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旨在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抗击艾滋病。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的核酸中含有P元素
B. HIV的核酸中含有脱氧核糖
C. HIV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D. HIV可以在空气中增殖
【答案】A
【分析】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辅助性T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辅助性T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详解】A、HIV的核酸是RNA,组成元素有C、H、O、N、P,A正确;
B、HIV的核酸中含有核糖,不含脱氧核糖,B错误;
C、HIV没有细胞结构,C错误;
D、HIV只能在宿主细胞中增殖,D错误。
故选A。
2.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北的茶叶产区,黑龙江茶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下列关于茶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采摘的新鲜茶叶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
B. 茶叶和人体所含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含量有差异
C. 制作好的成品茶比新鲜茶叶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低
D. 采摘的新鲜茶叶中的叶绿素中含有微量元素Mg
【答案】B
【详解】A、采摘的新鲜茶叶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A错误;
B、茶叶和人体所含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含量有差异,B正确;
C、制作好的成品茶叶比新鲜茶叶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高,C错误;
D、采摘的新鲜茶叶的叶绿素中含有大量元素Mg,D错误。
故选B。
3. 据最新报道,嗜热蓝细菌是一类具有独特耐热特征的蓝细菌,可以作为光合生物高温适应机制的研究模式。部分嗜热蓝细菌甚至能在高达75℃的温度下生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蓝细菌中的DNA主要在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
B. 蓝细菌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用于吸收光能
C. 蓝细菌能利用氧气,因含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D. 蓝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自身可合成蛋白质
【答案】A
【分析】蓝细菌,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但是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含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可以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A、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细胞核和染色质,细胞的DNA主要位于拟核,A错误。
B、蓝细菌中含有光合色素,叶绿素和藻蓝素,用于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
C、蓝细菌没有线粒体,但是含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可以利用氧气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
D、蓝细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属于自养型生物,含有核糖体,所以可以自身合成蛋白质,D正确。
故选A。
4. 生物体内参与生命活动的生物大分子可由单体聚合而成。构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和连接键以及检测生物大分子的试剂等信息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中①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
B. ④可以表示斐林试剂
C. ⑤可以表示植物细胞中的糖原
D. 蛋白质中的N元素含量低于C元素
【答案】D
【分析】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所以①表示RNA,②表示氨基酸,③表示肽键,④表示双缩脲试剂,⑤表示多糖。
【详解】A、①只能表示RNA,真核细胞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A错误;
B、检测蛋白质的试剂为双缩脲试剂,B错误;
C、⑤是多糖,可以表示糖原或纤维素、淀粉,植物无糖原,C错误;
D、蛋白质中的N元素含量低于C元素,D正确。
故选D。
5. 2023年11月14日是第17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据数据显示,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位居世界第一,此次糖尿病日以“了解风险,了解应对”为主题,旨在增强群众对糖尿病的认识,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下列关于人体中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中一定含有糖
B. 淀粉和纤维素都可被人体水解成单糖
C. 在人体中大量糖类可以转化成脂肪
D. 细胞膜上的糖类可与脂质结合成糖脂
【答案】B
【分析】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但并非所有的糖都能做能源物质,如纤维素是构成细胞壁的结构物质;人体和动物一般不能分解纤维素,因不具有分解纤维素的酶,但某些动物消化道内存在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详解】A、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TP中含有核糖,A正确;
B、淀粉可以在消化道内消化成葡萄糖,人体没有消化纤维素的酶,B错误;
C、当糖类供应充足的时候,糖类能大量转化成脂肪,C正确;
D、细胞膜上的糖类与蛋白质、脂质结合,分别形成糖蛋白和糖脂,分布于细胞膜的外侧,D正确。
故选B。
6. 下图为丙氨酸与半胱氨酸的结构式,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溶液中丙氨酸的含量
B. 丙氨酸与半胱氨酸的R基均不参与化学键形成
C. 不同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一定不同
D. 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最多有21种,都可从食物中摄取
【答案】D
【分析】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中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另外连在碳原子上的有一个氢原子和一个R基。
【详解】A、双缩脲试剂鉴定的是蛋白质的含量,前提是化合物中含有肽键,不能鉴定氨基酸的含量,A错误;
B、半胱氨酸的R基可参与二硫键的形成,B错误;
C、不同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可能相同,C错误;
D、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最多有21种,包括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都可以从食物中摄取,D正确。
故选D。
7. 下图为某运动饮料部分成分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饮料主要是给身体补充水分,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
B. 成分中的钠、钾在饮料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C. 无机盐可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也是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D. 细胞中结合水的比例越高,细胞的代谢就越旺盛
【答案】D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A、该饮料主要是给身体补充水分,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也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A正确;
B、无机盐如成分中的钠、钾,在饮料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B正确;
C、无机盐如钠离子可以维持人体的渗透压,进而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Fe2+参与构成血红蛋白,运输氧气,C正确;
D、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自由水所占的比例越大,细胞的代谢就越旺盛,D错误。
故选D。
8. 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检测核桃仁中的脂肪时,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即盖上盖玻片
B. 可利用斐林试剂区分样液中的糖是葡萄糖还是麦芽糖
C. 可以利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小麦叶肉细胞中各种细胞器
D. 利用细菌作为模式生物研究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答案】C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检测核桃仁中的脂肪时,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还需吸去染液,再用50%酒精溶液洗去浮色,A错误;
B、不能用斐林试剂区分样液中的糖是葡萄糖还是麦芽糖,因为二者都属于还原糖,B错误;
C、差速离心法是采用逐渐提高离心速率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方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可以利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小麦叶肉细胞中各种细胞器,C正确;
D、生物膜系统是指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故不具有生物膜系统,不能利用细菌作为模式生物研究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D错误。
故选C。
9. 如图是动物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⑦共同组成细胞生物膜系统
B. 细胞器①③④⑤共同参与了胰岛素的合成
C. ②上的核孔可让大分子物质自由通过,没有选择性
D. ①的基质中含有催化丙酮酸分解的相关酶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①为线粒体,②为细胞核,③为内质网,④为核糖体,⑤为中心体,⑥为高尔基体,⑦为细胞膜。
【详解】A、④是核糖体,⑤是中心体,都没有膜结构,都不参与组成生物膜系统,A错误;
B、⑤为中心体,不参与胰岛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合成,且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为④核糖体,B错误;
C、②为细胞核上的核孔,核孔对物质运输有选择性,C错误;
D、①是线粒体,线粒体基质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的分解,故线粒体基质含有催化丙酮酸分解的相关酶,D正确。
故选D。
10. 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双层膜
B. 含有线粒体的细胞才能进行有氧呼吸
C. 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可以分解细胞中衰老的细胞器
D. 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可以直接与核膜和细胞膜进行联系
【答案】C
【分析】细胞器的分类:
①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
②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③不具备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
④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叶绿体;
⑤与碱基互补配对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
⑥含有DNA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⑦含有RNA的细胞结构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
【详解】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双层膜,但是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A错误;
B、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和细胞膜上分布着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虽没有线粒体,但可以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可以分解细胞中衰老的细胞器,C正确;
D、内质网膜与核膜和细胞膜相连接,可以直接联系,但是高尔基体膜没有与核膜和细胞膜连接,高尔基体膜通过囊泡与细胞膜间接联系,D错误。
故选C。
11. 如图是胃蛋白酶合成、加工、运输过程,①~④表示细胞中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B. 胃腺细胞中的①具有双层膜结构
C. ②在胃蛋白酶分泌过程中起交通枢纽作用
D. 图中③的外膜上分布大量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①可对肽链进行加工,①为内质网,②可以对蛋白质进一步加工修饰,②为高尔基体,③为线粒体,为分泌蛋白形成和运输过程提供能量,④为囊泡。
【详解】A、含有核酸的细胞器还有③线粒体,A错误;
B、①可对肽链进行加工,①为内质网,内质网具有单层膜结构,B错误;
C、②高尔基体在胃蛋白酶分泌过程中起交通枢纽作用,C正确;
D、图中③线粒体的内膜上分布大量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D错误。
故选C。
12. 为了研究细胞核是否为活细胞所必需,一位生物学家做了如下实验。他研究了100个细胞,把每个细胞都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含有细胞核,另一部分没有细胞核。所有的细胞都放在一定的相同条件下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有核部分相比,细胞无核部分随着培养天数增加,存活数更多
B. 该实验说明细胞质是活细胞所必需的结构
C. 该实验中细胞有核部分是实验组,无核部分是对照组
D. 细胞有核部分的死亡过程可能与核中染色质密切相关
【答案】D
【分析】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细胞无核部分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死亡个体数量迅速增加,第4天就无生命了,这是因为没有细胞核,细胞的生命活动就无法进行,因为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而细胞有核部分存活个数比无核部分多,存活时间比无核部分长,说明细胞核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是不可缺少的。
【详解】A、与有核部分相比,细胞无核部分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存活个数更少,A错误;
B、该实验说明细胞核是活细胞所必需的结构,如果要同时研究细胞质对细胞的影响,需要再设置有细胞核无细胞质的对照实验,B错误;
C、该实验中细胞有核部分是对照组,而无核部分是实验组,C错误;
D、细胞有核部分的死亡过程可能与核中染色质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D。
13. 研究人员利用三维电子显微技术成功地阐明了位于内层核膜与染色质之间的核纤层的结构,核纤层是由核纤层蛋白组成的细长的网络结构,肌肉萎缩症和过早衰老等疾病与核纤层蛋白异常有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纤层蛋白在细胞核的核糖体上合成后经核孔进入细胞核
B. 细胞核中,核纤层蛋白与DNA分子紧密结合形成染色质
C. 核纤层蛋白的异常可能是该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导致的
D. 核纤层蛋白在合成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主要由细胞质基质提供
【答案】C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核膜:(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核糖体在细胞质中,不分布在细胞核中,A错误;
B、根据题意,核纤层蛋白不是组成染色质的蛋白质,B错误;
C、核纤层蛋白的异常可能是该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导致的,C正确;
D、核纤层蛋白在合成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D错误。
故选C。
14. 图中甲、丙表示正常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与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乙、丁表示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两种细胞的状态。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出现图中乙、丁现象的细胞中一定具有大液泡
B. 图乙中原生质层部分随着细胞的失水紫色逐渐加深
C. 图丁细胞中细胞质的浓度一定大于蔗糖溶液的浓度
D. 图中乙、丁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蔗糖溶液
【答案】D
【分析】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详解】A、图丁是分生区细胞,细胞中没有大液泡,A错误;
B、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图乙中具有紫色的是液泡内的颜色,原生质层没有颜色,B错误;
C、图丁细胞若处于平衡状态,则图丁细胞中细胞质的浓度等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C错误;
D、由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因此细胞外的蔗糖溶液可进入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D正确。
故选D。
15. 下列有关真核细胞中物质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吸收大分子物质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B. 向处于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滴加清水,水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细胞不消耗ATP
C.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运输过程相同,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且不消耗能量
D. 同一种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
【答案】C
【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详解】A、细胞吸收大分子物质的方式为胞吞,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A正确;
B、水进出细胞可以通过自由扩散或者水通道蛋白介导,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出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正确;
C、载体蛋白在运输过程中会与物质结合,载体蛋白的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而通道蛋白在运输过程中不与物质结合,所以两种转运蛋白的运输过程不相同,C错误;
D、同一种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或小肠上皮细胞,D正确。
故选C。
16. 如图为某耐盐植物细胞与耐盐性相关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H+通过协助扩散运出该细胞
B. H2O进入细胞,细胞内的渗透压升高
C. Na+以相同方式进入该细胞和进入液泡
D. 土壤中氧含量不足可能会影响其耐盐性
【答案】D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比如水、气体、脂类(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如磷脂)都属于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比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比如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详解】A、H+通过主动运输运出细胞,保持细胞膜外pH为酸性,A错误;
B、H2O进入细胞,细胞内渗透压降低,B错误;
C、Na+以不同方式进入该细胞(协助扩散)和进入液泡(主动运输),C错误;
D、土壤中氧含量不足会影响呼吸作用能量供应,可能会影响耐盐性,D正确。
故选D。
17. 下列有关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宜用淀粉和淀粉酶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B. 将胃蛋白酶溶液的pH从7调至1,该酶的活性会增强
C. 适宜条件下,酶的活性随底物浓度增大而增大
D. 低温破坏细胞中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永久失活
【答案】A
【分析】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淀粉在酸性条件下容易分解,所以淀粉和淀粉酶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A正确;
B、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1.5,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胃蛋白酶的活性在最适pH=1.5之后会因为pH升高而降低,因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胃蛋白酶在pH为7时,基本失去活性,即使降低pH,其活性也不会再增强而是保持不变,B错误;
C、适宜条件下,酶的活性相对稳定,C错误;
D、低温不会使酶空间结构改变,D错误。
故选A。
18. 下列关于细胞中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ATP的元素组成与磷脂分子不同
B. 肝细胞的细胞核中一定没有ATP的分布
C. ATP可为红细胞和小肠绒毛细胞吸收葡萄糖提供能量
D. 心肌细胞较上皮细胞中的ATP与ADP转化速度更快
【答案】D
【详解】A、ATP的元素组成与磷脂分子相同,均为C,H、O、N、P,A错误;
B、细胞核中有ATP的分布,B错误;
C、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细胞代谢耗能越多,ATP与ADP的转化速度越快,故心肌细胞较上皮细胞中的ATP与ADP转化速度更快,D正确。
故选D。
19. 由于萤火虫体内荧光素和ATP反应时,ATP将腺苷酰磷酸基团转移给荧光素,导致荧光素被激活,激活的荧光素在荧光素酶催化下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并发出荧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MP是DNA的基本单位之一
B. 萤火虫体内ATP的水解伴随着放能反应
C. 萤火虫发出荧光的能量转换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D. 荧光素酶可以催化荧光素转化为荧光素酰腺苷酸
【答案】C
【详解】A、AMP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由磷酸、核糖、腺嘌呤组成,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不是DNA的基本单位,A错误;
B、萤火虫体内ATP的水解会释放能量,所以伴随着吸能反应,B错误;
C、萤火虫发出荧光的能量转换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C正确;
D、激活的荧光素在荧光素酶催化下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并发出荧光,荧光素酶不能催化荧光素转化为荧光素酰腺苷酸,D错误。
故选C。
20. 呼吸作用可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麦根细胞呼吸产生酒精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B. 乳酸菌细胞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C. 苹果细胞呼吸产生H2O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D. 小鼠细胞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答案】C
【详解】A、小麦根细胞呼吸产生酒精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乳酸菌细胞呼吸不产生CO2,B错误;
C、苹果细胞呼吸产生H2O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C正确;
D、小鼠细胞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D错误。
故选C。
21. 细胞呼吸是所有细胞生物必需的。请参照表中内容,围绕细胞呼吸完成下表,以体现细胞呼吸底物、生成物及能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下列补充错误的是( )
A. Ⅱ处底物种类最可能为脂质
B. 根据对应产物量可知Ⅰ处气体条件充足
C. Ⅲ处气体不充足,其细胞呼吸第二阶段可能不合成ATP
D. Ⅳ处可能少部分能量以热能散失
【答案】B
【详解】A、由于释放的二氧化碳小于氧气吸收量,说明其底物可能不为糖类,Ⅱ很可能为脂质,A正确;
B、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不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无法根据产物量确定Ⅰ处氧气是否充足,B错误;
C、D、由于二氧化碳释放大于氧气吸收,说明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合成ATP,当其进行无氧呼吸时,可能少部分能量以热能散失,大多储存在乙醇中,C、D正确。
故选B。
22. 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属于对照实验,其中氧气充足为对照组
B. 该实验可利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判断是否产生酒精
C. 鉴定无氧条件产物的先后顺序一般为先鉴定酒精再鉴定CO2
D. 通过鉴定CO2生成情况也能够判断酵母菌呼吸方式
【答案】D
【分析】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详解】A、该实验属于对比实验,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中需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的对比实验,通入空气的一组和不通空气的一组互为对照组,A错误;
B、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B错误;
C、鉴定无氧条件下产物的先后顺序一般为先鉴定CO2再鉴定酒精,C错误;
D、二氧化碳产生速率快且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快的则为有氧呼吸,两者均变化慢的为无氧呼吸,D正确。
故选D。
23. 如图是某细胞中发生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示意图,其中Ⅰ~Ⅳ表示相关生理过程,a~f表示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一定为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
B. 将等强度的白光换为蓝紫光,则物质d含量减少
C. 过程Ⅰ消耗物质a和过程Ⅳ消耗f均与生物膜有关
D. 过程Ⅳ产生的b均来自丙酮酸
【答案】C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反应的场所分别是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中;有氧呼吸包括三个阶段。
【详解】A、该细胞也可以是蓝细菌,A错误;
B、将等强度的白光换为蓝紫光,相当于光照增强,因此d,即NADPH增多,B错误;
C、过程Ⅰ消耗物质a水是在光反应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膜上,和过程Ⅳ消耗f是O2,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都与生物膜有关,C正确;
D、过程Ⅳ包括有氧呼吸二、三阶段,因此产生的氢可以来自水和丙酮酸,D错误。
故选C。
24. 下列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据滤纸条上色素带的条数可确定某环境因素对色素种类的影响
B. 黑暗条件下生长的幼苗叶片中也有色素,可在滤纸上形成色素带
C. 若层析的结果是只有两条黄色色素带,说明叶片研磨时没加CaCO3
D. 层析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实验结果,若出现色素带重叠可能是层析时间短
【答案】C
【分析】提取色素原理:光合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的,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的,扩散速度慢。
【详解】A、滤纸条上色素带的条数代表色素的种类,根据色素带条数的多少可确定色素种类的变化,A正确;
B、黑暗条件下生长的幼苗叶片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合成类胡萝卜素,可在滤纸上形成两条色素带,B正确;
C、若层析的结果是只有两条黄色色素带,说明叶片不含叶绿素,如果研磨时没加CaCO3,会导致叶绿素的色素带颜色变浅、变窄,C错误;
D、层析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即影响色素在滤纸条上的扩散,若出现色素带重叠可能是层析时间短,色素没有分开,D正确。
故选C。
25. 某实验小组利用“叶圆片”法探究了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装置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盛水玻璃柱是为了排除温度改变对实验的干扰
B. 灯与固定架的距离为自变量,NaHCO3溶液浓度为无关变量
C. 叶圆片在a点开始上浮时即光合作用刚发生时
D. c点限制叶圆片上浮时间的因素可能为CO2的浓度或色素含量
【答案】C
【分析】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实验中为灯与固定架的距离,因变量为净光合作用速率,即叶圆片上浮所需要的时间。
【详解】A、灯的照射可以产生热量,加入盛水玻璃柱是为了排除温度改变对实验的干扰,A正确;
B、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照强度是自变量,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即碳酸氢钠浓度为无关变量,B正确;
C、叶圆片上浮,说明O2的释放量大于0,即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零时,不是光合作用开始时,C错误;
D、c点,即光饱和点,此时限制叶圆片上浮时间的因素是除了光照强度之外的其他因素,可能为CO2浓度或色素含量等,D正确。
故选C。
26. 科学种植,规范管理等措施能有效提高农业产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增强红外光照射农作物,增大光合作用效率来积累有机物
B. 合理延长大棚蔬菜的光照时间,增加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的总量
C. 施肥的同时合理灌溉,有利于无机盐的吸收和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D. 在阴雨天气降低温室大棚内白天和晚上的温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量
【答案】A
【详解】A、农作物不能吸收红外光,A错误;
B、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延长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时间,从而增加有机物的产量,B正确;
C、施肥的同时进行灌溉,可促进无机盐的溶解,成为离子状态的无机盐可被根系吸收并随水运输,C正确;
D、阴雨天光合作用较弱,此时适当降低温度不会影响光合速率,而通过降低大棚温度,可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因而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D正确。
故选A。
27. 下列关于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复制与DNA复制分别发生在后期和间期
B. 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分裂1次,DNA复制1次
C. 人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前期会进行中心体的倍增
D.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需要大量纤维素酶水解赤道板
【答案】B
【分析】有丝分裂是指一种真核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的过程。有丝分裂分裂具有周期性,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从形成子细胞开始到再一次形成子细胞结束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有丝分裂间期分为G1(DNA合成前期)、S(DNA合成期)、G2(DNA合成后期) 三个阶段,G1期主要是合成复制所需的蛋白质及核糖体在增生;S期进行DNA的复制,染色体复制形成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两个DNA分子;G2期主要是细胞分裂期有关酶与纺锤丝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分为前、中、后、末,前期: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后期:着丝粒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核仁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详解】A、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复制都是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进行,A错误;
B、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分裂1次,DNA复制1次,B正确;
C、中心粒的倍增发生在间期,C错误;
D、赤道板是假想的平面,不是真实的结构,D错误。
故选B。
28. 下图甲、乙表示某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相关物质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乙的纵坐标分别为染色体数、核DNA数
B. 图甲BC段和图乙HI段细胞中染色体数/核DNA数的值为1
C. 图甲CD段物质减少的原因与图乙IJ段物质减少的原因相同
D. 图乙细胞着丝粒分裂使HI段姐妹染色体数的含量倍增
【答案】C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甲图由2C变为4C是逐步增加的,为DNA的变化曲线,乙图由2N变为4N是直线上升的,为染色体数量变化,A错误;
B、图甲BC段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比为1/2,图乙HI段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比为1,B错误;
C、图中CD段物质减少的原因与IJ段物质减少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有丝分裂末期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C正确;
D、图乙中细胞着丝粒分裂使HI段姐妹染色体变为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为零,D错误。
故选C。
29. 在细胞周期中有一系列的检验点对细胞增殖进行严密监控,确保细胞增殖有序进行。细胞周期蛋白与蛋白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后,会调控细胞由G2期进入M期、由G1期进入S期等过程(间期分为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期——DNA合成后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影响蛋白激酶活性的因素可能会影响细胞周期的长短
B. 抑制相关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会影响细胞内染色质螺旋化
C. 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细胞周期蛋白与蛋白激酶表达强度相同
D. 细胞周期某检验点异常可能形成染色体数目不同的子细胞
【答案】C
【分析】分裂间期:主要包括G1、S和G2期,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A、依题意可知,影响蛋白激酶活性的因素,会影响对细胞周期的调控,必然影响细胞周期的长短,A正确;
B、细胞周期蛋白与蛋白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后,会调控细胞由G2期进入M期,G2期进入M期后会发生染色质的螺旋化,故抑制相关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会影响细胞内染色质螺旋化,B正确;
C、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细胞周期蛋白与蛋白激酶的含量不一定相同,即其表达强度不一定相同,C错误;
D、G2/M期检验点是决定细胞一分为二的控制点,如果细胞无法完成有丝分裂,则细胞染色体数目会增加,D正确。
故选C。
30. 某同学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的实验中,观察到甲~丁四个图像并拍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片后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清水,引流后用于材料漂洗
B. 若未使用醋酸洋红液染色,则无法观察到图中的棒状结构
C. 甲细胞进行DNA复制,乙细胞的染色体数为丙细胞的一半
D. 丁细胞将在赤道板处形成细胞壁,将细胞分隔成两个子细胞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处于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乙细胞处于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丙细胞处于后期,着丝粒已经分裂;丁细胞处于末期。
【详解】A、漂洗必须将根尖用清水冲洗,不能用引流法,A错误;
B、未使用醋酸洋红液则染色体不能被观察到,不能观察到图中的棒状结构,B正确;
C、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已完成DNA复制,乙细胞处于中期,丙细胞处于后期,乙细胞的染色体数为丙细胞的一半,C错误;
D、由于细胞在解离时已死亡,丁细胞不能在赤道板处形成细胞壁,将细胞分隔成两个子细胞,D错误。
故选B。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31. 据报道,BCV是一种肺肠病毒,是新生犊牛腹泻、成年牛冬季痢疾和牛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研究发现BCV的S蛋白是一种由一条多肽链具有136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S蛋白的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后能形成氢键
B. 变性后的S蛋白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C. 一分子S蛋白中至少含有1363个N原子
D. 氨基酸经脱水缩合生成水分子,其中的O来自氨基
【答案】ABD
【详解】A、S蛋白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后,能形成肽键,A错误;
B、变性后的S蛋白的肽键没有破坏,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B错误;
C、一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N,该蛋白质中至少含有N原子数=氨基酸数,BCV的S蛋白是一种由一条多肽链具有136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故一分子S蛋白中至少含有1363个N原子,C正确;
D、氨基酸经脱水缩合生成水分子,其中的O来自羧基,D错误。
故选ABD。
32. 下列关于科学家探索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实验方法以及实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欧文顿通过研究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得出细胞膜由磷脂构成
B. 科学家利用丙酮提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得出脂质分子为两层
C. 罗伯特森在光学显微镜下发现细胞膜上磷脂的两侧均是蛋白质且是静态的
D. 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组成细胞膜的磷脂以及大多数蛋白质都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BD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详解】A、欧文顿通过研究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得出细胞膜由脂质构成,不能证明是由磷脂构成,A错误;
B、科学家利用丙酮提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后,在空气与水的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推测细胞膜上磷脂的两侧均是蛋白质且是静态的,C错误;
D、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D正确。
33. 某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0~0.6ml/L)的蔗糖溶液处理了一批黄瓜条,按照蔗糖溶液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分成第1~7组,一定时间后测定黄瓜条的质量变化,处理数据后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注:黄瓜条的质量变化百分比(%)=黄瓜条质量变化/黄瓜条初始质量×100%
A. 实验后,第1组黄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大
B. 实验后,第6组黄瓜细胞不会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C. 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第5组黄瓜细胞吸水能力升高
D. 本实验所用的黄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在(0.4~0.5ml/L)之间
【答案】ABC
【分析】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详解】A、实验后,第1组黄瓜细胞发生渗透吸水,细胞液浓度减小,且第一组吸水最多,细胞液浓度最小,A错误;
B、实验后,第6组黄瓜细胞仍有水分子进出细胞,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第5组黄瓜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降低,吸水能力降低,C错误;
D、据图可知,蔗糖溶液浓度为0.4ml/L时,每组黄瓜细胞都吸水;蔗糖溶液浓度为0.5ml/L,每组黄瓜细胞都失水;说明实验所用的黄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在0.4~0.5ml/L之间,D正确。
故选ABC。
34. 实验小组测定某植物种子萌发时细胞呼吸速率(装置如图示),其所利用的气体为18O2,经过一段时间,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装置中有可能检测出含18O的二氧化碳
B. 若红色液滴向左移动,种子可能产生了水和酒精
C. 欲确定种子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需将NaOH溶液替换为NaHCO3溶液
D. 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可能大于种子吸收氧气的量
【答案】ABD
【分析】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和实验条件可判断装置中液滴的移动距离代表的生理意义,根据消耗氧气与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比可判断细胞呼吸的方式。
【详解】A、提供18O2,18O可以进入水,水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含18O的二氧化碳,A正确;
B、由于NaOH吸收CO2,所以该装置只能测出植物是否消耗了氧气,即判断是否进行有氧呼吸,不能判断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因此若红色液滴向左移动,种子可能产生了水和酒精,B正确;
C、欲确定种子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应将NaOH替换为清水,从而比较CO2的产生量与O2消耗量的差值,来确定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C错误;
D、若种子呼吸消耗的有机物为脂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可能大于氧气吸收量,D正确。
故选ABD。
35. 如图表示在密闭装置内测定拟南芥在提高温度、增加CO2浓度的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常温条件下增加CO2浓度,叶绿体基质中NADPH、ATP的产生量增加
B. 该高温条件下,净光合速率降低与温度对细胞呼吸酶活性的影响有关
C. 该高温时增加CO2后净光合速率上升幅度较大,主要影响暗反应阶段
D. 若通过增施CO2增加拟南芥产量,常温下增施的天数不能超过29天
【答案】A
【分析】题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CO2浓度,自变量为净光合速率。
常温组与高温组对比可知,总体上常温组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高温组;常温组与高温+CO2组对比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29天之内),常温+CO2组大于常温组,过了29天后,前者小于后者;高温组与高温+CO2组组对比,总体上高温组小于高温+CO2组。
【详解】A、常温条件下增加CO2浓度,消耗的类囊体膜上产生的NADPH、ATP增加,不是叶绿体基质中产生的,A错误;
B、高温条件下,净光合速率降低,说明此时光合速率下降,呼吸速率上升,细胞呼吸酶活性在高温下较高,B正确;
C、高温时增加CO2后净光合速率上升幅度较大,主要影响暗反应阶段,固定的二氧化碳的量增加,合成的有机物多,C正确;
D、若通过增施CO2增加拟南芥产量,根据图示可知,超过29天后,在常温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下降,因此,增施的天数不能超过29天,D正确。
故选A。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0分。
36. 如图表示动物细胞膜上Na+的几种运输方式,回答下列问题:
(1)图A部分葡萄糖的运输方式为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为了实现葡萄糖的正常运输需要借助图中____部分的载体蛋白,目的是维持____。
(2)图B部分的蛋白可同时转运Na+和K+的机制是____,该蛋白的功能还有____,该过程的供能机制具有生物界统一性的原因是____。
(3)图C部分Na+运输的机理是:化合物与受体结合后,受体通过G蛋白打开Na+的离子通道,与前两种Na+的运输比较,Na+该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是____(答两点)。
【答案】(1)①. 主动运输 ②. 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借助Na+势能完成运输 ③. B ④. 膜内外Na+的浓度差
(2)①. Na+和K+在该载体蛋白上有不同的结合位点 ②. 作为ATP水解酶催化ATP的水解 ③. 不同生物细胞内均存在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
(3)顺浓度梯度进行、Na+不与离子通道结合、不消耗能量
【分析】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小问1详解】
分析图示,可知葡萄糖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且需要Na+势能提供能量,因此是主动运输,实现葡萄糖的正常运输需要Na+势能,因此要维持甲侧Na+浓度高,乙侧浓度低,因此需要将乙侧的Na+运到甲侧,需要借助于B部分的载体蛋白,以维持甲侧和乙侧即维持膜内外Na+的浓度差。
【小问2详解】
图B部分的蛋白可同时转运Na+和K+的机制是Na+和K+在该载体蛋白上有不同的结合位点,而这种转运过程消耗ATP,因此该蛋白质的功能还有分解ATP,即作为ATP水解酶催化ATP的水解,,该过程的供能机制具有生物界统一性的原因是不同生物细胞内均存在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示,化合物与受体结合后,受体通过G蛋白打开Na+的离子通道,与前两种Na+的运输比较,Na+该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即顺浓度梯度进行,因此不消耗能量,不与离子通道结合。
37. 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可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某一反应的反应速度来表示,如图1表示pH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测定某种酶的活性需要在____(答三点)等具体条件下进行,以____(答出一个即可)为衡量指标。
(2)酶促反应速率在最初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恒定,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酶促反应速率逐渐下降,其可能的原因有____(答两点),因此,常以酶促反应初速度来表示酶活性的大小。
(3)若图1中酶1、酶2均可催化蛋白质水解,但是两者混合后的催化效率明显下降,分析原因是____。
(4)为了探究W物质影响该酶2催化活力的机制,某研究小组取一系列浓度的反应物溶液,每个浓度的反应物溶液均分为a、b两组(记作a1和b1、a2和b2)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本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研究人员推测W影响酶2催化活力的机制如图3所示:W与反应物可竞争结合酶的活性部位,并表现为可逆,但该竞争结合不改变酶的空间结构,请解释图2中曲线b出现的原因:____。由图2可知,a组实验应为____(填“添加”或“不添加”)W。实验结果说明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W对酶催化活力的影响____。
【答案】(1)①. 蛋白质 ②. 最适温度、最适pH、底物充足 ③. 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单位时间内产物的增加量)
(2)底物浓度下降、产物对酶的抑制、反应体系中理化性质的改变、酶在一定条件下失活
(3)两种酶的最适pH不同,混合后的溶液pH变化导致两种蛋白酶的酶活性均下降
(4)①. 反应物浓度和是否添加W ②. 实验初期,W结合在酶2的活性部位,虽未改变酶2的结构,但酶2与底物的结合机会降低,使酶2催化底物的分解速率降低,随着底物的浓度上升,底物分子数增多,酶2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又会升高,其催化反应速率又升高 ③. 不添加 ④. 减弱
【分析】酶的知识点:
(1)酶活性:酶的活性受温度、pH、激活剂或抑制剂等因素的影响。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作用机理:催化剂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4)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5)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小问1详解】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测定某种酶的活性需要在最适温度、最适pH、底物充足等具体条件下进行,以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单位时间内产物的增加量为衡量指标。
【小问2详解】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等。酶促反应速率在最初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恒定,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酶促反应速率逐渐下降,其可能的原因有底物浓度下降、产物对酶的抑制、反应体系中理化性质的改变、酶在一定条件下失活。
【小问3详解】
酶发挥最佳的催化效果需要适合的pH,图1中酶1、酶2均可催化蛋白质水解,但两种酶的最适pH不同,混合后的溶液pH变化导致两种蛋白酶的酶活性均下降。
【小问4详解】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W物质影响该酶2催化活力的机制,取一系列浓度的反应物溶液,每个浓度的反应物溶液均分为a、b两组,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反应物浓度和是否添加W。W物质为竞争性抑制剂,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二者的化学结构相似。实验初期,W结合在酶2的活性部位,虽未改变酶2的结构,但酶2与底物的结合机会降低,使酶2催化底物的分解速率降低,随着底物的浓度上升,底物分子数增多,酶2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又会升高,其催化反应速率又升高,因此会出现图2中曲线b。实验结果说明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W与酶的结合机会减少,W对酶催化活力的影响减弱。
38. 下图1表示草莓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科研人员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草莓植株CO2产生和固定量相对值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草莓叶肉细胞中吸收光能的两类色素是____,其中不能利用640~660nm波长光照的色素是____。图1中产生ATP的过程是____(填序号)。
(2)图1中过程③发生的场所是____。若突然停止光照,过程①产生的____减少,直接导致暗反应中____过程减弱,光合速率降低。
(3)由图2的实验结果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草莓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依据是____。若白天和黑夜的温度相同,时间各为12h,则温度设置为____时才能保证草莓植株正常生长。
(4)研究发现草莓叶肉细胞光合作用旺盛时,合成的糖类通常会以淀粉的形式临时储存在叶绿体中,假如以大量可溶性糖的形式存在,则可能导致叶绿体____。
【答案】(1)①. 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 ②. 类胡萝卜素 ③. ①②④
(2)①. 叶绿体基质 ②. NADPH和ATP ③. C3的还原
(3)①. 不能 ②. 温度在10~30℃之间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净光合作用强度)一直在上升,未出现峰值 ③. 10℃或30℃
(4)渗透吸水而涨破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形成氧气和还原氢的过程,该过程中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1分子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2分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过程。
【小问1详解】
叶绿体中捕获光能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包括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不能利用640~660nm波长光(红光)照的色素是类胡萝卜素。分析题图,图1中产生ATP的过程是过程①光反应,过程②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过程④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图,图1中过程③为光合作用暗反应,发生场所为叶绿体基质;若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减弱,其产生的O2、NADPH和ATP减少,由于暗反应中C3需要NADPH和ATP还原,所以导致暗反应中C3的还原过程减弱,光合速率降低。
【小问3详解】
由图2可知,温度在10~30℃之间,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净光合作用强度)一直在上升,未出现峰值,因此不能得出该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若白天和黑夜时间各为12h,需保证12×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量>24×呼吸消耗有机物量,即光合作用强度至少大于呼吸作用强度的两倍才能保证植物处于生长状态,对应图中的温度为10℃或30℃。
【小问4详解】
如果叶绿体中积累大量的可溶性糖,叶绿体基质的浓度升高,可能会导致叶绿体过度吸水涨破。
39. 如图1是洋葱(16条染色体)根尖有丝分裂中细胞质的分裂过程模式图;如图2表示洋葱的细胞核中DNA的变化曲线图,图中的黑点表示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主要步骤为: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____(填“低倍镜”或“高倍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后继续观察。
(2)图1所示甲细胞有____个核DNA分子。图中小泡的膜在细胞板两侧形成新的细胞膜,两个子细胞之间留有细胞质相通的管道,这就是[4]____,用以实现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3)根据图2可以得出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判断的依据是____。
(4)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倍,此时细胞核中染色体的特点是____,参与该过程的细胞器有____,细胞核DNA复制后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的结构基础是____。
(5)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____,有丝分裂末期,细胞核中DNA数量减半的结构基础是____。
【答案】(1)①.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②. 低倍镜
(2)①. 32 ②. 胞间连丝
(3)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量多(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量少)
(4)①. 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②. 线粒体、核糖体 ③. 纺锤体牵引染色体等量移动到细胞的两极
(5)①. 着丝粒分裂导致一条染色体成为两条染色体 ②. 新核膜的形成
【小问1详解】
用洋葱根尖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制作临时装片的操作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再换成高倍镜仔细观察。
【小问2详解】
图1所示甲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洋葱的体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甲细胞(DNA经过复制)有32个核DNA分子。[4]表示胞间连丝,能实现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小问3详解】
由图2可知,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量多,因此根据图2可以得出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
【小问4详解】
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发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此时细胞核中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线粒体为该过程提供能量,因此参与该过程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因此细胞核DNA复制后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的结构基础是纺锤体牵引染色体等量移动到细胞的两极。
【小问5详解】
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一条染色体成为两条染色体,因此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有丝分裂末期,核膜重新形成,导致细胞核中DNA数量减半。
单体
连接键
生物大分子
检测试剂或染色剂
核糖核苷酸
磷酸二酯键
①
—
②
③
蛋白质
④
葡萄糖
—
⑤
—
项目
每100毫升
NRV%
能量
60千焦(kJ)
1%
蛋白质
0克(g)
0%
脂肪
0克(g)
0%
碳水化合物
3.5克(g)
1%
钠
100毫克(mg)
5%
钾
7毫克(mg)
0%
细胞类型
底物
氧气气体条件
产物量
能量去向
肌细胞
葡萄糖
Ⅰ
CO2释放=O2吸收量
大部分以热能散失
某植物细胞
Ⅱ
充足
CO2释放
酵母菌细胞
葡萄糖
Ⅲ
CO2释放>O2吸收
Ⅳ
【生物】黑龙江省龙东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黑龙江省龙东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龙东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龙东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