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章神经调节过关检测(A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章神经调节过关检测(A卷)含答案第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章神经调节过关检测(A卷)含答案第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章神经调节过关检测(A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章神经调节过关检测(A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章神经调节过关检测(A卷)含答案,共15页。
    第2章过关检测(A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大脑皮层B.神经冲动的传递现象依赖于细胞膜上离子通透性的变化C.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D.神经元的胞体膜表面受其他神经元树突末梢的支配答案:B解析: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A项错误。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C项错误。神经元的胞体膜表面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D项错误。2.运动员听到枪声后起跑。下列关于这一反射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视觉中枢B.该反射可能涉及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先后兴奋C.该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答案:A解析:运动员听到枪声后起跑,调节该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视觉中枢无关。3.如下图所示,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表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表示刺激。A.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cB.乙表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时,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D.丙表明b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甲表明只刺激a时,c神经元产生了电位变化,即兴奋通过突触由a传到了c,但是不能说明两者之间以电信号形式传递,A项错误。由于没有设置对照实验,且乙中c并未产生电位变化,因此乙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B项错误。丙表示同时刺激a和b后c产生的电位变化,与单独刺激a相比减弱了,说明刺激b抑制了a向c传递兴奋,进而说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刺激b时,a神经元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增大,不能用乙表示,C项错误,D项正确。4.用针刺激人的手指可产生痛觉,用热水刺激人的手指可产生热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种感觉的形成过程都属于非条件反射B.大脑皮层没有参与痛觉和热觉的形成过程C.不同感觉产生的原因与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不同有关D.针和热水直接刺激神经中枢使其产生了相应的感觉答案:C解析:痛觉和热觉的形成过程都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都不属于反射,A项错误。痛觉和热觉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B项错误。针和热水刺激感受器,最终导致大脑皮层产生了相应的感觉,D项错误。5.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人大脑皮层受损则可能无法正常交谈,不能有效进行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活动B.若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则可判断是脊髓受损C.若某人小脑受损,则不能对体温、血糖、水平衡和生物节律等进行有效的调控D.若某人下丘脑受损,则不能准确完成用左手食指交替轻击右手中指和鼻尖的动作答案:A解析: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功能,大脑皮层受损可能会影响这些功能,A项正确。意识丧失是因为大脑皮层受损,无意识的排尿表示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能力丧失,所以受损部位应该在大脑皮层,B项错误。小脑控制的是身体的平衡,下丘脑对体温、血糖、水平衡和生物节律等进行有效的调控,与躯体运动无关,C、D两项错误。6.下图是一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只要受到刺激,便能引起②的反应B.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属于反射C.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小D.a处和c处的传导分别是生物电传导和化学物质传导答案:D解析:反射需要适宜的刺激,若刺激强度太弱,则不能引起感受器的兴奋,A项错误。反射活动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不属于反射,B项错误。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时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因此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大,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a处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是生物电传导,c处是突触,兴奋传导是化学物质传导,D项正确。7.下图是人体神经元及信号传导过程模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内的物质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②处B.②内液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C.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神经细胞功能正常D.静息状态下,电表指针会发生偏转答案:B解析:①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胞吐分泌到②突触间隙,A项错误。②是突触间隙,其内液体是组织液,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B项正确。由于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影响兴奋的传递,C项错误。静息状态下,电表两电极都是正电位,电表指针不会发生偏转,D项错误。8.反射弧中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被切断后,断口处离脊髓近的一侧称为向中段,离脊髓远的一侧称为外周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要测量静息电位,可将电表的两极同时放置在膜外B.传入神经某处被切断后,刺激其外周段时肌肉不会收缩C.兴奋的传导过程消耗能量,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不消耗能量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完成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答案:B解析:若要测量静息电位,可将电表的两极分别放置在膜外和膜内,A项错误。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属于胞吐,消耗能量,C项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完成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D项错误。9.研究表明,晒太阳能改善学习和记忆,这与其能促进脑内神经元合成和释放谷氨酸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每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都形成一个突触小体B.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谷氨酸需要消耗ATPC.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导致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长时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A解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所以每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会形成很多个突触小体。10.光线进入小鼠眼球刺激视网膜后,产生的信号通过下图所示过程传至高级中枢,产生视觉。下列关于信号产生及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光刺激感受器,感受器会产生电信号B.信号传递过程有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之间的转换C.产生视觉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D.图中视觉产生的过程经过了完整的反射弧答案:D解析: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即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A项正确。在突触部位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项正确。产生视觉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C项正确。视觉产生的过程没有经过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以反射弧不完整,D项错误。11.如下图,曲线a为某种有效刺激刺激神经纤维后,膜电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在浸泡神经纤维的外界溶液中加入药物X(某种离子通道蛋白抑制剂)后,再施加相同的刺激,测得电位的变化为曲线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X能抑制神经细胞内的K+外流B.药物X可能为Na+通道蛋白抑制剂C.药物X能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D.药物X能降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中的曲线b可知,药物X使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说明其可能为Na+通道蛋白抑制剂,能抑制神经细胞外的Na+内流,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药物X使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从而降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12.突触有电突触和化学突触两类,电突触的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间隙很小,电信号可由突触前膜跨越到突触后膜,反之亦然,而化学突触则需要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电突触和化学突触均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B.电信号经过化学突触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电突触的信号传递速率比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速率慢D.信号在电突触上的传递是双向的,在化学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答案:C解析:电突触的信号传递不需要发生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故电突触的信号传递速率比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速率快。13.下图为神经纤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被髓鞘包裹区域(b、d)Na+、K+不能进出细胞,裸露区域(a、c、e)Na+、K+进出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区域处于兴奋状态,膜内Na+较膜外多B.b、d区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C.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较大D.局部电流在轴突上的传导方向为a→c和e→c答案:B解析:由于c区域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但膜内Na+仍然少于膜外,A项错误。由于被髓鞘细胞包裹的b、d区域Na+、K+不能进出细胞,所以刺激c区域,b、d区域的电位仍为内负外正,不能产生动作电位,B项正确。a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C项错误。局部电流在轴突膜内的传导方向为c→a和c→e,D项错误。14.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脑基底神经节中多巴胺含量不足会引起帕金森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静止颤抖,继而导致身体僵硬、行走困难。下列关于该病的药物治疗方案,最不可行的是(  )A.服用多巴胺降解酶的抑制剂,以减弱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降解B.服用刺激多巴胺受体的药物,以提高多巴胺受体的敏感度C.服用促进多巴胺受体生成的药物,以增加多巴胺受体的数量D.服用多巴胺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以增加多巴胺的生物合成量答案:C解析:服用多巴胺降解酶的抑制剂,可以减弱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降解,A项可行。由于受体敏感度高,即使多巴胺含量少,也能和受体结合发挥作用,B项可行。多巴胺含量少,受体再多也不能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C项不可行。服用多巴胺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可以增加多巴胺的生物合成量,进而增加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D项可行。15.肌肉受到刺激会收缩,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现取两个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将左侧标本的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下图所示。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传递兴奋的结构是②④,能传导兴奋的结构是①③B.用适宜电流刺激左肌肉,右肌肉也随之收缩C.用适宜电流刺激③,左、右肌肉都能收缩D.肌肉收缩时,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答案:B解析:①③为神经纤维,②④与突触结构类似,故能传递兴奋的结构是②④,能传导兴奋的结构是①③,A项正确。通过分析可知,兴奋的传递方向是①→②→右肌肉→③→④→左肌肉,故用适宜电流刺激左肌肉,右肌肉不会随之收缩,B项错误。用适宜电流刺激③,左肌肉能产生收缩反应;由于③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故右肌肉也会收缩,C项正确。肌肉收缩时,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D项正确。16.5-羟色胺是一种与睡眠调控有关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还与人的多种情绪状态有关。如果神经元释放的5-羟色胺数量不足,将会引起抑郁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B.5-羟色胺是小分子有机物,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C.盐酸氟西汀可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故可用于治疗抑郁症D.麦角酸二乙酰胺可特异性阻断5-羟色胺与其受体结合,故会加重抑郁症答案:B解析:5-羟色胺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17.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放在神经纤维膜外的b、c两点,然后在a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静息时,电表指针没有偏转,说明电表两个电极处的膜外没有电位差B.电刺激a处后,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但幅度相同的偏转C.此实验不能说明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D.电刺激a处后,受刺激部位Na+大量内流导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答案:D解析:电刺激a处后,受刺激部位Na+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但膜内Na+浓度始终低于膜外,D项错误。18.胃泌素释放肽(GRP)是一种神经递质,将其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出现抓痒行为。若破坏小鼠脊髓中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不论向这些小鼠注射何种浓度的GRP,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注射GRP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B.GRP与GRPR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C.GRP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能会被酶解或回收D.若抑制指导GRPR合成的基因的表达,可以缓解或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答案:A解析: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含有带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19.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只有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只要脑干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B.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C.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答案:A解析:由题意可知,脑干中存在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但呼吸运动最终靠呼吸肌完成,A项错误。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如有意识地憋气,B项正确。睡眠时脑干呼吸中枢通过支配低级中枢脊髓调控呼吸运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C项正确。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刺激CO2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D项正确。20.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通过微电极测定细胞的膜电位,PSP1和PSP2分别表示突触a和突触b的后膜电位,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分别使突触a后膜通透性增大、突触b后膜通透性降低B.PSP1和PSP2由离子浓度改变形成,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C.PSP1由K+外流或Cl-内流形成,PSP2由Na+或Ca2+内流形成D.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PSP1幅值增大、PSP2幅值减小答案:B解析:突触a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增大,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对Na+等阳离子的通透性增大,Na+等阳离子大量内流;突触b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减小,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对Cl-等阴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阴离子大量内流,A、C两项错误,B项正确。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会导致离子浓度变化更大,可能会导致PSP1和PSP2幅值都增大,幅值的增大与否取决于递质的相对含量和膜内外离子的浓度差,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21.(8分)我们几乎不停地被各种声音、气味、景象等刺激所“轰炸”,神经系统使这些刺激对人体产生意义,并使人体对这些刺激产生反应,以更好地保护自己。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展示了人脑的主要分区,图2展示了患阿尔茨海默病人数的比例与头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除脑外,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还包括              ;神经系统接受刺激并使人体产生反应是通过    活动完成的。 (2)如果某人头部受伤,蒙上眼睛后,他的左手食指不能准确触及自己的右手食指,那么,他受损的部位最可能是图中的[ ]    。 (3)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人员为确定头围、受教育程度与患病风险的关系,进行了为期10年的调查,图2显示了研究的总体结果。①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来说,头围大小与患病风险的关系是  。②患病概率最大的是          的人。在   头围的人群中,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对患病风险的影响较显著。 答案:(1)脊髓及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 反射(2)③ 小脑(3)①头围越小,患病风险越高 ②头围小、受教育程度低 中、小22.(10分)取出枪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进行下图所示的实验。G表示电表,a、b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产生局部电流的区域。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静息状态时的电位,A侧为     (填“正”或“负”),B侧为     (填“正”或“负”)。这时膜外     浓度高于膜内,膜内     浓度高于膜外。(2)图中电表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                             。 (3)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如上图所示),电表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 (4)下图是神经纤维上某点静息时的电位,在图中画出它受刺激以后的电位变化。答案:(1)正 负 Na+ K+ (2)把电表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 (3)相反 (4)如下图。解析:(1)静息状态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低于膜外。(2)若要测静息电位,两电极应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3)若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当b点兴奋时,a点并未兴奋,即b点膜外是负电位,而a点膜外是正电位,此时电表的指针向右偏转;同理,当a点兴奋时,b点并未兴奋,此时电表的指针向左偏转。23.(10分)下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可释放神经递质的结构存在于     (填图中序号)中。 (2)某同学身体健康,由于高度紧张,进行膝跳反射测试时未出现明显的反应。从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3)足球场上,某运动员抬起小腿将队友传来的球接稳。该动作涉及的反射与膝跳反射的主要区别是        。 (4)某个患腰椎间盘突出的成年人,闭上双眼接受膝跳反射测试,能感受到橡皮锤的叩击但不能抬起小腿。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1)③ (2)高级中枢控制低级中枢,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高级中枢抑制脊髓控制的膝跳反射 (3)该动作涉及的反射是由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而膝跳反射是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非条件反射 (4)橡皮锤叩击后,感受器产生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膝跳反射中枢,再经脊髓的上行传导束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感觉,因此能感受到橡皮锤的叩击。但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了传出神经,神经中枢的兴奋不能传至效应器,故不能抬起小腿24.(10分)将新生小鼠的神经元置于小鼠血浆中,将一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接于神经纤维的a、b两处细胞膜外表面,当在a的左侧给予神经纤维一适当刺激,可迅速引发此处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纤维兴奋处膜电位表现为      ,其形成原因是         。处于兴奋状态的神经元内Na+浓度    (填“低于”“等于”或“高于”)血浆中Na+浓度。 (2)在a的左侧施加刺激后电表指针发生了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据此能否得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能够双向传导”的结论?如能,请说明理由;如不能,请提出解决方案。(3)若实验所用神经元先经过了24 h的5 ℃低温处理,测得动作电位峰值较处理前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是               。 答案:(1)外负内正 Na+内流 低于 (2)不能。解决方案:在a、b两点之间(除a、b之间的中间点外)施加适宜的刺激,观察电表指针是否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3)低温使Na+通道活性降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降低),使神经元兴奋时Na+内流量减少;同时低温使Na+-K+泵的活性降低和能量供应减少,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减小解析:(1)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大量内流所致,神经纤维兴奋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无论有没有产生动作电位,膜内Na+浓度始终低于膜外(血浆中)Na+浓度。(2)将电表的两端分别接在a、b两处,在a左侧给予一适当刺激,受刺激部位立即产生兴奋,当兴奋传至a处,电表发生一次偏转,再传到b处,电表发生一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这只能证明神经纤维上兴奋能够发生(一个方向的)传导;要通过一次刺激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能双向传导,应该在a、b两点之间(除a、b之间的中间点外)施加适宜的刺激,观察电表指针是否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3)低温使Na+通道活性降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降低),使神经元兴奋时Na+内流量减少;同时低温使Na+-K+泵的活性降低和能量供应减少,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减小。25.(12分)用微电极记录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研究兴奋产生、传导和传递原理的常用方法。根据下图所示实验方法和结果,回答下列相关问题。图1图2图3(1)当图1中的微电极M记录到动作电位时,突触小泡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                         ,突触后膜上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                     。 (2)研究表明,在突触小体未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微电极N上也会记录到随机产生的、幅度几乎相等的微小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结合突触的结构和突触传递的过程,分析导致该电位变化产生的原因:              。(3)在某些突触中,突触小体产生动作电位后,微电极N上记录到电位负值增大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如图3所示。已知K+和Cl-通道都参与了IPSP的形成,IPSP产生的原理是                   。 (4)已知从刺激开始到动作电位产生有一短暂的延迟,且与刺激强度有关。为了规避该延迟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请利用微电极记录技术设计实验,精确测量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率:                  。 (实验仪器:微电极记录设备、刺激器、计时器、刻度尺等)答案:(1)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产生兴奋或抑制 (2)突触小泡破裂释放少量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 (3)K+通道开放导致K+外流,Cl-通道开放导致Cl-内流 (4)在神经轴突上选取两点,插入微电极记录设备,用刻度尺测量两微电极之间的距离,用刺激器刺激两微电极同一侧的轴突某点,分别记录微电极测得动作电位的时间,用微电极间的距离除以二者产生动作电位的时间差即为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率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