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赵店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赵店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 通过观察图中的两个温度计,这两种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分别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 ①. 热胀冷缩 ②. 38.5 ③. -5
【解析】
【详解】[1]一般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甲为体温计,示数为38.5℃。
[3]乙为实验室用温度计,示数为零下,为-5℃。
2. 如图为关于“55℃”水杯的图片。将沸水倒入这种杯中摇一摇,便可使水温快速变为55℃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度不变,这是因为杯的内壁和外壁间贮存了一种颗粒,这种颗粒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使沸水降温利用了它______的特点。
【答案】 ①. 晶体 ②. 熔化吸热
【解析】
【详解】[1] 将沸水倒入这种杯中摇一摇,便可使水温快速变为55℃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度不变,说明这种颗粒吸收了热水的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的熔点,所以这种颗粒是晶体。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水的热量,使热水的温度降低。
3. 在锅里煮面时,通过_______的方式改变了面条的内能;面出锅时香飘四溢,这是____现象。
【答案】 ①. 热传递 ②. 扩散
【解析】
【详解】[1]在锅里煮面时,面条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面条的内能。
[2]面出锅时香飘四溢,属于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4. 亲身体验并深入思考是我们获得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将一根铁丝快速反复弯折,弯折处发热,可认识到_______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用注射器取水后封住前端,用力推活塞,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
【答案】 ①. 做功 ②. 相互作用的斥力
【解析】
【详解】[1]将一根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克服摩擦做功,铁丝的内能增大,弯折处发热,可认识做功到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用注射器取水后封住前端,用力推活塞,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水很难被压缩。
5. 电冰箱的制冷原理与放热、吸热的物态变化过程有关,制冷剂气体在冰箱的冷凝器中__________,然后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中_________(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而__________冰箱里的热量这样冰箱内的温度就降低了(选填“吸收”或“放出”)。
【答案】 ①. 液化 ②. 汽化 ③. 吸收
【解析】
【详解】[1][2][3]制冷剂气体在冰箱的冷凝器中液化成液体,然后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中汽化,吸收冰箱里的热量这样冰箱内的温度就降低了。
6. 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使用相同的热源为其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若甲、乙两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则__________液体升高的温度较多;两者比较,__________液体更适合作汽车的冷却剂。
【答案】 ①. 甲 ②. 乙
【解析】
【详解】[1]由图像可知,甲、乙两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即加热相同的时间,甲升高的温度较多。
[2]由图像可知,甲、乙两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乙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说明乙的比热容大,乙液体更适合作汽车的冷却剂。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7. 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 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40℃B. 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 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D. 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25℃,故A不符合题意;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4℃,故B不符合题意;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40℃,故C不符合题意;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6.5~37.2℃,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 图是某物质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降低,它的凝固点也在降低
B. BC段表示该物质有一定凝固点,因此它是晶体
C. BC段温度不随时间改变,说明该物质已经完全凝固
D. 该图像可能是石蜡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同种晶体的凝固点是固定的,物质的温度可以改变,但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不变的.故A错误.
B.BC段表示的是物质向外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此时对应的温度为熔点.这个过程是晶体的凝固过程.故B正确.
C.BC段是晶体的凝固过程,有越来越多的液体变成固体.故C错误.
D.石蜡是一种非晶体,而图象是晶体凝固图象.故D错误.
9. 如图表示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物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为气态
B. 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C. 乙→丙的过程与露珠形成过程相同
D. BC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知,甲图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排列规则,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大,既不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拉伸,所以是固态分子的排列方式,故A错误;
B.乙图中分子相距较近,分子排列杂乱,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是液态分子的排列方式。甲→乙是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
C.丙图中分子相距最远,分子无固定排列,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弱,是气态分子的排列方式。乙→丙是液态变成气态的汽化过程,而露珠是水蒸气遇冷形成小水滴的液化过程,故C错误;
D.BC段温度保持不变,表示晶体熔化(或液体凝固)的过程,此时的温度叫晶体的熔点(或凝固点),故D正确。
故选D。
10.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关于节气中物质状态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A. “谷雨”,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B. “白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 “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 “小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A.雨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故A错误;
B.露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故B正确;
C.霜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故C错误;
D.雪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故D错误。
故选B。
11. 如图所示是两套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的实验装置。(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3.7℃、沸点是184.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方案比乙方案好B. 乙方案比甲方案好
C. 甲、乙方案都好D. 两种方案均不好
【答案】A
【解析】
【详解】甲的方案中,沸水的温度保持 100℃不变,达不到碘的熔点,故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直接发生升华。乙方案中,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会发生熔化和汽化现象,不利干探究碘的升华现象,故甲的方案好,故错误,正确。
故选。
12. 关于生活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大,沸点低
B. 人出汗后吹风扇会感觉更凉快,是因为加快了蒸发
C. 夏天,从冰箱拿出来的饮料瓶外壁会冒汗,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D. 湖南的冬季,窗户上的小水珠常出现在玻璃内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因为水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煮食物时高压锅的气压比普通锅内的气压高,所以水沸腾时高压锅内的温度高于普通锅内的温度,温度越高,食物熟的越快,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人出汗后吹风扇会感觉更凉快,是因为加快了空气流动,加快了汗液的蒸发,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会“冒汗”,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冬季室内温度较高,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放出热量,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内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 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B. 热传递过程中温度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C.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D. 气体膨胀对外做功,自身内能会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故A错误;
B.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的不是温度,故B错误;
C.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可以不变,比如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C错误;
D.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自身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14. 位于沙漠边缘罗布泊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这是因为与水相比,砂石的( )
A. 比热容较小B. 比热容较大C. 密度较小D. 密度较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A B.沙漠边缘的罗布泊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这是因为与水相比,砂石的比热容小,升温快,昼夜温差大,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 D.密度是质量与体积之比,密度的大小与升温快慢无关,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将某物质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量相同的该物质d点的内能跟c点一样大
B. 50°C时该物质可能处于液态
C. 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50°C
D. 用该物质制成的液体温度计能测量沸水的温度
【答案】BC
【解析】
【详解】A.该物质持续吸热,质量相同的该物质d点的内能比c点的大,故A错误;
B.由图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50℃,则刚好完全熔化完时,该物质的温度可能是50℃,故B正确;
C.由图可知,该物质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且熔点为50°C,故C正确;
D.由图可知,该物质的沸点为8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故用该物质制成的液体温度计不能测量沸水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BC。
16. 如图所示,在大口厚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并滴入几滴酒精,塞紧塞子后,用气筒往瓶内打气,当塞子跳出时,看到瓶口有白雾出现。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往瓶内打气时,外界对瓶内气体做功B. 往瓶内打气时,瓶内气体内能变小
C. 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温度升高D. 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对外做功
【答案】BC
【解析】
【详解】A.往瓶内打气时,气筒的活塞对瓶内的气体施加了压力,并推动了气体,因此外界对瓶内气体做了功。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外界对气体做功时,那么气体的内能将会增加。故B错误,符合题意;
CD.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故C错误,符合题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0分)
17. 某实验小组用两套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研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
(1)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如图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石蜡在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______。
(2)海波熔化过程中不断______(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温度______。
(3)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海波和石蜡,当两者全部熔化后,该实验小组继续研究海波和石蜡的凝固过程。将两支试管从烧杯中取出,静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每隔2分钟同时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数据在同一个图像中画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选填字母)。
A. 石蜡的凝固点为48℃
B. 实验室内环境温度为20℃
C. 0~15分钟内的任一时刻,石蜡和海波的温度都不可能相同
(4)实验结束后,小明发现烧杯侧壁上有水珠,这是因为水蒸气发生了______。
【答案】(1) ①. 秒表 ②. 36
(2) ①. 吸热 ②. 不变
(3)B (4)液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1]实验中需要记录不同时间下物质的温度,故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
[2]由图乙可知温度计分度值1℃,示数为36℃。
【小问2详解】
[1][2]海波是晶体,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小问3详解】
A.石蜡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A错误;
B.由图丙可知,两物体在温度降低到20℃后温度不再降低,说明热传递停止,即室温为20℃,故B正确;
C.由图丙可知,0~15分钟内两图像有交点,说明有温度相同的时刻,故C错误。
故选B。
【小问4详解】
烧杯侧壁上的水珠,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18. 物理学习小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时,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水温升高到后,每隔1min读取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实验中水的温度数据记录在表中,第10分钟时温度为______;
(2)由数据可知:当地大气压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3)水温降至以下后,学习小组成员继续利用该装置再次进行实验,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产生两次实验的图像有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_不同;
(4)评估:老师指出在烧杯顶部加盖一个带孔的纸板,可以缩短加热时间,加盖带孔的纸板为了减少______带走的热量,使水温快速升高;
(5)进一步探究:在一个试管中装入某种固体,用刚才实验中的热水进行加热,如图丙所示,温度计测出试管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丁所示,可判定试管内物质是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图像中的E点,物质的状态是______。
【答案】 ①. 98℃ ②. 低于 ③. 质量 ④. 空气对流和蒸发 ⑤. 晶体 ⑥. 固液共存
【解析】
【详解】(1)[1]如图所示,第10分钟时水在沸腾,温度为98℃。
(2)[2] 1标准大气压的条件下,水的沸点是100℃,实验中水的沸点低于100℃,说明当地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3)[3]由图可知,两次实验水的初温和沸点都相同,水沸腾所需的时间不同,第一次实验水沸腾所需的时间小于第二次实验所需的时间,所以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
(4)[4]加盖带孔的纸板为了减少加热过程中空气对流和蒸发带走的热量,使水温快速升高。
(5)[5][6]如图丁所示,该固态物质在BC段吸热,但温度不变,说明有固定的熔点,可判定试管内物质是晶体;图像中的E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19. 小组同学比较沙子和水的比热容,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
(1)实验中两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可通过 ___________(选填“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比较;
(2)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内分别装入初温、___________相同的沙子和水;
(3)用两盏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沙子和水,加热过程中需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5min时,温度计显示沙子的温度如图丙所示,其读数为 ___________℃;
(5)加热相同的时间,沙子的温度升得更高,此过程中沙子吸收热量比水吸收热量多,该观点 ___________(正确/错误);
(6)分析数据可得沙子的比热容 ___________(小于/等于/大于)水的比热容;
(7)上述实验中,主要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有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法;
【答案】 ①. 加热时间 ②. 质量 ③. 使物质受热均匀 ④. 52 ⑤. 错误 ⑥. 小于 ⑦. 转换 ⑧. 控制变量
【解析】
【详解】(1)[1]根据转换法,实验中两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可通过加热时间比较。
(2)[2]根据比较吸热能力的方法,要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内分别装入初温、质量相同的沙子和水。
(3)[3]用两盏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沙子和水,加热过程中需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搅拌的目的是:使物质受热均匀。
(4)[4]5min时,温度计显示沙子的温度如图丙所示,温度计分度值为1℃,其读数为52℃。
(5)[5]加热相同的时间,由转换法,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吸收热量的多少,故沙子吸收热量等于水吸收的热量,该观点错误。
(6)[6]分析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水升温慢,沙子的温度升高的快,故沙子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
(7)[7][8]上述实验中,主要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有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通过比较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用到转换法;由质量和吸收的热量、温度的变化三个变量,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四、计算(20题7分21题9分)
20. 将质量为100g的铅块加热到98℃,然后投入温度为12℃、质量为80g的煤油中,测出混合后煤油的最高温度为18℃,不计热损失。求:[]
(1)铅块放出的热量;
(2)煤油的比热容。
【答案】(1)1.04×103J
(2)
【解析】
【小问1详解】
铅块放出的热量
【小问2详解】
不计热量损失,煤油吸收的热量
由可知,煤油的比热容
21. 某家庭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照射时,平均每小时吸收的太阳能,若热水器吸收8h的太阳能,可以使质量为100kg的水温度升高50℃。已知水的比热容,天然气的热值。求:
(1)水吸收的热量;
(2)该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3)若这些水吸收的热量由天然气来提供,假设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则需要多少的天然气。
【答案】(1)2.1×107J
(2)37.5% (3)0.6m3
【解析】
【小问1详解】
水吸收的热量为
【小问2详解】
8h吸收的太阳能为
则该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为
【小问3详解】
由
得,需要天然气的体积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85
86
88
90
92
94
96
98
98
98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温度/℃
沙子
18
22
29
37
45
…
水
18
19
21
25
25
2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赵店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原卷版),共6页。
这是一份[物理]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赵店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有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瓦亭镇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文件包含8物理瓦亭docx、8物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