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地球表面形态第1节流水地貌练习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210834/0-172779479513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地球表面形态第1节流水地貌练习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210834/0-172779479516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2章地球表面形态第1节流水地貌练习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210834/0-172779479518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第一节 流水地貌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流水地貌同步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河流可能位于我国的,下列关于该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形成年代最晚的一级阶地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合格考过关检验
河谷是指流水侵蚀形成的槽形洼地。下图为河谷发育的各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照河谷的发育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①②B.④③②①
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2.关于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主要外力作用的组合,正确的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侵蚀—堆积—搬运
C.堆积—侵蚀—搬运
D.搬运—侵蚀—堆积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字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向侵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槽形。②河床最浅,发育最早;接着为下切侵蚀形成的V字形河谷,对应①;④下切最深,之后河流侵蚀河谷两侧,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最后是河谷继续变宽,形成槽形河谷,对应③。故河谷发育过程的顺序为②①④③。第2题,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较快,故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中游流速减慢,故以搬运作用为主;河流下游河道变宽,流速再次减慢,故以堆积作用为主。
图a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位于河心的沙洲;图b为该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a
b
3.该河流可能位于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西南地区
4.下列关于该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河段的流向为自东北流向西南
B.若在上游修水坝,则河心沙洲面积增速减慢
C.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浅
D.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
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图中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反映该河流水位高低的变化:面积大,水位低;面积小,水位高。由图可知,该河出现了春、夏两个高水位时期(分别为春汛、夏汛),则该河流位于东北地区。第4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可知,该河流为东西流向;图示河段较平直,河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较大,若该河段自西向东流,则河水主要偏向Q河道,Q河道侵蚀强,将变深;在上游修水坝,图示河段泥沙量减少,河心沙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河心沙洲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形成在河流流速较慢的河段。
读我国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点数分布直方图,回答5~6题。
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资料暂缺。
5.图示各区域中,出现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D.华东地区
6.图示各区域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的地区的地形以 为主。( )
A.山地B.丘陵
C.平原D.高原
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第6题,华东地区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地形以平原为主。
结合下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①②③三幅剖面图,回答7~8题。
7.河流a、b、c三处与三幅剖面图对应正确的是( )
A.a—①B.b—②
C.c—③D.a—②
8.下列关于a、b、c三处所受到的侵蚀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处以下蚀作用为主,侧蚀作用较弱
B.c处以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为主
C.a、b、c都以下蚀作用为主
D.a处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作用为主
答案:7.D 8.D
解析:第7题,河流a、b、c三处依次对应剖面图②③①。第8题,a处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作用为主,b处以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为主,c处以堆积作用为主,侧蚀作用较弱。
河流阶地是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两侧的地形。下图为河流阶地素描图,图中河流阶地由泥沙构成,是由不同时期地壳运动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据此回答9~10题。
9.形成年代最晚的一级阶地是( )
A.①B.②
C.③D.④
10.在图示地貌形成过程中,流水所起的作用包括( )
①风化 ②侵蚀 ③搬运 ④堆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9.A 10.B
解析:第9题,随着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不断增强,河道加深,反复这种过程就形成了河流阶地。据此推断,图中河流下切最深的位置,形成年代最晚。图中①阶地形成最晚。第10题,根据图文资料可知,流水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河流阶地;风化不属于流水作用。
11.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地貌示意图,下表示意河流沉积物颗粒直径与流速的关系。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流域甲、乙两地的地貌名称分别是 、 。
(2)结合表中信息,在下图中绘制河流沉积物颗粒直径与流速的关系图,比较甲、乙两地地貌沉积物质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山麓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
(2)绘图见下图。
甲地沉积物质颗粒大于乙地,因为甲地比乙地坡度大,河流流速快,所以沉积物质的颗粒更大。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处,位于山麓地带,从地表形态可以判断甲地地貌为冲积扇;乙地位于河流的入海口处,是泥沙沉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第(2)题,根据表格中河流沉积物颗粒直径与流速的对应关系描点连线即可绘制出关系图。甲地地势起伏比乙地大,甲地河流流速比乙地快,所以甲地沉积物的颗粒较大,乙地沉积物的颗粒较小。
等级考素养提升
某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的实验。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河道的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准河道正中,匀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实验装置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实验过程中( )
A.颗粒最大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后堆积
B.颗粒最小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先堆积
C.水流越多、越快,沙子被搬运得越多
D.水流越少、越慢,沙子被搬运得越远
2.实验结果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 )
A.甲处被冲走的沙子最多
B.丙处小颗粒沙子堆积最多
C.乙处留下的沙子最多
D.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处多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型模拟的河段主要为河流的上游,常见V形峡谷地貌
B.乙处适宜发展聚落
C.该模型模拟的河段主要为河流中下游,以搬运、堆积作用为主
D.丁处适合修建河港
答案:1.C 2.D 3.C
解析:第1题,河流的水量越大,搬运能力越强;河流的堆积作用具有分选性,大颗粒先堆积、小颗粒后堆积。实验过程中颗粒最小的沙子最先被搬运,颗粒最大的沙子最先堆积;水流越多、越快,沙子被搬运得越多,被搬运得越远,C项正确。第2题,河流在凹岸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在凸岸流速慢,以堆积作用为主。乙、丙为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搬运沙粒;甲、丁为凸岸,水流速度慢,沙粒堆积,D项正确。第3题,图示实验模拟的河段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以堆积作用为主;乙、丙为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适宜建河港;甲、丁为凸岸,水流速度慢,沙粒堆积,适宜建聚落,C项正确。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回答4~6题。
4.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B.T1
C.T2D.T3
5.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6.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答案:4.A 5.A 6.D
解析:第4题,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挟带泥沙沉积,因此T0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他平坦面不会被河水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第5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粒径为T3>T0>T2>T1,堆积物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第6题,由材料可知,该河段河岸发育了多级阶地,且阶地上堆积着不同颗粒大小的沉积物。根据阶地阶梯状分布特点可以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宁夏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下图为宁夏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图以及贺兰山东麓P地堆积地貌和等高线示意图。
(1)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
(2)分析图中从出山口向湖沼方向堆积物变化的特点及原因。(提示:可从AB、CD两地段各自对应的不同流水作用来分析)
答案:(1)A、B所在地区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河段主要受侵蚀作用。
C、D所在地区等高线向河流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河段以堆积作用为主。
(2)堆积物颗粒依次变小。原因:当流水挟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解析:第(1)题,A、B地处河谷之中,等高线向高处弯曲;C、D地处山前洪积扇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分别从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说明原因。第(2)题,由于从出山口向湖沼方向河流流速逐渐减小,搬运能力逐渐减弱,因此堆积物颗粒逐渐变小。直径/毫米
0.01
0.03
0.1
1
10
100
流速/(厘米·秒-1)
0
0.1
1
10
100
1 0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流水地貌综合训练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毫米,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流水地貌测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流水地貌随堂练习题,共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