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卷)含答案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卷)含答案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卷)含答案,共15页。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推出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是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直观图像。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了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是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也是读者理解其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地“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比如某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以漫画形式呈现,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变形以至丧失呢?而像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材料二 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转变。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庸俗化。C.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D.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答案:C解析:A项,文中为“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B项,原文为“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一方面存在着……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D项,偷换主语,“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是“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C.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D.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悟。答案:B解析:推断不成立,文中只是提出疑问。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面对空前发达和市场化的影视业,专为影视而生存的作家和专为影视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B.精美的图画艺术增强了语言艺术的审美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是纯粹的语言艺术所无法达到的。C.图像化的写作将作家的“编码”过程与读者的“解码”过程缩短,在文字与图像的“互文性”阐发中扬长避短。D.钱锺书小说《围城》的封面是一个迷宫式的围城,寓意婚姻像迷宫,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答案:A解析: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A项,作家和作品依附于影视业,能够证明图像凌越文字。4.材料一第2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参考答案:①对比论证,比较文字和图像各自的特点和优势。②引用论证,引用林白的话,指出图文之间的“互文性”阐发有一种“有趣的吻合”。③举例论证,举某漫画例子,论证经典著作漫画化的利弊。④假设论证,假设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漫画,指出其后果。5.在对待图文关系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相同点:①两则材料都认为图像和文字各具特色,各有优势;②两则材料都认为图像化可以带来新的阅读感受。(或:都认为图像对文字有一定的作用)不同点:①材料一认为图像凌越文字,挤压文字;材料二认为文字和图像相辅相成,联系紧密。②材料一认为图像会对文字产生曲解和转义,材料二认为图像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晴朗的夏日[英]卡雷·布莱顿哈利·斯密司是渔具厂厂长。他酷爱钓鱼,简直上了瘾,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钓鱼上,不是准备钓鱼工具,就是研读钓鱼的书籍。这种情况,联系他的职业来看,是不足为奇的。尽管哈利把大部分闲暇时间都花在湖畔水滨,但他对工作却从不马虎,不失为一位尽职的厂长。他曾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决不因钓鱼影响工作。他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极少生病;即使偶感风寒,吃点药也就好了。多年来他工作出色,董事长吉阿弗雷曾几次表扬他上班出满勤。但是,就在一个晴朗的夏日,他多年保持的记录被打破了。入夏以来的这一周,天气晴朗和煦,实在太诱人了。面对风和日丽的好时光,他感到两手发痒,不摸渔竿再也不行了。偏偏这一周工作很忙,许多琐碎事缠得他腻烦透了。因此,星期三喝早茶时,他突然决定第二天要请病假。请假,不就意味着蓄意破坏自己长期保持的出勤记录吗?哈利沉思了一会儿,喝茶时环顾四座,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第二天,哈利悄悄爬起床,没有惊动妻子和女儿,一头钻进那辆破旧的汽车就出发了。河畔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连空气都是那么迷人。他一到这里,便只顾吸那混合着草香、鱼腥和晨露的气味,感到怡然自得。8点半钟,他想象着他的伙伴们该拖着疲惫的步子走进工厂,登记考勤,开始一天的工作了,有的说不定还半睡半醒呢,而自己却在河畔钓鱼。这种忙里偷闲的自由感,使他心里乐滋滋的。他暗自吃惊,自己明明是装病溜号,为什么心境竟这般坦然,不感到一丝一毫的愧疚?时间过得很快,大约10点钟,他开始喝茶。正当他用两腿夹住杯子,一手拿壶,一手拔开塞子的时候,他发现鱼漂在往下沉。哈利是精于此道的,他稍等了一会儿,让鱼咬紧鱼饵,然后轻而易举地把鱼钓起来,装进袋子。动作非常娴熟,壶里和杯里的茶水连一滴都没有泼到草地上。12点,他决定换个地方,到下游200米左右的一棵柳树下去。他收拾好家什,小心地顺河沿往下走。时值初夏,草木已经很茂密。为了不让低垂的树枝和过高的灯芯草绊住钓竿,他不得不绕道而行。他只顾走路,当走近柳树时,才察觉那地方早已被人捷足先登了。他马上认出那人正是董事长吉阿弗雷。他想转身溜回去已经来不及,因为对方此时也认出了他。哈利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寻思着该说点什么才好。他当然不会注意到,董事长的脸上同样泛起了一阵红晕。“呃,呃,早上好,吉阿弗雷先生……天气太好了,是吗?”他怯生生地说。吉阿弗雷干咳一声,眼睛看着别处,含糊地答道:“呃,是的,的确不错……”哈利急中生智,他记起了今天是星期四,每周星期四董事长是要召开例会的。于是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战术。“吉阿弗雷先生,今天不是该您召开每周的例会吗?”“呃,不错,是有个会,不过……”董事长显得很不自在。哈利禁不住轻声笑了起来。吉阿弗雷也还他一个苦涩的笑。两人相视而笑,尴尬至极。过了一会儿,吉阿弗雷朝大腿上猛拍了一下,干脆开怀大笑起来,并边笑边说:“好了,都别说了,咱俩是一对淘气包,今天都逃学了!”他笑得大口大口地喘气,身子不停地摇晃。哈利也忍不住大笑起来。吉阿弗雷掏出丝手绢,擦了擦脸,说:“是这样的,我的司机请病假,我猜想他得了流感。我不想赴会了,因此干脆说我头痛,请个假。当然,这种事只能偶一为之,切莫养成习惯,你明白吗?这么晴朗的天气——整整一周呀!谁愿意待在屋里,处理那些没完没了的事务?”哈利点点头,脸上露出又惊讶又理解的表情。吉阿弗雷喷了一下鼻子,说:“你刚才是想到这儿来钓鱼吧?来,坐下,地方足够了。我正想吃午餐,你愿意陪我吃点什么吗?”哈利瞪大眼睛看着这位董事长。董事长蛮有兴致地又补充道:“我带了点鹅肝饼。来,咱们尝个新鲜,好吗?”哈利正想回应这盛情的邀请,忽然,小树丛的枝叶朝两边分开,中间又闪出一个人影,手里也拿着钓鱼家什,正艰难地在河畔穿行。吉阿弗雷一眼就看出是谁来了,连忙招呼道:“午安,杰封。我相信,你患流感已经完全康复了吧?”(有改动)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天气晴朗和煦,本来就是钓鱼的好时光,再加上腻烦了繁忙、琐碎的工作,哈利最终下定决心第二天请病假去钓鱼。B.哈利装病溜号,却心境坦然,没有感到丝毫愧疚;虽然哈利对自己的想法“暗自吃惊”,但这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C.哈利和董事长吉阿弗雷钓鱼时不期而遇,董事长体恤下属,善解人意,用自嘲的方式坦白实情,化解了尴尬气氛。D.小说中三人身体都很健康,但都以生病为借口请假,说明繁重的工作使人身心疲惫,轻松愉悦的理想生活成为奢望。答案:C解析:C项,“董事长体恤下属,善解人意”不当,董事长自嘲只是想化解当时的尴尬气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哈利决不因钓鱼影响工作,极少生病,工作出色,上班满勤,与他装病请假去河畔钓鱼形成鲜明对照,深刻地揭示了主题。B.“河畔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连空气都是那么迷人”,这一环境描写不仅表现出哈利融入自然的喜悦,也反衬出他对工作的不满意。C.“轻而易举地把鱼钓起来,装进袋子”“茶水连一滴都没有泼到草地上”,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出哈利钓鱼动作的娴熟。D.小说采用全知视角,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围绕请病假钓鱼展开故事情节,客观地再现了人物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答案:B解析:B项,“反衬出他对工作的不满意”不当,原文“尽管哈利把大部分闲暇时间都花在湖畔水滨,但他对工作却从不马虎,不失为一位尽职的厂长”“多年来他工作出色”,说明哈利对工作还是满意的。8.文中画线处“禁不住轻声笑了起来”“忍不住大笑起来”,分别反映了哈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禁不住轻声笑了起来”,反映了哈利采取以攻为守的战术,让董事长显得不自在后得意的心理;“忍不住大笑起来”,反映了哈利在董事长大笑和调侃后内心的放松。解析:结合哈利与董事长相遇后的对话分析。9.小说以偶遇杰封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使故事情节又生波澜。哈利和董事长偶遇并说明真相以后,又偶遇杰封,情节出人意料。②照应前文,与前文董事长的话“我的司机请病假”相照应。③更深刻地反映主题。烦琐的工作使很多人心理压力增大,想追求轻松愉悦的生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选自《深虑论》,有删改)文本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选自《过秦论》,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而惟积至诚A用大德B以结乎天C心D使天眷E其德F若慈母之保G赤子H而不忍释答案:A D F解析:“而惟积至诚”与“用大德以结乎天心”是两个条件,其后分别断开;“使天眷其德”中“其德”作“眷”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其德”后断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盖,大概因为,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中的“盖”词义不同。B.一,统一,与《阿房宫赋》“四海一”中的“一”词义相同。C.制,挟制,与《岳阳楼记》“增其旧制”中的“制”词义相同。D.怨,怨恨,与《十二章》“可以怨”中的“怨”词义不同。答案:C解析:C项,“足以制其君”意思是足以挟制君主。“增其旧制”中“制”的意思是规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一开篇指出了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B.文本一列举了秦、汉、唐等朝代君主的事例,指出这些王朝之所以灭亡,正在于这些君主思虑不够周全。C.文本二中嬴政、秦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纠正主上。D.文本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状况,阐明了秦国不重视广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答案:B解析:B项,“正在于这些君主思虑不够周全”错误,由原文“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可知,这些王朝之所以灭亡,就在于人的智慧只能够考虑到人事,而不能够考虑到天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2)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参考答案:(1)这些人都有超人的智谋、盖世的才能,他们对于太平或变乱、生存或灭亡的微妙之处,考虑得非常详尽,防备得也非常周密了。(2)秦始皇骄傲自满从不征求别人的意见,所以一直犯错误而不知改正。秦二世仍然因循不变,沿袭了这些错误不加以纠正,而且残暴凶虐更加重了祸端。14.文本二中说“三主失道”而天下乱。请概述两则文本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3分)参考答案:①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②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③虚心纳谏,闻过则改。④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参考译文文本一 考虑天下大事的人,常常谋划那些困难的事情,而忽略了那些容易的事情;防备那些他们以为可怕的事情,而遗忘了那些没有引起他们怀疑的事情。然而祸患常常萌发于所忽略的事情当中,变乱常常产生在不足以引起怀疑的事情上。难道是他们考虑得不够周密吗?原来人们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世间本来就应当如此的事情,而超出人们智力所不能达到的范围的,就是天道。当秦国兴盛的时代,吞灭了诸侯,统一了天下。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周朝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把分封诸侯的制度改变为郡县制。正在他认为从此可以不再用兵甲进行战争了,天子的宝座可以世代相传的时候,却不知道汉高祖从田野之间崛起,最终推翻了秦朝的天下。汉朝吸取秦王朝孤立无援的教训,于是大封子弟为诸侯王,认为同姓的亲族关系可以依靠它世代相传而不会发生变故,但是吴楚等七国却萌生了篡权弑君的阴谋。武帝、宣帝以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封地进而分散了他们的势力,认为这样就不会再有什么变故了,然而王莽最终夺取了汉朝的皇位。东汉光武帝吸取了西汉哀帝、平帝败亡的教训,曹魏吸取了东汉败亡的教训,晋朝吸取了曹魏败亡的教训,他们都各自借鉴了前代覆亡的缘由而制定了防范的措施,但是他们后来的覆亡,却都出于防范的事情以外。唐太宗听说将会有姓武的人来杀戮他的子孙,就搜求所有值得怀疑的人而加以清除,而武则天天天都在他左右侍奉,他却没有觉察。宋太祖见到五代时期地方藩镇的势力足以挟制君主,就全部解除了武将的兵权,使他们的实力削弱而易于控制,却没有料到他的子孙最终因此受到敌国的困扰。这些人都有超人的智谋、盖世的才能,他们对于太平或变乱、生存或灭亡的微妙之处,考虑得非常详尽,防备得也非常周密了。但是他们在此处考虑恰当了,而祸患却从别处发生了,终于导致了变乱和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的智慧只能够考虑到人事,而不能够考虑到天意。古代的圣人,知道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人的聪明才智所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令权术所能控制的,因此不敢肆意地施展阴谋诡计,而只有积累最大的诚意,运用崇高的品德来迎合上天的心意,使上天关爱他们的品德,如同慈母抚育婴儿而舍不得放下。所以他们的子孙虽然有特别愚蠢、不成材的人足以使国家灭亡,而上天终于不忍心使他们的国家立即灭亡。这才是考虑事情深远的人。文本二 秦始皇骄傲自满从不征求别人的意见,所以一直犯错误而不知改正。秦二世仍然因循不变,沿袭了这些错误不加以纠正,而且残暴凶虐更加重了祸端。子婴则孤独没有亲信,处于危急之中而又年幼软弱无人辅佐。秦朝这三个君王在错误之中迷惑了一辈子,终身不曾醒悟,国破身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不是没有深谋远虑了解形势变化的人士,之所以不敢尽忠纠正过失,那是因为秦朝的习俗有太多的禁忌,忠言尚未说完,自己就已经被杀戮身亡了。因而使得天下人对任何事情只好侧耳而听,裹足不前,闭口不言。所以这三个秦王的行为背离大道,而忠诚的臣子却不敢向他们劝谏,智慧的士人也不敢为他们谋划。所以秦国强盛的时候,法令繁多苛刻,刑法严酷,使天下震动慑服;到了衰微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反叛。俗话说:“不忘记从前的经验教训,可以做以后的借鉴。”所以君子治理国家,总是观察上古历史,以当世之事加以检验,并以人事加以参证,洞察盛衰的道理,明审权势是否相宜,取舍有道,根据时势而改变政令,因而能够做到江山久享,国家安定。(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谴疟鬼(节选)韩 愈屑屑①水帝魂,谢谢②无余辉。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求食欧泄间,不知臭秽非。岂不忝厥祖,面见③然不知归。湛湛江水清,归居安汝妃。降集随九歌,饮芳而食菲。赠汝以好辞,咄汝去莫违。注①屑屑:细小微弱。②谢谢:远去。③面见:羞愧。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气盛言宜,把疟疾称作疟鬼,斥其辱没家门,表达誓要斩草除根的决心。B.疟鬼为水帝不肖之子,喜欢耀武扬威,趁秋季到来,为害人间,被百姓咒骂。C.写疟鬼恬不知耻,在病人呕吐物中求食,不避污秽,侧面描写疟疾病症之重。D.诗人劝疟鬼回家陪伴家人,在想象神明之境的时候借鉴了楚辞中的丰富意象。答案:A解析:A项,“表达誓要斩草除根的决心”错误,韩愈并没有表达将疟鬼消灭殆尽的决心,只是将其遣送归家,让其过上正常的神的生活,不要来祸害人间,表达了人神和谐共处的意愿。16.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标题。(6分)参考答案:①直接点明诗歌内容,开门见山,概括性强;②直抒胸臆,表达对病疾的强烈情感;③“谴”字一语双关,既包含对疟鬼的严厉谴责,又有要将其遣送回家的意思,含蓄蕴藉。(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十二章》中体现孔子对“闻道”的迫切心情的句子是“          ,          ”。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四章》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则说“          ,          ”。 (3)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          ,          ”两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的壮景,并巧妙注入了作者吊古伤今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答案:(1)朝闻道 夕死可矣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这是一个竹篱笆围起的小院子,两个呈直角的墙垛上竖着竹篱笆,篱笆上爬着南瓜藤、黄瓜藤、丝瓜藤。脸盆一般大的南瓜,挂在竹架上,让我忍不住想去抱抱它。黄瓜长到没皮刺的时候,我干脆摘下来,放在衣服上蹭两下,塞进嘴里,水汪汪、凉津津的瓜瓤滑进喉咙,那叫一个清爽。还有一个前院,一堵鹅卵石砌的矮墙,墙上长满了爬墙虎,蟋蟀在墙洞里,唧唧,唧唧,低低地唱着乡间小调。院子里有几棵香椿树,还有两块菜地。有一年,父亲把菜地挖了,种了几棵雷竹。雷竹黄黄的,竹叶飘零,我们都以为成活不了。过了两年,①            。很多植物都这样,以为它死了,或即将死了,根系却在泥土里蜿蜒,扎得更深。竹林迎来更多的鸟,苇莺成群成群飞来,筑巢,抚育雏鸟。有了竹林,夏季的萤火虫更多。漫天光瀑,从绵密的星星里倾泻下来。我用一个丝网捕捉萤火虫,②                 。萤火虫吸在玻璃壁上荧荧发光。我们拿着玻璃罐当手电筒在院子里钻来钻去。发光的玻璃罐在我们手里,成了一个魔术瓶,储存着年少时的好奇和惊喜。那种独特的蓝荧的光,是一个飘忽摇曳的童话,一直把我们带到蓝星镶嵌的天际。 18.下列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拟人   排比   比喻B.拟人 夸张 比喻C.排比 比喻 借代D.拟人 夸张 借代答案:B解析:拟人句,如“唧唧,唧唧,低低地唱着乡间小调”。夸张句,如“漫天光瀑,从绵密的星星里倾泻下来”。比喻句,如“那种独特的蓝荧的光,是一个飘忽摇曳的童话,一直把我们带到蓝星镶嵌的天际”。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词语运用方面别具匠心,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①动词运用生动形象,“蹭”和“塞”写出了“我”吃黄瓜时的急切心情;“滑”写出了黄瓜的鲜嫩可口。②运用叠词,“水汪汪”“凉津津”写出瓜瓤的清爽,富有韵律美。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4分)参考答案:①雷竹笋竟长成一片竹林 ②然后放进一个玻璃罐里解析:第①处,先看上文“雷竹黄黄的,竹叶飘零,我们都以为成活不了”,再看后文“很多植物都这样,以为它死了,或即将死了,根系却在泥土里蜿蜒,扎得更深”,再联系“竹林”,可见横线处应该写竹子成林了。第②处,结合“我用一个丝网捕捉萤火虫”,后文“萤火虫吸在玻璃壁上”“我们拿着玻璃罐”,可得出答案。(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狄更斯早年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靠自学掌握了复杂的速记技术,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这两项工作使狄更斯年纪轻轻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同时,他还练就了奋笔疾书、一挥而就的写作本领。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的他,因阶级地位悬殊很大而遭拒绝,他没有因此消沉,因而更加奋力上进。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音容笑貌、生活习惯、矛盾纠纷都是他观察和研究的对象。由于生活积累的雄厚,加上他特殊的天赋,他终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0多岁时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一帆风顺。他一生共创作了13部半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21.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参考答案: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拒绝,他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奋力上进。22.结合文段概括狄更斯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就的原因。(5分)参考答案:①丰富的阅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②奋笔疾书、一挥而就的写作本领;③积极的心态、奋力上进的精神;④庞大的阅读量;⑤善于向生活学习。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些人在黑夜里打手电筒,他们不是把光打到远处,照亮你的道路,而是对着你的眼睛照射,告诉你这就是你需要的一切光明。那一刻,除了他们手电筒里射出的光亮外,你什么也看不见。这种现象称为“在光明中失明”。读了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感想?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围绕“在光明中失明”这样一个生活现象,材料着重突出了两个形象,一个是打手电筒的人,一个是被照射的人,他们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启示。从打手电筒的人这个角度切入,可以提取以下观点:智者不要总是居高临下,高傲地帮助别人其实是种伤害;光明应该引导人们走向远方;不适当的帮助常常适得其反,不要用自己的经验来代替引导;等等。从被照射的人这个角度切入,可以提取以下观点: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要勇于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要善于利用别人提供的有利条件;等等。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