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第二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学习古诗,掌握方法,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对比阅读,整体回顾,作业设计,巩固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题西林壁/雪梅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题、侧、峰”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学生背诵《暮江吟》。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过渡:这位同学背得不错,从他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美妙的图画,这也是写景诗的独特魅力。这节课中,我们学习另外两首诗,它们也是写景诗,但它们描写的景和《暮江吟》中的景又有所不同。究竟是哪里不同呢?随老师一起边学习边探究吧!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出示《题西林壁》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了解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1)理解诗题。
明确: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题西林壁”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目揭示了写诗的地点。
(2)介绍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对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
2.引导学生识记古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识字方法:“侧”是平舌音,“峰”是后鼻音,“庐”是边音,“缘”是前鼻音。
(2)出示生字书写示范课件,引导学生正确写字。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知古诗朗读的节奏、语气。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古诗划分节奏。
5.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品鉴诗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主旨。
①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二句。
A.出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横看、侧看。)
B.试用一个成语概括庐山的形态。(千姿百态。)
C.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挺立;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②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二句。
A.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理解“缘”的意思。(因为。)
B.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一组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
C.细读这两句诗,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D.从这两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
小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正身处在庐山之中。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这两句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你们体会到了吗?再来读一读吧,看大家能在诵读中悟出什么道理。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世之道。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诗。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
2.理解诗题。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3.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4.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5.出示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
(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6.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降”是“服输”的意思。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图片,再结合诗句使学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这里把梅、雪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2)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骚人”是什么意思?“费评章”的原因何在?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提示:教师讲述“骚人”的意思及其来历。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费评章”指难以评议。
(3)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意。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讲解这两句诗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将目光移至这两句诗上。这两句诗说的是如何评判梅、雪的问题,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的清香。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将诗人对梅、雪的评价引到自身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紧扣“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谈即可。
小结:梅花雪中绽放,清香幽幽,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为之写下赞美的诗篇。而本诗作者却另辟蹊径,赞美梅,也不落下雪,在评议它们各自的特色时更是由物及理,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使人颇受教益。同学们,“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希望你们能行之于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过渡:同学们,三首古诗已经学完。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但第一首是景中含情,后两首是景中寓理。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1)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
(2)出示表格课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在对比中对三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课外拓展,增加积累。
教师讲解哲理诗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积累哲理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使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陶醉。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古诗因其体裁的特殊性,在教学时与一般的文章稍有不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古诗学习最重要的是诵,即吟诵、熟记并积累。教材中所选的古诗都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而留下来的精品,它们读来朗朗上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吟诵,叶圣陶先生有独到的认识,他曾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的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多读、熟读。但对于不同的诗,诵读也应采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诵读,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对于本课中的三首诗,《暮江吟》应读出愉悦之情,《题西林壁》应读出抑扬顿挫之感,《雪梅》应读出妙趣。诵读基调把握准确了,有利于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古诗宜于吟诵,与之所选用的字词也是密切相关的。古诗的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的,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赏析字词的精妙之处,除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将学生的思维从固有的文字中解放出来,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多角度感知字词的深刻内涵,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如在教学《暮江吟》时,可以借助斜阳映照江面的图片,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他们具体、直观地领悟“铺”字的精妙之处。诗名
所写景物(事物)
诗人的情感
(揭示的哲理)
《暮江吟》
残阳、江水、
露珠、新月
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愉悦的心情
《题西林壁》
庐山
赞美庐山的雄奇景象,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
《雪梅》
梅、雪
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暮江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检测预习,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深入探究,背诵积累,拓展延伸,回顾内容,课堂总结,作业设计,巩固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雪梅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雪梅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谈雪梅, 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