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四单元17 短文两篇爱莲说教课内容课件ppt
展开在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中,作者以红莲自比,把荷叶比作母亲,赞美了无私、伟大的母爱。而宋朝大儒周敦颐赋予了莲不同的象征意义。今天,就请同学们一起走进《爱莲说》,感悟“莲”不寻常的内涵。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因筑室于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取营道故居莲溪以名之,后人遂称其为“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本文是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写的。在此期间,他亲自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名曰“爱莲池”,在池中建赏莲亭。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高洁,感官场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这种文体常常借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1.读标题“爱”是喜爱的意思,“莲”是莲花、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题目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2.读正文欣赏名家朗诵,并试着揣摩朗诵的技巧,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
朗读节奏划分示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
1.读好重音和句间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读好句式,读出情感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我只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玩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 :出淤泥、濯清涟体态香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清高风度:② 、不可亵玩
菊,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之君子者
以花喻人③___________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重点词语①可爱者甚蕃:____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香远益清:_____⑤亭亭净植:___________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陶后鲜有闻:____
独,只。染,沾染(污秽)
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亵,亲近而不庄重。焉,语气词
水陆草木之花:__________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①亭亭净植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____②宜乎众矣古义:_____今义:_____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2.特殊句式。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莲,花之君子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爱菊,陶后鲜有闻”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我只喜爱莲花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1.陶渊明“独爱菊”,作者唯独喜欢莲花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答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莲的可爱之处?答案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③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香味与姿态。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品格与气质。
洁净,不会被污浊的环境浸染
3.作者喜爱莲的天生丽质,更爱莲的高洁、端庄、香气清芬的特点。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莲的品质?
答案 “莲,花之君子者也”(主旨句)
4.请同学们再次品读描写莲的语句,品味莲的特点与君子的品质有哪些相通之处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洁净、高洁庄重花柄通达笔直不旁逸斜出香气远播洁净雅致 端庄
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孤高自傲、质朴豁达大度、正直不苟美名远扬高洁端庄令人敬重
1.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只是为了表达对莲花的喜爱吗?答案 作者写莲花意在写人,咏花意在咏志。作者通过对莲花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花高洁的品格,再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品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2.作者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花与牡丹,这样写有何用意?答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花,突出了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反衬莲的质朴自然。通过不同角度的衬托,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作者借三种花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叹?答案 感叹爱菊的人少,表达对离世隐居者的惋惜;感叹爱莲的人少,实则感叹与自己一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太少;感叹爱牡丹的人多,实则表达了对世间争名夺利、趋炎附势、追求富贵者的反感。
君子身居浊世 洁身自好
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贵品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菊花(正衬)——隐逸者——消极逃避
牡丹(反衬)——富贵者——庸俗逐利
出淤泥不染,濯清莲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媚俗)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美名远扬,高洁端庄)
可远观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
品评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质,明说暗讽。
1.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B. 宜乎众矣 应当C. 不蔓不枝 枝茎D. 亭亭净植 竖立
2.对《爱莲说》的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D.文章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花之君子—莲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爱莲说》中,将莲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虽然周敦颐写的这篇短文距我们已有千年左右了,但他所赞颂的莲花品质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1.熟背课文。2.完成晚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优质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周敦颐,“说”的文体特点,根据提示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集体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集体备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爱莲说,济南市的市花,周敦颐,观点争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下册爱莲说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爱莲说背景图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判断句,宾语前置,富贵者追名逐利,隐逸者离世隐居,借花喻人托物言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