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训练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215421/0-172796613676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训练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215421/0-172796613684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训练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215421/0-172796613685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转和公转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转和公转课堂检测,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千米/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关于地球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地轴
B.冬至日至春分日,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C.近日点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
D.公转时,地轴与黄道面斜交成23°26’的角
2.乌鲁木齐和深圳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乌鲁木齐大于深圳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乌鲁木齐小于深圳
D.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3.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
A.23小时56分B.24小时C.24小时56分D.24小时零4分
4.读下图,下列关于A,B,C,D四点自转线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C>D>BB.A=C>B>DC.A=DC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①昼夜的更替 ②四季的更替 ③运动物体偏向 ④地方时差异 ⑤自转的方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
6.图中P地( )
A.位于晨线上B.位于昏线上
C.当地时间6时日出D.当地时间8时日出
7.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 )
A.0°B.23°26′C.66°34′D.90°
8.读下图,下列关于A,B,C,D 四点自转线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C<B<DB.A=C>B>DC.A=D<B<CD.A=D>B>C
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如图所示),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在黄道上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太阳周年运动轨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B.它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
C.它是太阳真实的运动轨道D.它是太阳每日的运行轨迹
10.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
A.春分到清明B.夏至到小暑C.秋分到寒露D.冬至到小寒
11.一个同学在8日20时把天文望远镜对准织女星时,望远镜保持位置不变,那么下次对准织女星的时间是( )
A.9日20时B.9日20时3分56秒
C.9日19时56分4秒D.9日19时3分56秒
12.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 )
A.23小时56分4秒B.24小时
C.365天6小时9分10秒D.365天5小时48分46秒
二、综合题
13.目前确认太阳系中共有八大行星.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行星名称:A ,F ,H 。
(2)用字母填空:类地行星有 ;巨行星有 ;远日行星有 .小行星带位于 和 之间.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是:公转运动的轨道形状都接近 ;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 上.大、小行星方向相同,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4)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具有 性、 性和共面性.
(5)根据图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是 、 、 、 .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乙两图中,表示北半球的是 。
(2)在甲图中,表示晨线的是 ,在乙图中,表示昏线的是, 在丙图中,弧线NMS表示 (晨线或昏线)。
(3)甲、乙、丙三图中的晨昏线特点:平分 (哪条纬线)
15.读南极上空俯视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此图所示日期是 ,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2)图中晨线是 ;此时A点的地方时为 时;
(3)此时B点的昼长为 小时,甲点是五带中的 带;
(4)图中A,B,C,D各点中,自转角速度大小的排列顺序为?自转线速度大小的排列顺序是?
(5)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炮弹将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 (东或西)侧。
(6)此时今天的范围占全球范围的比例是。
1.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训练
一、选择题
1.关于地球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地轴
B.冬至日至春分日,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C.近日点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
D.公转时,地轴与黄道面斜交成23°26’的角
答案:A
解析:地球自转的中心是地轴,这一点确认无误,A选项正确。在冬至日到春分日的时间段内,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是,先逐渐靠近近日点,随后再逐渐远离,这一过程中公转速度则呈现出先增快后减缓的趋势,B选项描述错误;每年1月初,当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实际上位于南半球,即赤道以南,随后太阳直射点才会逐渐向北移动,C选项描述错误;地球公转时,其地轴与黄道面之间形成的夹角是固定的,约为66°34′,而非地轴与黄道面斜交呈66°34′的夹角,这一表述存在误导性,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A。
2.乌鲁木齐和深圳两地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乌鲁木齐大于深圳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乌鲁木齐小于深圳
D.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答案:C
解析:解:乌鲁木齐比深圳纬度高,纬度高的线速度小,线速度乌鲁木齐小于深圳;除南北极点外,各地角速度相同,两地角速度相同,C正确。
故答案为:C
3.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
A.23小时56分B.24小时C.24小时56分D.24小时零4分
答案:B
解析:解: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称为太阳日,其时间长度为24小时。
故答案为:B
4.读下图,下列关于A,B,C,D四点自转线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C>D>BB.A=C>B>DC.A=DC
答案:B
解析:
根据地理知识,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即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观察图示,A和C两点均位于赤道之上,因此它们的自转线速度相同且均为最大值,从而排除了选项C和D。进一步分析,B点位于北回归线上,而D点则位于北极圈上,显然B点的纬度低于D点,根据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B点的自转线速度应大于D点,因此也排除了选项A。
故答案为:B。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①昼夜的更替 ②四季的更替 ③运动物体偏向 ④地方时差异 ⑤自转的方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⑤
6.图中P地( )
A.位于晨线上B.位于昏线上
C.当地时间6时日出D.当地时间8时日出
答案:5.C
6.A
解析:
沿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从黑夜过渡到白昼的那条明确界限,我们称之为晨线;相应地,从白昼步入黑夜的界限,则命名为昏线。
地球仪作为一个模型,既非透明也非发光体,我们拨动它主要是为了模拟地球的自转现象。地球自转带来的重要现象包括地方时的产生、地转偏向力的显现,以及昼夜更替的自然规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拨动地球仪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真实的物体运动,我们无法直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实际效应,因此,选项①和④的描述是准确的,而③则存在误解。
另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这些更为复杂且深远的天文现象,并非地球自转所能单独解释,而是地球公转所带来的结果,所以选项②同样是不正确的。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C。
6.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知P点从黑夜变为白昼,应位于晨线上,A正确,B错误;P地此时昼长夜短,日出时间在当地地方时6时之前,CD错误。
故答案为:A。
7.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 )
A.0°B.23°26′C.66°34′D.90°
答案:B
解析:黄赤交角,指的是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其地轴始终维持着与黄道面约66°34'的恒定夹角,因此,黄赤交角的大小也固定为23°26'。
8.读下图,下列关于A,B,C,D 四点自转线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C<B<DB.A=C>B>DC.A=D<B<CD.A=D>B>C
答案:B
解析:
解:地表各地的自转线速度呈现出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的趋势。具体而言,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则越小。在此情境下,AC两点均位于赤道之上,因此它们的自转线速度达到最快且彼此相等。B点则坐落在北回归线上,其线速度相较于AC而言较小。至于D点,它位于北极圈之上,是这四地中纬度最高的,因此其线速度也是最小的。综上所述,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关系为A=C>B>D,故选项B正确。
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如图所示),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在黄道上每前进15°为一个节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太阳周年运动轨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B.它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反映
C.它是太阳真实的运动轨道D.它是太阳每日的运行轨迹
10.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
A.春分到清明B.夏至到小暑C.秋分到寒露D.冬至到小寒
答案:9.B
10.B
解析: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2],地球的公转速度与日地间的距离息息相关。具体而言,地球的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非恒定值,它们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呈现动态调整。当地球运行至近日点时,其公转速度显著加快,此时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超出平均水准,其中角速度高达1°1′11″/日,线速度则达到30.3千米/秒。相反,当地球经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明显放缓,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低于平均值,角速度仅为57′11″/日,线速度也降至29.3千米/秒。
进一步观察,地球于每年1月初穿越近日点,而在7月初则经过远日点。这一周期性的位置变化导致了地球公转速度的季节性波动:从1月初至7月初,随着地球与太阳间距离的逐渐拉大,地球的公转速度亦相应减缓;而从7月初至次年1月初,随着两者间距离的逐渐缩短,地球的公转速度则又逐渐加快。
9. 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太阳周年运动,正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直观体现,故B选项正确;而昼夜交替则源自地球的自转运动,24节气则更多地反映了季节的变迁,与公转的直接表现不符,故A选项错误。太阳作为恒星,其位置在宇宙尺度上相对稳定,所谓太阳周年运动,实则是从地球视角出发,观测到的一年内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运动轨迹,因此C、D选项均表述有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B。
10. 七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附近,此时其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的最低点。夏至至小暑期间,地球恰好处于这一速度最慢的时段附近,因此B选项正确。春秋分时节,地球公转速度均相对较快;而冬至至小寒期间,地球则运行至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快,故A、C、D选项均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B。
11.一个同学在8日20时把天文望远镜对准织女星时,望远镜保持位置不变,那么下次对准织女星的时间是( )
A.9日20时B.9日20时3分56秒
C.9日19时56分4秒D.9日19时3分56秒
答案:C
解析:某同学在8日20时通过天文望远镜对准织女星后,望远镜位置保持不变。再次对准该星时,与上次观测时间相差一个恒星日,即9日19时56分4秒。
故选:C。
12.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 )
A.23小时56分4秒B.24小时
C.365天6小时9分10秒D.365天5小时48分46秒
答案:A
解析:
A、地球自转的周期,若以恒星为参照物,则被称为一个恒星日,此期间地球自转角度为完整的360°,所需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因此A项描述正确。
B、一个昼夜交替的时间,我们通常称之为一天,即24小时,但这并非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故B项描述错误。
C、365天6小时9分10秒描述的是地球公转的周期,即一个恒星年,而非地球自转的周期,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D、365日5时48分46秒则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完成一个完整回归运动所需的时间,同样并非地球自转的周期,D项亦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A。
二、综合题
13.目前确认太阳系中共有八大行星.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行星名称:A ,F ,H 。
(2)用字母填空:类地行星有 ;巨行星有 ;远日行星有 .小行星带位于 和 之间.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是:公转运动的轨道形状都接近 ;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 上.大、小行星方向相同,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4)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具有 性、 性和共面性.
(5)根据图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是 、 、 、 .
答案:(1)水星;土星;海王星
(2)ABCD;EF;GH;D;E
(3)正圆;同一平面
(4)同向;近圆
(5)安全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层;液态水的存在
解析:
(1)图示中,A明确标示为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即水星,而非水量之误。F则标示为太阳系中由近及远排列的第六颗行星,实为土星。H则准确地指向了太阳系的第八颗行星,即海王星。
(2)依据天文学常识,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与火星。在图中,A、B、C、D分别精准地对应了这四颗行星。巨行星方面,木星与土星赫然在列,图中E、F分别正确地标示了木星与土星,但需注意原文中“木生”应为“木星”之误。远日行星则包括天王星与海王星,G、H在图中准确无误地表示了这两颗行星。至于小行星带,它恰好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图中D、E分别精确地代表了火星与木星。
(3)八大行星在绕日公转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共性:它们的公转轨道均近乎完美的圆形,且几乎全部位于同一平面之上。这种大、小行星同向运动、各行其道的模式,确保了地球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为生命的诞生与演化提供了宝贵的条件。
(4)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时,不仅方向相同,而且轨道接近圆形,更惊人的是,这些轨道几乎位于同一平面上。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三大特性:同向性、近圆性和共面性。
(5)深入分析图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之所以能够孕育生命,得益于其独特的外部与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方面,地球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而内部条件则包括其适中的体积与质量、恰到好处的日地距离以及合理的自转周期等。这些条件共同作用下,使得地球拥有了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层、温和的气温以及液态水的存在等宝贵条件。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乙两图中,表示北半球的是 。
(2)在甲图中,表示晨线的是 ,在乙图中,表示昏线的是, 在丙图中,弧线NMS表示 (晨线或昏线)。
(3)甲、乙、丙三图中的晨昏线特点:平分 (哪条纬线)
答案:(1)甲
(2)BC;ED;昏线
(3)赤道
解析: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且北半球自转方向表现为逆时针,南半球则为顺时针。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甲图表示的是北半球。
(2)在甲图中,BC线段表示的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黑夜逐渐过渡到白天的过程,因此BC被称为晨线。乙图则以南极点为中心,ED线段则表示由白天逐渐过渡到黑夜的过程,故ED为昏线。而在丙图中,NMS线段同样表示昏线,因为它从左向右,即自西向东,展示了由白天过渡到黑夜的变化。
(3)根据图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甲、乙、丙三图中,晨昏线均将赤道平分。
故答案为:
(1)甲
(2)BC;ED;昏线
(3)赤道
15.读南极上空俯视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此图所示日期是 ,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2)图中晨线是 ;此时A点的地方时为 时;
(3)此时B点的昼长为 小时,甲点是五带中的 带;
(4)图中A,B,C,D各点中,自转角速度大小的排列顺序为?自转线速度大小的排列顺序是?
(5)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炮弹将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 (东或西)侧。
(6)此时今天的范围占全球范围的比例是。
答案:(1)12月22日;23°26´S , 90°W
(2)AB弧;6
(3)24小时;南温
(4)A=B=C=D;A=C>D>B
(5)东
(6)1/4
解析:
(1)从“南极上空俯视图”中可明确,南极圈正经历极昼现象,这标志着日期为12月22日,即冬至日,此时太阳直射于23°26´S。E点所在的经线恰好将昼弧均分,因此为正午时分,也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鉴于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结合图中已知的45°E经线,我们可以推断出E点所在的经线为90°W。综上,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3°26´S,90°W)。
(2)沿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穿越昏线后便是黑夜,而穿越晨线后则迎来白昼。在南极上空俯视时,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方向,故图中AB弧为晨线。A点恰好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汇点,因此其地方时为6时。
(3)图中B点所在的纬线正处于极昼状态,故昼长达到24小时。同时,B点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这一区域被定义为温带,因此甲点位于南温带。
(4)在地球上,除极点外,各点的角速度均相等。而线速度则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所以,在A、B、C、D各点中,角速度相等,即A=B=C=D;而线速度则表现为A=C>D>B。
(5)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在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向左偏转。因此,炮弹在飞行过程中会偏向D、乙所在经线的东侧。
(6)将全球划分为两个日期的界线是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根据第(1)小题的分析,90°W的地方时为12时,那么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便是90°E。此时,今天的范围从90°E向东至180°,这一范围占全球总面积的1/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转和公转课后测评,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转和公转同步测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转和公转精品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