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精品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218917/0-172808550996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望庐山瀑布》精品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218917/0-17280855100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望庐山瀑布》精品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218917/0-172808551004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初读古诗,学习字词,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情,拓展延伸,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目标
1.会认“瀑、布、炉、烟、遥、川”6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直”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述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登鹳雀楼》,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过渡:上节课,我们随着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欣赏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辽远壮观之景。这节课,我们依然要踏上赏景之旅,去观赏一道奇异的景观。我先给大家出个谜语猜一猜:“悬崖挂块大白布,千人万人捉不住。好似千军万马吼,疑是银河飞下谷。”(瀑布。)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庐山的瀑布。
2.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1)教师简单介绍李白,了解作者。(学习古诗第一步:知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多豪迈奔放、飘逸若仙,因此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
(2)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学习古诗第二步:解诗题)
①“望”是什么意思?它与“看”的区别是什么?(“望”和“看”是近义词,但“望”有“向远处看”的意思,“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②简单了解庐山。
庐山 在江西九江的南边,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有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③认识“瀑”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暴”。“暴”有突然而猛烈的意思,而瀑布就是从山上突然而又猛烈地流下来的水。
(3)读好诗题。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和停顿;再听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多次练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互读:把古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一读。
(2)交流识字方法。
◆联系插图和生活经验识字 “炉”字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可出示煤炉、微波炉、火炉图片,巩固记忆。
◆比较识字 将“炉”与“庐”作比较,两者读音相同,都有偏旁“户”。
◆象形字 “川”是象形字,可出示其甲骨文字形,帮助学生理解字形、字义。
川,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弯弯曲曲的河道 中流动的水 。造字本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
◆编顺口溜识字 布:加条毛巾。
◆组词识字 遥—遥远、遥看。
◆加一加识字 火+因=烟。
3.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本课生字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并解读书写要领,重点指导“照、烟”。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教师挑选优秀的书写作品投影展示,师生共评后学生再练写。
4.教师说出带有会写字的词语,学生听写,完成后同桌互评互纠,再将订正后的词语多写几遍。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研讨,读出节奏。
预设:可采用教师范读、个人自读、小组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训练朗读。诗歌是用来诵读的,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插图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字词,疏通古诗大意。(学习古诗第三步:明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学习古诗。
(1)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
①“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日”指太阳,“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紫色的烟云。)
②理解“生”字:“生”有升腾之意。从“生”字我们能感受到云雾仿佛从山中不停地弥漫出来,就像香炉里升起的烟。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了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
(2)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挂在山前的河流。)
①(出示瀑布图)启发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这一句描绘的画面,再指名说一说。
②“遥看”说明诗人的观察角度如何?为什么要“遥看”呢?(说明诗人观察瀑布时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只有远远地看,才能看出它的全貌。)
③体会“挂”字之妙: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挂”说几个句子,可发现“挂”多是手做的动作,如挂衣服、挂画等,再问问学生:瀑布是谁挂出来的?学生交流,引出是大自然神奇的“手”把瀑布挂出来的。另外,可将瀑布与其他河流对比,河流是平向流淌的,而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过渡:这气势磅礴的瀑布,迅猛地流下、飞溅,令诗人想到了什么?要知道,李白的诗素以浪漫、奇妙的想象著称,诗人接下来会写些什么呢?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①出示瀑布图,引导学生想象、思考:诗人走近瀑布,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小组讨论后汇报。
②从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瀑布流速之快?(飞流、直。)
③从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瀑布之长?(三千尺。)
“三千尺”不是一个确定的数目,而是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山之高耸,瀑布飞速直下产生极大落差,水势湍急,气势宏大。古诗中的数字往往不是确指,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和“一层”都不是确切的数目。这一点在学习古诗时要特别注意。
④哪个字表达了诗人面对三千尺瀑布的心理活动?(疑。)
⑤哪一句是诗人所见?哪一句是诗人所想?连起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边想象画面边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你最想说什么呢?(学习古诗第四步:悟诗情)
预设1: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它创造出这样壮观的美景,人在它面前,显得多么渺小!
预设2:大自然的美景真是无穷无尽啊!我还要欣赏更多壮观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5.再读古诗,学生自己试着背一背全诗,再背给同桌听。(学习古诗第五步:能背诵)
6.学生自告奋勇背诗,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
五、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拓展阅读。
(1)请收集了李白诗歌的同学,把自己收集的诗歌与大家分享。
(2)可读一读叶圣陶的现代诗《瀑布》,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瀑布的美。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两首诗都用凝练精妙的语言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诗都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千古传诵的佳作,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极为熟悉。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在初读古诗的环节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律。再通过学生互读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看看是否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有一定的节奏。识字的环节,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头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诗境,提高审美情趣。
2.主要采用品读、口头练说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读写结合讲求的就是积累、运用语言,提高习作能力。本课重点就放在抓住古诗字词领悟诗意诗境上,尝试了一种互文会意式的教学,同时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为他们从读到写做好递进式铺垫。
3.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教学中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并明确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诗歌的画面美。
4.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习《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我特别强调了学习本诗的方法:一、知诗人;二、解诗题;三、明诗意;四、悟诗情;五、能背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五个步骤容易掌握和理解,学生既简单了解了背景,也理解了诗句内容,体悟了诗人的情感,同时在反复朗读中做到了熟读成诵。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初读感知,写字, 研读品悟,诵读,布置作业,按下列要求填空或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