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4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227429/0-172834420642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4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227429/0-172834420646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4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227429/0-172834420648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4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4,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语言表达,诗词曲鉴赏,现代文阅读,书面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各组词语中音、形、义没有错误的一组是(填序号)( )
A.便(pián)宜 浸(jìn)染 执拗(niù) 多事之秋(时期)
B.抵御(yù) 罕见(hàn) 眼眸(mōu) 玲珑剔透(精致)
C.干将(ɡàn) 鳞爪(zhuǎ) 倔强(jiànɡ) 不可估量(测量)
2.下面各组词语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填序号)( )
A.老黄牛 百灵鸟 千里马 领头羊
B.臭名远扬 诡计多端 处心积虑 得意忘形
C.民不聊生 内忧外患 路不拾遗 生灵涂炭
二、填空题
3.根据语境,把词语规范匀称地写在田字格里。
叩开语文之门,畅享寻梦之旅。既可以穿越到战国,看lián pō( )和蔺相如tónɡ xīn xié lì( )保卫赵国;也可以回到抗战时期,看jì zhōnɡ( )人民通过地道战fánɡ yù( )敌人的qīn lüè( );也可以在清水田里,看白鹭站成一幅qiàn( )在jìnɡ xiá( )里的画;还可以在桂花树下,品尝桂花ɡā bǐnɡ( )和体验摇花之乐。
4.按要求写句段。
(1)请用“体面”的不同意思各写一句话。
体面:A.光荣,光彩__________ B.得体,好看__________
(2)把成语“望眼欲穿”用具体情境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下列句子描写事物的方法写一写你的心爱之物。
示例: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古诗、名言或精彩语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不弃功于寸阴。
(2)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
(3)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
(4)白鹭实在是一首诗,__________。
(5)红日初升,__________。河出伏流,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6.综合性学习。
讲好民间故事,争做文化传人。本学期,学校五年级开展了“我做民间故事传讲人”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来参加。
【理一理】要想讲好故事,就要将故事内容梳理清楚,请你仿照下表示例,自选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民间故事,梳理主要情节,为讲好故事做准备。
【说一说】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可以来点儿小创作。说一说你“创造性地讲故事”的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词曲鉴赏
古诗阅读。先把古诗补充完成整,再按要求做题。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先把诗句补充完整。
8.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恃:______
喑:______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
10.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到梁启超的“美哉,______,______!壮哉,______,______!”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用生命诠释了爱国是一种信仰。
五、现代文阅读
(一)主题阅读。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材料二】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11.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结合平时搜集的相关资料,完成下面表格。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回顾《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再结合上面材料内容,说说中国少年与祖国命运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认真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_________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打算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细细打量,见他 ,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老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老婆婆家的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_____,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______,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就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13.将下列成语填在文中合适的横线上。
a 鹤发童颜 b 扶老携幼 c 恍然大悟 d 大惊失色
14.阅读短文时,遇到了“矍铄”一词你不懂,你的做法是______;你还知道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等。
15.短文中写到了与驱赶“年”兽有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短文结尾的“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指______和______,由此让你想到的古诗是“______,______。”
17.你还知道有哪些传统节日及相应的习俗和诗句,请完成下表。
八、书面表达
18.习作表达。
“飞人”老师、“搞怪”老师、“幽默”老师、“千里眼”老师……同学们一定遇到过很多个性鲜明、身怀“绝技”的老师,请你以《“______”老师》为题目写一篇习作,可以选择一两件能突出其特点的事情来写。
要求:书写工整,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450字以上。
中外民间故事
主人公
阻挠者
磨难
结局
牛郎织女
牛郎和织女
王母娘娘
被迫分离
鹊桥相会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内容
描写的事件
纪念日时间
朗读语气
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材料一
______
罹难日:10月18日
______
____________
材料二
______
国家公祭日:______
______
传统节日
习俗
诗句
______
踏青、祭祖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辨析能力。A.全部正确B.罕见(hàn) ——罕见(hǎn):非常少见;难得见到眼眸(mōu)——眼眸(móu) :泛指眼睛。C.鳞爪(zhuǎ) ——鳞爪(zhǎ):龙的鳞和爪。比喻琐屑、残余或无足轻重的事物。不可估量(测量)——不可估量(计算):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
2.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归类。A.老黄牛,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百灵鸟:指声音好听,嗓子清脆,唱歌好听,性格活泼可爱,声音甜美的人。千里马:指骏马,比喻有才干的人才。领头羊:羊群中领头的羊,借指带领大家前进的领头人或单位。故这些词语含褒义,属于同一类。B.臭名远扬:坏名声传得很远。诡计多端 :形容阴险狡猾,坏主意很多。处心积虑 :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得意忘形: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这些词语都是贬义词,属于同一类。C.民不聊生 :人民没办法生活。内忧外患 :国内不安定,并有外来侵略,形势危急。路不拾遗 :路人看见道路上的失物而不会据为己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生灵涂炭: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生灵涂炭”是贬义,“路不拾遗” 是褒义,不属于同一类。故选C。
3.廉颇 同心协力 冀中 防御 侵略 嵌 镜匣 糕饼
解析: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本题“廉、颇、协、冀、御、略、嵌、糕”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4.(1)你做得这件事非常体面。 这件衣服穿在身上很体面。
(2)今天,我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盒水彩笔,我也非常想要。于是我回到家后,立刻给爸爸打了电话,让他给我买一盒水彩笔。然后,我一直在家里焦急地转着圈,眼睛一直望着门口的方向,期盼着爸爸能早点到家。
(3)吊兰虽然不像牡丹一样美丽高贵,也不像月季一样艳丽,但是她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奉献着她的绿色,让大地充满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用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
示例:
A.好吃懒做是不体面的。
B.叔叔这身打扮很体面。
(2)望眼欲穿是形容盼望急切。可以用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写出一个急切盼望的场景。
示例:快下课了,我的肚子非常饿。我一直看着食堂的方向,眼睛都要看直了,什么时间才下课啊,我真想现在就跑到食堂去啊!
(3)例句是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事物的特点,在仿写时要按照例句的格式,并运用对比发方法。
示例:白荷花开在池塘里,不像牡丹、芍药那样,把鲜艳的花朵骄傲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5.(1)不饱食以终日
(2)非是藉秋风
(3)直把杭州作汴州
(4)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5)其道大光 一泻汪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课内古诗词、名言警句的默写。
(1)“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是一句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意思是:不要整天吃饱喝足没啥正事,不要因为懒惰而浪费时间。
(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全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出自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全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意思是: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痴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4)“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出自郭沫若写的《白鹭》。作者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精巧的身段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5)“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6. 白蛇传 白娘子和许仙 法海 白娘子被压在雷峰塔下 白娘子和许仙再度重聚。
(1)变换角色
(2)增加合理情节
(3)变换情节顺序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性学习。
讲故事仿照例子,讲出故事名称、主人公、阻挠者、磨难、结局即可。
示例:我想给大家讲的民间故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主人公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阻挠者是祝英台的父亲,他们经历的磨难是祝英台的父亲觉得梁山伯没有钱,并不同意他们两个人在一起,便让祝英台嫁给了别人,梁山伯知道后抑郁而死。故事的结局是双双化蝶。
创造性复述故事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
示例:
(1)以主人口气讲故事
(2)采用倒叙的手法,先讲故事的结局,再讲故事经过
(3)适当运用动作、表情等,增加故事的感染力。
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默写。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全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意思是: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8.依靠 沉默
解析:本题考查字词解释。结合诗句意思进行解释。九州生气恃风雷:中国要有生气,必须依赖疾风迅雷般的变革。恃:依靠。万马齐喑究可哀:因为到处死气沉沉,实在叫人感到哀痛。喑:沉默,不说话。
9.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荡涤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诗的情感。结合背景资料和诗句意思,这首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社会,期待人才辈出,振兴国家的愿望。
10.家祭无忘告乃翁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全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代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意思是:我们年轻的中国是如此的美丽,与天一样长青不老,我们年轻的中国是如此的壮阔,与大地一样没有疆界。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11.火烧圆明园 痛惜、愤怒 表达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憎恶,抒发了作者对和平的呼唤。 南京大屠杀 12月13日 悲痛、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技巧与思想感情。材料一选自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主要描写的事件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为了销毁罪证从10月18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我们应该用充满对侵略者愤恨的语气来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材料二选自这一课的课后阅读链接《和平宣言》。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公祭日,引用大量古今名句,朗读时应用沉痛的语气来读。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悼念与哀思之情。两则材料都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12.中国少年承担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少年强才能中国强;强大的中国为中国少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中国强所以少年强。
解析: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联系《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等语句。可知中国少年承担着使祖国繁荣昌盛的责任,少年强才能中国强。
13.扶老携幼 鹤发童颜 大惊失色 恍然大悟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鹤发童颜:白白的头发,红红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也说童颜鹤发。
扶老携幼:搀扶着老人,带领着小孩;形容民众成群结队而行。
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
大惊失色: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原文中第一处意思是人们成群结队逃往深山。所以填“扶老携幼”合适。第二处意思是老人很有精神,气色很好,用“鹤发童颜”合适。第三处意思是“年”这个怪兽非常害怕,狼狈逃窜了。填“大惊失色”合适。第四处意思是老婆婆一下子明白了:是因为有那位老人在自己家待了一夜,所以“年”兽被撵走了。填“恍然大悟”合适。
14.继续往下读,不回读 连词成句地读 借助关键词句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的方法和策略。遇到不懂的词,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不一定要完全理解该词的意思。提高阅读速度要找关键词句,帮助理解意思。因为关键词句,如中心句能够概括句子、段落的意思。
15.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从选文中最后两自然段中提到的“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可知,与驱赶“年”兽有关的传统习俗有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16.除夕 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这风俗”指的就是除夕和初一开始的习俗。所以“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指的就是除夕和春节。能想到的古诗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思是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17.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中秋节 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解析:本题考查课外积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祭祖、踏青的是清明节。相关诗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的是中秋节,这个节日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18.例文:
“幽默”老师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起,迎面走来的便是脚踏轻风的数学老师——毛老师。
她前脚刚踏进门,原本吵闹的教室,立马安静下来。那乌黑的长发,那大大的眼睛,那红红的嘴唇,那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一眼看去就让人感觉格外严厉。
毛老师轻轻地放下书本,走到黑板前,拿出粉笔,飞快地写起了算术题。没一会儿,一道道数学题整齐出现在了黑板上,毛老师开口讲道:“童赵俊第一题,诸豪康第二题,金煜泽……”毛老师把一题题计算交给同学们作答。时间在流逝,接着,毛老师开始了讲题的环节。她手上拿着粉红色的粉笔,走向计算题,近了,近了,毛老师离计算题越来越近了。她看了看一题计算题,指着那道题目说:“这位同学真厉害,把小数点后面的零都当鸡蛋吃了,这是没吃早饭吗?”这话一出,全班立马沸腾了起来,在门口都可以听到我们的阵阵笑声。刚笑完,又听见了毛老师的声音:“这位同学更加厉害了,把算式上的答案都给吃了,你是早饭没吃呢,还是……”没等老师说完,全班再次沸腾了起来,这次比刚才还要持久,连绵不绝。
“好了,好了,还要不要上课了?快安静下来!”毛老师的声音好似被风带着一般,在教室里回荡。顿时,每个角落都鸦雀无声。毛老师又把每道题的小毛病挨个挑了出来,使我们肚子都要笑疼了,也停不下来,这一节数学课,我们便在止不住的笑声中过去了。
我非常喜欢我们这位幽默的老师,你们是不是也很喜欢啊?
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通过一两件事情表现老师的特点。
首先要补全题目。确定要写的老师的特点。
开头:开门见山,写出老师的特点。
中间: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老师的特点,将事情写完整,可以用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如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详写事情。
结尾:抒发真实情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3,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现代文阅读,书面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1,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书面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语言表达,现代文阅读,书面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