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第1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第2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150分钟;总分1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庐山的山常年都是翠绿翠绿的,早就想换换装了。雪一下,就是一个洁白纯净的世界。五老峰这才真的像五位白发白须的老人,悠然地坐在鄱阳湖 ① (pàn)垂钓。姊妹峰变成了两位素衣素裙的少女,更加 ② 。雪后的山峦色彩仍是那么生动。松林柏林不时从雪中淡绿和深绿,向你展示“含翠千山矗玉屏”的意境。
    1.文中加点字“姊”的读音正确的是( )(1分)
    A.zhǐ B.zǐ C. jiě D.jǐ
    2.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1分)
    A.泮B.叛C.畔D.判
    3.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2分)
    A.仪态万千B.花枝招展C.娴雅端庄D.娇媚静谧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时,松林柏林从雪中淡绿和深绿。
    B.从雪中,松林柏林不时淡绿和深绿。
    C.松林柏林从雪中不时淡绿和深绿。
    D.松林柏林不时从雪中逐出淡绿和深绿。
    5.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
    A.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B.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C.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D.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6.春节,大伯一家三口从海南回来。请根据材料,选出下列话语中最恰当的一项( )(2分)
    A.“大伯,您舟车劳顿,令尊还没回,我为您泡上一杯绿茶,代他表示歉意和欢迎。”
    B.“大伯,绿茶是吉安特产,现惠赠给您,一点薄礼,不成敬意。”
    C.“大妈,清茶七分满,情意装满杯。看您面容憔悴、气色不佳,请喝杯红茶暖胃驱寒。”
    D.“堂哥,听说你拉肚子,贤弟泡上白茶一杯,愿你早日康复。”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每小题2分,共4分)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唐]孟浩然
    挂席①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③近,日暮但闻钟。
    【注释】①挂席:挂船帆航行。②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著有《庐山记》。慧皎《高僧传》:“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也。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③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麓,慧远创建。精舍:佛舍。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全诗主要写诗人“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B.前四句点染勾勒壮美的江山胜景,后四句叙写拜访慧远而不遇。
    C.尾联“日暮”点明闻钟的时刻,“闻钟”又渲染“日暮”的气氛,使意境更深远。
    D.这首诗色彩淡素,含蓄空灵,浑成无迹,被人赞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8.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1题。(10分)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①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吾登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天下之物,见形可以测微,智者决之,拙者疑焉。料敌者如韩生之料秦王,可谓智矣。
    【注释】①徙(xǐ):迁移。②宿卫:在宫禁中值班警卫。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昔( )(2)止(3)好(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2)料敌者如韩生之料秦王,可谓智矣。
    11.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三)古诗文积累。(6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次北固山下》中包含“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名句是:“ , ”。
    (2)《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之情的句子是:
    , 。
    (3)《〈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6分)
    乡下柴火
    孙君飞
    ①室外滴水成冰,寒风呼啸,我像一只瑟瑟发抖的小猫寻觅着温暖。母亲在厨房里唤我过去帮她做饭,我便欢天喜地地去了。折断几把细枝条备用,束一团用来引火的树叶或者干草,用打火机点燃,塞进柴火灶,然后把细枝条放到火苗上,灶膛里“噼噼啪啪”燃烧起来。这时候就可以把那些耐烧的木柴放到最上层。火焰越来越旺,烧得我额头发热、眼睛放光,浑身舒坦得如同泡在热水中。
    ②在冬天,最美好的去处莫过于厨房,而烧火取暖最直接、效果最快。引燃柴火,火光照亮了我的额头,也照亮了原本阴暗的厨房,整个厨房仿佛一朵硕大、明艳的花朵正在怒放。不需多久,那些熊熊燃烧的火焰,那种穿透肌肤的火热不由得让我热血沸腾。我内心欢愉,其中的快乐和满足一直延续到母亲做好饭菜,解下围裙。
    ③我一直喜欢烧火,长大以后也喜欢。亲自将柴火点燃,会有一种喜悦、虔诚、自豪、充实乃至热忱相互交织的情绪在我的胸膛弥漫开来。随着火势的加大,这种感觉愈加浓重蓬勃。我从容地烧着柴火,不说话,眼睛凝视着火焰,为它跃动的赤红而兴奋不已,为它非凡的光热而浮想联翩。火光照着我,我比任何时候都要神采奕奕。我的眼睛里有火:我的胸膛中有火,火驱走了寒冷,也赐予我热血沸腾的力量。母亲在我面前忙碌着做饭炒菜,我感到踏实安宁。当饭菜的香味儿熏染厨房、游走于鼻子,其中有我的功劳,更有柴火焚烧的奉献。火熄了,铁篦子上的灰烬也慢慢变凉,我默默地站起身,即使此刻屋外大雪纷飞、天色昏暗,我也知道自己是一个刚被乡下柴火赐福过的孩子。
    ④在厨房里烧火会减少一些对生活的迷茫,亲近乡下柴火也会消解一些人生的忧伤。这里应该就是尘俗生活的核心吧,灶膛里熊熊燃烧的柴火也是寒冷人生的希望吧。小时候,我会把烧火当作一个快乐的游戏;长大后,我则把这当成融入生活的一场仪式、一个纪念。人生的风会把我吹得僵硬,它的阴影也会把我的额头变暗。我默默地坐下来,引火烧火,或静坐凝神,或无限遐思,让火擦亮我的眉眼,让光与热吻在那里,印在那里,留在那里。
    ⑤在乡下的原野,遍地都有用来烧火做饭的杂草柴薪,从结缕草到荆棘,从灌木到青冈,哪怕是皂荚树上尖锐骇人的天钉,都可以在晒干以后把它们集拢到厨房,交给引火时最初的那一束小火苗。将粗硬的柴用锯子锯断,笨重的树桩用斧头劈开,纠缠不休的乱草藤蔓干脆用侧刀“快刀斩乱麻”。等它们被送入柴火灶,最后都化成草木灰,撒到田间菜畦里,又可以滋养庄稼与蔬菜。我喜欢烧火,也时常留意从铁篦子上漏下的草木灰。熄火以后,我会在灶前多坐一会儿,等母亲洗了手,擦了汗,收拾好餐具,厨房里的烟尘也飘散了,我才站起身招呼家人吃饭。有时候,灶膛里留有红红的火炭,我和弟弟们会煨一个红薯或者玉米、土豆。等扒开松软的草木灰,烧烤出来的香味扑鼻而来,令人陶醉忘忧。
    ⑥村子里有人用煤球炉,有人用煤油炉,我都不羡慕,因为它们失去了烧柴火的乐趣。不过后来,我帮助母亲烧火做饭的机会越来越少——家里添置了液化气灶、电磁炉,烹饪起来既便捷又环保。我却感到厨房里的母亲很孤单,等她准备用老灶台做饭时,不用她喊,我也会像小时候那样欢天喜地地坐下来引火烧火。厨房外袅袅升起的炊烟,那是只能用乡下柴火燃烧出来的乡愁和诗。(《读者·原创版》2021年2期)
    13.下列对第①段画线部分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交代场景,渲染了冬日寒冷的气氛;
    B.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背景;
    C.通过描写环境,烘托了“我”十分怕冷的心情;
    D.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深化了作品主题。
    14.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5.第④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6.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那是只能用乡下柴火燃烧出来的乡愁和诗”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18题。(7分)
    孔林中的橡树
    林之云
    (1)据说孔林中的树木有十万多株,松柏居多,橡树也不少,间以楷树、皂角等。
    (2)楷树又叫黄连木,高大英俊,是珍贵树种,深秋时树叶开始变黄,敞开的树冠遮住一片天空,阳光再从叶片间洒下来,光线闪烁,别有一番景色。楷树多用来象征和怀念为人师表的人,所以和模木连在一起,就有了楷模之说。模木更为稀少,从来没有见过。
    (3)在“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的孔林深秋中,满目都是苍凉、肃穆。只有树木的绿色还显现着生机和活力。它们郁郁苍苍,脱离大地的引力,年年不停,年年不变,向着天空生长。即使到了万物肃杀的冬天,它们或虬曲或笔直的枝干,也指向空中。
    (4)孔林中的橡树和别处的大有不同——高大、古老、成片成林。印象里去过的秦山、蒙山、沂山和日照的五莲山,山中也多橡树,但都相对较细,和栗子树杂在一起,很容易搞混。
    (5)孔林中的橡树有的高达二三十米,树冠下的天空被撑得很高,看上去开阔辽远。阳光从上面照下来、金光闪烁。
    (6)沿林中道路西行,不断见到高大的橡树林出现。一阵风过后,金黄的橡树叶子飘飘而下,密时更为壮观,恍惚间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感觉。
    (7)橡树叫柞木,又叫栎树、结出的果实就是橡子,过去困难时期说的橡子面儿,就是用这种果实磨出的粉,味道发苦。
    (8)《庄子·盗跖》:“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看来,不光是困难时期、在远古,我们的先人就曾以此为食。杜甫在《北征》诗中也写过“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唐代皮日休有诗《橡娼叹》云:“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清人赵翼用“食不如橡栗,衣不如纻麻”来描述百姓的贫穷。
    (9)我在一棵橡树前默立许久,从树瘤盘错的根部,顺着黑色的树干向上,枝干多了起来,粗壮的横干伸出很远,上面长出更细一点的枝条来。再往上,横生的枝干越来越多,整个树冠平着展开去,就形成了一棵大树独有的空间。它们和这里的其他树一起,站在这里,从来没有移动过,和那些有名无名的坟墓一起,经历着这里的春夏秋冬、风雨霜雪。
    (10)孔林中来上坟的人很多。不光是曲阜,全国的孔姓人,只要提出申请,百年之后均可在此下葬。
    (11)最早知道橡树,是在很小的时候,有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叫《橡树,十万火急》。记得看完整部电影,也没看到一棵橡树。再后来,就到了20世纪80年代,舒婷的《致橡树》闻名遐迩。她在诗中说它“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12)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的古典绘画中,很少见到橡树的影子。倒是在俄罗斯,有一个画家因为画橡树而出名,他叫希施金,著名的风景画家,几乎和列宾、列维坦齐名。他以《在平静的原野上》《松林的早晨》等著称,专门描画各种树木和森林。其中,以橡树为创作主体的《橡树林》和《三棵橡树》广为人知。他笔下的橡树古老苍劲、自成一体。在《三棵橡树》中,几株硕大的橡树,依次而立,树冠博大,树影沉重而庄重,和大地相伴。
    (13)如果有人能够画出孔林中的橡树,应该也别有一番风味。
    (14)时近中午,在孔林里,络绎不绝的上坟的人群,三三两两,散落在树林深处。从路上漫步而过,不时能看见新添的坟头,褐黄色的土高高堆起,新鲜如橡子面儿的颜色。死亡的事情天天发生,死亡在这里多了一份别处没有的安宁。
    (15)走到孔林的最西端,看见洙水河道长长地延伸出来,不远处的洙水桥静静地跨在没有水的河道上。再往东北就是著名的孔子墓了,是这座巨大闻名的园林的中心和源头。
    (16)孔子弟子栽种的那些橡树可能早已作古,现在看到的是它们的子子孙孙。在这里,它们还将生育出更为年轻的树木,和后来者为伍,和天空为伍,和风雨为伍。
    (17)一波又一波游人,在导游的引领下,踏上洙水桥,到孔子墓去,瞻仰这位伟大的先人,这位像是生长千年的楷树或者橡树。他巨大的树阴,遮蔽了天空,荫蔽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18)每个人都是一棵树,而孔子是一棵最大的树。
    (《青岛文学》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7)(8)段写历史上百姓曾经历的艰辛与苦难。
    B.文章以橡树为线索,串起了楷树、上坟人、影片、绘画等内容,不外乎就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橡树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C.本文从楷树及孔林整体写起,奠定肃穆的基调,为后文写橡树作铺垫。
    D.作者写橡树时引入古今诗文,使文章既增添了文艺性,又增强了张力。
    18.结合全文,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写孔林橡树精神不正确的一项( )(4分)
    A.衬托。文章开头三段从楷树、模木写起,从正面衬托橡树。
    B.对比。将孔林橡树同其他地方的橡树进行对比,突出孔林橡树的高大、古老、成片成林。
    C.欲扬先抑。先写孔林中的橡树不少,后赞美孔林橡树的精神。
    D.借物喻人。借橡树的特点描写具有橡树特点的一类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7分)
    材料一:屈原曾在长诗《天问》中发出了“九天之际,安放安属”“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旷世之问。“荧惑”(火星)始终是中国古人最关心的行星之一。而今,火星则是人类研究行星科学和太阳系演化史的核心参照,更是人类未来走向深空的突破目标。
    为此,中国航天正式启动了行星探测计划——“天问”。执行第一站任务的就是去往火星的“天问一号”。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遥四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开启前往火星数亿千米的旅程。它将在任务中挑战“绕”“着”“巡”三大工程目标。“天问一号”将用其所携带的13项科学仪器,对火星进行全方位研究,这将是近几十年来人类火星探测技术复杂程度之最,将创造人类火星探测新纪录。
    材料二: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两兄弟组成。5月15日,随着“天问一号”成功实施两器分离,一路披荆斩棘、生死与共的兄弟俩,依依惜别,各奔东西、各担使命.
    3小时后,着陆巡视器成功穿越火星大气,在火星表面实现软着陆,开启“脚路实地”火里探测之旅,而环绕器则点火上升再次进入环火轨道,也开启了自己在“太空职场”的履新征程,从原先的“星际飞行器”变成着陆器为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卫星”,同时继续进行环火探测。
    据八院专家介绍,自发射以来,环绕器承担了“星际飞行器”的重要职责,由它负责携带火星着陆巡视器,一起飞抵火星。环绕器经历了地火转移段、制动捕获段、环火飞行段等飞行过程,成功完成火星制动捕获。在地火转移的飞行过程中,环绕器完成了地月成像、四次中途修正、深空自拍、深空机动等任务,在抵达火星前,还利用高分相机对火星进行了拍摄。
    材料三:在“天问一号”地火转移飞行过程中,要确保探测器姿态指向的稳定、太阳翼对日定向保证能源、定向天线指向地球保证数据通信链路;在环绕火星飞行期间,还需要增加中继天线指向火星车的任务要求。这些任务执行的依靠就是环绕器大脑——GNC单元,它采用三套独立CPU同步计算、三机相互诊断的方式运行。
    我的状态还好吗?环绕器“聪明的大脑”每时每刻都会问自己,“三省其身”、为确保身体健康,环绕器GNC采用三重自主故障诊断和重构策略。根据三重诊断的结果,对故障单机数据首先进行隔离,利用正常工作的单机完成重构;对连续故障的单机,自主执行复位、重启等操作;持续判断故障单机能否恢复,并具备再次接入系统的条件。
    我的能力还够吗?对于每一项控制任务,环绕器的GNC分系统所想的是要调动所具备的全部能力来完成。由于距离遥远、通信时延,面对故障必须自己诊断、自己寻找解决方案,全自主地调用可能的执行机构来完成任务。自主进行复杂的切换逻辑,并在切换过程中保证探测器姿态稳定和状态安全,是环绕器“聪明的大脑”制胜法宝之一。
    我的任务完成了吗?环绕器GNC系统利用相关测量单机的数据计算,“聪明的大脑”就可以判断自己是否完成任务。为了保证中途修正、制动捕获、轨道调整等速度增量的控制精度,“天问一号”在轨飞行控制过程中,八院环绕器GNC团队还会时刻关注着他,并通过多重修正措施,确保“大脑”能够准确判断出任务是否执行结束,这也是环绕器GNC系统的另一制胜法宝。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述材料介绍了“天问一号”的相关情况,体现了我国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B.材料一介绍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关注火星以及“天问一号”发射、任务目标及在轨运行情况。
    C.材料二介绍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的相关情况,重点介绍了环绕器的重要职责。
    D.材料三主要介绍了一颗“聪明的大脑”——环绕器大脑(GNC 单元)。
    20.上述材料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4分)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21.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无常》一篇,塑造了一个同情冤魂、惩办恶人,既有同情心又主持公道的“鬼”的形象。
    B.“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读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朝花夕拾》是这样描绘“我”对《二十四孝图》的感受的。其中,“我”最反感的两个故事就是“老莱娱亲”和“黄香扇枕”。
    C.《西游记》中,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先偷吃蟠桃,又喝光仙酒,还吃尽太上老君的仙丹,闯下大祸。酒醒后担心玉帝责罚,第二次反出天宫,逃回花果山。
    D.《西游记》中,孙悟空面对妖怪有时也会遇到麻烦。例如青牛怪有一个白森森的“金刚琢”,能把金箍棒一股脑儿套去,让孙悟空不得不另行设法。
    22.即将进入初中的表弟喜欢阅读小说。请从内容和阅读方法的角度写一则简短的推荐语,引导表弟主动阅读名著《朝花夕拾》。(3分)
    23.猪八戒经常被孙悟空叫“呆子”。猪八戒到底呆不呆?试结合《西游记》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五、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歌德曾说:“书籍只有被理解时才算被发现。”初读,我们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它;重读,才能真正地发现它。对人、事、物,亦是如此。
    请以“重读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行写作;(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要有真情实感;(3)书写工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吉州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七年级语文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1.B
    2.C
    3.C
    4.D
    5.B(这段话第一句提出“白雪变色”现象。第二句开头说“有研究人员分析”,可推断,下文要给出白雪变色的原因,因此,这句话的陈述对象是“雪变色”。C、D选项的陈述对象是“雪衣藻”,可以排除。A句的中心词是“微型藻类”,扩大了陈述对象的范围)
    6.C
    7.B(作者并未去拜访慧远)
    8.表达了作者对江山胜景的热爱赞美之情及对隐逸生活的追羡。
    9.(1)从前(2)制止(3)喜欢,爱好
    10.(1)君王心爱的儿子病了三天,君王担心他,必定不会出来狩猎。(2)料敌如同韩生料秦王,可以说是有智慧啊。
    11.在生活中,我们要勤于观察思考,善于见微知著。
    12.(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 D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引燃的柴火比作一朵硕大、明艳的花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柴火燃烧的情状,表达了“我”内心的欢愉之情。
    15.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交代了乡下柴火可以消解人生忧愁。
    16.作者喜欢烧柴火,它既能带来成功的喜悦,又能感受到乡间生活的诗意,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怀念。
    17. B
    18. C
    19.B
    20.示例: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相互协作、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21. B
    22. 21.示例:《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他回忆童年、青少年时期的作品。书中有十篇文章,或写人、或记事,或议论,或叙议结合。书中语言精彩、情感丰富深沉。阅读时,可以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式。相信,钟情小说的你也一定非常喜欢。
    23.示例:猪八戒的“呆”是呆头呆脑,也只是在看到漂亮女孩时候的表现。其实,猪八戒非常精明,有一定的小聪明。平时师徒四人相处,白龙马驮唐僧,沙僧挑重担,他只负责唐僧上、下马。遇到妖魔鬼怪时,一般都是孙悟空出力解决。一旦遇到大的危机,他就吵着散伙,要回高老庄;在取经路上,也只有他偷藏私房钱。
    24.作文(略)

    相关试卷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共4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共4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