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检测生字,指导书写,练习朗读,读出韵律,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拓展延伸,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是对一年级下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与提升。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这种方法,遇到不懂的词句,先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意思,再查字典验证。这种阅读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本单元以写景的文章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本单元写话安排的是学习写留言条,通过例文让学生感受写留言条是来自现实生活交流的需要。通过例文旁的提示,让学生明白留言条的基本格式。
教材分析
8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依、尽、欲、穷、层”5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说出图中景物,明确落日的位置,教师谈话激趣。
导语:这幅画面多壮美呀!有黄河、落日、小船、山峰……如果你在画中,你还想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你能在图上找个更好的观测点吗?(生指出图上的高楼)
2.简介鹳雀楼和诗人,理解诗题。
过渡:这座修筑在山顶的楼叫作鹳雀楼。相传,经常会有鹳雀在这座楼的楼台上停歇,因此该楼得名鹳雀楼。其实,这座楼在修成后的一百多年里一直不为大众所知,直到诗人王之涣登上它并为它写了一首诗后,立即声名大振。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登鹳雀楼》。
(1)板书诗题,学生齐读。教师对王之涣进行简介。
王之涣(688—742)盛唐时期诗人,字季凌,精于写文,善于写诗,尤其擅长写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意境壮阔,音乐性强,很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可惜的是,他的诗只流传下来6首。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随题识字,提示字音。
“登”是后鼻音;“鹳雀”又叫“鹳鸟”,是一种水鸟。教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即可。“雀”字在前面的课文《拍手歌》中学过,可再次提示学生含有“隹”这一偏旁的字大多与鸟有关。理解诗题后让学生体会“登鹳雀楼”应怎样断句停顿,指导据义断音,即“登/鹳雀楼”。
二、检测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根据拼音拼读古诗,再同桌互读互纠。教师指名读并正音,全班齐读。
2.玩游戏,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刚才我们把古诗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都认识里面的生字了吗?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登鹳雀楼。鹳雀楼一共有三层,每一层都有一些生字宝宝等着你们,如果你们都读正确了就可以一层一层地登上楼去观看风景。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第一层挑战:出示生字“层”。(提示:“层”是平舌音。)
(2)第二层挑战:出示生字“依、尽、欲、穷”。(提示:“尽”是前鼻音。)
(3)第三层挑战:进行抽查,随机选字。
过渡:大家可真厉害!这些生字宝宝根本难不倒大家啊!这些字现在大家都认识了,可以一层层地登楼了。待会儿我们就在楼上欣赏美丽的风景吧!
3.指导生字书写。
(1)课件出示这首古诗中的4个会写字:依、尽、黄、层。
(2)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重点指导。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相机指导。
(4)教师挑选优秀书写作品投影,师生共评,学生再练写。
4.教师说出带有会写字的词语,学生听写,完成后同桌互评互纠,再将订正后的词语多写几遍。
三、练习朗读,读出韵律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古诗中出现的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指名读,教师评价。
3.(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古诗)学生再读,读完后检查,用笔圈出自己读错的字,正音后多读几遍。
4.教师范读古诗,或播放录音,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过渡: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现在听老师来读一读,再根据老师帮你们划分出来的节奏自由读,看看能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1)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节奏,再读古诗,让读得好的学生展示。
(2)多种形式练读,如:拍手打节奏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接龙读等。
四、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过渡:诗人王之涣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欣赏风景的地点——鹳雀楼,那么登上鹳雀楼的他又会看到怎样的风景呢?我们快跟随他一起去看一看吧!
1.小组活动,图文对照,想象朗读。
2.课件出示第一句诗:白日依山尽。(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远景)
(1)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图上找出来。(白日、山。)
(2)想一想,画一画。
①理解“白日”:白日是什么?诗中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必要时可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中有雾,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像是白色的。可提示学生这是诗意的表达,不必用科学常识去解释。
②引导学生体会“依、尽”用词的贴切。
a.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依”。“依”通常表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亲密的感情,如“依靠、依偎”,诗中就用“依”写出了太阳依着群山慢慢落下的情景。
b.太阳完全落下去了,就是“尽”。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描写的画面。
③教师画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学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3)朗读:太阳是慢慢地落下去的,所以“依山尽”要读得慢一些。学生试读。
3.课件出示第二句诗:黄河入海流。(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近景)
(1)想象画面:读完诗句,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听到怎样的声音?(看到黄河水浩浩荡荡向大海奔流,听到黄河奔腾的声音。)
(2)这一句写出了黄河水怎样的特点?(气势磅礴、景象壮观。)
(3)思考:大家是从哪里知道黄河水最终流入大海的呢?(“入海流”。可提示正确语序:流入海。)
(4)质疑探究:诗人真的看到黄河奔流的方向了吗?
明确:鹳雀楼和黄河入海口相隔千里,诗人是不可能看到黄河奔流入海的。
(5)指导朗读:要读出黄河入海的雄浑气势。学生练读。可将这一句与前一句放在一起读,前一句舒缓,这一句要有气势。
过渡:这两句诗中都藏着画面。我仿佛看到夕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这就是——(白日依山尽。)我还看到奔腾、浩荡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这就是——(黄河入海流。)看着这么美的风景,诗人会想些什么呢?如果要看到更远的地方、更美的风景,就要再往高处爬。诗人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自读自学,感悟诗理。
(1)课件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登楼所思)
(2)学生自读,和同桌合作思考以下问题:
①“穷”是什么意思?结合诗意选择正确的意思:A.生活穷困,缺少钱财。B.用尽;费尽。( B )
②“千里”指什么?(这里的“千里”是虚指,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③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只要再登一层楼就够了吗?(这里的“一层”并不是真的指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3)交流由诗句感悟到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可以用到哪些地方。
五、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播放乐曲,背诵积累《登鹳雀楼》。再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师生共同评选出“朗读之星”。
2.阅读王之涣的其他名作,积累古诗。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
文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一诗前两行写景,后两行寓理于诗,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一诗抓住庐山瀑布的动态美,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2课时
黄山奇石
本文是一篇写景短文,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怪石,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
用“像”说句子;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感悟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
2课时
日月潭
本文描绘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理解描写日月潭美景的词句,感受日月潭的优美景色。
2课时
葡萄沟
本文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一句展开描写,介绍了新疆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色彩鲜、味道甜、产量高,制成的葡萄干非常有名的特点。
能了解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和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2课时
语
文
园
地
四
识字加油站
在观察“南昌站一北京西站”的火车票中认识“昌、铺”等8个生字。
借助火车票上的信息认识8个生字,增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能够用“像”说句子;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学写留言条;发现描写颜色的词语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背诵、积累描写风景的楹联,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阅读《画家乡》,感受家乡的美。
2课时
字词句运用
一是感知“像什么”句式的特点,根据词语发挥想象说句子;二是初步感知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写话
学写留言条。
我的发现
让学生区分白、红、黄、绿四种颜色在本色系中的不同颜色,同时积累词语。
日积月累
诵读并积累楹联。
我爱阅读
阅读《画家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重点)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壮丽。(重难点)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理解诗题,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总结全文,拓展廷伸,识字写字,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作业,按下列要求填空或回答问题,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理解诗题,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学习生字,品读诗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