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3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第03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精准判断表达技巧,精准分析表达技巧,表达方式的类型,表现手法识记清单,表现手法辨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溯源·考点链接】
根据近几年的高考真题题型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小切口”设题。所谓“小切口”,即问题指令性一般较为明晰、具体,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例如: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需要“按规则”进行。
2.“大角度”设题。所谓“大角度”,即问题或相对宽泛,如“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没有明确的考点指令,需要考生通过题干中的信息进行判断,确定考点,进行作答。
①辨识诗歌中各种表达技巧的使用。②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③评价其对表现人物情感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1)景情角度: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物情关系: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3)事情关系:借古讽(伤)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即事抒怀
(1)描写顺序(观察角度):远近、高低、时间空间变化(2)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绘形绘色(3)动静(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4)衬托 渲染(5)白描、工笔(细节描写)(6)修辞: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7)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谐音)、反问、反复、顶真、反语、通感、排比、叠字(词)、互文、设问
先写景后抒情、先记事后抒怀、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卒章显志、开门见山、以景结情、伏笔铺垫、以小见大、曲笔入题
象征、想象、联想、曲笔(从对方如笔,展开想象)、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比兴、用典…
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 + 释 + 效
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其中“点”“效”步骤最重要。
①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连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②把握关系。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景与情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①紧扣目的。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 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事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 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所有的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析得具体,细致,深入。
②紧扣技巧。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形式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
中国古典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非常注重抒情,而且抒情手段极多,主要分两类: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可以细化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伤)今、用典抒情,这一点同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
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借景抒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寓情于景:诗人将喜怒哀乐等情感融入描写的景物之中。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特定事物的描写,表达诗人的情怀、志趣和哲理。这里的情怀、志趣和哲理是指广义的情感。咏史抒怀(借古讽今):指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诗写于移居西阁时。②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③《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 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答: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静月侵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痛苦之情。 ②颈联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对象本身。正面描写包括细节描写和白描。 细节描写:可以称为“工笔”,就是精雕细刻 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如是人物则有肖像、动作、心理、神态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形象点说,如果目标是写“竿”,但作者只写“竿之影”,以收到“睹影知竿”之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
虚实结合: “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的景,“虚”通常是指过去的、想象的或梦中的景。二者结合,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加丰富。动静结合:天下万物,无非静态和动态两种态势。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写动态,有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诗人往往把动静两种态势的对象安放在同一个意境中,收到动静相衬、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修辞手法:如比喻、衬托、比拟、联想想象等写景角度观察顺序:如由近及远、由外至内、由高到低等感官角度:如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色彩角度:如暖色调、冷色调。
请判断下列诗句的描写角度或手法。
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叙述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利于抒情; 第三人称,客观真实。叙事线索:时间、空间、情感等叙述方式:客观叙述、夹叙夹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 这首诗的叙述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答: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题乌江亭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答:①议论。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 ②第三四句对项羽如不自杀的结局做了假设,事情还是大有可为的。只可惜项羽自杀了。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1.这首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于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常常指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用典、联想、想象、比兴、对写、点染等。
辨析: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区别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长安月夜①》白居易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节选)》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注】①本诗为作者寓居长安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至湖北江陵。
1.这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 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之心推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阴天,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表现了元、白二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野泊对月有感①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愤激之词,意为漂泊无家。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看似是盛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则暗含反语以讽刺朝廷粉饰太平,不满当朝官员生活和皇室态度,却无可奈何,只能浪费大好年华,过着一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倘若真的是盛世清明,我又怎会“悲花落”、“羡鸟飞”?这句诗即是讽刺,也是揭露。
常见易混表现手法的区别1.借代与借喻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3.衬托与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主要区别: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4.拟人与拟物 拟人是指将人的习性、特点、行为、动作等拟用在物体上。拟物是把某一物体当作另一物来写,有两种情况,一是把人拟成物,一是把物拟成另一物。
古诗之美,内在的是其意境和神韵,外在的是其辞采、声律和结构。美的主题,必须凭借美的组织形式,才能激发出审美感受。在外在形式上,结构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既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鉴赏诗歌,除了赏析语言技法之外,我们还要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以便快速敏锐地整体把握诗歌。
特点:古典诗歌的思路大都是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 近体诗的结构是:起—承—转—合。
先描写眼前的景物,而后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者见解。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
下笔即写情,而后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例】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词人开篇直抒胸臆,继而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例】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结尾句则以景结情。仿佛在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例】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卒章显志,点出主旨。
【例】山 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本诗中,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可以渲染气氛,引起读者兴趣,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例】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本诗中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雪”都能照应诗题中的“宿”;诗中的“天寒”“风雪”“白”都能照应诗题中的“逢雪”;诗中的“闻犬吠”“夜归人”都能照应诗题中的“芙蓉山主人”。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例】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又叫欲扬先抑,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这首诗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例】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又叫欲抑先扬,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贾生》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先扬后抑。前两句写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而贾生才情无与伦比,表现出汉文帝对贾生的器重;后两句写汉文帝夜半不眠,不是向贾生询问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询问鬼神的本源问题,极尽抑扬吞吐之妙。辞锋犀利,讽刺辛辣,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1.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都在强调后者 2.作用:在抑扬中形成反差,两相对照,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达到新奇的审美效果。
线索有事线、物线、情线。设置线索,使结构更严谨,内容更集中。例《春江花月夜》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来串联全篇的,即从月亮升起到月亮落下。在此过程中,通过描写春、江、花、月、夜来表现诗人的哲思。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例《过故人庄》开篇即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过秦楼·秋夜》周邦彦 水浴清蟾①,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②。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③。梅风地溽④,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⑤,情伤荀倩⑥。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注] ①清蟾:指代明月。②更箭:更漏,漏壶中立箭表示时间。③匀染:傅粉施朱,即梳妆打扮。④梅风地溽:梅雨季节的风含潮气,地面湿润。⑤江淹:南朝文学家,传说被收五色笔后,再无佳作。⑥荀倩:三国时魏人,妻亡后,因悼亡伤心,岁余亦故去。
1.这首词结构精巧,变化丰富,请赏析这首词的结构艺术。
答: ①首尾呼应。以秋夜月色皎洁、凉风习习的风景起笔,以银河朦胧,稀星点点收尾,首尾呼应,全词浑然一体。 ②虚实对照(对比手法)。先想象和佳人共享的美好时光,再写“人今千里”的无情现实;上阕写过去秋夜的美好,下阕写溽暑梅雨的难熬,两相对照,增强了词的感染力。 ③时空转换。上阕先写秋夜此时,后回忆以前游子佳人共度的快乐时光,然后又回到秋夜无眠的愁苦现实。下阕最后回到眼前秋夜观星的现实,拓展了词的境界。 ④过渡巧妙。上阕结尾写到“叹年华”,下阕开头写到“空见说”,由想象佳人憔悴入笔,上下阕情感打通。 ⑤以景结情。“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写出了词人夜久独立之情状,令人回味无穷。 ⑥照应标题。“水浴清蟾,叶喧凉吹”,“明河”“稀星”等处,点明了题目中“秋夜”之意,使整首词和题目融为一体。
(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B. 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C. 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D. 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答案] 15.D
【解析】D.“而放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放弃了乐器”。故选D。
16. 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诗中“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将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伟和有时如细点般清圆进行对比,形象地展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独特魅力。这种对比的描写方式,使泉声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更好地领略泉声的美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已经明确了颈联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泉水“既响亮又微小”,答题时要围绕“对比”中显现出“响亮又微小”进行作答。颈联“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写泉声的变化。上联突出泉水的“怒声”“壮伟”,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雄健伟岸之感;下联突出泉水的“细点”“清圆”,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断断续续、清亮圆润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小巧委婉之感。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声震耳畔,一面引人倾听,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多样,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破阵子陆 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思路:①找出这首词中哪些内容体现了“闲适心情”;②涉及“心情”,所以翻找脑子,找出和抒情有关的表达方式,当然,如果有运用修辞,也要点出来,因为人家问的是“如何”,而不是“用了什么表达方式”③组织语言,列点作答,拿到满分,考上北大。
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②开篇点出“看破空花尘世”,直言志向,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时,用“真率”“自在”等词写出自己的闲适,并用“神仙新太平”直白地表达出感受。
赴邠宁【注】留别李 益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注】 邠宁:唐代方镇名,治所在邠州(今陕西彬县)。
本诗颈联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思路:①首先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别找错诗句;②当然是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考虑啦;③结构上翻找脑子,找常见的那几个一一代入、排除,找出正确答案;内容上静下心来,抓关键词,读懂诗句,从内容、情感、观点、内涵等角度考虑。④组织语言,列点作答,拿到满分,清华打电话说你他X在哪。
内容上:①展开想象(通过虚写),描绘了烈烈北风吹散黄云、皑皑白雪掩映沙城的奇伟壮阔/雄浑的边镇风光,②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渲染了苍凉壮阔的氛围,③抒发了对戍边征战的向往。结构上:为尾联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作铺垫。
诗歌题目的问法不管怎么变,本质上还是鉴赏题,所以所有“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的题目,但凡有手法,一律要点出来,大概率要做得分点。
宿扬州李 绅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注】。【注】 迷楼:隋炀帝命人在扬州建造的一座宫楼,在此蓄养数千宫女,过着奢靡的生活。
本诗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相比,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情感上:①李诗表现了对扬州城繁盛的喜爱、对百姓生活情趣的肯定;②王诗表现了对沿途所见美景的喜爱、对未来的期望和乐观心态、对家乡的思恋和对亲人的想念。表现手法上:①李诗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夸张等手法;②王诗采用了比拟、设问、借代、象征、用典等手法。
思路:①找出这两首诗中各自表达情感的句子;②考试中遇到的表现手法,一律按照“广义”算,翻找脑子,把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相关,能找的都找到。③组织语言,列点作答,拿到满分,北大上门说来我们这里读书。
草书歌陆 游倾家酿酒三千石,闲愁万斛酒不敌。今朝醉眼烂岩电,提笔四顾天地窄。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此时驱尽胸中愁,槌床大叫狂堕帻。吴牋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注】 此诗作于1182年,诗人正谪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两句写尽草书之气势神韵,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思路:①找出这句话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草书之气势神韵”;②找出①中运用了修辞的部分;③翻找脑子,找出自己掌握的修辞;④组织语言,列点作答,拿到满分,考上清华。
①比喻新颖奇特,以“神龙战野”“奇鬼摧山”比喻草书纵横飞舞之笔力、形态,尤为形象入神。②“昏雾腥”运用通感,以嗅觉写视觉,增强了真实感。③运用夸张,奇鬼摧摇着大山,连月亮也黯然无光,与上句共同形成一种气氛,将草书的狂放神韵充分显示了出来,形神兼具。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测练课件专题22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图谱,精准判断表达技巧,精准分析表达技巧,真题研析规律探寻,补充阅读晁补之一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五第03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网络构建,考点解读,教材回归,新高考2卷,真题解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03讲 散文的表达技巧(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网络构建,考点解读,教材回归,真题剖析,新高考II,试题现代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