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4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练习(37份)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4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梳理练习4唐诗五首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梳理练习4唐诗五首统编版,共13页。
古诗文4 唐诗五首野 望 唐·王绩文学常识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写作背景王绩在唐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此诗便作于诗人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东皋薄暮①望,徙xǐ倚②欲何依参考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首联描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东皋”点明地点,“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望”字点题,领起下文写景。情感:“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教材原文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参考译文层层树林都染上了枯黄的秋色,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颔联为静态远景,诗人勾勒了一幅秋季山野晚景图,侧重正面宏观描写秋天山野的静谧。表现手法:运用白描,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阳尽染的萧瑟景象,衬托了诗人的孤独、落寞。教材原文牧人驱犊dú③返,猎马带禽④归。参考译文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颈联为动态近景,描写牧人、猎人傍晚时分归家的温馨场景,反衬诗人郁闷孤单的心境。画面描绘:放牧的人唱着山歌,欢快地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教材原文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⑤。参考译文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 长久) 隐居于此。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尾联抒情,由外物回归自身,呼应开头。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用典:诗人借用伯夷、叔齐归隐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孤独忧郁的心情和避世归隐的愿望。重点注释①薄暮:傍晚。薄,接近。②徙倚:徘徊。③犊:小牛。这里指牛群。④禽:泛指猎获的鸟兽。⑤采薇: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作品主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忧郁的心境,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理解探究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写作手法)答:诗歌的颔联妙在融情于景。颔联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阳尽染的萧瑟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黄鹤楼 唐·崔颢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昔人①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参考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了空荡的黄鹤楼。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首联扣题,借用神话传说,引出黄鹤楼,并为黄鹤楼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诗人慕名前来游览,可仙人已驾鹤而去,鹤去楼空,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的抒发做铺垫。情感:用“仙人乘鹤”的传说,抒发了诗人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教材原文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参考译文(仙人驾)黄鹤飞去再也没有返回,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天空中飘飘荡荡。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颔联紧承首联,抚今追昔,引出作者对岁月易逝的感慨,为写乡愁做铺垫。“不复返”一语双关,既写黄鹤,又写岁月。“白云”变幻难测,寄托着作者对世事难料的嗟叹。炼字:“空”字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的邈远,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教材原文晴川③历历④汉阳树,芳草萋qī萋⑤鹦鹉洲。参考译文晴日里汉阳的原野上,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繁茂。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颈联实写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色,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写作手法:对仗工整,上下句各使用一个叠词,写出了天气晴朗、草木茂盛之景,声调铿锵,富于音乐美。教材原文日暮乡关⑥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参考译文时至黄昏,何处是我的故乡?看江面烟波浩渺,使人发愁。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尾联抒情。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炼字:“愁”字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又和开篇照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重点注释①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②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③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④历历:分明的样子。⑤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⑥乡关:故乡。作品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理解探究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主旨与情感把握)答:日近黄昏,江上烟波浩渺,勾起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与画面描绘)答: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登黄鹤楼所见之景:汉阳原野上的树木历历可辨,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使至塞上 唐·王维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慰问将士,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单车①欲问边②,属国③过居延④。参考译文(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边关守军,我作为出使边塞的使者经过辽远的边塞地区。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字透露出诗人孤单落寞的心情。“过居延”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教材原文征蓬⑤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参考译文(我)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边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蕴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怨愤与抑郁。教材原文大漠孤烟⑥直,长河⑦落日圆。参考译文浩瀚沙漠中烽烟直上,黄河上空落日浑圆。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采用白描手法,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炼字:“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说明这是一缕烽烟;“直”字写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孤悬,“圆”更衬托出大漠之苍茫。“圆”字与“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教材原文萧关逢候骑⑧,都护⑨在燕然。参考译文到了萧关遇到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他)告诉我前线统帅已在边防前线。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统帅,侦察兵告诉使臣:统帅此刻在前线。写作手法:运用典故“燕然勒功”,暗示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也符合诗人出使劳军的目的。重点注释①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②问边:慰问边关守军。③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④居延:地名,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⑤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⑥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⑦长河:指黄河。⑧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⑨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作品主旨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悲伤之情,以及在面对大漠雄浑的景色时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理解探究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颈联。(词句赏析)答:语言:“直”表现孤烟于荒凉孤独中透着劲拔坚毅,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出了景色壮阔的特点。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慷慨悲壮的情感。2.“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主旨与情感把握)答:“蓬草”随风飞转,古代诗文中常用它比喻行踪漂泊不定或远行之人。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写作背景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他二十几岁时离开家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本诗便是李白在出蜀漫游行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之后渡荆门向楚地进发。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渡远荆jīng门外,来从①楚国游。参考译文我乘舟远行,来到荆门外,将去往楚地游览。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首联叙事点题,交代出游的地点和事由。教材原文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②流。参考译文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一点点消失,江水流进了辽远无际的原野。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颔联化静为动,以移动视角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景物的变化。写出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象,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营造了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炼字:“随”字化静为动,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使景物富于动态美。“入”字写出了江水气势的博大,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教材原文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③。参考译文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空中彩云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以静观的视角,描摹了两幅图画般的美景。一幅是水中映月图,一幅是天边云霞图。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从天上飞来的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将天上云霞比作海市蜃楼,写出了云霞的变幻无穷。这两句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教材原文仍怜④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参考译文我还是喜爱(这来自)故乡的江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理解赏析修辞、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送”字点题,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恋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重点注释①从:往。②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③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④怜:喜爱。作品主旨诗人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诗人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既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理解探究1. 颈联与颔联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内容理解)答: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景。“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霞。2. 诗的尾联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自己所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词句赏析)答: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蜀地,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诗人称长江水为“故乡水”。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诗王”之称。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白氏长庆集》。写作背景长庆三年(823)或四年(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之时到西湖游玩,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①云脚低②。参考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见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首联点题,交代游踪。第一句点出西湖的方 位,第二句以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的视角描绘了一幅湖水初涨、水天相接的画面,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教材原文几处早莺争暖树③,谁家新燕啄春泥。参考译文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飞到向阳的树上栖息,不知是谁家的燕子为筑新巢衔来了春泥。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颔联写莺、燕的活动。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炼字:“几处”“谁家”说明莺燕数量不多。“早”“新”突出初春。“争”“啄”二字,描绘了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教材原文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参考译文乱花初放,渐渐地使人眼花缭乱,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写俯视所见的花草,描绘出一幅花迷人眼、草没马蹄的清新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炼字:因为是早春,见到的花尚未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所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春草还没长得丰茂,仅能没过马蹄,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渐欲”和“才能”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带有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教材原文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参考译文最喜爱湖东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尤其是)绿杨掩映着的白沙堤。理解赏析内容理解: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炼字:“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重点注释①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②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③暖树:向阳的树。作品主旨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钱塘湖早春图,即春水初涨、莺争暖树、新燕衔泥、春花初绽、草没马蹄、绿杨遮堤六幅画面,表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和对钱塘湖早春盛景的喜爱之情。理解探究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与情感把握)答:抓住了湖水、白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光的喜爱之情。2.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词句赏析)答: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写出了初春时花儿初放、野草渐长的景象,“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3.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词句赏析)答:准确地描绘出早莺争先飞向向阳的树木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古诗文4 唐诗五首野 望 唐·王绩文学常识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写作背景王绩在唐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此诗便作于诗人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东皋薄暮①望,徙xǐ倚②欲何依参考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首联描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的场景。“东皋”点明地点,“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望”字点题,领起下文写景。情感:“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教材原文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参考译文层层树林都染上了枯黄的秋色,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颔联为静态远景,诗人勾勒了一幅秋季山野晚景图,侧重正面宏观描写秋天山野的静谧。表现手法:运用白描,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阳尽染的萧瑟景象,衬托了诗人的孤独、落寞。教材原文牧人驱犊dú③返,猎马带禽④归。参考译文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颈联为动态近景,描写牧人、猎人傍晚时分归家的温馨场景,反衬诗人郁闷孤单的心境。画面描绘:放牧的人唱着山歌,欢快地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教材原文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⑤。参考译文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 长久) 隐居于此。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尾联抒情,由外物回归自身,呼应开头。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用典:诗人借用伯夷、叔齐归隐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孤独忧郁的心情和避世归隐的愿望。重点注释①薄暮:傍晚。薄,接近。②徙倚:徘徊。③犊:小牛。这里指牛群。④禽:泛指猎获的鸟兽。⑤采薇: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作品主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忧郁的心境,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理解探究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写作手法)答:诗歌的颔联妙在融情于景。颔联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残阳尽染的萧瑟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黄鹤楼 唐·崔颢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昔人①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参考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了空荡的黄鹤楼。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首联扣题,借用神话传说,引出黄鹤楼,并为黄鹤楼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诗人慕名前来游览,可仙人已驾鹤而去,鹤去楼空,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的抒发做铺垫。情感:用“仙人乘鹤”的传说,抒发了诗人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教材原文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参考译文(仙人驾)黄鹤飞去再也没有返回,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天空中飘飘荡荡。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颔联紧承首联,抚今追昔,引出作者对岁月易逝的感慨,为写乡愁做铺垫。“不复返”一语双关,既写黄鹤,又写岁月。“白云”变幻难测,寄托着作者对世事难料的嗟叹。炼字:“空”字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的邈远,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教材原文晴川③历历④汉阳树,芳草萋qī萋⑤鹦鹉洲。参考译文晴日里汉阳的原野上,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繁茂。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颈联实写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色,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写作手法:对仗工整,上下句各使用一个叠词,写出了天气晴朗、草木茂盛之景,声调铿锵,富于音乐美。教材原文日暮乡关⑥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参考译文时至黄昏,何处是我的故乡?看江面烟波浩渺,使人发愁。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尾联抒情。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炼字:“愁”字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又和开篇照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重点注释①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②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③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④历历:分明的样子。⑤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⑥乡关:故乡。作品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理解探究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主旨与情感把握)答:日近黄昏,江上烟波浩渺,勾起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与画面描绘)答: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登黄鹤楼所见之景:汉阳原野上的树木历历可辨,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使至塞上 唐·王维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慰问将士,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单车①欲问边②,属国③过居延④。参考译文(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边关守军,我作为出使边塞的使者经过辽远的边塞地区。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字透露出诗人孤单落寞的心情。“过居延”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教材原文征蓬⑤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参考译文(我)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边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蕴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怨愤与抑郁。教材原文大漠孤烟⑥直,长河⑦落日圆。参考译文浩瀚沙漠中烽烟直上,黄河上空落日浑圆。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采用白描手法,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炼字:“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说明这是一缕烽烟;“直”字写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孤悬,“圆”更衬托出大漠之苍茫。“圆”字与“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教材原文萧关逢候骑⑧,都护⑨在燕然。参考译文到了萧关遇到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他)告诉我前线统帅已在边防前线。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统帅,侦察兵告诉使臣:统帅此刻在前线。写作手法:运用典故“燕然勒功”,暗示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也符合诗人出使劳军的目的。重点注释①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②问边:慰问边关守军。③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④居延:地名,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⑤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⑥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⑦长河:指黄河。⑧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⑨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作品主旨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悲伤之情,以及在面对大漠雄浑的景色时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理解探究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颈联。(词句赏析)答:语言:“直”表现孤烟于荒凉孤独中透着劲拔坚毅,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出了景色壮阔的特点。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慷慨悲壮的情感。2.“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主旨与情感把握)答:“蓬草”随风飞转,古代诗文中常用它比喻行踪漂泊不定或远行之人。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写作背景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他二十几岁时离开家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本诗便是李白在出蜀漫游行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之后渡荆门向楚地进发。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渡远荆jīng门外,来从①楚国游。参考译文我乘舟远行,来到荆门外,将去往楚地游览。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首联叙事点题,交代出游的地点和事由。教材原文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②流。参考译文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一点点消失,江水流进了辽远无际的原野。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颔联化静为动,以移动视角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景物的变化。写出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象,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营造了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炼字:“随”字化静为动,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使景物富于动态美。“入”字写出了江水气势的博大,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教材原文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③。参考译文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空中彩云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以静观的视角,描摹了两幅图画般的美景。一幅是水中映月图,一幅是天边云霞图。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从天上飞来的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将天上云霞比作海市蜃楼,写出了云霞的变幻无穷。这两句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教材原文仍怜④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参考译文我还是喜爱(这来自)故乡的江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理解赏析修辞、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送”字点题,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恋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重点注释①从:往。②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③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④怜:喜爱。作品主旨诗人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诗人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既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理解探究1. 颈联与颔联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内容理解)答: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景。“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霞。2. 诗的尾联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自己所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词句赏析)答: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蜀地,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诗人称长江水为“故乡水”。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诗王”之称。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白氏长庆集》。写作背景长庆三年(823)或四年(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之时到西湖游玩,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①云脚低②。参考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见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首联点题,交代游踪。第一句点出西湖的方 位,第二句以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的视角描绘了一幅湖水初涨、水天相接的画面,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教材原文几处早莺争暖树③,谁家新燕啄春泥。参考译文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飞到向阳的树上栖息,不知是谁家的燕子为筑新巢衔来了春泥。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颔联写莺、燕的活动。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炼字:“几处”“谁家”说明莺燕数量不多。“早”“新”突出初春。“争”“啄”二字,描绘了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教材原文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参考译文乱花初放,渐渐地使人眼花缭乱,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写俯视所见的花草,描绘出一幅花迷人眼、草没马蹄的清新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炼字:因为是早春,见到的花尚未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所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春草还没长得丰茂,仅能没过马蹄,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渐欲”和“才能”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带有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教材原文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参考译文最喜爱湖东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尤其是)绿杨掩映着的白沙堤。理解赏析内容理解: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炼字:“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重点注释①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②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③暖树:向阳的树。作品主旨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钱塘湖早春图,即春水初涨、莺争暖树、新燕衔泥、春花初绽、草没马蹄、绿杨遮堤六幅画面,表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和对钱塘湖早春盛景的喜爱之情。理解探究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与情感把握)答:抓住了湖水、白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白沙堤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光的喜爱之情。2.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词句赏析)答: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写出了初春时花儿初放、野草渐长的景象,“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3.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词句赏析)答:准确地描绘出早莺争先飞向向阳的树木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