·期中)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最初的糖出现在西周时期,叫做饴。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为主)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呈粘稠状,又称麦芽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分子麦芽糖能水解为两分子单糖
B.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砖红色
C.淀粉[(C6H10O5)n]可直接为人体供能
D.淀粉是植物体内常见的多糖之一
【答案】C
【分析】大多数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是指可以水解生成2分子单糖的糖类,多糖如淀粉、糖原和纤维素是由葡萄糖构成的多聚体。
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可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
【详解】A、麦芽糖是二糖,由两分子葡萄糖脱水形成,A正确;
B、麦芽糖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B正确;
C、人体摄入淀粉,必需经过消化水解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为人体供能,C错误;
D、淀粉是植物体内最常见的多糖,D正确。
5.(23-24高一上·辽宁大连·期中)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可构成化合物b(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b构成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则m有5种
B.若b是构成新冠病毒的成分,则a是脱氧核糖
C.若m为鸟嘌呤,则b为DNA或RNA的基本单位
D.若m为胸腺嘌呤,则b为胸腺嘧啶核糖核苷酸
【答案】C
【分析】题图是核苷酸的结构简图,分析可知a是五碳糖,b是核苷酸,m是含氮碱基。
【详解】A、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则b为脱氧核糖核苷酸,m含氮碱基有4种,A错误;
B、新冠病毒内的核酸是RNA,则b为核糖核苷酸,a是核糖,B错误;
C、若m为鸟嘌呤,则b为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构成DNA)或鸟嘌呤核糖核苷酸(构成RNA),C正确;
D、若m为胸腺嘧啶,是构成DNA的成分,则b为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
6.(23-24高一上·辽宁辽阳·期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是亲水性基团,②是疏水性基团
B.图中③具有流动性,而④是固定不动的
C.⑤ 在细胞膜的外侧,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有关
D.探索该模型的过程,反映了提出假说这一方法的科学性
【答案】B
【分析】图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 ①指磷脂双分子的头部,②磷脂分子的尾部,③是磷脂双分子层,④是蛋白质,⑤是糖蛋白。
【详解】A、①指磷脂双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②磷脂分子的尾部是疏水的,A正确;
B、磷脂和蛋白质都具有流动性,B错误;
C、⑤是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有关,C正确;
D、探索该模型的过程,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很多实验,反映了提出假说这一方法的科学性,D正确。
7.(23-24高一上·吉林·期中)强酸、强碱能让细菌和病毒的蛋白质长链变得伸展、松散,并导致其变性以达到消毒、灭菌的效果。据此分析,强酸、强碱引起蛋白质变性的机理是( )
A.改变了氨基酸的结构 B.改变了氨基酸的数目
C.破坏了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 D.破坏了氨基酸分子的R基
【答案】C
【分析】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详解】A、强酸、强碱让蛋白质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没有改变氨基酸的结构,A错误;
B、强酸、强碱让蛋白质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没有改变氨基酸的数目,B错误;
C、强酸、强碱让蛋白质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C正确;
D、强酸、强碱让蛋白质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没有改变氨基酸的R基,D错误。
8.(22-23高一上·黑龙江双鸭山·期中)下图为免疫球蛋白LgG 的结构示意图,其中-S-S-表示连接两条相邻肽链的二硫键。若该LgG由m个氨基酸构成,则该LgG有肽键数( )
A.m个B.m+1 个C.m+2 个D.m-4个
【答案】D
【分析】由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肽键数=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免疫球蛋白LgG含有4条肽链,又因为该免疫球蛋白LgG由m个氨基酸组成,因此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m-4个,D符合题意。
9.(23-24高一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植物细胞壁强度高、延伸性好,其力学特性为研发特殊的高分子材料提供了设计灵感。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存在于细胞膜的外面B.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C.具有选择透过性D.其力学特性可能与纤维素有关
【答案】C
【分析】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细胞壁没有生命活性,具有全透性。
【详解】ABC、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存在于细胞膜的外面,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细胞壁没有生命活性,具有全透性,而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AB正确,C错误;
D、植物细胞壁强度高、延伸性好的力学特性主要归功于细胞壁内纤维素,D正确。
10.(23-24高一上·黑龙江牡丹江·期中)下图是细胞中某些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中心体,与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B.②是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C.③是内质网,能对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
D.④是内质网,是蛋白质等大分子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
【答案】B
【分析】由题图可知,①是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②是线粒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③是高尔基体,能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 ④是内质网,是蛋白质加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详解】A、①是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A错误;
B、②是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正确;
C、③是高尔基体,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C错误;
D、④是内质网,脂质可以在光面内质网上合成,脂质不是大分子,D错误。
11.(23-24高一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为研究细胞核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下图是探究细胞核功能的两个经典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一不能说明细胞核与细胞质相互依存的关系
B.实验一说明美西螈皮肤细胞中黑色素的合成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C.实验二中有核和无核部分均为实验组,两组差别是有无细胞核
D.实验二结果可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
【答案】C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B、实验一没有探究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白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与黑美西螈的细胞核融合后的重组细胞最后发育成黑美西螈,说明黑色素的合成是由细胞核控制的,AB正确;
C、实验二中有核部分是对照组,无核部分是实验组,自变量是有无细胞核,C错误;
D、实验二说明无细胞核的细胞不分裂不分化,可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D正确。
12.(23-24高一上·黑龙江·期中)如图为某生物的细胞核及相关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可能为动物或低等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B.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具有选择性
C.图中中心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D.染色质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答案】C
【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核仁、核孔和染色体,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
【详解】A、中心体存在于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图示中有中心体说明该生物为低等植物或动物,A正确;
B、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核孔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B正确;
C、核仁与核糖体以及某种RNA的形成有关,C错误;
D、染色质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D正确。
13.(22-23高一上·吉林长春·期中)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下列关于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蛋白质分子都含有21种氨基酸
B.纤维素和糖原分别是植物和动物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
C.组成核酸的核苷酸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D.脂肪包括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所以脂肪是生物大分子
【答案】C
【分析】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聚合形成的生物大分子,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形成的生物大分子,糖原、淀粉等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生物大分子,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都以碳链为骨架,因此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可以说,“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详解】A、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但不是所有蛋白质都是由21种氨基酸组成,A错误;
B、纤维素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重要成分,不是储能物质,B错误;
C、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形成的生物大分子,组成核酸的核苷酸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C正确;
D、脂肪包括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不是生物大分子,D错误。
14.(23-24高一上·黑龙江·期中)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根系分泌蛋白,根系分泌蛋白合成后,可被分泌至细胞外。若合成过程中发生错误折叠,蛋白分子会被运输至液泡中分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根系分泌蛋白的加工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
B.根系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不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C.根系分泌蛋白的合成是从游离核糖体上开始的
D.错误折叠蛋白分解后的产物可能被细胞再利用
【答案】B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大致是: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由高尔基体膜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转运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详解】A、内质网、高尔基体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故根系分泌蛋白的加工需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A正确;
B、根系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中有囊泡的形成及囊泡与膜的融合,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B错误;
C、根系分泌蛋白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再转移到粗面内质网继续合成,C正确;
D、根系分泌蛋白合成过程中发生错误折叠,蛋白分子会被运输至液泡中分解,其产物可能被细胞再利用,D正确。
15.(23-24高一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下列关于探究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易穿过细胞膜,证明了细胞膜由脂质组成
B.科学家根据细胞膜的张力研究,推测出细胞膜除了脂质分子外可能还有糖类
C.罗伯特森获得细胞膜“暗—亮—暗”的电镜照片,认为蛋白质分布于膜两侧
D.桑格和尼克尔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蛋白质的分布是对称的
【答案】C
【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详解】A、欧文顿通过研究不同物质对植物细胞通透性的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易穿过细胞膜,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不是直接证明,A错误;
B、科学家根据细胞膜的张力研究,推测出细胞膜除了脂质分子外可能还有蛋白质,B错误;
C、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所有的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且认为蛋白质分布于膜两侧,C正确;
D、罗伯特森认为蛋白质的分布是对称的,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所有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是运动的,D错误。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23-24高一上·吉林·期中)如图①表示两种物镜及其与装片的位置关系,②是低倍镜下的视野。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物镜被乙物镜替换后,视野的亮度会增强,因为乙离装片的距离更近
B.乙物镜被甲物镜替换后,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会减少
C.要想换用高倍镜观察②中的细胞a,需要将装片向左移动
D.换用乙物镜的操作顺序是: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细准焦螺旋
【答案】ABD
【解析】分析题图: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镜头越短,因此①中,甲放大倍数小,乙放大倍数大;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小。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低倍物镜下找到清晰的物像→移动装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亮度适宜→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详解】A、甲物镜被乙物镜替换后,放大倍数变大,视野的亮度会减弱,A错误;
B、乙物镜被甲物镜替换后,放大倍数减小,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会增加,B错误;
C、a在视野中偏左,用高倍镜观察②中的细胞a,需要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物像移动的方向是向右,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向左,C正确;
D、甲是低倍物镜,乙是高倍物镜,换用乙物镜的操作顺序是: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D错误。
17.(23-24高一上·辽宁·期中)下图1是细胞中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柱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A、B化合物依次是水、蛋白质
B.若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则a、b、c依次是C、H、O
C.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的化合物含量,则A化合物具有多样性,其一定含有的元素为C、H、O、N、S
D.地壳与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a,由此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答案】BCD
【分析】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水,含有的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含有的有机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等。
【详解】A、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A正确;
B、有活性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因此a、b、c依次是O、C、H,B错误;
C、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的化合物含量,则含量最多的为蛋白质,蛋白质具有多样性,但不一定含有S,C错误;
D、活细胞中的元素种类都能在地壳中找到,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D错误。
18.(23-24高一上·黑龙江大庆·期中)下面对DNA分子图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中2是脱氧核糖 B.图中若3为碱基,则特有的为T
C.本结构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D.1、2、3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糖核苷酸
【答案】BD
【分析】据图可知,1表示磷酸,2表示脱氧核糖,3、4表示碱基,据此分析。
【详解】A、图为DNA分子图示,则图中2是脱氧核糖,A正确;
B、图示3与4之间有三个氢键,而A与T之间有2个氢键,故图中若3为碱基,不可能是T,B错误;
C、DNA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C正确;
D、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1、2、3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
19.(22-23高一上·黑龙江·期中)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上述实验说明( )
A.细胞质膜具有流动性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质膜组成成分结合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进出细胞的速率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细胞质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答案】ABD
【分析】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这一特性与细胞间的融合、细胞的变形运动以及胞吞胞吐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本实验是细胞质膜具有流动性的经典实验,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从上述过程中可以计算出荧光的恢复速率,可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推算出细胞质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但是不能反映物质进出细胞的速率。
【详解】A、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停止激光束照射后,该区域中又出现斑点,说明其他区域被标记的物质移动到了该区域,体现了细胞质膜具有流动性,A正确;
B、因为这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后,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所以该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质膜组成成分结合,B正确;
C、本实验并没有测定某物质的跨膜运输速率,从荧光恢复的速率中无法推测物质的跨膜运输速率,C错误;
D、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荧光染料是与细胞质膜的组成成分结合,所以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细胞质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D正确。
20.(23-24高一上·辽宁·期中)下图是溶酶体发生过程及其“消化”功能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e起源于高尔基体,b来自内质网
B.d可能是衰老的线粒体,不能正常为生命活动供能
C.溶酶体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D.b和e融合为f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a是高尔基体,b是刚形成的溶酶体,c是内质网,d是线粒体,e是包裹线粒体的小泡,f是溶酶体与包裹线粒体的小泡融合,g表示溶酶体中的酶发挥水解作用。
【详解】A、图中a是高尔基体,b是形成的溶酶体,c是内质网,d是线粒体,e是包裹着线粒体的小泡。e起源于内质网,b来自高尔基体,A错误;
B、d是即将被分解的衰老或损伤的线粒体,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正确;
C、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C正确;
D、b和e融合的过程是膜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正确。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23-24高一上·黑龙江黑河·期中)下图是人们常见的几种生物。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填序号),原因是 。
(2)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是 (填序号)。其中 (填序号)不含叶绿体,但含有 和叶绿素。
(3)从细胞的结构组成来看,图①②③④的生物细胞都具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中都有 这种细胞器,且都以 作为遗传物质,这体现了细胞的 性。
(4)图⑤中的生物由于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因此,它 (属于/不属于)生命系统。大熊猫生活的冷箭竹林,是生命系统的 层次。
【答案】(1)① 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①②④ ① 藻蓝素
(3)核糖体 DNA/脱氧核糖核酸 统一
(4)不属于 生态系统
【分析】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最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长和繁殖。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①蓝细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2)①蓝细菌不含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②衣藻和④冷箭竹含有叶绿体,故①②④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从细胞的结构组成来看,图①②③④的生物细胞都具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中都有核糖体这种细胞器,且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这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
(4)⑤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冷箭竹林是同一地区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集合,包括生活在该地区的所有生物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属于生态系统。
22.(23-24高一上·辽宁朝阳·期中)不同植物组织中所含营养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是有差异的,请根据表中所列材料回答问题:
(1)原理:根据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特定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某种有机物的存在;可根据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 ,估测不同生物组织中某种化合物含量的多少。
(2)表中适合检测还原糖的最理想材料是苹果,理由是该材料组织细胞 。表中适合于检测蛋白质的最理想材料是 。
(3)脂肪鉴定实验中使用酒精的作用是 。
(4)鹰嘴豆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豆类食材。某同学提出鹰嘴豆种子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花生种子的猜测,请用所学的方法设计实验加以探究。
材料用品:新鲜的花生籽粒、新鲜的鹰嘴豆籽粒、研钵、试管、漏斗、纱布、吸管、清水、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量筒。
方法步骤:
①取等量的两种籽粒分别进行研磨,制备组织样液。
②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中加入鹰嘴豆组织样液2mL,乙中加入花生组织样液2mL。
③向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再分别加入 ,摇匀。
④观察组织样液的 。
⑤预期结果和结论:若甲试管紫色较深,则鹰嘴豆种子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若乙试管紫色较深,则 。
【答案】(1)颜色反应的深浅程度
(2)富含还原糖且颜色接近白色 黄豆
(3)洗去浮色
(4)(4滴)双缩脲试剂B液 颜色变化并比较紫色的深浅 花生种子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分析】生物组织中相关化合物的鉴定:(1)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的理想材料;(2)脂肪检测需要使用苏丹III染色,由于苏丹III本身存在颜色,为了便于观察,需要使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鉴定还原糖需要使用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①浅色: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②还原糖含量高,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含蔗糖)。
【详解】(1)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相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化学物质的实验原理是:可根据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某种化合物的存在;估测不同生物组织中某种化合物含量的多少,可以根据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的深浅程度,估测不同生物组织中某种化合物含量的多少。
(2)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浅色(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还原糖含量高,表中苹果中富含还原糖且颜色接近无色,适合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黄豆富含蛋白质,表中适合于鉴定蛋白质的最理想材料是黄豆。
(3)由于苏丹III本身存在颜色,为了便于观察;检测脂肪实验中,需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4)蛋白质检测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时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双缩脲试剂B液,故向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再分别加入4滴双缩脲试剂B液;某种化合物含量的多少,可以根据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的深浅程度,故需观察组织样液的颜色变化并比较紫色的深浅;预期结果和结论:若甲试管紫色较深,则鹰嘴豆种子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若乙试管紫色较深,则花生种子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23.(23-24高一上·辽宁·期中)为探究某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某研究小组将该植物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均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阶段)的脂肪、蔗糖、葡萄糖的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图2为该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含量与干重的变化,请回答问题:
(1)脂肪由一分子 和三分子 组成,脂肪和糖类的组成元素均是 ;据图1分析,2~8天脂肪含量下降而蔗糖、葡萄糖含量上升的原因是 。
(2)据图2分析,A—B段种子于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
(3)幼叶伸展开后,图2中 点(填“A”、“B”或“C”)开始—给予光照,种子干重增加,说明蓖麻是一种 (填“自养”或“异养”)型生物。
(4)为了观察蓖麻种子中的脂肪,常用苏丹Ⅲ染液对种子切片染色,染色后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为了 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被染成 的脂肪颗粒。
【答案】(1)甘油 脂肪酸 C、H、O 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转化为蔗糖与葡萄糖
(2)O/氧元素
(3)C 自养
(4)洗去浮色 橘黄色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为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脂肪含量下降,葡萄糖、蔗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说明脂肪在不断转变成糖类等其他形式的有机物。
【详解】(1) 脂肪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组成。脂肪和糖类的组成元素都是C、H、O,但是与糖类相比,脂肪的含氢量高,含氧量低;分析题图1,2~8天脂肪含量下降,蔗糖和葡萄糖含量上升,很可能是因为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转化为蔗糖与葡萄糖。
(2)图2中,A—B段种子于重增加,脂肪含量减少,脂肪转化成糖类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的含氢量高,含氧量低,故据图2分析,A—B段种子于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O。
(3)幼叶伸展开后,图2中C开始—给予光照,种子干重增加,说明蓖麻是一种自养型生物,能够利用光照,制造有机物。
(4)为了观察蓖麻种子中的脂肪,常用苏丹Ⅲ染液对种子切片染色,染色后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为了洗去浮色(苏丹Ⅲ染液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24.(23-24高一上·辽宁·期中)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皮蛋,味辛、涩、甘、咸,能泻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能散能敛。”皮蛋,又称松花蛋、变蛋等,是一种我国特有的食品,具特殊风味。皮蛋,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大部分松花蛋是以鸭蛋为原料制作的,可以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鸭蛋内容物为液态,制作成松花蛋后变为固态或半固态,这主要是因为蛋白质的 发生了变化。松花蛋表面漂亮的“松花”是氨基酸盐的结晶,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结构相似,即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 ,并且它们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如图表示某卵清蛋白一条肽链一端的氨基酸残基排列顺序,形成图中③的方式为 ,图中的这段肽链是由 种氨基酸组成的。该蛋白至少有 个游离的羧基。如果侧链基团是④,则这种氨基酸的结构式是 。
(3)松花蛋可以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在评价各种食物中蛋白质成分的营养价值时,人们格外注重 (填“必需”或“非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
【答案】(1)空间结构 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
(2)脱水缩合 3 3
(3)必需
【分析】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特点为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详解】(1)普通鸭蛋内容物为液态,但蛋白质在过碱的条件下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使得制作成松花蛋后其内容物变为固态或半固态。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共同的结构特点是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二者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③是肽键,肽键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②④⑥⑧是肽链的R基团,其中⑥⑧一样,所以乙图中的这段肽链是由3种氨基酸组成的。图乙表示卵清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所示的该段肽链中的R基②④⑥⑧中共有2个羧基(分别位于⑥和⑧中、各1个)、1个氨基(位于②),可推知一条肽链至少含有的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羧基数=1+2=3个。氨基酸结构特点为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果侧链基团是④(-CH3),则这种氨基酸的结构式是见答案 。
(3)必需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食物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是评价营养价值的关键,我们也需要格外注意。
25.(23-24高一上·吉林·期中)若用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如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观察该标本时所用的镜头如图1,哪一个物镜下视野最暗 (填序号)
(2)已知观察该标本时所用的镜头如图2,目镜标有5×和10×,物镜标有10×和40×。图2中能与图1中图像c对应的组合为 。
(3)选择组合②④,则所观察到的物像是实际物体的100倍.放大倍数是指 (填“长度或宽度”“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
(4)用该显微镜 (能/不能)看到图3所示图像,图3所示应为 (显微或亚显微)结构,其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 ] 、[ ] 。(括号里填序号,横线填文字)
【答案】(1)c
(2)②③
(3)长度或宽度
(4)不能 亚显微 9线粒体 4叶绿体
【分析】图示分析:图1中,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则图中放大倍数由大到小的排序为c>b>a>d;图2中,①②没有螺纹是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则①的放大倍数小于②,它们分别对应的放大倍数是5×和10×;③④带有螺纹是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则③的放大倍数大于④,它们分别对应的放大倍数是40×和10×;图3表示的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详解】(1)放大倍数越大,其视野越暗,图中c放大倍数最大,视野最暗。
(2)①②没有螺纹是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③④带有螺纹是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图像c放大倍数最大,则对应的组合为②③。
(3)选择组合②④(10×10),则所观察到的物像是实际物体的100倍,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4)图3所示图像是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故用该显微镜不能看到图3所示图像,图3所示应为亚显微结构,其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9线粒体、4叶绿体。
可供实验的材料
柑橘
西瓜
黄豆
黑豆
花生种子
大米
苹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卷01-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黑吉辽通用)(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卷02-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黑吉辽通用)(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卷03-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压轴卷(黑吉辽通用)(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