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教学演示课件ppt,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2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课件ppt、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1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2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练习含答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结合实例,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区域的整体性2.搜集资料,分析区域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提高区域认知能力3.运用资料,说明区域发展要因地制宜,强化人地协调观
一、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的组成(1)区域要素可以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自然要素包括地质、 地貌 、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包括人口、 文化 、经济等。 (2)区域要素可以通过 景观 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2.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1)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 能量 ,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 (2)区域的文化通过 制度 、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自然界。
3.区域整体性的形成与区域发展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 制约 ,使得区域具有 整体性 ,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微思考1区域的整体性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启示?提示:整体性是区域的本质特征之一,区域发展必须考虑其整体性特征。从空间上看,区域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区域各要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必须考虑区域的整体性特征,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的发展变化趋势。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 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2.区域关联性(1)区域关联的基础:区域 差异 。 (2)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 流动 实现的。包括自然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 (3)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 种类 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微思考2区域差异性与区域的层级有何关系?提示:一般来说,区域层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区域相对一致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区域层级越低,区域内部越简单,区域相对一致性越大,区域间差异性越小。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区域发展要因地制宜(1)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 地理条件 ,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 关联 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差异。①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②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特点的比较。
2.区域发展地理条件的变化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还是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随着技术、 经济 、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1)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松嫩平原水稻种植面积不断 扩大 。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 城镇化 的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逐渐由全国的粮食 净输出 区变为粮食 净输入 区。
一 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重难归纳区域的三大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浙江乌镇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河网在乌镇内和主干道重合,连桥成路,流水行船,形成亦路亦水的形式。这个水网体系连接京杭运河、太湖以及乌镇的池塘、水井,解决了农作、饮用、排水、观赏、运输等问题。
(1)乌镇的“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景观,直观地反映出该区域的哪个自然要素?此种景观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2)到乌镇旅游的北方游客发现当地人都以米饭为主食。当地人形成这种饮食习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浙江乌镇已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这给当地带来的发展机遇是什么?
提示:(1)直观地反映出该区域的水文要素。乌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因此聚落多临水而建。(2)南方多以水田为主,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当地人以米饭为主食。(3)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假设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市场完全竞争,不考虑空间单元行政干扰的影响,那么开发区和产业集群在城市群空间单元内外会形成零干扰的互动。右图为城市群空间单元产业集群和开发区零干扰互动演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行政区1内,②表示产品结构类似的核心企业间的联系,此联系方式最可能是( )A.行政联系B.商贸联系C.信息联系D.投入—产出联系(2)造成行政区2、行政区3与相邻行政区1、行政区4无互动的因素可能是( )A.产品B.交通C.气候D.土壤
(3)跨越行政区边界产生的互动(如图中的⑤⑥),主要得益于( )A.原料的互补性B.劳动力的流动性C.资源的相似性D.政策的开放性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两个企业之间生产的产品结构类似,故不太可能是商贸联系和投入—产出联系,B、D两项错误;行政联系主要是政府活动,发生在两个企业之间的可能性很小,A项错误;两个企业生产的产品结构类似,所以存在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合作交流,C项正确。
第(2)题,影响相邻地区互动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和人文因素(交通、资源、技术、战争、宗教、政策等)。该区域空间跨度不大,区域之间的气候、土壤差异不明显,交通不便最有可能成为阻碍两个相邻区域进行互动的因素,故B项正确。第(3)题,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故A项正确,C项错误;由材料“不考虑空间单元行政干扰的影响”可知,D项错误;区域之间产生互动才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故B项错误。
下图为甲、乙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乙表示东部地区,则箭头①表示粮食B.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乙表示东部地区,则箭头①表示核电C.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劳动力D.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资金、技术
(2)该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有( )①层次性 ②整体性 ③差异性 ④关联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第(1)题,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和核电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粮食和核电多由东部地区流向中西部地区,故A、B两项错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发达国家具有资金、技术优势,故劳动力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C项正确,D项错误。第(2)题,该图反映了甲、乙两区域的差异性和关联性。
二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重难归纳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必须做到因地制宜。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具体表现如下图所示。
乌斯怀亚是阿根廷火地岛地区的行政中心,也是一个自由贸易港。该地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旖旎的风光,吸引着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乌斯怀亚的传统民居多以低矮、屋顶坡度较大的木屋为主(如下图)。
乌斯怀亚的传统民居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提示:当地房屋低矮,可以抵御强劲风暴;当地气温低,房屋低矮也有利于保温;当地降水量较大,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不利于积雪;岛上森林资源丰富,木屋可以就地取材;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木屋可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害。
典例剖析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两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显著影响。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影响因素是( )A.气压带和风带B.纬度位置和地形C.距海远近D.沿岸洋流性质(2)由于降水量不同,两地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差异,表现为( )A.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松嫩平原一年一熟B.长江三角洲商品率低,松嫩平原商品率高C.长江三角洲机械化水平低,松嫩平原机械化水平高D.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
解析:第(1)题,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纬度位置差异引起两地热量的显著差异,受长白山的阻挡,松嫩平原降水较少,故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和地形,B项正确。第(2)题,作物熟制差异主要是热量不同造成的,A项错误;商品率、机械化水平与降水量无关,B、C两项错误;降水量的差异影响着耕地类型,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D项正确。
学以致用下图为我国甲、乙两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区域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C.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D.甲区域河流以春汛为主,乙区域河流以夏汛为主
(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两区域共同的区位优势条件有(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3)A、B两地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条件有(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
解析:第(1)题,甲位于塔里木盆地,以内流河为主,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形成夏汛,地形为盆地,水系呈向心状;乙位于海南岛,以外流河为主,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形成夏汛,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水系呈放射状。第(2)题,甲位于塔里木盆地,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程度都比较低,③④错误。第(3)题,B地位于海南岛,终年高温,夏季多雨,降水丰沛,②⑤错误。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三大区域面积、人口、城镇化水平对比图,回答1~2题。
1.该图主要反映了区域间的( )A.连续性B.差异性C.相似性D.联系性2.江苏省三大区域间的主要人口流向及其体现的区域特征分别是( )A.①→②→③ 关联性B.③→②→① 整体性C.②→①→③ 差异性D.③→①→② 主观性
解析:第1题,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面积、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不同,所以主要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第2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一般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流动。读图可知,苏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苏北最低,所以主要人口流向为①→②→③,这体现了区域的关联性。
读某区域简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该地区地形地势的真实写照B.该地区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C.该地区的植被以热带季雨林为主D.该地区气温季节变化显著,冬暖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均较大4.下列自然资源中,不属于该地区优势资源的是( )A.风能B.水能C.地热能D.有色金属
5.造成P--Q一线东南侧与西北侧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A.地形B.气候C.水文D.矿产资源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图示区域为云贵高原地区,该地区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的写照;云贵高原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该地区因海拔高,夏季不太热,因纬度较低,冬季不太冷,因此气温年较差较小。第4题,云贵高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因此地热能、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同时由于地势落差大、降水丰富,水能资源丰富,但受地形的影响,这里风能资源较贫乏。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P—Q一线东南侧海拔大多在3 000米以下,而其西北侧海拔大多在3 000米以上,且地势起伏较大,因此造成P—Q一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浙江省青田县山峦起伏,林木茂密。当地农户引山泉水自上而下灌溉稻田,春季插秧时将鱼苗放入田间,使田鱼与水稻共同生长,形成稻鱼共生系统。该生产模式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为稻鱼共生系统食物链关系示意图。
(1)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分析青田县发展稻鱼共生系统的有利条件。(2)简述田鱼在稻鱼共生系统中发挥的生态作用。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地表径流丰富,水温适宜;山峦起伏,注水、排水方便。(2)田鱼觅食,可减少水中杂草与害虫(卵),从而减少农药(除草剂)施用量;田鱼粪便沉积,增加底土有机质,从而减少化肥施用量。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图片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区域整体性,区域要素,韩国河回村,区域整体性表现,人文要素及相互关系,区域要素关系,区域关联的影响,典题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集体备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松嫩平原,北地区,东部沿海,点击右图进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课前预习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区域整体性,靠风能发电,直接影响,间接影响,2农业生产,3工业生产,巩固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