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湖心亭看雪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湖心亭看雪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课文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欣赏本文的语言,探寻美点,体会自然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三、教学设想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亡之后。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把对故国、对往事的怀恋都融入西湖雪后奇景之中,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诵读无疑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须贯穿始终;而诵读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文学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要把它讲清楚。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寻求人生的启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做简要介绍,让学生明白西湖奇景与游人之雅趣相互映衬,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所隐含的淡淡的哀愁。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读法、圈点勾画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的两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作家梁衡所说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西湖胜景的佳作,被称作是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去《湖心亭看雪》。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通茶艺茶道,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文学著作《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快园道古》等,还有史学著作《石匮书》。
2.介绍背景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优裕,久居杭州。生性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张岱隐居于浙江嵊州市境内的四明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的风月繁华和故国往事。张岱记叙过去的行踪都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当年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初读,读通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三遍,能够把课文通顺流利地读下来。不会读的字可以根据注释加上注音,没有注音的自己查词典注音。顺便写一写,学会认读、书写这些字。
明确:更(gēng) 拏(ná) 毳 (cuì)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2.再读,感知大意。
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大意。难理解的词语,查查词典看能否解决。
明确:(1)俱绝:都消失了。(2)是日:这一天。(3)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4)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5)喃喃:低声嘟哝。
四、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一读,读准字音与断句。易错节奏: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3.二读,理解重点词意。
梳理重点词:绝、与、强、及、痴。
一词多义:雪、更、是、白。
4.三读,翻译重点句翻译。重点句翻译: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④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五、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提问】全文160个字,分为两段,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段意。
【明确】赏雪,遇人
【提问】如何理解“绝”和“独”?
【明确】绝:写出万籁俱寂,只有冰雪的寂寥空旷景象。
独:作者“毳衣炉火”,反衬砭骨之寒,一个“独”字写出作者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怀,体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暗示了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提问】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作者运用什么写景手法,描写了什么样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文字简练,不夸饰,不铺陈,不渲染,抓住特征,点到为止。
雾凇沆砀——点明气候特点,意境朦胧迷离、凄清孤冷。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由高及低,雪天一色,辽阔宏大。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巧用“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四个数量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事物之渺小与前句“天地一色”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更添人如沧海一粟的悲凉。
而已——语言助词收束全句,如人的一声仰天长叹。
写出了眼前西湖雪景天地一色、素洁淡雅、超凡脱俗的意境,“而已”一词有对眼前之景的赞美,也有对自己脱离世俗的感慨,更有天人合一的喜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杭州之盛,在西子一湖。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哪些?
(预设: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只有一个,但是留在每个人心中的西湖却各不相同。我们今天再来看一位,这个人叫张岱,也替西湖写了他的文字。我们来看一看,留在他心中的西湖又会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湖心亭看雪》。
二、诵读文章,深入感悟
(一)活动一:叙痴行
朗读前三句话,找出文中张岱异于常人的行为。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不寻常的天气
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只剩一片雪白,从听觉的角度,侧面写出了大雪的威严,天气的寒冷。
2、“是日更定矣。”——不寻常的时间
作者不在春夏花草繁茂,阳光明媚时出游,而在夜晚看雪景。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不寻常的行踪
没有呼朋唤友出游,独自出行。
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张岱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情趣吗?
他独自在大雪之后,万籁俱寂的夜晚看雪景,穿着厚衣服,抱着火炉,寒冷天气都阻挡不了他看雪的步伐,可见他有高雅情致,是个与众不同、不随俗流、有闲情逸致的痴人。
(二)活动二:赏痴景
齐读课文,欣赏景物之美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同学们能否像张岱一样欣赏出它的美?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赏景角度作为参考:
三个“与”字、量词、视角、情怀……
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度来赏析这段文字,小组代表分享。
三个“与”字:有排比的气势,“天云山水”是连贯、浑然一体的,似乎在涌动,成为了茫茫一片。
量词的运用:“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非常生动。张岱把自己和与人有关的事物写得很小,愈发显出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浩渺和广大,颇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意味,也流露出他的孤独之感。
描绘的视角:这段文字是一个全景的描写,由大到小,由远及近,运用白描的手法,从视觉上写出了大雪后的奇妙景象。写雾凇沆砀,天山云水,视角是由下而上,从上至下,而后是从高处俯瞰整个西湖景色,似乎作者已经和天地融为一体了。
(三)活动三:悟痴情
朗读课文第二段。
张岱寒夜去看雪,万万没想到已有人捷足先登了,他们相遇心情如何?
------大喜
从哪些方面看出他们的高兴?
神情、语言: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动作:“拉余同饮。”
( 学生再读,重读:更、此人。读出金陵人的热情,豪迈 。)
张岱巧遇金陵客,他是否也和金陵客一样满心欢喜?从哪里可以看出?
张岱是欢喜的,从“强饮三大白而别”可以看出。金陵人热情邀请,作者可能不胜酒力,但还尽力喝了三大杯,可见他的喜悦以及率真洒脱的性情,这也是他“痴行”的表现。
张岱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想竟遇到了志同道合之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感叹虽然出自金陵人之口,何尝不是张岱的心声?以彼口写我心,这种错落互现的方法着实是精妙极了。
三、 解读痴人,品味痴人
1.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评价张岱。
明确:痴!
2.阅读第一段,说说你发现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天寒地冻,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冬寒之态可见一斑,但是作者仍要独往看雪,可见他的痴。且一般而言,即便冬日出游也不会选在晚上,作者却在“更定”出发,更见了他的痴。
3.有人说,作者也不是独往,因为还有舟子陪同,你怎么看待“独往”这个问题?
明确:作者出游是为“看雪”,从人数上看,作者确实不是独往,但从目的上看,舟子未有作者那般的思想与审美情趣。这特立独行的孤傲,也便可说是“独往”了!
4.指名学生读第一段第1—3句,读出张岱的“绝”的心情,“独”的心境。
四、欣赏雪景,品味文本艺术特征
1.阅读第一段第4、5句,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雪景的。
明确:作者先总写一句,摄取了一个“上下一白”的全景,十分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特写一个个诗意盎然的镜头,写长堤,“长堤一痕”;写湖心亭,“湖心亭一点”;写小舟,“余舟一芥”;写人,“舟中人两三粒”。
2.作者写雪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教学提示】
白描手法: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
3.写景句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三个“与”字,是否显得重复拖沓?
明确:三个“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教学提示】
可去掉三个“与”字,再请同学朗读,感受和不去掉“与”字时的异同。
五、延伸拓展,传承文化。
同学们,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让我们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师生齐诵《江雪》)(播放幻灯片)
师:试想: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认他为知己吗?)(不会)教师提示背景
六、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秀丽环境的描写和对宴游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七、课文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咬文嚼字品痴行、身临其境赏痴景、知人论世悟痴情,接下来,就让我们在优美的配乐声中,共读文章,再次感受“痴人”张岱的痴心痴情。
你应该更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痴人”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趣,痴迷于故国家园的梦忆之中。他的痴心痴情令人动容,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辩证地借鉴。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正确体会作者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国之思。让我们学习张岱,做热爱自然、性情高雅的人;超越张岱,做积极入世、富有价值的人。
八、作业布置:
利用课后资料(搜索张岱的经历或者阅读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录》)为张岱做一张个人简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优点在于以下:其一,设计上力求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教学过程简洁流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其二,诵读一直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以读代讲,以读促品,读书方式比较灵活多样,范读、自读、齐读、美读,诵读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三,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有机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其乐融融,整节课无论是课前的导入,还是文本问题的切入,还是诗意的朗诵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气氛活跃。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遗憾之处,形式上不够新颖,探索更新颖的授课形式,不断地“求真求变”,才能取得进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课文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