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展开目标导航
知识点01 复习重音与停连的朗读技巧
【即学即练1】根据你的理解,标出《济南的冬天》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参考示例:(以下标注的朗读符号仅供参考) 有感情朗读就是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等变化,把所阅读文本的感情传达出来,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语气,同时有主体的感情参与其中。
小山v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v这一圈小山v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v准保暖和。”v真的,济南的人们v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v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v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解析: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停顿,用v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知识点02 梳理文脉并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即学即练2】(一)、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课文结构上有什么的特点?
答案示例:其一,采用“总——分——总”结构。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其二,就各大层次来说,由大到小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各大层次的内部,又同中有异,如第二段的由写景而兼及写人,第三段的由写雪而兼及写晴,第四自然段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第五段的由写水面而兼及写天空。写来笔法活脱,不失参差错落之致。
其三,景物层次,安排得当,分别介绍了摇篮安睡图、雪后小山图、城外远山图、空灵水晶图。文章依照写景的先后层次,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出来。首先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后给人以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三、四段),最后才写那垂柳岸边,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而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五段)。
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的整体理解。一一分析段落的意思,然后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
(二)、理解文题《济南的冬天》,分析题目与开头结尾是怎样呼应的?
答案示例: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作者正是要写出冬季济南景物的特色。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澄澈而又温润的,秀丽明净的,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解析:首尾呼应是写作手法的一种,是文章前后是说明一个意思,或者说是铺盖,覆盖上首,互相照应。所以,又称对照。一般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也就是说,在文章开头提到一次相应内容,结尾时再呼应一次。作用: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可以使文章更具突出;可以使文章协调一致;可以使文章内在联系;可以使文章搭配衔接;可以使文章前后互应;可以使文章首尾照应;可以使文章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一致;可以使文章更为完整和结构更为紧密。
前后照应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和下文对上文的呼应。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知识点03 分析老舍写景的特点及手法。
【即学即练3】(一)、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写了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景艺术。
参考答案:济南冬天最主要的特点是“温晴”。“温”,是相对于严寒或酷热而言,气温宜人;“晴”,则是相对于“阴”而言,不仅是指天气的晴朗,而且有色彩,鲜明而不单调。作者写了济南四周的小山,写了雪景,写了济南的水,通过这些景物表现出济南冬天的特点。
写景艺术: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使全文基调一致;恰当地安排了景物的层次,使景物在读者眼前井然有序的出现;虚实手法并用,使景物形似神传;映衬得法,使景物在互相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情景交融,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解析: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脉。
(二)、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理想的境界”, 探究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晴”“慈善”,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一个城市的气质。
解析:本题在上一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深化对文章情景交融的理解。
知识点04 体会老舍散文语言特点。
【即学即练4】细读课文,分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答案示例:作者有意模仿人们日常随意说话时的口语,在主语“冬天”前插人一个“像我”的短语,以突出“我”的感受,也让觉得亲切自然。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答案示例: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后矮松比作日本的“看护妇”,以松尖的白雪比“一髻儿白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青松的秀美形态。
(4)“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
答案示例:用了拟人的手法,“镶”字用的很妙,作者赋予山尖白雪灵巧的双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秀美景观。
(5)“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雪色和草色相间的样子比作带水纹的花衣,又将薄雪拟人化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后小山娇美的姿态。
解析:分析判定修辞后,重点是把握修辞的作用: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花的绚烂多彩。拟人,赋予……以人的情态(把……人格化了),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写活了。如:《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态,写出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表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排比使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最后结合语境义和情感等组织语言回答。
能力拓展
考点:把握抒情方式。
(一)、抒情: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法)、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法、咏物言志法、融情于理法)两类。
直接抒情: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即为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
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则是间接描写。 间接抒情则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
(二)、在记叙中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他往往和议论相结合,情理并重的表达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考法:阅读下面句子,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抒情方式有何区别。
(1)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这一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参考示例:
(1)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了对济南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间接抒情:第二句通过写小山的可爱,寓情于景间接表达感情。借景抒情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通过对这些景物或场景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解析: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作用是增强文章感染力,深化主题。
间接抒情的“情”本来就是文章的一部分,代表作者的内心感受、思想倾向的“情”,贯穿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于叙事明理,写景状物之中,原本就再自然不过了。这一特点,成就了间接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的特点;也令它的运用范围远远大于直接抒情,效果也自然得多。
分层提分知识精讲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济南(jì) 澄清(chéng) 地毯(tǎn)发髻(jì)
B.着落(zhā) 幻想(huàn) 狭窄(xiá)镶边(xiāmg)
C.暖和(hu) 慈善(cí) 安适(shì)贮蓄(zhù)
D.伦敦(dūn) 刮风(guǎ) 宽敞(chang) 狭窄(zhǎi)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刮风 依靠 迥乎不同 在劫难逃 月明风清
B.绿苹 横卧 怒不可遏 失魂落魄 诡计多端
C.温晴 园圈 咄咄怪事 不容置疑 一视同人
D.摇蓝 烦燥 鸦雀无声 疲惫不堪 鞠躬尽瘁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阳光和煦,不冷不热,气候温暖宜人)
B.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的多情,到了冬天还充满春意)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照应前文“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出了山村和雪的神态)
D.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小巧而清秀)
4.结合句子,为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含义。
(1)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
响晴: A.晴朗无云。 B.响亮、晴朗。
(2)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
慈善: A.仁慈、善良。 B.使人感到温暖舒适。
(3)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
空灵: A.透明。 B.空洞灵活。
5.填空:《济南的冬天》作者是 ,原名 ,字 ,主要作品有小说《 》《 》,话剧《 》《 》等。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描写景物由于观察时的立足点不同,往往采用不同的描写角度。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古老的济南……这是张水墨画”(不断改变立足点描写所见景物)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详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从上面看下面)
C.“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地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从下面仰视上面)
D.写小雪后的山景,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一一写来。(从下面仰视上面,然后又由上而下,层层铺写)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北部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的冬天真得算个宝地。
B.冬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C.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时,令小明和伙伴们在草地上快乐地踢球、赛跑、捉迷藏。
D.荷叶铺满了河面,等待着迫切地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奏起夏天雨的交响曲。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B.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C.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D.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4.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本段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⑩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
⑪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⑫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⑬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⑭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⑮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选自《人民日报·副刊》,有删减)
13.细读全文,选出下面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加点字“回”字用双引号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拾漏”用双引号是特定称谓。
B.文章双线交织,虚实结合,暗线是对青苔的描写。
C.第⑧段插叙,再现父亲清除青苔的情景,体现父亲对青苔的喜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构思精巧,请言含蓄隽水,富有表现力。
2.品味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在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3.文章运用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结合文意分析题目“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中“绿意”的含义。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识记作家作品,准确识记重要词语,继续学会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
2.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的方法,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本文精美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的表达效果。
4.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感情。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1.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清行文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3.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2课 济南的冬天
目标导航
知识点01 复习重音与停连的朗读技巧
【即学即练1】根据你的理解,标出《济南的冬天》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参考示例:(以下标注的朗读符号仅供参考) 有感情朗读就是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等变化,把所阅读文本的感情传达出来,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语气,同时有主体的感情参与其中。
小山v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v这一圈小山v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v准保暖和。”v真的,济南的人们v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v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v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解析: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停顿,用v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知识点02 梳理文脉并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即学即练2】(一)、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课文结构上有什么的特点?
答案示例:其一,采用“总——分——总”结构。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其二,就各大层次来说,由大到小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各大层次的内部,又同中有异,如第二段的由写景而兼及写人,第三段的由写雪而兼及写晴,第四自然段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第五段的由写水面而兼及写天空。写来笔法活脱,不失参差错落之致。
其三,景物层次,安排得当,分别介绍了摇篮安睡图、雪后小山图、城外远山图、空灵水晶图。文章依照写景的先后层次,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出来。首先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后给人以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三、四段),最后才写那垂柳岸边,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而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五段)。
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的整体理解。一一分析段落的意思,然后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
(二)、理解文题《济南的冬天》,分析题目与开头结尾是怎样呼应的?
答案示例: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作者正是要写出冬季济南景物的特色。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澄澈而又温润的,秀丽明净的,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解析:首尾呼应是写作手法的一种,是文章前后是说明一个意思,或者说是铺盖,覆盖上首,互相照应。所以,又称对照。一般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也就是说,在文章开头提到一次相应内容,结尾时再呼应一次。作用: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可以使文章更具突出;可以使文章协调一致;可以使文章内在联系;可以使文章搭配衔接;可以使文章前后互应;可以使文章首尾照应;可以使文章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一致;可以使文章更为完整和结构更为紧密。
前后照应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和下文对上文的呼应。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知识点03 分析老舍写景的特点及手法。
【即学即练3】(一)、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写了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景艺术。
参考答案:济南冬天最主要的特点是“温晴”。“温”,是相对于严寒或酷热而言,气温宜人;“晴”,则是相对于“阴”而言,不仅是指天气的晴朗,而且有色彩,鲜明而不单调。作者写了济南四周的小山,写了雪景,写了济南的水,通过这些景物表现出济南冬天的特点。
写景艺术: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使全文基调一致;恰当地安排了景物的层次,使景物在读者眼前井然有序的出现;虚实手法并用,使景物形似神传;映衬得法,使景物在互相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情景交融,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解析: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脉。
(二)、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理想的境界”, 探究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晴”“慈善”,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一个城市的气质。
解析:本题在上一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深化对文章情景交融的理解。
知识点04 体会老舍散文语言特点。
【即学即练4】细读课文,分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答案示例:作者有意模仿人们日常随意说话时的口语,在主语“冬天”前插人一个“像我”的短语,以突出“我”的感受,也让觉得亲切自然。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答案示例: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后矮松比作日本的“看护妇”,以松尖的白雪比“一髻儿白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青松的秀美形态。
(4)“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
答案示例:用了拟人的手法,“镶”字用的很妙,作者赋予山尖白雪灵巧的双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秀美景观。
(5)“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雪色和草色相间的样子比作带水纹的花衣,又将薄雪拟人化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后小山娇美的姿态。
解析:分析判定修辞后,重点是把握修辞的作用: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花的绚烂多彩。拟人,赋予……以人的情态(把……人格化了),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写活了。如:《春》“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态,写出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表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排比使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最后结合语境义和情感等组织语言回答。
能力拓展
考点:把握抒情方式。
(一)、抒情: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法)、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法、咏物言志法、融情于理法)两类。
直接抒情: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即为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
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则是间接描写。 间接抒情则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
(二)、在记叙中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他往往和议论相结合,情理并重的表达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考法:阅读下面句子,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抒情方式有何区别。
(1)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这一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参考示例:
(1)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了对济南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间接抒情:第二句通过写小山的可爱,寓情于景间接表达感情。借景抒情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通过对这些景物或场景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解析: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作用是增强文章感染力,深化主题。
间接抒情的“情”本来就是文章的一部分,代表作者的内心感受、思想倾向的“情”,贯穿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于叙事明理,写景状物之中,原本就再自然不过了。这一特点,成就了间接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的特点;也令它的运用范围远远大于直接抒情,效果也自然得多。
分层提分知识精讲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济南(jì) 澄清(chéng) 地毯(tǎn)发髻(jì)
B.着落(zhā) 幻想(huàn) 狭窄(xiá)镶边(xiāmg)
C.暖和(hu) 慈善(cí) 安适(shì)贮蓄(zhù)
D.伦敦(dūn) 刮风(guǎ) 宽敞(chang) 狭窄(zhǎi)
答案:C。
解析:A有误,“济南”的“济”应读作“jǐ”;B有误,“着落”的“着”应读作“zhuó”;D有误,“刮风”的“刮”应读作“guā”。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刮风 依靠 迥乎不同 在劫难逃 月明风清
B.绿苹 横卧 怒不可遏 失魂落魄 诡计多端
C.温晴 园圈 咄咄怪事 不容置疑 一视同人
D.摇蓝 烦燥 鸦雀无声 疲惫不堪 鞠躬尽瘁
答案:A.
解析:B有误,“绿苹”应当是“绿萍”;C有误,“园圈”应当是“圆圈”;D有误,“摇蓝”应当是“摇篮”,“烦燥”应当是“烦躁”;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阳光和煦,不冷不热,气候温暖宜人)
B.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的多情,到了冬天还充满春意)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照应前文“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出了山村和雪的神态)
D.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小巧而清秀)
答案:B。
解析:ACD.含义正确;B有误,“不忍得”将水人格化,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结合句子,为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含义。
(1)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
响晴: A.晴朗无云。 B.响亮、晴朗。
(2)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
慈善: A.仁慈、善良。 B.使人感到温暖舒适。
(3)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
空灵: A.透明。 B.空洞灵活。
答案:(1)A(2)B(3)A
解析:解答此题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的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
5.填空:《济南的冬天》作者是 ,原名 ,字 ,主要作品有小说《 》《 》,话剧《 》《 》等。
答案:老舍;舒庆春;舍予;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描写景物由于观察时的立足点不同,往往采用不同的描写角度。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古老的济南……这是张水墨画”(不断改变立足点描写所见景物)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详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从上面看下面)
C.“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地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从下面仰视上面)
D.写小雪后的山景,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一一写来。(从下面仰视上面,然后又由上而下,层层铺写)
答案:D 。
解析:只是“由上而下”,没有“从下面仰视上面”。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北部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的冬天真得算个宝地。
B.冬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C.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时,令小明和伙伴们在草地上快乐地踢球、赛跑、捉迷藏。
D.荷叶铺满了河面,等待着迫切地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奏起夏天雨的交响曲。
答案:B。
解析:A搭配不当,去掉第二个“的冬天”;C主语残缺,去掉“令”;D语序不当,应将“迫切地”移至“等待着”的前面。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B.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C.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D.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答案:C。
解析:A这里是独立引用,前面有冒号,结尾的句号应放到引号内;B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是独立的问句,故此处逗号应改为问号;D “清亮”后的分号应改为逗号,因为这里描述的是天空的湛蓝状态,属于句子内部的停顿,不用分号。
4.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后小山娇美的姿态。
解析:分析判定修辞后,重点是把握修辞的作用:拟人,赋予……以人的情态(把……人格化了),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写活了。
(2)本段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小山的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最后一句,祈求上苍就是下点小雪,原因是:小山太秀气。这里的“秀气”指的是娇弱之意。作者因为小山的娇弱,而生怕大雪它无承受,可见作者对小山的呵护与关爱。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⑩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
⑪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⑫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⑬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⑭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⑮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选自《人民日报·副刊》,有删减)
13.细读全文,选出下面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加点字“回”字用双引号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拾漏”用双引号是特定称谓。
B.文章双线交织,虚实结合,暗线是对青苔的描写。
C.第⑧段插叙,再现父亲清除青苔的情景,体现父亲对青苔的喜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构思精巧,请言含蓄隽水,富有表现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CD正确;B有误,这篇文章借物喻人,对青苔的描写是明线,暗线是对青苔这样的人的赞美。
2.品味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在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答案:示例一,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青苔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写出青苔生长在物体上的情态和形状,表现了青苔在恶劣的生长坏境中的顽强生命力。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富有表现力。
示例二,“趴”“粘”“爬”“附”“布满”“撑”等一系列动词富有动态感,生动传神地写出青苔在恶劣环境中的生长态式和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出青苦自强不息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这个句子既有修辞手法,又有对青苔生长的动作描写,所以可从二者中任意选择一种来分析。比如这个句子运用“趴”“粘”“爬”“附”“布满”“撑”等动词来表现青苔的生长,可以看出它成长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达到了最后的成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青苔的坚强。
3.文章运用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借青苔的普通、卑微,生长环境恶劣支努力生长,象征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坚韧自持,努力抗争,谦逊,高洁,不屈服于命运的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和意志。
解析:散文写作常用的写作手法是象征或托物言志,它们都是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本文就是如此,作者赞美青苔,赞美它们生存环境的恶劣,但却能在自己被人遗忘、忽略时表现出独有的“绿意”生机,作者实则要赞美的是像青苔一样的人,赞美这种人的坚强、淡泊、自强不息的精神。
4.结合文意分析题目“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中“绿意”的含义。
答案:①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色满园的青苔(意象)。②指自强不息、顽强生长、志存高远的精神(意境)。③抒发了我对青苔由衷的敬意和赞美之情,对青春、对人生的思考和执着追求(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中关键词的理解。理解标题的含义,一般可注意结合文章的旨去挖掘出字面以下的深刻内涵。本文描写青苔,赞美其顽强的生命力,从字面来理解,这里的“绿意”指的就是青苔本身表现出的一派生机。再结合文章中的“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等句子,以及文章的最后三段,可以看出作者要赞美的是青苔的坚强、淡泊名利,志向远大的精神。所以这里的“绿意”指的就是青苔的精神,表达作者对青苔的喜爱与赞美,也有对具有青苔精神的人的赞美。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识记作家作品,准确识记重要词语,继续学会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
2.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的方法,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本文精美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的表达效果。
4.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感情。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1.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清行文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3.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654_t4/?tag_id=42" target="_blank">女娲造人学案</a>,共3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即学即练1,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部编版狼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a href="/yw/tb_c107559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狼学案设计</a>,共3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07555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猫导学案</a>,共3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即学即练1,即学即练2,即学即练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