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含答案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含答案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含答案,共17页。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18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16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吗?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画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答案:A解析:A项,“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错误。根据材料一第1段“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可知,莱辛“丰富的例证”和“动人的雄辩”的出现,打破了从前人们“诗画同质”的观点,但不能证明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认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答案:C解析:A项,“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说法绝对,于文无据。B项,“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知,画不出动作的过程,并不能说明“推想不出”。D项,沈括质疑唐代传说,是为了证明“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与人们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无关。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3分)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答案:D解析:A项,讲的是好诗的标准。B项,强调的是“异迹而同趣”,说明的是文与画的联系。C项,强调的是诗与画的结合。D项,能支持莱辛的观点,意思是图画画出的是一瞬间的场面,诗歌描绘的是动作的过程。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参考答案:(1)材料一的论证思路:首先提出莱辛的观点“诗画异质”;接着叙述“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引出诗画异质说的背景;然后结合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探讨诗画并不同质的原因;最后补充说明诗画虽不同质但可以互补。(2)材料二的论证思路:首先提出我国古代也有绘画和诗歌不同质的类似观点;接着论述莱辛的议论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最后引用中国古代绘画的例子证明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两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①嵇康诗中的“目送归鸿”描写的是人的神态,“手挥五弦”描写的是人的动作。顾恺之认为“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即绘画可以呈现“手挥五弦”的动作,而很难表现“目送归鸿”的状态。②绘画往往用来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则用来表现“动作”或情事。“目送归鸿”不是简单的某一时间点的人的状态,它还包含着人的情感,绘画作品可以传递直观的状态,但却很难表达出细腻的情感,这是顾恺之说“目送归鸿难”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雨中的猫①海明威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个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榈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停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旅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我去。”丈夫在床上说。“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别淋湿了。”他说。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下雨了。”妻子说。“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女侍者撑着伞,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您丢东西了吗,太太?”“刚才有只猫。”年轻的太太说。“有只猫?”“对,一只猫。”“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来吧,太太。”女侍者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我想也是。”年轻的太太说。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心里感到有点儿无聊和尴尬。这个老板使她觉得自己十分无聊,同时又确实很了不起。她刹那间觉得自己极其了不起。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跑了。”“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她坐在床上。“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我可烦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乔治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是吗?”乔治在床上应道。“我还想用自己的银器用餐,而且要有蜡烛。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哦,别说了,还是去读点什么吧。”乔治说着,又继续读他的书。她在向窗外看去。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榈树。“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猫吧。”乔治没有注意听,他在读自己的书。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有人敲门。“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不好意思,打扰了,”女侍者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有删节)注①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西方国家的一些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第1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人物,其中下雨的环境描写为猫的活动提供了特殊场景,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B.小说中有多处人物对话,贴合人物性格和情感,用语简洁明了,极富口语特点,体现了海明威小说“电报式”的语言特色与风格。C.雨打棕榈树的场景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分别在小说的开头和后半部分,都渲染了压抑的氛围,暗示了女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抗争面临极大的困难。D.作者采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细腻地表现了太太在回到旅店后因找不到自己的猫而产生的烦闷、压抑和失望之情。答案:D解析:D项,“自己的猫”错误。由原文可知,这只猫是太太在旅店中透过窗户偶然见到的。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巧妙运用公园等空间场景,展示出不同场景所蕴含的象征意象和深层话语内涵,把主人公无法言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B.小说中的太太不顾下雨、拒绝丈夫帮助而执意要去抱回雨中的猫,是典型的当时的新女性,但她却又是一个渴望回归传统的女性。C.小说中的太太向丈夫表示她想用银器就餐,想拥有新衣服,等等,这是她期望满足自我欲望,主宰自己生活的表现。D.小说借太太对猫的情感变化反映出当时渴望改变处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的新女性内心的喜悦。答案:D解析:D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的新女性内心的喜悦”的说法错误,小说只是借太太对猫的情感变化反映出当时渴望改变处境却只能充当被动接受者的新女性内心的苦闷。8.有人认为,小说若以“一个寂寞的妇人”或“不幸的婚姻”为标题,效果会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参考答案:不同意这种看法。①因为“雨中的猫”不仅是文章出现的一个真实角色,更是故事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和对女主人公的映射。全文因猫而起,止于得猫,故事完整生动。②孤独无助的太太在这只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二者都孤寂无援,都渴求温暖关爱。③用“雨中的猫”这个标题,更能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并更能涵盖作者所要反映的以男女不平等为中心的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婚姻等一系列社会问题。④“雨中的猫”这一标题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并留有余地,言简意赅。⑤“一个寂寞的妇人”和“不幸的婚姻”都太直白,而且包含的内容太单薄,不丰富。9.海明威提出“冰山理论”,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含蓄而不能太直露,要像冰山一样只将它的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这篇小说正是这种理论的很好体现。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参考答案:①小说的情节简单明了:太太寻猫、寻猫不得、店主送猫,这是小说“露出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故事情节,可以推测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比如,在写妻子要去“逮那只猫咪”时,只在上文写了一句“那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就把妻子逮猫的原因和她此时的心情含蓄表达出来。再如对妻子坐在梳妆台前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对话虽然十分简单,却把一个想要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服从于男性却又极其矛盾地希望回归传统女性角色的当时的新女性写得活灵活现。③这种情节安排,既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又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谕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谕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①,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选自《宋史·廖刚传》,有删改)注①渊圣:即宋钦宗赵桓。其弟宋高宗赵构即位后,遥尊赵桓为“孝慈渊圣皇帝”,宋人因以“渊圣皇帝”或“渊圣”称钦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B.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C.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D.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答案:C解析:“射耕”是动词,作谓语,与“能”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一顷”作“耕田”的后置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宣和、绍兴,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多选用吉祥的字眼,首创于汉武帝。B.服阕,按古代丧礼制度,父母去世须穿丧服守丧三年,刚穿上丧服开始守丧被称为服阕。C.朔望,古代把每月的初一叫朔,每月十五叫望,古人常在这两天向尊者行朝谒之礼。D.致仕,古代指官员交还官职退休,一般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又称致事等。答案:B解析:B项,“刚穿上丧服开始守丧被称为服阕”错误,守丧期满除去丧服称为“服阕”。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廖刚正直不阿,不畏权贵。他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掌权,论奏并不避忌;后来因郑亿年之事又得罪权臣秦桧。B.廖刚仁厚爱民,颇有信义。邻郡出现盗贼,官吏都逃走,百姓都听命于廖刚;盗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听从他们的规劝散去。C.廖刚深谋远虑,胸有大略。他认为皇帝应该挑选建立自己的亲兵,并提醒皇帝会稽非久驻之地,应该建设好建康,以防后患。D.廖刚坚持原则,敢于直谏。高宗带领群臣遥拜钦宗,廖刚劝谏说不但要向兄长行君礼,更要行兄长之礼、家人之礼才合礼仪。答案:D解析:D项,“廖刚劝谏说不但要向兄长行君礼,更要行兄长之礼、家人之礼才合礼仪”理解错误,原文“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的意思是:礼有厚薄,哥哥为君用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君用兄长之礼对待他就可以了。希望您抑制内心的感情,只逢年过节在内庭行家人之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刚谕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2)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参考答案:(1)廖刚告知跟随盗贼的人回来就业,接着其他盗贼进入顺昌,部使者用檄文征召廖刚安抚平定。(2)郑亿年因与秦桧有关系而得到位高禄厚之官,廖刚公开上奏章揭发郑亿年的恶行,秦桧忌恨廖刚。解析:(1)“谕”,告知;“檄”,用檄文征召;“抚定”,安抚平定。(2)“连”,关系;“显”,公开;“疏”,上奏章揭发;“衔”,忌恨。14.从全文来看,廖刚在对抗金人方面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说明。(3分)参考答案:①劝谏高宗应该重点建设好建康。②劝谏高宗屯田积粮。③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临近的边防去守备。解析:根据“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概括。参考译文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年,从漳州司录被任命为国子录,提升为监察御史。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论奏无所顾忌。父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授工部员外郎,因母亲有病推辞不受。绍兴元年,邻郡出现了盗贼,官吏全都逃走,顺昌人都听廖刚的命令。廖刚告知跟随盗贼的人回来就业,接着其他盗贼进入顺昌,部使者用檄文征召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长子廖迟规劝盗贼,盗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散去。不久被召入任吏部员外郎,进谏说:“古代天子一定有亲兵自己率领,用来防备意外并加强君主的威势。希望考查旧制,挑选精锐为亲兵,平常作为防御,行动时作为中军,这是强干弱枝之法。”又进谏说:“国家已非常艰难,现在正要图谋革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确实不是可以长久停留的。请重点建设建康(南京),亲率六军前往作为固守的计策,以杜绝金人有攻占的想法。”母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又被任命为给事中。廖刚进谏说:“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能一天没有粮食。现在众将的军队防守江、淮,不知几万人,开始没有储蓄,每天等待东南运来的粮饷开饭,浙民已经贫乏,想除去这个忧患,不如屯田。”于是献上三条建议,将校有能射猎耕种的,应当给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田一顷,给他升一级武阶;百姓愿意耕种的,借给他们粮种,用租赋偿还。皇上命令都督府安排这件事。当时徽宗已经去世,皇上遇到初一、十五还率领群臣遥拜宋钦宗,廖刚进谏说:“礼有厚薄,哥哥为君用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君用兄长之礼对待他就可以了。希望您抑制内心的感情,只逢年过节在内庭行家人之礼。”皇上听从了他的提议。郑亿年因与秦桧有关系而得到位高禄厚之官,廖刚公开上奏章揭发郑亿年的恶行,秦桧忌恨廖刚。金人背叛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临近边防去守备,秦桧知道后说:“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改授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当初,边境地区向朝廷汇报情况的文书到时,属官聚集在都堂,廖刚对郑亿年说:“你(当初)用百口保证金人(不侵犯我们),现在金人已经背叛盟约,你还有什么面目待在朝廷呢?”郑亿年为奉祠官而离朝。(廖刚)第二年退休。绍兴十三年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岭南江行①柳宗元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②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①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当时诗人被贬柳州,溯湘江进入岭南,继续乘船经灵渠入岭南水系到达柳州刺史任所。②黄茆:黄茅。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由近及远,写一直隐入茫茫云烟南流的江水、遍地的黄茅,凸显了环境的荒凉。B.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浮现,美好的景致让诗人心生快乐。C.“射工巧伺游人影”一句,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写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D.“飓母偏惊旅客船”一句,既着意表现了行船环境的险恶惊心,也有一语双关之意。答案:B解析:B项,“美好的景致让诗人心生快乐”理解错误,象迹、蛟涎等奇崛险怪的物象折射出诗人谪守之地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思考,诗人是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写了自己被贬后政治处境的险恶。16.诗的尾联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抒写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不甘流年空逝,渴望有所作为、积极向上的情怀。“忧来非一事”说明将来忧虑多多,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之情,“岂容”反问中说明诗人不愿坐待时光的流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内为治理地方有所建树。解析:本诗的尾联“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的意思是:今后我忧虑的事啊,岂止是一桩一件,尽管头发花白,年老力衰,也不能坐待时日,虚度华年。从思想感情上看,诗人虽然再遭贬官,但他仍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发的豁达。(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劝学》列举了“登高而招”“假舟楫”等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          ,          。” (2)《大学之道》中“          ,          ”写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3)《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句子是“          ,          ”。 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3)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百年孤独》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像画卷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是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在写《百年孤独》之前,马尔克斯一直是拉丁美洲一个不温不火的作家。这部作品一经问世,①            。一时间,马尔克斯名声大噪,成了世界级的作家。关于《百年孤独》,有一件逸事。一名记者问起某作家对这本书的看法,这位作家说他从来没有读过,也不知道好看在哪里。这很有意思。现实生活中,②               ,却不敢说出来。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乱的感觉,也源于一种被震慑,像是整个拉丁美洲的掠影,带着烈阳、暴雨和极度难忍的痛楚扑面而来。还没有准备好承受这种痛楚的人,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闪避。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B.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由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由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由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C.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D.这种“乱”,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答案:D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一是“来源……是源于……”句式杂糅,可删除“的来源”;二是语序不当,应将“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改为“马尔克斯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乱的感觉。”从意思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原文用冒号将要强调的“乱”突显出来,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效果更好。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冒号的作用。原文中使用冒号强调了“乱”字,以引起读者的注意。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参考答案:①就震惊了整个文坛 ②想必不少人有同样的想法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①处,由上文的“作品一经问世”和下文的“成了世界级的作家”可知,应填“就震惊了整个文坛”之类的内容。②处,由下文的例子可知,应填“想必不少人有同样的想法”之类的内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小说,是记忆的嫁接与生长。”《蓝鸟》的扉页上赫然印着这句话,如一道闪电,让我们在主人公毕壮志由远及近拼命奔跑的身影中,回望自己的记忆深处,找寻青春的味道。毕壮志的身影和作者俞胜以及我们自己部分重叠,又和我们所熟知的孙少平、高加林等小说人物遥相呼应。从这个意义上说,《蓝鸟》是一部致敬往事的“记忆之书”,同时它激励青年,让他们奋斗,让他们追求理想爱情与幸福生活,可以说是一部“奋斗之书”“寻找之书”。毕壮志一时冲动,从中学退学,梦想成为养兔专业户,却被同学坑得①      。创业失败后,在亲戚乡邻的②      中离家进城,先在县城当工人,继而远赴哈尔滨。打工生涯漫长艰辛,时空轨迹不断延展,毕壮志一路跌跌撞撞,却始终不放弃、不妥协,正如小说中言,“我虽然卑微,卑微如一棵小草,人人可以践踏。但却没有人可以轻易剥夺一棵小草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权利。即使有人在我身上压上一块石头,我也要勇敢地从石缝中探出头来”。正是这种③      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成就了毕壮志,使他平凡的生活绽放出耀眼光彩。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参考答案:①血本无归 ②冷嘲热讽 ③不屈不挠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画波浪线句子把自己比喻为虽然卑微但能享受阳光和雨露的小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自身生命的顽强和执着的精神,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难免会产生落差或错位。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写作指导“人生坐标”“美好期望”的实质是自我人生定位;“家庭预期”“社会赋予”指外部影响因素;“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则导致自我定位的错位,实质是期待与现实的差距。据此,可进行思辨性分析:①每个人对人生均有自我设定,都有理想与奋斗目标,这是奋斗的动力;②正确认识家庭、社会、现实生活与自我设定之间的错位,梳理错位的具体表现;③探究产生错位的原因;④辩证看待“落差与错位”,正确处理自我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落差与错位中求得平衡。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