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河南省湘豫名校联盟高三考前预测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河南省湘豫名校联盟高三考前预测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2024届河南省湘豫名校联盟高三考前预测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2024届河南省湘豫名校联盟高三考前预测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河南省湘豫名校联盟高三考前预测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湘豫名校联盟高三考前预测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2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春季学期高三考前保温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2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指定位置,并将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地理学脱胎于传统沿革地理之学,以现代地理学理论、方法为指导,研究历史时期中国的地理问题,将传统的沿革地理转变为现代、科学的历史地理,学科属性为之一变,研究视角与问题更加丰富,地理学研究方法不断为历史地理研究所使用。随着航天遥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地理信息系统(gegraphic infrmatin system,简称GIS)成为地理科学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方法,给地图处理、可视化分析、智能开发等领域带来了巨大变化。尤其进入21世纪,计算机融合网络信息技术,以虚拟地球为平台,进行全球范围地理空间数据共享的技术成熟,卫星与遥感影像的传输,使地理学进入虚拟表达时代。而历史地理学在古旧地图处理、数字化发展、数据库建设与问题研究的路径上也面临新技术的挑战。历史地理学的数字化发展所带来的改变不仅是外在的、表达方式的变革,而且是根本性的、思维方式的转型。
    长期以来,历史地理研究主要依据的是历史文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GIS可以融合和处理文本、矢量、栅格等多元数据,构建数据库,进行地理空间模型分析,是历史地理学走向数字化科研的主要工具。复旦大学满志敏教授利用清光绪三年(1877年)直隶山东旱涝灾害史料,以及朝廷对这一地区村庄灾赈记载,建立时空数据库,并利用GIS分析软件中克里金插值方法,补充史料缺载地方的旱情数值,建立起光绪三年北方大旱气候过程的连续数据集。通过时空分析,推测出该年梅雨季节北移的天气过程,实现了环境变迁研究由静态描述向动态分析的转化。这种方法对改变历史文献记载不系统,缺载、漏载、数据区域覆盖不完全等情况帮助很大。
    历史地理学走向数字化发展道路是学科本身发展趋势使然,数字化为学科进步提供了更丰厚的土壤。当然,就目前历史地理数字化发展来看,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将中国传统缺乏计量的文献史料进行数字转换,本身就是非常艰难的攻关。这中间需要制定数据标准、设计数据格式、进行数据编码,从各种文本资料中提取能够进行时空对接的数据,其中不同的要素都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历史地理工作者既要对中国传统文献有基本认知,还要了解数据库建设的要求,而文本、图像的自动化提取工具与模型还非常不够,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才刚刚开始。
    目前,经过20余年的攻关,历史地理研究机构与学者已开发了诸多类型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如中国历代人口数据库、中国历史农业地理数据库、中国历代疫灾数据库等。一些区域或专题数据库,如西南地区、汕头历史地理数据库,古代长城、黄河、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数据库也在建设当中。然而,这些分门别类数据库的整合非常有限,单一类型的数据库并不能很好地发挥研究的功能与效率,整合数据库,用好数字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数字赋能,发挥大数据解决复杂问题的功效。未来,通过合理的数据整合途径,将形成综合的“中国历史地理大数据平台”,从长时段展现中华文明时空发展的历史进程,以有效数据开展综合研究,切实发挥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在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出版之前,关于历代地理沿革一直缺乏准确可用的参考书。地图集的问世给学界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因为它对每个朝代只复原了一两个年份的行政建置,如果想了解的情况跟书中该朝代的标准年不重合,就不得不自行爬梳原始资料。作为一套纸质书,它的篇幅不可能无限增加。对每个朝代只复原一两个年份,就已厚达八册之多,不可能将历史上每个年份的行政建置都画出来。这一难题,到了数字化时代便迎刃而解。复旦史地所与哈佛大学合作研发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项目,利用数据库和计算机自动制图,将中国历史政区变迁的复原精度推进到逐年的水平,解决了将《中国历史地图集》在时间轴上图层加密而篇幅会失控的问题。当然,数字技术提供的便利远不止于此,它的可扩展性、局部修订的便利程度,都是过去所难以比拟的。
    从表面上看,CHGIS反映的是历代政区变迁,事实上,它可以构建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时空坐标系统。以此为基础,将各种专题数据加载上去,就可以方便地制作各种专题地图,复原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
    到目前为止,GIS和数字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历史地理的学科面貌。其表现至少有三点:其一,研究精度大大地提升了。以最基础的政区为例,现在的政区时空数据不仅可以提升到逐年水平,时间序列上一直可延伸至当代,而且政区研究的尺度也有所下移。《中国历史地图集》复原的主要是县级以上政区,县在图面上都是作为点来处理。在CHGIS中,已经重建出1911年的县界。就是说,县不再是被当作点,而已经可以作为一个区域来对待。诸如此类的精度提升在其他专题领域也程度不同地有所体现。其二,不少专题研究的问题形态发生了转变。例如历史城市地理,以往讨论较多的是城市选址、布局、城墙、城门等较为宏阔的问题,现在的讨论已延伸至土地利用、人文空间以及城市内部肌理。其三,很多单位推出了较大型的历史地图集,这些图集或表现专题,或表现地区,或表现断代,多是通过数字技术来表达的,同时也开发了不少数据平台。就是说,历史地理数据积累总体上已经达到了相当可观的规模。
    (摘编自张伟然《历史地理:数字人文的硬抓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时代历史地理学面临的新技术的挑战是:以虚拟地球为平台,使地理学进入虚拟表达时代。
    B. GIS改变了历史地理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的现状,在历史地理学科数字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C. 已经开发和正在建设中的诸多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缺乏有效整合,并未真正实现数据赋能。
    D. CHGIS不只突破了传统历史地图集的篇幅难题,甚至还将构建中华文明发展时空坐标系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的转型不能仅停留在技术方法的革新,而是要从根本上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B. “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才刚刚开始”,表明目前历史地理数字化发展主要依靠人工,自动化程度并不高。
    C. “研究精度”的提升,既可指政区研究的时间精度推进到逐年水平,还指空间尺度实现了由点到面。
    D. GIS和数字技术从精度、深度、数量等多维度改变历史地理学科,其中对数据平台数量规模的影响最突出。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通过地图空间配准功能,将古旧地图叠加到三维地球之上,显示其与今天地图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B. 利用近代实测大比例尺地图数字化,研究北京、上海、南京等近代城市的空间拓展机制,形成城市形态学研究。
    C. 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取地图中地表水体数据,进行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地表水体变迁过程与趋势的研究。
    D. “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网络发布,集成了历史上丝路沿线多元数据,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数据。
    4. 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最适合作为材料一标题的一项是( )
    A. 技术变革对历史地理学的影响
    B. 让数字化为历史地理学高效发展赋能
    C. 历史地理学数字化发展的前景与挑战
    D. 数字时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挑战
    5. 历史地理学数字化对建构中华文明发展时空坐标体系意义非凡,怎样切实发挥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A 2. D
    3. C 4. D
    5. ①逐步转变研究方式,积极应用现代技术,转变思维方式。
    ②加快文献资料数字转换的步伐,加大历史地理工作者的专业培养力度。
    ③大力开发应用人工智能,加强自动化提取工具和模型研发。
    ④丰富信息库类型,扩大历史地理数据积累规模。
    ⑤整合数字库,以有效数据开展综合研究,形成综合数据平台。
    ⑥发挥大数据解决复杂问题的功效,通过数字资源展现中华文明时空发展历史进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使地理学进入虚拟表达时代”错误,强加因果。由材料一第一段“尤其进入21世纪,计算机融合网络信息技术,以虚拟地球为平台,进行全球范围地理空间数据共享的技术成熟,卫星与遥感影像的传输,使地理学进入虚拟表达时代”可推知,地理学进入虚拟表达时代的原因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其中对数据平台数量规模的影响最突出”错误,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可知,三大“改变”包括研究精度提升、专题研究由外入内、数据平台数量增多,文中并未提及对哪一个维度影响最突出。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提及的三大“改变”并未涉及人工智能。在材料一中也提到在历史地理数字化的道路上,“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才刚刚开始”。
    A.可作为“研究精度大大提升”观点的论据;
    B.可作为“其一”“其二”两个观点的共同论据;
    C.侧重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历史地理学科研究中的应用,并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三段的论据;
    D.可作为“其三”的论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主要论述信息技术发展给数字地理学带来的由外而内的变革与挑战。第二段论述GIS对历史地理数字化的关键作用。第三段重点论述历史地理数字化面临的挑战。第四段主要总结历史地理数字化发展的成果,指出发展方向。综上,材料一标题为《数字时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挑战》,既涵盖了数字技术,又对应每一段的主题:变革或挑战。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论述在数字时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挑战,其中第二段提到,传统历史地理研究主要依据历史文献的局限性,因此数字时代进行历史地理研究要转变研究方式,积极引用现代技术。
    第三段提到从目前历史地理数字化发展来看,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将海量中国传统文献史料进行数字转换的艰难、对历史地理工作者专业素养要求极高、人工智能的应用才刚起步等,每一项都需要相应的解决对策。据此可知,要加快文献资料数字转换的步伐,加大历史地理工作者的专业培养力度;大力开发应用人工智能,加强自动化提取工具和模型研发。
    第四段开头说“历史地理研究机构与学者已开发了诸多类型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如中国历代人口数据库、中国历史农业地理数据库、中国历代疫灾数据库等”,可知要丰富信息库类型,扩大历史地理数据积累规模。
    第四段提及分门别类数据库的整合非常有限,单一类型的数据库并不能很好地发挥研究的功能与效率,整合数据库,用好数字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数字赋能,发挥大数据解决复杂问题的功效。可以推断建立综合数据平台的重要性,以及发挥综合数据解决复杂问题的功效,才能切实发挥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重要作用。所以要整合数字库,以有效数据开展综合研究,形成综合数据平台;发挥大数据解决复杂问题的功效,通过数字资源展现中华文明时空发展历史进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L教授的火车
    安石榴
    L教授五十年代末出生,家中老大,父母可能因为贫困也可能因为天天吵架,早亡。
    L教授的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不,还要加上两个弟妹、三个妹夫——其中一个妹妹结了两次婚,和八个侄辈,十七人,全由L教授一手辅助长大。虽然他和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年龄相距一岁和两岁,可他们还是由他带大。
    L教授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一棵大树,而他们是树上的红果子。有时候又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就重合了历史书中的一幅插图:张衡地动仪。自己是中间那部分,而他们是那一圈张着嘴的蟾蜍,等着每一次地动,等着“珠子”掉进比脸大的口中。①不过说实话,L教授想象自己是大树的时候更多,因为他喜欢绿树红果。
    L教授没结过婚,也就没有老婆,没有孩子。他的两个妹妹总是哭着说他们连累了他。他解释过很多次,他说没那回事,与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他就是那么怪僻。他们都不信,就是不信,就像不信他没有安排好自己的遗嘱一样。他们总会抽冷子问上一句:将来这个大别墅给谁呀?其中两个侄子、一个外甥受他引领资助留学过欧洲和北美,谈论这个的时候加上一句洋腔儿:我无意冒犯。
    L教授退休后没有停下来,开讲座、参与学术研究、给企业当顾问、为客户上庭辩护,这些和他在教职的时候没有什么变化。
    ②生活在继续。
    L教授捐助的事情也依然在继续。他每个季度匿名登录一次网络捐赠平台,他并不查验求助者的申请资料,排名前十名的账号,他依次每个捐助200元人民币。有时候也会因为暴雨如注,它们在他的窗玻璃上不停地倾诉;或者落叶飘飞,他在树篱下见到一只僵直的红尾巴蜻蜓;或者大雪迷离,他隔窗追随着一个孤独的人踽踽独行;这时候,这样的情形下,L教授就继续滑动手机屏幕,捐助的名额可能二十名。
    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照例所有亲眷都集中在L教授家里,整个家族欢聚三天。L教授事先预备下丰盛的食物塞满厨房和两个立式超大冰箱,并总在新年钟声响过之后,拎起他的拉杆箱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亲眷们把他送到车上,他叮嘱他们在他的家里玩儿好吃好,便驾驶他的车,离开郊区别墅小镇,直奔市中心。
    市中心一处超高建筑中有他一个公寓房间。③这是L教授人间唯一的秘密,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房间里家具和摆设一律当代北欧风格,隔音做成家装中的顶流。房间正中间被一座超大火车沙盘占据了。这个巨大沙盘里的所有模型都精工制作,和实物一模一样,只不过微缩了不等的倍数。
    L教授输入指纹解锁房门,把拉杆箱推到角落里的柜子中,拉上窗帘,摁下几乎所有开关,房间里立马雪亮,一列火车奔驰而来!它从一座山中隧道呼啸而出,奔向一片松林,闪过与铁轨平行的高速公路上的各种车辆,进入高楼耸立的城市,但它没有停,继续奔驰。它爬上一架铁路桥,桥下江面开阔碧蓝,④却只有一叶扁舟漂浮在水中,大江两岸绿色田野的尽头错落着几点黑瓦粉墙的农舍,平畴当中偶尔有一两棵孤独的树挺立着。火车车轮与铁轨摩擦出令L教授沉醉的声音,前方已见一个沿铁路铺展的小镇,在镇外一条乡间小路与铁道交界处,黑黄条纹隔离杆外站着一个西装男,他拖着一只黑色拉杆箱,目光越过铁轨,注视着远方。
    火车前途上依然千山万水,高峻的岩石山、茂密的竹林交错横陈,岩羊在山坡回望,溪流掩映在竹林中,更远处还有水库、风力发电大翅膀、湖泊,半圆形欧洲风格的机车库……这时候,另一列火车相向而来,火车带起细腻风声,瞬间交缠一股复杂的流变。它们在小镇水塔旁边相遇,又各奔前程。相向而来的火车驰过十字路口的西装男,他的目光未变。火车循环往复、嘶嘶作响、风起风息,一次一次经过十字路口的西装男,他拖着他的黑色拉杆箱,一直注视着远方。
    L教授已经换了一身居家服,左手端着一杯红酒,舒舒服服坐在自己房间西南角上的皮质单人沙发中。他这个位置正好与十字路口拖着拉杆箱的西装男遥遥相望——他是巨型沙盘中唯一的人类。火车还在奔驰,铁道口的信号灯亮起红色,L教授隔着山山水水、铁轨、红色信号灯、铁轨与车轮间辗转的嘶嘶声、空气中微微震颤的风声,向那个人举起了杯。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L教授的父母早逝,他承担起照顾整个家族的责任,但他无怨无悔,且甘之如饴。
    B. L教授退休后,还继续从事各种工作,是因为他不得不在经济上一直资助家中亲眷。
    C. 通过网络捐赠平台匿名定期捐助他人,说明L教授心系社会,关注帮扶弱势群体。
    D. 在新年阖家团圆之后,L教授每年都独自离家,只为静享专属于自我的释放空间。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L教授更愿意将自己想象成“大树”,默默为家人付出,给他们提供遮阴和保护。
    B. 句子②单独成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强调L教授退休后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C. 句子③中的“唯一的秘密”不仅指L教授的秘密公寓,更指他在公寓暂获轻松与安宁。
    D. 句子④中“一叶扁舟”表明L教授不想再为生活继续“奔驰”,想像小舟一样闲适漂荡。
    8. 小说中拖着拉杆箱的“西装男”多次出现,身着家居服的L教授向他举杯,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9. 小说题为“L教授的火车”,有人认为应该叫“L教授的公寓”更合适,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6. B 7. D
    8. ①突出人物形象。“西装男”隐喻L教授本人,多次出现突出了L教授半生“奔波”,关爱家人、关注社会的无私善良形象。
    ②深化小说主题。身着家居服的L教授最后向“西装男”举杯,两者对比,形成反差,强化小说主题:实际他是在致敬一路“奔驰”——努力实现人生美好与价值的自己。
    ③串联相关情节,使结构紧凑。
    9. 观点一:《L教授的火车》为题更好。
    理由:
    ①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看,一路奔驰的“火车”象征着半生不断操劳奔波,既照顾自身家庭又关注社会的L教授。
    ②从情节设置角度看,标题与后三段描写的主体“火车”前后呼应,使得小说结构严谨。
    ③从突出小说主题角度看,“火车”不断奔驰,沿途经历美好,也不断输送美好,敦促我们投身于关爱、关注、提升和追求的旅程。
    观点二:《L教授的公寓》为题更好。
    理由:
    ①从标题本身看,“公寓”与后文“唯一的秘密”相呼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从环境塑造的角度看,“公寓”创设了一个独立的环境,是L教授在一年的劳累和奔波后释放自我的绝密空间。
    ③从突出小说主题角度看,小说一方面赞扬L先生为家庭、社会无私付出,另一方面,也强调他需要自我与独处,而“公寓”恰好是为他提供暂享孤独与宁静的处所,深化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是因为他不得不在经济上一直资助家中亲眷”错误,强加因果。文中有提到L教授照顾和资助家庭成员,但写L教授退休后仍然坚持工作,是为强调他仍然保持生活热情。从后面他匿名捐款也可看出,他的经济状况良好,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而继续工作负担家庭。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句子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不想再为生活继续‘奔驰’,想像小舟一样闲适漂荡”错误,过度解读。“扁舟”意象固然蕴含着L教授对宁静和闲适的渴求,但根据前文他心甘情愿为家庭默默付出,退休前后都对生活保持热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等可知,“一叶扁舟”并不代表他就想放弃当下的生活,不再继续“奔驰”,更多表达的是他想暂停“奔驰”,寻求暂时的休憩。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突出人物形象。“在镇外一条乡间小路与铁道交界处,黑黄条纹隔离杆外站着一个西装男,他拖着一只黑色拉杆箱,目光越过铁轨,注视着远方”,西装男只是静静地站在十字路口,眼神中充满了对远方的向往和渴望。他的身姿犹如现实中的L教授,背负着供养一大家人的责任,但他的内心却如同飞鸟,时刻向往着那远方的新奇与诗意。“西装男”隐喻L教授本人,多次出现突出了L教授半生“奔波”,关爱家人、关注社会的无私善良形象。
    ②深化小说主题。身着家居服的L教授最后向“西装男”举杯,两者对比,形成反差,强化小说主题:L教授,他如同西装男一般,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致敬西装男是在致敬自己,致敬那份不逃避现实的勇气,那份愿意勇毅地为家人付出的决心,挑起了家庭责任——他是在致敬一路“奔驰”——努力实现人生美好与价值的自己。
    ③拖着拉杆箱的“西装男”,奔驰的火车,L教授对之举杯,庆祝他的一路奔驰,让站成了自己喜欢的那棵大树,那棵能供出红果子的大树,为家人提供庇护和滋养,这一景象串联相关情节,使结构紧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题为开放性探究试题,涉及小说标题的作用和意蕴,无论认为哪个标题更好,都应该从标题的作用——环境、情节、形象、主题等角度,标题的意蕴——表层和深层、双关和象征等角度,结合文本,做具体考量。
    观点一:《L教授的火车》为题更好。
    理由:①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看,“L教授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不,还要加上两个弟妹、三个妹夫——其中一个妹妹结了两次婚,和八个侄辈,十七人,全由L教授一手辅助长大”“L教授退休后没有停下来,开讲座、参与学术研究、给企业当顾问、为客户上庭辩护,这些和他在教职的时候没有什么变化……L教授捐助的事情也依然在继续”,L教授为亲人、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一路奔驰的“火车”象征着半生不断操劳奔波,既照顾自身家庭又关注社会的L教授。
    ②从情节设置角度看,后三段围绕火车展开,“一列火车奔驰而来”“火车前途上依然千山万水”“火车还在奔驰”,标题与后三段描写的主体“火车”前后呼应,使得小说结构严谨。
    ③从突出小说主题角度看,“火车奔驰而来”“没有停,继续奔驰”“各奔前程”,“火车”不断奔驰,沿途经历各种美好,也会不断输送美好,一如一直创造价值、奉献自己的L教授,这敦促我们投身于关爱、关注、提升和追求的旅程。
    观点二:《L教授的公寓》为题更好。
    理由:①从标题本身看,“公寓”与后文“市中心一处超高建筑中有他一个公寓房间。这是L教授人间唯一的秘密”相呼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从环境塑造的角度看,“这是L教授人间唯一的秘密,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知道”,“L教授已经换了一身居家服,左手端着一杯红酒,舒舒服服坐在自己房间西南角上的皮质单人沙发中”,“公寓”创设了一个独立的环境,在这里,L教授放松而惬意,这里是L教授在一年的劳累和奔波后释放自我的绝密空间。
    ③从突出小说主题角度看,公寓的沙盘里西装男只是静静地站在十字路口,眼神中充满了对远方的向往和渴望。他的身姿犹如现实中的L教授,背负着供养一大家人的责任。“空气中微微震颤的风声,向那个人举起了杯”,L教授致敬西装男实际上是在致敬自己的人生,小说一方面赞扬L先生为家庭、社会无私付出,另一方面,也强调他需要自我与独处,以反思自己的人生,而“公寓”恰好是为他提供暂享孤独与宁静的处所,深化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节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材料二:
    夜绩
    《汉·食货志》云:“冬,民既入,妇人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注谓每日又得半夜,为四十五日也。然则农之宵尔索绹,儒之短檠夜诵,岂可少哉!胡澹庵书遗从子维宁曰:“古之君子,学欲其日益,善欲其日加,德欲其日起,身欲其日省,体欲其日强,行欲其日见,心欲其日休,道欲其日章。以为未也。”又曰:“日知其所亡,日见其所不见,一日不使其躬怠焉。其爱日如是足矣,犹以为未也……夜者日之余也,吾必继晷焉,灯必亲,薪必然,膏必焚,烛必秉,蜡必濡,萤必照……呜呼!如此极矣,然而君子人曰,终夜不寝,必如孔子,鸡鸣而起,必如大舜,坐以待旦,必如周公,然则何时而已耶?范宁曰:‘君子之为学也,没身而已矣。’”
    (节选自罗大经《鹤林玉露》)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固A以无能B自处C而不求上人D人E果遂以彼为F无能G有弗敬H尚之者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鄙,指轻视,看不起,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意思不同。
    B. 从事,指致力于,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从事”意思不同。
    C. 书,指写信,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乐琴书以消忧”的“书”意思相同。
    D. 鸡鸣而起,指鸡打鸣就起床,与成语“闻鸡起舞”都是形容奋发勤恳之状。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王守仁教导学生无论天资聪慧还是愚钝,都应谦逊低调,勤奋好学,意志坚定,学人长处,察己短处,忠诚平和,表里如一。
    B. 材料一通过假设将“虚而为盈,无而为有”之辈与“勤学好问,谦逊低调”之生进行对比,得出“君子应当勤于治学”的结论。
    C. 材料二冬季农闲夜晚,妇女纺麻织布,农夫制作绳索,相当于每天多出了半天做事,那么读书人挑灯夜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D. 材料二通过胡澹庵在信中对侄子谆谆教导的事例,意在呼吁后辈以先贤为榜样,论证“君子之为学也,没身而已矣”的观点。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2)日知其所亡,日见其所不见,一日不使其躬怠焉。
    14. 两则材料都谈及青少年求学,在内容方面有同有异,请简要比较分析。
    【答案】10. CDG
    11. C 12. C
    13. (1)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把聪慧机警敏捷作为上选,而是把勤奋踏实、谦逊低调作为首要条件。
    (2)(古代的君子)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每天看见过去所看不见的东西,一天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有身心懈怠之意。
    14. 相同:都强调治学应勤奋。
    不同:材料一还强调学习以谦逊有礼、意志坚定为首要条件。
    材料二侧重于珍惜时间、学无止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别人果真就会认为他无能吗?有不尊敬崇尚他的人吗?
    虚词“而”表递进,为断句标志,C处断开;
    “人人”叠词中间断开,第一个“人”做上一句宾语,第二个“人”做下一句主语,D处断开;
    “人果遂以彼为无能”同作动词,H不能断开,以此推断,应从G处断开。
    故CDG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对文学常识的理解能力。
    A.正确。轻视,看不起。/名词或用作动词,当作边境。句意:有不轻视看不起他的人吗。/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作为自己的边境。
    B.正确。致力于。/一般属官。句意: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致力于治学了。/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
    C.错误。写信。/做动词,读书。句意:胡澹庵写信给侄子维宁说。/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我的忧愁。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农夫制作绳索,相当于每天多出了半天做事,那么读书人挑灯夜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错误,据原文“冬,民既入,妇人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然则农之宵尔索绹,儒之短檠夜诵,岂可少哉!”可知,应是农夫制作绳索、读书人挑灯夜读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游”,求学;“高”,上选;“抑”,低调。
    (2)“日”,名词作状语,每日;“亡”,通“无”,没有;“怠”,懈怠。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从“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可看出王守仁认为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要跟随其求学,要把勤奋踏实、谦逊低调作为首要条件。
    材料二中“儒之短檠夜诵,岂可少哉!”“君子之为学也,没身而已矣”可知,君子治学须得夜以继日、珍惜时间、勤奋积累、学无止境。
    分析以上信息,可知两则材料都强调治学应勤奋。材料一还强调学习以谦逊有礼、意志坚定为首要条件。 材料二侧重于珍惜时间、学无止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把聪慧机警敏捷作为上选,而是把勤奋踏实、谦逊低调作为首要条件。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以虚作满,以无装有”,忌讳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忌妒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讲大话骗人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特别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人吗?有不轻视看不起他的人吗?他固然可以用这些欺骗人,别人果真就会被他欺骗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人吗?假若有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坚定意志努力行动,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长处而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乐观和蔼,平易近人,表里如一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非常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人吗?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别人果真就会认为他无能吗?有不尊敬崇尚他的人吗?各位同学看到这些,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致力于治学了。
    材料二:
    东汉班固编著的《汉书•食货志》上说:“到了冬季,农民忙完了农事都返回家里,妇女们接着不分昼夜地从事纺织工作,女工们每一个月可以工作四十五天。”东汉的服虔在注释中说:每天多工作半夜,这样累计起来,就等于每月得到四十五天的工作日了。既然这样,那么农夫在夜间制作绳索,读书人在夜里点上小灯读书学习,怎么能缺少呢!胡澹庵写信给侄子维宁说:“古代的君子,学到的东西想要它每天增长,善行想要它每天增加,美德想要它每天生发,自身想要它每天省察,身体想要它每天强壮,行动想要每天都看得见,内心想要每天都能更美善,大道想要它每天彰明,(即便这样)仍然觉着做得还不够。”又说:“(古代的君子)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每天看见过去所看不见的东西,一天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有身心懈怠之意。他对待时间竟达到这种地步本应是足够了,仍然觉着做得还不够。夜,是白天的延长,我一定会夜以继日,一定要掌灯,一定要燃起薪,一定要焚上油膏,一定要举起蜡烛,一定要润泽蜡油,一定要萤火烛照……唉,像这样,做到了极点了。然而才德出众的君子说:整夜不睡觉,必定像孔子那样;鸡打鸣就起床,一定像大舜那样;坐在那里等待天亮,必定像周公那样。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停止呢?范宁说:‘君子治学,生命没了才停止罢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辛弃疾
    卢宪移漕建宁,陈端仁给事同诸公饯别。余为酒困,卧青涂堂上,三鼓方醒。卢赋词留别,席上和韵。青涂,端仁堂名也。
    宿酒醒时,算只有、清愁而已。人正在、青涂堂上,月华如洗。纸帐梅花归梦觉,莼羹鲈鲙秋风起。问人生、得意几何时,吾归矣。
    君若问,相思事。料长在,歌声里。这情怀只是,中年如此。明月何妨千里隔,顾君与我何如耳。向尊前、重约几时来,江山美。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开端就点明写词时的心境和原因,宿醉酒醒,唯有怅然若失的清愁。
    B. 青涂堂上的人凝望着洁白如洗的月光,秋风乍起,给人以凄凉愁苦之感。
    C. “明月”句写词人虽与友人相隔千里,但仍共处于一轮明月之下,无须伤感。
    D. “江山美”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16.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淡薄功名之情。词人宿醉酒醒,怅然若失,意识到人生的得意和成功只是暂时的。②归隐山水之情。全词两处提及“归”,直接表明词人看淡人生成败得失,渴求归隐山水田园之心。③对友人不舍之情。虽然即将相隔千里,但并不妨碍词人期待与友人相约再聚,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C.“虽与友人相隔千里”错误,此处是未别而想到别后,是虚设之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宿酒醒时,算只有、清愁而已”,自己从宿酒中醒来时,就感到人生只有凄凉与愁苦。“人生”二句写其对人生的感悟。言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古今如此,个人无法逆转,表达淡薄功名之情。
    “纸帐”二句写自己的归梦。言自己像张翰当年,见秋风起而思乡,不再留恋“纸帐梅花”的仕宦生活。“问人生、得意几何时,吾归矣”,直接表明词人看淡人生成败得失,渴求归隐山水田园之心。还是“归去来”好,表达归隐山水之情。
    词的下片写作者对卢宪的相念与相期。未别而想到别后。“向尊前”二句,写相约再见。言江山信美,后会有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客居他乡、年老多病的孤独与凄凉。这一感叹与《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相通之处。
    (2)古人追寻理想,至死不渝,苏轼在月下赤壁,扣舷而歌,借《楚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理想求而不得。
    (3)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时之景轮转于诗人笔端,不管是“____________”的景致,还是“____________”的景致,都能让我们感受得到季节变换中诗人们的喜怒哀思。
    【答案】 ①. 亲朋无一字 ②. 老病有孤舟 ③. 渺渺兮予怀 ④. 望美人兮天一方 ⑤. 杨柳依依(春花秋月何时了) ⑥. 雨雪霏霏( 胡天八月即飞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渺、予、兮、依、霏、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 ① 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 ② ,即便是这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
    我曾无数次在脑海中想象,若遇到他,要很庄重地走过去,紧紧握住他的双手,说一声:“福贵,你好!”然后轻轻摸一摸那头老牛的脊背。我相信,即使这个世界十分阴晦,十分邪恶,即使它让你痛不欲生, ③ ,但你依然要鼓起勇气,勇敢地活下去。因为,希望是不会死的!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令”与文中加点的“令”,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这样丧心病狂的行为,简直是令人发指。
    B. 父母是孩子最好榜样,己身正,不令而行。
    C. 令郎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将来必有出息。
    D. 破坏社会治安,一律治罪,令出法随,绝不徇私。
    20. 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处,连用三个“看到”,极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茫然失措 ②只言片语/寥寥数语 ③生不如死/生无可恋/心灰意冷
    19. A 20. ①使文段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增强感染力和加深感情。②使文段层次清晰,层层递进,逐步体现作者对福贵的了解。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面语境“显得木讷”及后面语境“搪塞过去”可知,此处说一些农村老人对回忆往事无从应对,可填“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茫然失措”。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面对突然情况,无法应付。无所适从:指不知依从谁才好,也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茫然失措:心中迷惑,不知怎么办才好。
    ②处,根据“道听途说般地”“用一两句话表达”可知,此处指语言很少,可填“只言片语”“寥寥数语”。只言片语:个别的词句,片段的话语。寥寥数语:非常简括地说。
    ③处,从“即使它让你痛不欲生”“但你依然要鼓起勇气,勇敢地活下去”的前后让步假设和转折的关系来推断,此处指很衰颓的生命状态,可填“生不如死”“生无可恋”“心灰意冷”。生不如死:活着还不如死去。指人的处境十分恶劣。生无可恋:指活着已经没有任何可以留恋的人和事了,生命已经没有意义了。心灰意冷: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形容失望已极,失去了进取之心。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的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令”作介词,意为使、让。
    A.作介词,使、让;
    B.作动词,发号施令;
    C.尊称他人亲属,你的;
    D.作名词,法令。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连用三个“看到”,使用了排比修辞,排比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使文段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增强感染力,使情感更加强烈。
    ②“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三个“看到”是内容由外而内,从有形到无形,层层递进,使文段层次清晰,逐步体现作者对福贵的了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这个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孩子天生就具有理解数字的能力,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能力需要后天学习。对于数字的理解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分辨物体的多少和大小, ② 。婴儿似乎天生对数字有着分辨能力,如果在婴儿面前放置两堆数量不同的玩具或者食物,那么他们就会倾向于爬到数量更多的那堆物体面前,但正确地数数和进行计算,则需要经过父母和老师长时间不断教导。
    长期的实验结果表明,人脑使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机制处理数字: ③ ,数字神经的激活变得模糊,并且错误率升高;而对于数字4和小于4的数字,几乎只有对应数字的神经被激活,错误激活的概率很低。这表明大脑会首先粗略估计看到的物体有多少,然后精确到具体数字,但是这种精确只是对于小数字生效,说明大脑可能对小数字的识别存在一种额外的纠错机制。
    未来,随着对大脑其他脑区如何理解数字的更深入研究,也许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教育方式,教会孩子们用更轻松的方法掌握数字和计算。同时了解大脑如何理解数字,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是如何掌握数学,进而可能仿照设计出比人脑更加智能的机器。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答案】21. ①人类是否天生就能理解数字 ②二是数数并进行精确计算 ③对于大于4的数字
    22. ①深入研究大脑如何理解数字,②不仅可以让人类更好地掌握数学,③还可以助力比人脑更加智能的机器的设计。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开头提出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根据后面“有人认为孩子天生就具有理解数字的能力”“对于数字的理解应该包含两层含义”,可推知应为:人类是否天生就能理解数字。
    第二空,此处是说对于数字的理解的第二层含义,根据后文“但正确地数数和进行计算,则需要经过父母和老师长时间不断教导”,可推知:二是数数并进行精确计算。
    第三空,语境是说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数字的机制,根据后文“对于数字4和小于4的数字”,可推知,第三空为:对于大于4的数字。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信息、变换句式的能力。
    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大脑如何理解数字的好处,根据原文推知,好处一: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是如何掌握数学;好处二:仿照设计出比人脑更加智能的机器。
    运用递进关系连词“不仅”“还”连接两个好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Ⅰ提到人工智能应用于历史地理研究方兴未艾,很多工具与研究方法都在摸索当中,相信在未来的数据挖掘、知识获取与提出问题上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下,人工智能已然应用于多个领域,甚至“人不如‘机’”“‘机’定胜人”等说法不绝于耳。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人类是主宰,科技是辅助
    从电脑“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特洛夫,到人工智能 Alpha GO击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柯洁,再到目前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我们发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科技将深远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人们也产生担忧,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让我们失去工作和价值。其实这种想法大可不必,科技只是辅助,并不会颠覆人类,人工智能只能是人类的好帮手、好朋友。
    从地位上看,我们需要明确人工智能其数据和程序都是由人类完成,受人类的控制,它不具有主动性,永远无法超越人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人工智能再先进,只是人类是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实践的工具,它不具有自主创造力。因此人类占有主体地位,永远是世界的主宰。
    从属性上看,人工智能是一种科学技术,人类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创造工具,永远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它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迅捷、高效。如可以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让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等。这些都是人工智能为人类带来的便利,会让人类的生活更有品质,更加美好。
    从科技发展史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已证明,每次科技进步都会造成新旧岗位、产业的交替。但从来没有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人类一直在进步。专业人士认为,在执行更多种类任务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比人类做得更好。未来重复性高、机械性很强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但这并不是说对人类造成了威胁,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是为人类节约了时间成本,可以有精力从事其他更高级别的工作,二是促进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这个方面来看,人工智能反而为开发人类智能提供了更大空间。
    从人工智能自身来看,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人类独有的想象力、创造力领域,像艺术、文学、哲学方面,情感心理领域,如医疗、教育、心理等方面,人工智能现在还无法超越和替代人类智能。
    总之,人类作为世界的主宰,需要控制和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强监管,确保其技术健康发展,为人类所用,相信最终会促进人类进步,而非取代人类。因此,我们尽可以相信,人工智能将会成为人类的助手而非对手,会为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并造福人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讨论了人工智能在历史地理研究以及其他多个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还提到了“人不如‘机’”“‘机’定胜人”的观点,这些说法反映了社会上对人工智能能力的乐观预期和某些担忧。一方面,人们相信在某些方面,机器的能力和效率可能超过人类;另一方面,这种观念也可能引发对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工作的担忧,以及对人类自身能力的怀疑。
    由此看来,当下人工智能应用于多个领域令不少难题迎刃而解,但科技的高速发展也带来各种弊端,尤其是科技与人文该如何平衡,是将来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人工智能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了极大便利,但如若人工智能占据我们的生活,甚至“反客为主”,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工智能仍然是人类创造的工具,其能力和应用范围都是有限的,其根本作用是为人类服务。题目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全面看待人工智能技术。需要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肯定其出现是人类创新和突破的结果,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思想、思维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应看到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消极影响。这意味着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拥抱人工智能技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能拒绝抵制;同时也不能因为有了技术的加持而佛系躺平,而是要刻苦求索,让人工智能技术为我所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利弊,如何正确对待人工智能技术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如何正确对待人工智能技术”时,可从不同角度横向切入。如我们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我们也要警惕人工智能的弊端,做人工智能的主人等。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项目的推进,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事例,论证人工智能技术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合理运用。也可以引用《新京报》中“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前夜,我们要乐观以待,也要秉烛忧思”的观点,以此论证我们对待人工智能该有的正确态度。还可以立足现实,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人工智能威胁论”,利用人工智能投机取巧、违法乱纪等现象进行反面论证,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同行者而非替代者。
    2.反思人类价值观,重塑人机关系。
    3.人机和谐共生。
    4.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助力社会向前发展。

    相关试卷

    [语文]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湘豫名校高三下学期考前保温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湘豫名校高三下学期考前保温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2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南省湘豫名校联盟高三考前预测模拟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湘豫名校联盟高三考前预测模拟语文试题,共12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