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4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练习(37份)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4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梳理课外古诗词诵读练习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梳理课外古诗词诵读练习统编版,共13页。
古诗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作于东汉末年。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庭中有奇树①,绿叶发华②滋③。参考译文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珍贵的树,绿叶间生长出繁盛的花朵。理解赏析内容理解: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花木繁盛的春景图。“庭中”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这是一首表现思妇怀远的闺怨诗。写作手法: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也与下文主人公孤居无依形成鲜明对照。教材原文攀条④折其荣,将以遗wèi⑤所思。参考译文我攀引枝条,折下了一枝花,想要把它赠给日夜思念的人。理解赏析写作手法:动作描写,“攀”条“折”花为了寄给思念的人。教材原文馨香盈⑥怀袖,路远莫致⑦之。参考译文花香充满了衣服的襟袖,可是天遥地远,不能送达思念的人手中。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以乐景写哀情。“馨香盈怀袖”紧承上两句,写出了“奇树”之花的珍贵,花的香气特别浓郁,十分适合赠予他人,寄托思念之情。可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思念的人手中。教材原文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⑧。参考译文这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最后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表现了主人公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思念。重点注释①奇树:佳美、珍贵的树。②华:花。下文的“荣”也是“花”的意思。③滋:繁盛。④攀条:攀引枝条。⑤遗:给予,馈赠。⑥盈:充满。⑦致:送达。⑧经时:历时很久。作品主旨这首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之情。理解探究1. 诗歌前四句借春景图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主旨与情感把握)答:前四句写了在春天的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开出了繁盛的花朵。女主人公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枝花,目的是赠送给日夜思念的远人,以此表达对远人的深切思念。2. 从前面六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是极力赞扬的,可诗人为什么突然又紧接着说“此物何足贵”?试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写作手法)答: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为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龟虽寿 东汉末·曹操写作背景本诗是曹操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当时曹操刚刚平定乌桓叛乱、击败袁氏势力,虽然曹操此时已届暮年,但是他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神龟虽寿,犹有竟①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参考译文神龟虽然能长寿,但也有死去的时候;腾蛇尽管能腾云驾雾,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作者通过写“神龟”“腾蛇”寿命虽长终有尽,说明了有生必有死,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教材原文老骥②伏枥lì③,志在千里;烈士④暮年,壮心不已。参考译文年老的骏马虽然伏在马槽旁,但它的志向仍是驰骋千里;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理解赏析内容理解:诗句内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写作手法:以“老骥”自比,以比兴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教材原文盈缩⑤之期,不但在天;养怡⑥之福,可得永年⑦。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参考译文人寿命的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就可以长寿。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情感: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相信事在人为,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情壮志。重点注释①竟:终结,这里指死去。②骥:骏马,好马。③枥:马槽。④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⑤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⑥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怡,愉快。⑦永年:长寿。作品主旨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从哲学的高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直抒自己的抱负。这首诗体现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显示出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魄。理解探究1.本诗主要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腾蛇”?(内容理解)答:以神龟、腾蛇为例,揭示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表明自己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有所作为,而不虚度年华。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词句赏析)答:曹操以“老骥”自比,表现了自己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赠从弟( 其二) 东汉末·刘桢文学常识刘桢( ?—217),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亭亭①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参考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迎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开篇两句,描绘松树在寒风中挺立的景象,即以松的挺拔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炼字:“亭亭”表示松的挺拔姿态。“瑟瑟”模拟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突出了松的傲骨。表现手法:运用对比,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赞颂了松树顽强的生命力。教材原文风声一何②盛,松枝一何劲jìng!参考译文风声是多么猛烈,而松枝又是多么刚劲!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炼字:两个“一何”,前者突出了“谷中风”的凶猛,后者突出了松枝的刚劲。一“盛”一“劲”表现了冲突的激烈和诗人对松柏的赞美。教材原文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参考译文任严冬中冰霜凛冽,松树终年都端端正正。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描写冰霜侵袭中松柏的志气。由猛烈的风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拓宽到松柏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松柏岁寒不凋的特性。表现手法:衬托,以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教材原文岂不罹lí凝寒③?松柏有本性。参考译文难道是松柏没有遭受严寒吗?不,是松柏天生有耐寒的本性!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一问一答,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重点注释①亭亭:挺拔的样子。②一何:多么。③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作品主旨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表现了诗人坚贞的品格和对堂弟的劝勉之意。理解探究1. 全诗塑造了松柏什么样的形象?体现了诗人对堂弟寄寓的什么期望?(主旨与情感把握)答:塑造了松柏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本性高洁、坚贞不屈的形象。诗人借松柏勉励堂弟要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2. 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答: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象征高洁、坚贞的品质,在自勉的同时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梁甫行 三国魏·曹植文学常识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写作背景曹植来到贫困的边地,看到了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八方各异气①,千里殊②风雨。参考译文四面八方气候不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同。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开篇概写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教材原文剧③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④象禽兽,行止依林阻⑤。参考译文海边的贫民生活多么艰难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儿女像野兽一样,在这山林险阻之地生活。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写作手法:采用白描手法,实写边海人民的悲惨生活,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体现边海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和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炼字:“依”把边海人民的现实生活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他们要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险阻的山林躲避危险。抒发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教材原文柴门何萧条,狐兔翔⑥我宇⑦。参考译文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狸、野兔在房屋周围自在地行走。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描写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承接前面的描写,深化了主题。写作手法:通过对狐狸、野兔活动自如的侧面描写,衬托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恶劣和他们的恐惧与凄楚。重点注释①异气:气候不同。②殊:不同。③剧:艰难。④妻子:妻子儿女。⑤林阻:山林险阻之地。⑥翔:自在地行走。⑦宇:房屋。作品主旨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描写了边海人民的困苦生活,反映了海边农村残破荒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关心与深切同情。理解探究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内容理解)答:柴门简陋、农家萧条,狐狸、兔子在房屋周围自在地行走。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他们的恐惧与凄楚。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写作手法、主旨与情感把握)答: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写了“边海民”的贫困生活,展现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浣溪沙 北宋·晏殊文学常识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参考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和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上片怀旧,感伤光阴流转,物是人非。新词一曲,清酒一杯,表现了词人孤单冷寂的心境,引发了词人对往事的回忆。写作手法、情感:将新词旧景对比,表现了风物依然而人事全非的惆怅之情“,夕阳西下几时回”借景抒情,感慨时光易逝,希望美好重现。教材原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pái徊huái。参考译文让人无可奈何的是花儿终将凋落,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像曾经认识。我独自在存留着幽香的小路上徘徊。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下片承接上片,暗含哲理。前两句流露出词人对繁华易逝的“无可奈何”,又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末句写词人独自徘徊,似赏景,似深思。炼字:“徘徊”运用动作描写,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将词人对年华和美景的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主旨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变化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之情。采桑子 北宋·欧阳修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轻舟短棹zhào①西湖好,绿水逶wēi迤yí。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参考译文驾着小舟划着短桨欣赏西湖的好风光,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发出幽香,春风中隐隐传来的笙歌,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上片写堤岸风景。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漂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隐隐笙歌处处随”从听觉刻画西湖的欢乐情调。炼字:“隐隐”“处处”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处处随”暗示了湖上游人之盛。教材原文无风水面琉璃②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yī,惊起沙禽掠岸飞。参考译文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小的涟漪在船边荡漾,那被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飞翔。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下片主要写湖上景色。“无风”使得西湖水面平滑,使得游人“不觉船移”。船动惊禽,沙禽掠岸飞过。视点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写作手法:动静结合,下片一、二句写出了西湖之“静”,三、四句写出了西湖之“动”,以动衬静,更加衬托出水面的平静和词人的悠闲、恬淡、安适。重点注释①棹:桨。②琉璃: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作品主旨全词立足舟中刻画湖上风光,镜头随着小船移动而不断转换。通过描写多姿多彩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表现了其追求自由自在、悠然恬淡生活的态度。相见欢 宋·朱敦儒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参考译文在金陵城西门城楼上,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长江在这万里夕阳下流去。理解赏析表现手法:象征,用暮色中的残阳和奔流而去的长江象征山河破碎、国运衰落的北宋国势,寄寓了词人悲凉抑郁的心情。教材原文中原乱,簪缨①散,几时收?试倩qìng②悲风吹泪过扬州。参考译文中原大乱,达官显贵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恳请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理解赏析炼字:“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字,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重点注释①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②倩:请人代自己做。作品主旨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如梦令 宋·李清照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参考译文时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中游玩至太阳落山,喝醉了以致忘记了回家的路的往事。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常记”表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日暮”,作者饮宴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了。炼字:“沉醉”二字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曲折地传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教材原文兴xìng尽晚回舟,误入藕花②深处。争渡③,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参考译文游兴满足了,天黑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滩边的一群水鸟。理解赏析内容理解:词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兴尽方才回舟,“误入”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炼字:“惊”字是惊慌恐惧的意思,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了停栖在小洲上的水鸟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重点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②藕花:荷花。③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作品主旨这首小词仅三十几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复杂的“故事”,描绘了李清照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词人愉悦、欢快、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古诗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作于东汉末年。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庭中有奇树①,绿叶发华②滋③。参考译文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珍贵的树,绿叶间生长出繁盛的花朵。理解赏析内容理解: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花木繁盛的春景图。“庭中”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这是一首表现思妇怀远的闺怨诗。写作手法: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也与下文主人公孤居无依形成鲜明对照。教材原文攀条④折其荣,将以遗wèi⑤所思。参考译文我攀引枝条,折下了一枝花,想要把它赠给日夜思念的人。理解赏析写作手法:动作描写,“攀”条“折”花为了寄给思念的人。教材原文馨香盈⑥怀袖,路远莫致⑦之。参考译文花香充满了衣服的襟袖,可是天遥地远,不能送达思念的人手中。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以乐景写哀情。“馨香盈怀袖”紧承上两句,写出了“奇树”之花的珍贵,花的香气特别浓郁,十分适合赠予他人,寄托思念之情。可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思念的人手中。教材原文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⑧。参考译文这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最后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表现了主人公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思念。重点注释①奇树:佳美、珍贵的树。②华:花。下文的“荣”也是“花”的意思。③滋:繁盛。④攀条:攀引枝条。⑤遗:给予,馈赠。⑥盈:充满。⑦致:送达。⑧经时:历时很久。作品主旨这首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之情。理解探究1. 诗歌前四句借春景图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主旨与情感把握)答:前四句写了在春天的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开出了繁盛的花朵。女主人公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枝花,目的是赠送给日夜思念的远人,以此表达对远人的深切思念。2. 从前面六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是极力赞扬的,可诗人为什么突然又紧接着说“此物何足贵”?试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写作手法)答: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为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龟虽寿 东汉末·曹操写作背景本诗是曹操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当时曹操刚刚平定乌桓叛乱、击败袁氏势力,虽然曹操此时已届暮年,但是他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神龟虽寿,犹有竟①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参考译文神龟虽然能长寿,但也有死去的时候;腾蛇尽管能腾云驾雾,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作者通过写“神龟”“腾蛇”寿命虽长终有尽,说明了有生必有死,这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教材原文老骥②伏枥lì③,志在千里;烈士④暮年,壮心不已。参考译文年老的骏马虽然伏在马槽旁,但它的志向仍是驰骋千里;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理解赏析内容理解:诗句内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写作手法:以“老骥”自比,以比兴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教材原文盈缩⑤之期,不但在天;养怡⑥之福,可得永年⑦。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参考译文人寿命的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就可以长寿。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情感: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相信事在人为,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情壮志。重点注释①竟:终结,这里指死去。②骥:骏马,好马。③枥:马槽。④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⑤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⑥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怡,愉快。⑦永年:长寿。作品主旨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从哲学的高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直抒自己的抱负。这首诗体现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显示出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气魄。理解探究1.本诗主要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腾蛇”?(内容理解)答:以神龟、腾蛇为例,揭示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表明自己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有所作为,而不虚度年华。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词句赏析)答:曹操以“老骥”自比,表现了自己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赠从弟( 其二) 东汉末·刘桢文学常识刘桢( ?—217),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亭亭①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参考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迎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开篇两句,描绘松树在寒风中挺立的景象,即以松的挺拔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炼字:“亭亭”表示松的挺拔姿态。“瑟瑟”模拟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突出了松的傲骨。表现手法:运用对比,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赞颂了松树顽强的生命力。教材原文风声一何②盛,松枝一何劲jìng!参考译文风声是多么猛烈,而松枝又是多么刚劲!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炼字:两个“一何”,前者突出了“谷中风”的凶猛,后者突出了松枝的刚劲。一“盛”一“劲”表现了冲突的激烈和诗人对松柏的赞美。教材原文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参考译文任严冬中冰霜凛冽,松树终年都端端正正。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描写冰霜侵袭中松柏的志气。由猛烈的风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拓宽到松柏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松柏岁寒不凋的特性。表现手法:衬托,以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教材原文岂不罹lí凝寒③?松柏有本性。参考译文难道是松柏没有遭受严寒吗?不,是松柏天生有耐寒的本性!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一问一答,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重点注释①亭亭:挺拔的样子。②一何:多么。③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作品主旨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表现了诗人坚贞的品格和对堂弟的劝勉之意。理解探究1. 全诗塑造了松柏什么样的形象?体现了诗人对堂弟寄寓的什么期望?(主旨与情感把握)答:塑造了松柏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本性高洁、坚贞不屈的形象。诗人借松柏勉励堂弟要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2. 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答: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象征高洁、坚贞的品质,在自勉的同时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梁甫行 三国魏·曹植文学常识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写作背景曹植来到贫困的边地,看到了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八方各异气①,千里殊②风雨。参考译文四面八方气候不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同。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开篇概写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教材原文剧③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④象禽兽,行止依林阻⑤。参考译文海边的贫民生活多么艰难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儿女像野兽一样,在这山林险阻之地生活。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写作手法:采用白描手法,实写边海人民的悲惨生活,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体现边海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和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炼字:“依”把边海人民的现实生活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他们要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要靠险阻的山林躲避危险。抒发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教材原文柴门何萧条,狐兔翔⑥我宇⑦。参考译文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狸、野兔在房屋周围自在地行走。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描写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承接前面的描写,深化了主题。写作手法:通过对狐狸、野兔活动自如的侧面描写,衬托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恶劣和他们的恐惧与凄楚。重点注释①异气:气候不同。②殊:不同。③剧:艰难。④妻子:妻子儿女。⑤林阻:山林险阻之地。⑥翔:自在地行走。⑦宇:房屋。作品主旨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描写了边海人民的困苦生活,反映了海边农村残破荒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关心与深切同情。理解探究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内容理解)答:柴门简陋、农家萧条,狐狸、兔子在房屋周围自在地行走。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他们的恐惧与凄楚。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写作手法、主旨与情感把握)答: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写了“边海民”的贫困生活,展现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浣溪沙 北宋·晏殊文学常识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参考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和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上片怀旧,感伤光阴流转,物是人非。新词一曲,清酒一杯,表现了词人孤单冷寂的心境,引发了词人对往事的回忆。写作手法、情感:将新词旧景对比,表现了风物依然而人事全非的惆怅之情“,夕阳西下几时回”借景抒情,感慨时光易逝,希望美好重现。教材原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pái徊huái。参考译文让人无可奈何的是花儿终将凋落,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像曾经认识。我独自在存留着幽香的小路上徘徊。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下片承接上片,暗含哲理。前两句流露出词人对繁华易逝的“无可奈何”,又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末句写词人独自徘徊,似赏景,似深思。炼字:“徘徊”运用动作描写,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将词人对年华和美景的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主旨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变化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之情。采桑子 北宋·欧阳修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轻舟短棹zhào①西湖好,绿水逶wēi迤yí。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参考译文驾着小舟划着短桨欣赏西湖的好风光,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发出幽香,春风中隐隐传来的笙歌,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上片写堤岸风景。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漂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隐隐笙歌处处随”从听觉刻画西湖的欢乐情调。炼字:“隐隐”“处处”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处处随”暗示了湖上游人之盛。教材原文无风水面琉璃②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yī,惊起沙禽掠岸飞。参考译文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小的涟漪在船边荡漾,那被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飞翔。理解赏析内容理解:下片主要写湖上景色。“无风”使得西湖水面平滑,使得游人“不觉船移”。船动惊禽,沙禽掠岸飞过。视点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写作手法:动静结合,下片一、二句写出了西湖之“静”,三、四句写出了西湖之“动”,以动衬静,更加衬托出水面的平静和词人的悠闲、恬淡、安适。重点注释①棹:桨。②琉璃: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作品主旨全词立足舟中刻画湖上风光,镜头随着小船移动而不断转换。通过描写多姿多彩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表现了其追求自由自在、悠然恬淡生活的态度。相见欢 宋·朱敦儒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参考译文在金陵城西门城楼上,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长江在这万里夕阳下流去。理解赏析表现手法:象征,用暮色中的残阳和奔流而去的长江象征山河破碎、国运衰落的北宋国势,寄寓了词人悲凉抑郁的心情。教材原文中原乱,簪缨①散,几时收?试倩qìng②悲风吹泪过扬州。参考译文中原大乱,达官显贵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恳请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理解赏析炼字:“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字,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重点注释①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②倩:请人代自己做。作品主旨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如梦令 宋·李清照品 诗词对照翻译教材原文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参考译文时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中游玩至太阳落山,喝醉了以致忘记了回家的路的往事。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常记”表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日暮”,作者饮宴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了。炼字:“沉醉”二字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曲折地传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教材原文兴xìng尽晚回舟,误入藕花②深处。争渡③,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参考译文游兴满足了,天黑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荷花池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滩边的一群水鸟。理解赏析内容理解:词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兴尽方才回舟,“误入”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炼字:“惊”字是惊慌恐惧的意思,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了停栖在小洲上的水鸟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重点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②藕花:荷花。③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作品主旨这首小词仅三十几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复杂的“故事”,描绘了李清照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词人愉悦、欢快、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