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讲 城乡空间结构(课件)-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01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乡村土地利用 知识点2 乡村空间形态 知识点3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炼+真题典例+题型归纳) 考点 聚落的区位因素 02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知识梳理·基础回归 知识点1 城镇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知识点2 内部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知识点3 城镇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核心提炼+真题典例+题型归纳) 考点1 “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考点2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成因 考点3 城镇外部空间形态 考点4 常见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热点应用 01 职住分离与职住平衡 02 站城融合
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般而言,城镇是由乡村逐步发展而形成
知识点1 乡村土地利用
聚落,人类的居住地及生活环境的总称,一般分为城镇和乡村。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聚居地。乡村与城镇聚落的不同如下:
乡村的外延比村落大,乡村包括村落及其周边的农业用地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村落:乡村人口主要聚居的地方乡村和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有什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具有不同特点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地域单元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地为主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
乡村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内部土地利用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农业用地农业用地一般规模较大,分布在村落的外围,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所。
居住用地居住用地规模较大,一般分布在农业用地之内,公共设施用地之外,是人们日常居住的场所。
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一般分布在乡村中部,主要是满足村民祭祀、娱乐、商业、教育等社会需求。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地为主
依据农业生产,土地用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空间结构:聚落内部各个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状况。功能区:同种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使这一空间形成了相对突出的功能或职能,从而形成功能区。
从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乡村聚落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来看,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知识点2 乡村空间形态
街道式村落 密集型
棋盘格式村落 半聚集型
密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地区。村落格局大而紧凑,但村民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村中道路较为弯曲,这类村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密集型乡村聚落可分为街道式、团块式和棋盘格式等村落。
分散型乡村聚落:是一种呈点状松散布局的村落,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地区。
半聚集型乡村聚落:是一种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的乡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一个村只有十几户人家。
①公共空间: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具有公共性、文化性、多样性的特征。②居住区: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主要由房屋和院落组成。③生产区: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公共空间常在乡村中心,公共空间周围一般是居住区,再往外是生产区等。影响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风俗文化等。
知识点3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乡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与组合。乡村规模小时,中心向外:居住用地——农业用地乡村规模变大时,中心向外:公共服务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特点:①内部空间结构简单 ;②功能分区简单;③生产用地比重大,村庄点缀其间。
①乡村形成初期:内部土地利用方式比较单一。原因:除了农业用地和居住外,人们需求较少②发展到一定阶段: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原因:为满足居民社会需求出现一些公共设施(医院、学校、道路、商店、公园、村委会等)一定规模村落会有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公共设施,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
聚落,人类的居住地及生活环境的总称,一般分为城镇和乡村从宏观来看,聚落的分布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从微观来看,聚落一般建在有充足水源和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山区聚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一般而言,上游地区聚落多呈条带状分布于地势相对低平的河谷、河漫滩平原、洪积扇和冲积扇地区;中下游地区,受地形、航运条件影响,聚落多沿河或沿海呈条带状分布,而在平原地区多呈团状分布。
考点 聚落的区位因素
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高原是热带(湿热)地区聚落的理想环境地;河谷低地是山区(高寒)地区聚落的选址。
气候: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气温适中、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部地区优越。
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又是工业活动集中的地方,每天需要大量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在工业革命之前,河流的运输功能最为重要。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此外,古代城市为了安全,利用天然的河道进行防卫。
自然资源:工业革命之后,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交通:世界上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一般都建立在主要的交通线附近。
农业基础、军事、宗教、科技、旅游、边境贸易等会影响城市
政治:许多城市都是其所在地区的政治中心。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河交汇处或大河入海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提示:自然因素往往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分布与人口、生产力的分布是一致的,即城市密集地区必然是人口密度高、生产力水平高的地区。
聚落的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
聚落合理选址的判断技巧(1)根据地形判断。聚落应布局在地形平坦的地区。(2)根据水源判断。聚落应布局在水源丰富或靠近水源的地区。(3)根据交通判断。聚落布局应有便利的交通,位于沿海、靠近河流、有公路或铁路通过等。(4)根据灾害判断。聚落布局应避免灾害的影响,应位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影响不到的地区。
(2024·山东卷)莱茵河是欧洲的“黄金水道”,其上游的莱茵瀑布是欧洲流量最大的瀑布。位于莱茵瀑布附近的商业小镇沙夫豪森于1045年建城。瑞士制表业始于16世纪中叶,长期以手工作坊方式生产钟表。1868年,一名美国制表师在沙夫豪森创办了瑞士最早期的机械制表工厂——W厂,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如今W厂的钟表已成为知名产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商业小镇沙夫豪森的兴起最可能缘于( )A.行政管理需求B.金融服务需求C.观光旅游需求D.货物转运需求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莱茵河是欧洲的‘黄金水道’,其上游的莱茵瀑布是欧洲流量最大的瀑布”可知,莱茵河航运价值较高,莱茵瀑布影响河流的运输,船只运输的货物需要转运,而沙夫豪森靠近莱茵瀑布,能满足船只的货物转运需求,来往的船只船员的需求促进了小镇的兴起,D正确;行政管理是小镇的职能之一,不是其兴起的主要原因,A错误;1045年金融服务业还没有兴起,B错误;1045年对于观光旅游需求量较小,C错误。所以选D。
(2024·吉林卷)黄河三角洲村落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水适应性特征。在“河、塘、田、路、居”五因子的数量、分布等长期影响下,黄河三角洲的村落表现出团状、带状、指状3种典型空间形态。图1为黄河三角洲典型村落分布图。图2示意黄河三角洲村落空间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团状村落的主要特征是( )A.前邻农田,后依河堤B.塘路环绕,结构分散C.塘田较多,零散分布D.塘田包围,居路规整
【解析】2.由图2第一幅图所示,团状村落集中分布于中心,外部被塘田包围,且道路纵横交错,民居和道路分布规整有序,D正确;前邻农田,后依河堤,描述的是图2第二幅图带状村落的主要特征,A错误;塘路环绕,结构分散不符合团状村落的主要特征,B错误;塘田较多,零散分布,不符合团状村落的主要特征,C错误。故选D。
3.影响带状村落主轴线和骨架形成的主导因子是( )A.河和田 B.河和路C.路和居 D.路和田
【解析】3.由图2第二幅图可知,沿黄河河岸分布的村落,主要街道与黄河河道平行,线性轴线顺沿河道,且民居多沿河分布,因此,影响带状村落主轴线和骨架形成的主导因子是河和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指状村落集中分布在( )A.远离黄河的耕种区B.临近黄河的耕种区C.远离黄河的盐荒区D.临近黄河的盐荒区
【解析】4.由图2第三幅图可知,图中农田的面积分布较广,可推断为耕种区,CD错误;根据村落的分布形态可知,村落沿道路分布,受黄河河道的影响较小,因此推断,该地位于远离黄河的耕种区,A正确,B错误。故选A。
5.(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
【分析】读左图可知,柴河自南向北注入滇池,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地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越接近河口,河汊越多,耕地更为破碎,不利于耕作;而B地地势更高,排水条件更好,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
【答案】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地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河汊越多,耕地更为破碎;而B地地势更高,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
说明图中柴河是注入滇池,可以判断流向
后沟古村处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民居建统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土穴窑居,整体坐落于南向的台地之上,三面被垛峁、台塬所包围,南面龙门河自东北向西南川流而过。随着古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逐渐移居西南部的新建成区。下图为后沟古村村落选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后沟古村村落选址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A.临近河流,利于出行B.紧临农田,方便耕作C.依山就坡,避风采光D.背山面水,利于防卫
【解析】1.读图可知,整个古村落坐落于南向的台地之上,背靠山地,在平缓坡地挖掘穴窑,能够减少成本,且利于采光、避风,C对;该聚落背靠山面朝河,出行条件并不好,A错;梯田并没有紧临聚落,B错;穴窑主要在于利用自然趋势,并非处于军事防卫考虑,D错。故选C。
2.后沟古村发展旅游业,居民迁居新建成区的主要目的是( )A.改善人居环境 B.降低住房成本C.延续传统文化 D.保护古建筑群
【解析】2.当地居民逐渐移居西南部的新建成区,保留古村落建筑,可以更好地统一规划和保护旅游资源,进而提高旅游环境质量。D对;人口由古村落移居新建城区,古村落人口流失,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C错;结合上题分析,居民原居住区人居环境较好、住房成本较低,且改善人居环境、降低住房成本均不是后沟古村发展旅游业,居民迁居新建成区的主要目的,AB错。故选D。
题型02 乡村空间结构
江苏省区域自然环境及经济文化差异明显,形成了多样化的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图为“该省西南部丘陵、沿海垦区、苏中里下河低地及苏北平原四地典型乡村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甲~丁四地乡村聚落类型是( )A.甲-苏北平原团块型B.乙-西南部丘陵分散型C.丙-沿海垦区条带型D.丁-里下河低地团簇型
【解析】3.读图可知,团块型乡村聚落一般分布在平原地区,甲为苏北平原团块型,A正确;条带型乡村聚落通常沿着河流、山谷或交通线分布,乙为沿海垦区条带型,B错误;团簇型乡村聚落常见于地势低洼、水网密布的地区,结合图中水域图例可知,丙为里下河低地团簇型,C错误;分散型乡村聚落多分布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或丘陵地区,结合图中林地可知,丁为西南部丘陵分散型,D错误。故选A。
4.甲、丁两地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 B.地貌 C.土壤 D.水源
【解析】4.甲、丁两地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貌。甲地为苏北平原,地势平坦,聚落分布较为集中;丁地为西南部丘陵,地形有一定起伏,聚落分布较为分散。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对两地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影响相对较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乡村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用地(水域、耕地、林地、草地等)、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以农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
居住区:规模较小,点缀于农业生产区间
农业生产区:规模较大,几乎遍布整个乡村
公共用地区:规模相对较小
特点:以道路为空间骨架,功能分化明显,居住区由分散到集中
成因: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优化,交通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完善
乡村空间形态:聚集型和分散型
城镇土地利用方式: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医疗卫生用地
知识点1 城镇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出现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主要有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
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聚集
功能区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实质:同一类土地利用的聚集效应功能区成因:①各项经济活动需要占据或利用一定土地 ②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③各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等各不相同 功能区特点:①区域内呈现连片分布;②各功能区间无明确界线;③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
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为各类城市所共有。
组成: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主要设施有高级百货商店、各类专业商店和金融中心等。分布:商业区多在城区或交通干线旁,中小城市商业区多在城市中心区内。(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特点:(1)交通便利,通达性高;(2)人流量大;(3)地价高,土地利用率高。
中心商务区(CBD):位于城市中心部位,担负着商业和服务双重职能的地区, 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高端服务功能。CBD的标志就是摩天大楼。
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商务中心区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心商务区的基本特征: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组成:住宅区有成片的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设施。分布:住宅区大多分布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往往占城市空间的40%~60%。在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
多建设在城市外缘(高处)
有的是独立庭院、环境优美
与低地、工业区联系紧密
形成:现代工业由于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城市中的大部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相互靠拢布置,可以共同分享集聚利益 。分布: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特点:由工业厂房及其配套设施组成,占地面积较大,污染物排放较多。选址要求: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远离住宅区,布局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例如行政中心区、文化教育区、混合功能区、休闲娱乐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而在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很小,或者分散布局,形成不了相应的功能区。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
①城市发展初期:地域面积狭小,功能区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②城市发展后期:地域面积扩大,功能区分异明显。表现:市区工厂企业纷纷外迁原因;原因: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在后期城市功能区出现分异,其实也是体现了城市在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加快。
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城市外缘和交通干线两侧
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 低级住宅区位于低,接近内城(城市中心或中心商务区)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知识点2 内部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城镇内部各种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形成了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拓展,同心圆模式由5个同心圆组成。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拓展的趋势。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的不断向外拓展,原有市中心由于地价高、交通、居住拥堵等原因,使得郊区开始出现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成因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的思路
(1)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原则:①各功能区应力求完整连片,提高用地的经济效益,并充分满足环保、卫生防疫、防火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②不同功能区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同时又要避免相互干扰;③功能区的空间组合还应考虑城市景观和形象的需要。(2)主要功能区的合理布局①住宅区:一般住宅区要建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其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
知识点3 城镇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②工业区工业区的合理布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思路
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1)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2)根据图中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3)注意高级住宅区一般和风景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原则:统筹城乡发展;从城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意义①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②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③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特别提醒】 某城市、绿化带呈环状,客观条件可能是在某些地段借助了自然绿地,主观目的主要是控制城市建成区连片扩展。
一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二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三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四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五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六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考点1 “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2024·北京卷)图a为安徽省局部地形简图,田b示意该区域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a中( )A.Ⅰ区人口密度大,城镇化水平高B.Ⅱ区地势平坦,为粮食生产基地C.Ⅲ区水资源丰富,水电站数量多D.Ⅳ区山地面积广,环境承载力大
【解析】1.由图a可知,Ⅰ区位于山区,通常情况下,与平原区相比,山区人口密度小,经济较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A错误;Ⅱ区位于沿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粮食生产,B正确;Ⅲ区位于沿江平原,河流落差小,水能不丰富,不适宜建设水电站,可推测其水电站数量不多,C错误;Ⅳ区山地面积广,但山区往往经济和科技水平低,资源也不一定丰富,生态环境也可能较脆弱,故其环境承载力较小,D错误。故选B。
2.图b中,甲、乙、丙、丁四种功能区分别是( )A.商业区、居住区、行政区、工业区B.行政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C.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居住区D.商业区、行政区、居住区、工业区
【解析】2.由图b可知,甲功能区占地面积较小,位于市中心或街角路口,应该是商业区;乙功能区位于商业区外围,分布广泛,占地面积最大,应该是居住区;丙功能区位于市区,占地面积较小,结合选项,应该是行政区;丁功能区位于市区外缘,结合选项,应该是工业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经济、社会、历史、行政四方面,它们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考点2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成因
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如果在广场周围建筑起高楼大厦,必然会破坏这一古老建筑的风格。 城市形成初期,一些早期的功能区延续下来,往往自然地发展成现代城市某种功能区。城市的原有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功能区分布状况;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原有的功能分区也可能完全改变的。
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的影响表现为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其中,地租水平由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收益决定。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能够付出地租的高低。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地租高低影响
交通通达度:城市不同区域,交通的通达度不同,土地租金存在相应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城镇内部地租分布如图所示。市中心处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向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会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向外又继续下降。
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如唐人街、富人区等。行政因素: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合理引导或明确或规划不同职能区。
(2024·全国甲卷)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图1示意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中新合作区1994-2000年实施的功能区布局规划。规划思路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开发工业用地;当人口集聚到一定规模后,加大开发居住用地;当人口进一步集聚后,再重点开发商业用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中新合作区的工业区对商业区形成强力支撑的原因是工业区带动了( )①人口集聚 ②服务业集聚 ③人才集聚 ④技术集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中新合作区的工业区的建立,将吸引大量的人口集中到居住区,对商业区带来大量的人流量,①正确;同时工业区就业人数数量大,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在商业区集中,②正确;人才的集聚和技术的集聚对商业区的影响起不到支撑作用,③和④错误。答案选择A。
4.将中新合作区的住宅区规划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主要有利于( )A.节约土地资源 B.增加绿地面积C.组织内外交通 D.完善市政设施
【解析】4.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住宅区规划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并不能节约土地资源,A错误;住宅区范围较大,位于两者之间,绿化带的范围大小主要看设计思想,于位置关系不大,B错误;图中显示城市主干道贯穿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而住宅区位于中间,主要是为了加强居民工作和休闲的交通,因此主要有利于组织内外交通,C正确;住宅区所处任何位置都可以完善市政设施,因此主要目的不是完善市政设施,D错误。答案选择C。
5.从苏州老城主干道向东延伸串联中新合作区各功能区,体现的布局思路是( )①轴向发展 ②职住平衡 ③均衡发展 ④地租递减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5.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图中显示其整体功能分区明确,商业区位于老城区和住宅区之间,体现功能中心地位,同时向城市主干道方向发展,最终延伸到最外围的工业区,体现其轴向发展的布局思想,①正确;老城区主干道延伸串联各功能区后,老城区在工业区居住人员较远,没有体现职住平衡的思路,②错误;将各功能区串联后,可以促进新区的发展,平衡老城和新城共同发展,③正确;图中显示老城区地租较高,串联新合作区功能各功能区后,地租逐渐升高的是商业区,且商业区地租将高于老城区,并未体现地租递减的思路,④错误。答案选择A。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VS 城市地域形态
①城镇空间结构:指城镇各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一般分为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等。②城市地域形态:城市建设用地在水平面的轮廓形状,一般有集中式、条带状、放射状、组团式等。【关注侧重点不同】狭义的城市形态着重研究城市用地的几何形态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城镇空间结构着重关注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影响因素上】就中学地理学习而言,城市形态受地形、河流、交通的影响最为突出。城市空间结构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当然二者都会受到政治、宗教、文化、自然等的影响
考点3 城镇外部空间形态
组团式与条带式或放射状的区别是一个易错点,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式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条带式和放射状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每个城市的形态虽然有各自的特征,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科技、文化、旅游业的影响和社会生活的改善,城市地域沿高速公路,向环境优美的方向不断扩张,城市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2023·浙江6月卷)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地貌 B.环境保护 C.开发成本 D.防灾安全
7.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A.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B.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C.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D.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2023·山东卷)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
8.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风向B.地形C.资源D.河流
信息解读:早期城区以煤矿带为中心呈东西带状分布
信息解读:早期城区在浑河北岸的面积很小,主要分布在南岸,且浑河南岸靠近河流但远离煤矿的地区在早期未发展为城区
逻辑推理: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煤矿)资源而不是河流,C项正确
9.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批判性质疑1:1972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向浑河北岸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煤矿开采与城市建设的突出矛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煤矿开采可能引发地面沉降、煤矸石堆放、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抚顺市发展了钢铁、化工等重工业;浑河南岸地区(早期城区)位于主导风向(东北风)的下风向,重工业发展导致城区空气污染较严重。由此可知,煤矿开采以及重工业发展导致的人居生态环境较差是抚顺市将发展重心向浑河北岸转移的主要原因
批判性质疑2:发展空间大小是否是影响抚顺市发展重心重新回到浑河南岸的主要原因?读图可知,虽然浑河北岸地区有丘陵分布,但是目前仍然有较大面积地势平坦的空间可以利用。由此可判断发展空间大小不是影响抚顺市发展重心重新回到浑河南岸的主要原因批判性质疑3:抚顺市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根据材料可知,抚顺市经济结构以煤炭、钢铁、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和重工业发展、产业转型团难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普遍困难。抚顺市在发展过程中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根据上述分析判断,在抚顺市没有找到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前提下,为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重新回到浑河南岸地区,D 项正确。第3题,信息的获取与解读、逻辑推理。
10.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考查城市中地租变化的图像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要在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读图方法仔细分析,这往往成为题目解决的关键点所在,常见类型如下所示:(1)坐标图的判读
考点4 常见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11.(2019·北京卷)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问题。
该图体现 ( )A.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B.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C.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D.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
【详解】从图中看,两种用地类型并未呈交错分布,A不对;从图中看,商业区随着距离市中心远近地租变化较大,农业用地随着距离市中心远近地租变化很小,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大,B不对;图中反映的是商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的付租能力的高低变化,无法反映商业用地向郊区拓展的情况,C不对;从图中看,在城市城郊结合部,商业用地地租远高于农业用地地租,说明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租金低,D对。故选D。
题型01 城镇的主要功能区及合理布局
郄马镇,面积约25平方千米,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按照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还公共服务配套于社会的原则,2021年底,实施了将郄马镇7个旧村集中安置到西侧,紧邻外环水系,东侧形成产业集聚区,沿主要道路建设生态绿道网络,形成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空间的计划。下图为改造后的郄马镇空间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改造后郄马镇的空间结构特点是( )A.三生空间,混杂布局B.西居东产,绿网贯穿C.产业为重,生活为辅D.水系环绕,花园风光
【解析】1.由图可知,改造后的郄马镇将居住生活区布局到西南部,且邻外环水系,产业集聚区布局在该镇的东部和东南部,居住生活区和产业集聚区均被绿网贯穿,故空间结构特点为西居东产,绿网贯穿,B正确。旧村集中安置到西侧,紧邻外环水系,东侧形成产业集聚区,三生空间混杂布局说法错误,A错误。图文材料无法体现产业为重,生活为辅,以及水系环绕,花园风光,CD错误。故选B。
2.郄马镇北部发展医药创新研发区的区位优势是( )A.科技发达,距城区近B.依靠干道,交通便利C.环境清洁,景色优美D.土地辽阔,租金较低
【解析】2.科技研发基地一般选址在环境清洁、景色优美的地方。郄马镇北部医药创新研发区邻外环水系,环境清洁、景色优美,利于其布局,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郄马镇北部科技发达,A错误。靠近主干道,交通便利以及土地租金不是医药创新研发区考虑的主要因素,BD错误。故选C。
3.郄马镇的发展目标是( )A.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工业化小镇B.国际化、高端化和科技化的小镇C.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小镇D.构建高品质、产城融合的新型小镇
【解析】3.由材料“按照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还公共服务配套于社会的原则”“形成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空间的计划”可知,郄马镇的发展目标是高品质、产城融合的新型小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定制公交是乘客提前通过互联网发布需求,公交公司综合区域乘客需求开行的个性化公交线路。除已有站台的常规站点,定制公交还能设置虚拟站点,即根据乘客的需求在不干扰正常交通秩序的前提下即时停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上午8—9时,定制公交下车的虚拟站点多设置在( )A.住宅区 B.商业区 C.文教区 D.风景区
【解析】4.由已学可知,上午8—9时,这个时间恰逢上班时间,因此定制公交下车的虚拟站点应该设在上班的场所,C正确;住宅区应为傍晚定制公交下车的虚拟站点或早晨的上车站点,A错误;商业区和风景区流动人口多,到达或离开的时间多在白天,没有在特点的时间点,BD错误。故选C。
5.与常规站点相比,设置虚拟站点能够( )①方便乘客乘降 ②减少交通拥堵 ③提高行车速度 ④促进公交出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5.由材料“除已有站台的常规站点,定制公交还能设置虚拟站点,即根据乘客的需求在不干扰正常交通秩序的前提下即时停车”可知,设置虚拟站点能够方便乘客乘降,可以更好覆盖到离真实站点较远的市民,更便于市民采用定制公交出行,①④对;由于“在不干扰正常交通秩序的前提下即时停车”,因此设置虚拟站点与交通拥堵和行车速度关系不大,②③错。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故选B。
题型02 城镇的空间结构
巴黎大都市区由中心区和新城建成区组成。新城建成区与巴黎市中心平均距离20—30km,大都市区内各城市有明确的职能定位,大都市区地铁、公交、高速环线等组成便捷的交通网络。下图为巴黎大都市区形态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巴黎大都市区城市空间结构最有可能为( )A.同心圆状 B.扇形模式C.多核心状 D.棋盘格状
【解析】6.巴黎大都市区由中心区和新城建成区组成,新城建成区与巴黎市中心距离适中,大都市区内各城市有明确的职能定位,巴黎大都市区城市空间结构呈现以巴黎中心区为主要核心的多核心结构,而不是同心圆状、扇形模式或棋盘格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关于巴黎大都市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控制城市规模,弱化各功能区的差异B.中心区主要发展高附加值工业和服务业C.新城建成区布局工业、零售网点以及仓储区D.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有向外围新城迁移趋势
【解析】7.大都市区内各城市有明确的职能定位,应控制城市规模,但要强化各功能区的差异,实现错位发展,A错误;中心区依托其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主要发展高附加值工业和服务业,同时促进部分产业向外转移,使得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呈现向外围新城迁移趋势,BD正确;同时,新城建成区可以结合其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优势,布局工业、零售网点以及仓储区,C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故选A。
题型03 城镇的地域形态
运用出租车运营大数据,可以研究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出租车乘客出行方向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根据出租车乘客出行数据推断( )A.短、中距离出行的频率基本一致 B.短距离出行的热点集中在居住区C.中距离出行频率波动小更为稳定 D.长距离出行主要方向在东南方向
【解析】8.据图可知,短距离出行、中距离出行的频率的峰值和谷值基本同步,频率一致,A正确;短距离出行主要指3公里以内的距离,而出租车载客地多在人口密集区域,中心商务区人口流动量最大,故热点最可能是中心商务区,B错误,远距离出行频率波动小更为稳定排除,C错误;长距离出行频率最高的范围,方位角小于90°,方向大致在东北方向,D错误。故选A。
9.该城市空间形态最可能为( )A.条带状 B.组团式 C.团块状 D.分散式
【解析】9.结合所学知识,条带式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而据图示信息可知在不同的距离下出租车向北、向东、向南出行量很大,向西出行量也相对较大,而条带式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沿两个方向延伸,不会出现该城市出行方向状况,A错误;出租车向北、向南、向东、向西出行量都较大,说明市中心附近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由市中心向周边地区人口密度逐渐减少,符合团块式城市空间形态特征,C正确;网格式与组团式对应的城市中心相对不明显,会造成各个方向上的出行流量相对均衡的情况,不会出现该城市出行方向状况,BD错误。故选C。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线旁,大的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中小城市商业区多在城市中心区内
住宅区:呈片状、团状、点状分布;住宅用地是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多分布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
工业区:集聚成团状,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和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地租水平由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决定
历史因素、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宗教种族)、行政因素
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地域形态:团块状、组团式、条带状和放射状
01 职住分离与职住平衡
“职住分离”主要指一些大城市居民因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相距较远导致日常通勤距离大、通勤时间长的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职住分离是大城市普遍面临的城市问题。下图为我国某超级城市工作日某时段人口流动方向和数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人口流动情况最可能出现在( )A.8:00左右 B.12:00左右C.18:00左右 D.21:00左右
【解析】1.城市中心地区的房价过高很多,使得很多人不得不选择在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购买房屋,而工作地又在市中心,导致了职住分离的现象。结合图中人口流动的方向,出城的人口总数远多于入城的人口,说明此时下班,位于晚高峰时期,时间大概在18点, C正确;A选项为早高峰时期,入城人口远大于出城人口,排除A; B和D选项为中午和夜晚,此时出城和入城人口差别不大,排除B,D;故选C。
2.据图推测该城市的住宅区分布除中心城区外,主要集中在该城市的( )A.东北部、西北部 B.北部、西部C.东南部、西北部 D.东部、南部
【解析】2.工作者的住宅分布在城市的外围。结合图中的方向标和出入城人数可知,北部的出城人口最多,为38799人;其次是西部,出城人口为23655人,说明工作者的住宅区主要是集中在北部和西部,排除ACD选项;故选B。
3.造成城市职住分离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空间结构扩张 B.城市等级高腹地广C.城市新区交通便利 D.中心城区环境优美
【解析】3.根据城市地租规律: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贵,大多数工作者负担不起市中心的房价,选择在市中心外围购房。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张,市中心范围越来越大,因此工作者不得不选择更远的地方居住,而工作地还在市中心,造成职住分离,A正确; B选项,正是因为城市发展、城市空间扩张,城市等级高腹地广,职住分离现象越来越多,B选项不是职住分离根本原因,B错误; 中市中心的交通最为便利,C选项排除;城市郊区,人口流量小,产业活动少,环境最优美,D错误;故选A。
职住分离是指在城市经济转型和郊区化的影响下,就业与居住出现空间分离的现象。职住分离造成大量“钟摆交通”现象,耗费上班族大量时间和精力,加剧了交通拥堵。城市规划不够合理、没有形成功能齐全的多中心布局是职住分离产生的主要原因。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推动职住平衡,可有效为交通拥堵耗费“止损”。职住平衡指在特定地域内,居民数量和就业岗位的数量大致相等,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职住平衡可大大减少通勤距离,减少机动车使用,从而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减轻大气污染。为改善大城市职住分离可采取的措施有:完善新区的配套设施,引导产城融合,缩短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
站城融合是指铁路车站与城市空间紧密融合,形成铁路建设与城市发展联动效应。下图为站城融合引导下的铁路客站建设形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从经济角度考虑,甲、乙、丙分别适合布局( )A.酒店住宿、商务办公、商业零售B.商务办公、商业零售、酒店住宿C.酒店住宿、商业零售、商务办公D.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住宿
【解析】4.甲靠近候车大厅,且与建筑的连接通道,人流量大,适合商业零售,乙比丙楼层更低,租金更高,应是付租能力更强的商务办公;丙位于最高,付租能力最低,且环境较为安静,适合酒店住宿,故正确的布局是: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住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站城融合有助于( )①高效利用土地,优化城市空间②加强城乡协作,缩小城乡差距③增加客运流量,提升城市等级④实现交通互联,提高换乘效率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5.站城融合可以美化环境,高效利用土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①正确;站城融合对于加强城乡协作,缩小城乡差距作用几乎没有作用,②错误;站城融合可以优化城市发展,但不能提升城市等级,且增加客流量不是其主要目的,③错误;站城融合主要目的是实现交通互联,提高换乘效率,④正确。①④组合正确,故选C。
站城融合,是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中心,通过空间的合理构建与功能的协调整合,在确保交通功能运行良好的同时,形成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城市活力区。也称“站城一体化”,是综合交通枢纽沿线一体化发展模式,是TOD模式的分支之一。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相结合。【TOD模式】以公共交通(如地铁站)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riented devel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区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在铁路站点建设运营过程中,都开始注重加强“站城融合”,杭州西站是我国首个“站城融合”枢纽,杭州西站是一个集铁路、轨道交通、长途客运、地铁、公交、出租及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将助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打造辐射全国的枢纽大平台。
传统的火车站,基本都只有交通出行最基本的功能属性,很难发挥更丰富的商业、办公、居住等城市功能。而在城市用地日趋紧张、人们出行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火车站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就出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实现站城融合,它到底有哪些好处呢?①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站城融合,便是对同一空间的多重利用,使土地的资源利用率得到最大化,完美地解决了两者的矛盾。②城市空间更紧凑:站城融合中,交通枢纽与商业区、居住区、综合功能区的一体化,使得城市空间更紧凑。③激发商业活力:与传统车站相比,站城融合之后多层次的步行系统,可以更好地激发商业活力。车站的巨大人流量,可以有效减低商铺的经营成本、促进商业行为的发生,从而带动战域经济圈发展;而商务、会展、休闲娱乐等城市功能的补充,则完善了传统车站单一的商业类型与结构。④缓解交通拥堵:作为集轨道交通、公交、 长途、出租及社会车辆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枢纽中心,丰富的交通类型可以帮助疏解巨大的客流量,使旅客可以快速地抵离、在各种交通流线中顺畅换乘,大大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
第22讲 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课件)-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22讲 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课件)-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
第22讲 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讲义)-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22讲 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讲义)-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22讲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讲义原卷版docx、第22讲城乡空间结构和景观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1 城乡空间结构与城乡景观(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21 城乡空间结构与城乡景观(精品课件)-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深解读,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必备知识当堂清,2土地类型,地域文化,城乡建设,关键能力看拓展,高考真题回头看,典型例题随堂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