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学生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学生版+解析),共35页。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目标导航知识点01 理解四首诗歌。【即学即练1】(一)、了解四首诗歌内容及体裁?【知识解析】:《峨眉山月歌》此七绝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首句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江南逢李龟年》此七绝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的这首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夜上受降城闻笛》此七绝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二)、古诗节奏划分有哪些规律?参考示例:(1)四言诗歌,主要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五言、七言诗有两种情况: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单音节在句中,五言诗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如: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知识点02 探究四首诗歌表现的意境。【资料助读】:分析诗歌意境的答题模式(意境=意象+情感)。首先了解意境(氛围)特点术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其次了解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最后熟记答题模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即学即练2】(一)、有人说“月”是读《峨眉山月歌》这首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答案示例: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二)、读《江南逢李龟年》,说说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并说明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答案示例:“暮春的落花时节”, 比喻国运衰微,诗人衰病漂泊之时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作用: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三)、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说说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答案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四)、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作用:“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知识点03 赏析诗歌的语言。【资料助读】:诗歌的炼字。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即学即练3】(一)、“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 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参考答案: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寻常”“几度”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三)、说说“强欲登高去”一句中“强” 字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四)、说说“遥怜故园菊”一句中“怜”字含义和作用。参考答案: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五)、说说“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中“尽”与“望”的表达效果。参考示例:“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能力拓展考点:(一)、谈谈诗歌鉴赏的题型。【知识点详解】:1.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绘出动人的意境。2.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3.诗歌句子赏析:此题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此诗正处于作者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4.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5.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其一,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其二,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其三,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6.比较评价题型: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考法:(一)、《峨眉山月歌》中,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答案示例: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晴朗优美的江中月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二)、《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结合诗句内容答题,只写表达情感的扣1分)分层提分知识精讲题组A 基础过关练1.填空。(1)李白(701年-762年),字 ,号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著名的 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 ”。 (3)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 ,唐代伟大的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4)李益(约750—约830), 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 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2.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接着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是 ; 。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 。 (3)《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且为下文作了铺垫的两句是: , 。(4)《江南逢李龟年》中暗写现实之衰,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 。 (5) 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 (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 , (7)《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表现边塞荒寒凄冷,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 ,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写情感,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3.选择题。(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2)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作者回忆重阳节在长安登高的情景。B.“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C第三句诗人联想到沦陷的都城中的菊花。D诗歌流露出诗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题组B 能力提升练1.《峨眉山月歌》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2. 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构思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有何作用? 4.《峨眉山月歌》一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说说你对《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落花时节”的理解,并说明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 6.请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角度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关于《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8.请简要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 9.《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0.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题组C 培优拔尖练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文,回答下面题目。【甲】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乙】襄邑道中(南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注】: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1.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 2.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两文,回答下面题目。【甲】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乙】感旧歌者(元\戴表元)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注】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 的形象,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2.简析这两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阅读岑参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题目。【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乙】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知背景】甲诗略。乙诗:天宝元年(742)春,作者游梁园。这首怀古诗写于游园之后。【析场景】甲诗前两句写出重阳之际,流落在外的诗人内心愁苦,勉强去登高赏菊,却无人送酒,无人相伴。1.【绘画面】乙诗前两句 2.【赏写法】(1)甲诗后两句 (2)乙诗后两句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甲】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默写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1.诵读积累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目标导航知识点01 理解四首诗歌。【即学即练1】(一)、了解四首诗歌内容及体裁?【知识解析】:《峨眉山月歌》此七绝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首句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江南逢李龟年》此七绝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的这首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夜上受降城闻笛》此七绝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二)、古诗节奏划分有哪些规律?参考示例:(1)四言诗歌,主要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五言、七言诗有两种情况: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单音节在句中,五言诗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如: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知识点02 探究四首诗歌表现的意境。【资料助读】:分析诗歌意境的答题模式(意境=意象+情感)。首先了解意境(氛围)特点术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其次了解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最后熟记答题模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即学即练2】(一)、有人说“月”是读《峨眉山月歌》这首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答案示例: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二)、读《江南逢李龟年》,说说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并说明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答案示例:“暮春的落花时节”, 比喻国运衰微,诗人衰病漂泊之时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作用: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三)、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说说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答案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四)、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作用:“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知识点03 赏析诗歌的语言。【资料助读】:诗歌的炼字。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即学即练3】(一)、“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 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参考答案: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寻常”“几度”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三)、说说“强欲登高去”一句中“强” 字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四)、说说“遥怜故园菊”一句中“怜”字含义和作用。参考答案: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五)、说说“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中“尽”与“望”的表达效果。参考示例:“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能力拓展考点:(一)、谈谈诗歌鉴赏的题型。【知识点详解】:1.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绘出动人的意境。2.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3.诗歌句子赏析:此题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此诗正处于作者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4.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5.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其一,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其二,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其三,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6.比较评价题型: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考法:(一)、《峨眉山月歌》中,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答案示例: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晴朗优美的江中月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二)、《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结合诗句内容答题,只写表达情感的扣1分)分层提分知识精讲题组A 基础过关练1.填空。(1)李白(701年-762年),字 ,号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著名的 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 ”。 (3)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 ,唐代伟大的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4)李益(约750—约830), 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 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参考答案:(1)太白;青莲居士;诗仙.(2)唐代;高岑。(3)子美;少陵野老;现实主义;大李杜。(4)唐;边塞。2.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接着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是 ; 。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 。 (3)《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且为下文作了铺垫的两句是: , 。(4)《江南逢李龟年》中暗写现实之衰,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 。 (5) 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 (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 , (7)《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表现边塞荒寒凄冷,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 ,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写情感,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参考答案:(1)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6)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7)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8)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3.选择题。(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参考答案: C。“后两句直抒胸臆”是错误的。(2)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作者回忆重阳节在长安登高的情景。B.“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C第三句诗人联想到沦陷的都城中的菊花。D诗歌流露出诗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答案示例:A.解析:第一句写作者重阳节勉强登上高处远眺,不是在回忆。故A错误。 题组B 能力提升练1.《峨眉山月歌》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参考答案:半轮。2. 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参考答案: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3.《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构思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4.《峨眉山月歌》一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从夜发下等词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从思可见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5.说说你对《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落花时节”的理解,并说明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暮春的落花时节”, 比喻国运衰微,诗人衰病漂泊之时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作用: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6.请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角度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7.关于《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参考答案: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8.请简要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 参考答案:不仅负载着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9.《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的渴望。10.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满心的哀愁。(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题组C 培优拔尖练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文,回答下面题目。【甲】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乙】襄邑道中(南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注】: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1.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 2.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1.李诗巧用地名表现“舟行江上”。后两句中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途经三峡前往渝州。陈诗以景物衬托舟行。前两句是静景生动(化静为动)以两岸的花与树来表现舟行之快。后两句是动景生静(化动为静)。以江上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物与我俱静,写出平原行舟平稳的特点。2.李诗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陈诗表现了风华正茂的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前程充满信心,抒发了豪迈俊发而又沉稳自信的襟怀。(二)阅读下面两文,回答下面题目。【甲】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乙】感旧歌者(元\戴表元)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注】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 的形象,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2.简析这两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歌者或李龟年 不胜今昔或昔盛今衰,世境离乱(每空1分)2.杜诗:(1)对比,本诗以开元鼎盛时期“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美好回忆,与“落花时节”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眼前的凋零与衰颓,寄寓了诗人对世运衰颓、社会动乱和自己衰病漂泊的无限感慨。(2)反衬,“江南好风景”又成了重逢的老歌者与老诗人颠沛流离、身世沉沦和乱离时世的反衬,更突出了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境遇的不幸。戴诗:(1)衬托(乐景衬哀情),本诗选取“牡丹”“红豆”和“檀板”“朱丝”“锦色笺”几个艳丽的意象,重彩点染出一幅鲜活艳丽之景,与嵌在其中的“头白”的歌者形成极大的反差。衬出歌者身世之可悲,境遇之可哀;诗人哀人自哀,对 故国沦亡之无限悲慨也便和盘托出了。(2)借代,用“李龟年”代指李龟年那样名震天下的歌者。(评分标准:答出一种表现手法得1分,能结合诗句分析再得1分;两首诗中能各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得当的即得满分)(三)、阅读岑参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题目。【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乙】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知背景】甲诗略。乙诗:天宝元年(742)春,作者游梁园。这首怀古诗写于游园之后。【析场景】甲诗前两句写出重阳之际,流落在外的诗人内心愁苦,勉强去登高赏菊,却无人送酒,无人相伴。1.【绘画面】乙诗前两句 2.【赏写法】(1)甲诗后两句 (2)乙诗后两句 参考答案:1.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眺,只有两三户人家。梁园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 2.(1)甲诗:运用联想,想象了故园菊花在沦陷的都城开放的场景,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对饱经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乙诗:运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用庭院中春花盛开情景反衬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或运用拟人的手法,庭树不知道已人去楼空,春花依然盛开,衬托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甲】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春夜洛城闻笛》运用想象和夸张,突出笛声的无处不在,借抒发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表达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含蓄蕴藉,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抒发征人思乡之情。【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夜上受降城闻笛》景中寓情,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这首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含蓄地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2.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诗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默写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1.诵读积累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目标导航知识点01 理解四首诗歌。【即学即练1】(一)、了解四首诗歌内容及体裁?【知识解析】:《峨眉山月歌》此七绝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首句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江南逢李龟年》此七绝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的这首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夜上受降城闻笛》此七绝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二)、古诗节奏划分有哪些规律?参考示例:(1)四言诗歌,主要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五言、七言诗有两种情况: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单音节在句中,五言诗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如: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知识点02 探究四首诗歌表现的意境。【资料助读】:分析诗歌意境的答题模式(意境=意象+情感)。首先了解意境(氛围)特点术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其次了解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最后熟记答题模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即学即练2】(一)、有人说“月”是读《峨眉山月歌》这首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答案示例: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二)、读《江南逢李龟年》,说说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并说明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答案示例:“暮春的落花时节”, 比喻国运衰微,诗人衰病漂泊之时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作用: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三)、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说说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答案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四)、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作用:“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知识点03 赏析诗歌的语言。【资料助读】:诗歌的炼字。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即学即练3】(一)、“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 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参考答案: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寻常”“几度”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三)、说说“强欲登高去”一句中“强” 字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四)、说说“遥怜故园菊”一句中“怜”字含义和作用。参考答案: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五)、说说“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中“尽”与“望”的表达效果。参考示例:“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能力拓展考点:(一)、谈谈诗歌鉴赏的题型。【知识点详解】:1.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绘出动人的意境。2.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3.诗歌句子赏析:此题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此诗正处于作者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4.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5.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其一,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其二,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其三,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6.比较评价题型: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考法:(一)、《峨眉山月歌》中,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答案示例: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晴朗优美的江中月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二)、《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结合诗句内容答题,只写表达情感的扣1分)分层提分知识精讲题组A 基础过关练1.填空。(1)李白(701年-762年),字 ,号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著名的 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 ”。 (3)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 ,唐代伟大的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4)李益(约750—约830), 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 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2.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接着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是 ; 。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 。 (3)《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且为下文作了铺垫的两句是: , 。(4)《江南逢李龟年》中暗写现实之衰,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 。 (5) 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 (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 , (7)《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表现边塞荒寒凄冷,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 ,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写情感,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3.选择题。(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2)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作者回忆重阳节在长安登高的情景。B.“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C第三句诗人联想到沦陷的都城中的菊花。D诗歌流露出诗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题组B 能力提升练1.《峨眉山月歌》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2. 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构思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有何作用? 4.《峨眉山月歌》一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说说你对《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落花时节”的理解,并说明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 6.请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角度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关于《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8.请简要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 9.《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0.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题组C 培优拔尖练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文,回答下面题目。【甲】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乙】襄邑道中(南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注】: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1.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 2.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两文,回答下面题目。【甲】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乙】感旧歌者(元\戴表元)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注】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 的形象,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2.简析这两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阅读岑参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题目。【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乙】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知背景】甲诗略。乙诗:天宝元年(742)春,作者游梁园。这首怀古诗写于游园之后。【析场景】甲诗前两句写出重阳之际,流落在外的诗人内心愁苦,勉强去登高赏菊,却无人送酒,无人相伴。1.【绘画面】乙诗前两句 2.【赏写法】(1)甲诗后两句 (2)乙诗后两句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甲】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默写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1.诵读积累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目标导航知识点01 理解四首诗歌。【即学即练1】(一)、了解四首诗歌内容及体裁?【知识解析】:《峨眉山月歌》此七绝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首句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江南逢李龟年》此七绝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的这首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夜上受降城闻笛》此七绝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二)、古诗节奏划分有哪些规律?参考示例:(1)四言诗歌,主要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五言、七言诗有两种情况: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单音节在句中,五言诗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如: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知识点02 探究四首诗歌表现的意境。【资料助读】:分析诗歌意境的答题模式(意境=意象+情感)。首先了解意境(氛围)特点术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其次了解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最后熟记答题模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即学即练2】(一)、有人说“月”是读《峨眉山月歌》这首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答案示例: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二)、读《江南逢李龟年》,说说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并说明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答案示例:“暮春的落花时节”, 比喻国运衰微,诗人衰病漂泊之时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作用: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三)、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说说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答案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四)、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作用:“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知识点03 赏析诗歌的语言。【资料助读】:诗歌的炼字。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即学即练3】(一)、“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 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参考答案: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寻常”“几度”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三)、说说“强欲登高去”一句中“强” 字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四)、说说“遥怜故园菊”一句中“怜”字含义和作用。参考答案: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五)、说说“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中“尽”与“望”的表达效果。参考示例:“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能力拓展考点:(一)、谈谈诗歌鉴赏的题型。【知识点详解】:1.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绘出动人的意境。2.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3.诗歌句子赏析:此题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此诗正处于作者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4.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5.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其一,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其二,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其三,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6.比较评价题型: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考法:(一)、《峨眉山月歌》中,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答案示例: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晴朗优美的江中月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二)、《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结合诗句内容答题,只写表达情感的扣1分)分层提分知识精讲题组A 基础过关练1.填空。(1)李白(701年-762年),字 ,号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著名的 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 ”。 (3)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 ,唐代伟大的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4)李益(约750—约830), 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 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参考答案:(1)太白;青莲居士;诗仙.(2)唐代;高岑。(3)子美;少陵野老;现实主义;大李杜。(4)唐;边塞。2.理解性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接着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是 ; 。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 。 (3)《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且为下文作了铺垫的两句是: , 。(4)《江南逢李龟年》中暗写现实之衰,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 。 (5) 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 (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 , (7)《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表现边塞荒寒凄冷,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 ,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写情感,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参考答案:(1)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6)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7)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8)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3.选择题。(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参考答案: C。“后两句直抒胸臆”是错误的。(2)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作者回忆重阳节在长安登高的情景。B.“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C第三句诗人联想到沦陷的都城中的菊花。D诗歌流露出诗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答案示例:A.解析:第一句写作者重阳节勉强登上高处远眺,不是在回忆。故A错误。 题组B 能力提升练1.《峨眉山月歌》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参考答案:半轮。2. 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参考答案: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3.《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构思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4.《峨眉山月歌》一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从夜发下等词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从思可见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5.说说你对《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落花时节”的理解,并说明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暮春的落花时节”, 比喻国运衰微,诗人衰病漂泊之时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作用: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6.请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角度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7.关于《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参考答案: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8.请简要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 参考答案:不仅负载着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9.《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的渴望。10.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满心的哀愁。(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题组C 培优拔尖练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文,回答下面题目。【甲】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乙】襄邑道中(南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注】: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1.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 2.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1.李诗巧用地名表现“舟行江上”。后两句中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途经三峡前往渝州。陈诗以景物衬托舟行。前两句是静景生动(化静为动)以两岸的花与树来表现舟行之快。后两句是动景生静(化动为静)。以江上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物与我俱静,写出平原行舟平稳的特点。2.李诗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陈诗表现了风华正茂的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前程充满信心,抒发了豪迈俊发而又沉稳自信的襟怀。(二)阅读下面两文,回答下面题目。【甲】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乙】感旧歌者(元\戴表元)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注】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 的形象,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2.简析这两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歌者或李龟年 不胜今昔或昔盛今衰,世境离乱(每空1分)2.杜诗:(1)对比,本诗以开元鼎盛时期“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美好回忆,与“落花时节”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眼前的凋零与衰颓,寄寓了诗人对世运衰颓、社会动乱和自己衰病漂泊的无限感慨。(2)反衬,“江南好风景”又成了重逢的老歌者与老诗人颠沛流离、身世沉沦和乱离时世的反衬,更突出了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境遇的不幸。戴诗:(1)衬托(乐景衬哀情),本诗选取“牡丹”“红豆”和“檀板”“朱丝”“锦色笺”几个艳丽的意象,重彩点染出一幅鲜活艳丽之景,与嵌在其中的“头白”的歌者形成极大的反差。衬出歌者身世之可悲,境遇之可哀;诗人哀人自哀,对 故国沦亡之无限悲慨也便和盘托出了。(2)借代,用“李龟年”代指李龟年那样名震天下的歌者。(评分标准:答出一种表现手法得1分,能结合诗句分析再得1分;两首诗中能各答出一种手法并分析得当的即得满分)(三)、阅读岑参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题目。【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乙】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知背景】甲诗略。乙诗:天宝元年(742)春,作者游梁园。这首怀古诗写于游园之后。【析场景】甲诗前两句写出重阳之际,流落在外的诗人内心愁苦,勉强去登高赏菊,却无人送酒,无人相伴。1.【绘画面】乙诗前两句 2.【赏写法】(1)甲诗后两句 (2)乙诗后两句 参考答案:1.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眺,只有两三户人家。梁园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 2.(1)甲诗:运用联想,想象了故园菊花在沦陷的都城开放的场景,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对饱经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乙诗:运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用庭院中春花盛开情景反衬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或运用拟人的手法,庭树不知道已人去楼空,春花依然盛开,衬托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甲】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春夜洛城闻笛》运用想象和夸张,突出笛声的无处不在,借抒发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表达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含蓄蕴藉,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抒发征人思乡之情。【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夜上受降城闻笛》景中寓情,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这首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含蓄地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2.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诗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准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默写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1.诵读积累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