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第05课致云雀(备作业)(原卷版+解析)

    (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第05课致云雀(备作业)(原卷版+解析)第1页
    (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第05课致云雀(备作业)(原卷版+解析)第2页
    (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第05课致云雀(备作业)(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4* 致云雀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2.4* 致云雀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2页。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摈弃(bìn) 蹩进(bié) 卓尔不群(zhuō)
    B.富饶(rá) 汆汤(cuān) 人烟阜盛(fù)
    C.倾吐(qīng) 榫头(sǔn) 命运多舛(chuǎn)
    D.霓虹(ní) 抿嘴(mǐng) 轻鸢剪影(yuān)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B.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C.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D.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B.至于此次事故的原因,记者昨日上午从成都某交警大队了解到,初步判断系因事故私家车车速过快,具体调查结果还需准确核实后对外发布。
    C.雪莱在精神上对死亡是早有准备的,甚至说是欢迎的。雪莱一生都生活在纯真情感所建构的理想世界里,忽略了现实本身。
    D.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成都市民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的诉求,而“会呼吸的痛”却让人们日益渴望干净的空气。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那本书是我弟弟最喜欢的书籍,他一直舍不得借给别人,请你务必按时奉还。
    B.面对网友对某主播因紧张而导致口误的调侃,该主播在受访时回应: 主播出错纯属正常,大家不要苛责。
    C.黄教授患上重感冒,不能与会,于是给主办方发短信说明情况:偶染小恙,不能如约赴会,还望海涵。
    D.一对闺蜜逛商场,同时喜欢上店家仅剩一套的新款衣服,其中一位说:你穿上更漂亮,我还是割爱吧。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B.闻一多,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提倡自由体诗。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C.闻一多的诗集《红烛》题材广泛,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D.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6.下列对《致云雀》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第一节是全诗的总括,作者首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以其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云雀欢乐歌声的神圣,其余各节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B.诗歌第二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的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习性。第三、四节则在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到云雀的歌声中。
    C.在诗歌中,诗人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似的彩霞也降不下的美雨之类的意象,描绘云雀歌声给人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又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等意象概括云雀明朗、清新,欢悦的特点。
    D.诗歌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称得上清新俊逸、不同凡响。在诗歌的最后,作者用间接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云雀欢欣指的是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
    【课内阅读】
    一、阅读雪莱的《致云雀》,回答下面的问题。
    文本略
    1.“向上,再向高处飞翔”是《致云雀》第2节中的诗句,如何理解?
    2.《致云雀》第4节中说“淡淡的紫色黄昏”,有什么作用?
    3.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致云雀》正是这样一首崇高的诗,诗中的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那么,你认为云雀的代表意义有哪些?
    二、阅读雪莱的《致云雀》,回答下面的问题。
    文本略
    1.阅读全诗,完成下表。
    (明确)
    2.诗篇运用一连串美丽工巧、精心选择的比喻来描绘云雀,使读者与诗人一样获得感性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比喻的作用。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西风颂(节录)
    [英]雪莱
    把我当作你的琴,当作那树丛
    纵使我的叶子凋落又何妨?
    你怒吼咆哮的雄浑交响乐中,
    将有树林和我深沉的歌唱,
    我们将唱出秋声,婉转而忧愁。
    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
    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
    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
    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
    把我的话传播给全世界的人,
    就像从不灭的炉中吹出火花!
    请向未醒的大地,借我的嘴唇,
    像号角般吹出一声声预言吧!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诗中西风具有猛烈刚强的性格。
    B.“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展示了光明的前景,充满着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C.诗人愿西风给予他“狂暴的精神”,吹落“枯死的思想”,“促成新的生命”,从而“把昏睡的大地唤醒”。
    D.采用了象征和拟人的手法,意义深远含蓄。
    2.“东风”“西风”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东风”就是指“春风”,那么这里的“西风”又象征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啊,向阳花①
    布莱克②
    向阳花啊!你等累了吧,
    你计数着太阳的步伐;
    你渴望甜蜜的,黄金的住处,
    作为一生旅途的归途。
    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
    苍白的圣女在雪里素裹红妆,
    从他们的坟墓中急起追往,
    我的向阳花所向往的地方。
    (朱维之译)
    注:①诗歌预言了人类社会的更新,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和向往。②威廉·布莱克(1757~1827),杰出的英国诗人和画家。
    1.诗里的“向阳花”是什么的象征?“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一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2.诗歌全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从诗意表达“显”与“隐”的角度,比较一下诗歌前后两节表达的特色?
    【片段写作】
    请以“致未来的劳动者”或“致攀登者”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现代诗。要求: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格。不超过150字。
    相似点
    不同处
    云雀
    ①追求光明,蔑视______,都向往__________

    诗人
    05 致云雀
    【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摈弃(bìn) 蹩进(bié) 卓尔不群(zhuō)
    B.富饶(rá) 汆汤(cuān) 人烟阜盛(fù)
    C.倾吐(qīng) 榫头(sǔn) 命运多舛(chuǎn)
    D.霓虹(ní) 抿嘴(mǐng) 轻鸢剪影(yuān)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A项,“卓尔不群”中“卓”应读“zhuó”,意思是“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也可以用来强调不同”;C项,“倾吐”中“倾”应读“qīng”,本义是“指全部呕吐出来,意指畅所欲言”;D项,“抿嘴”中“抿”应读“mǐn”,意思是“轻闭嘴”。故选B。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B.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C.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D.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鉴赏能力。D项,虽然有“像”字,但该句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是将“全世界”比喻成“我”,二者既不是不同类事物,也没有相似点,构不成比喻。故选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B.至于此次事故的原因,记者昨日上午从成都某交警大队了解到,初步判断系因事故私家车车速过快,具体调查结果还需准确核实后对外发布。
    C.雪莱在精神上对死亡是早有准备的,甚至说是欢迎的。雪莱一生都生活在纯真情感所建构的理想世界里,忽略了现实本身。
    D.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成都市民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的诉求,而“会呼吸的痛”却让人们日益渴望干净的空气。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递进分句的语序不当,应是“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而且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B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去掉“系因”的“因”字;D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以改为“成都市民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的诉求”。故选C。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那本书是我弟弟最喜欢的书籍,他一直舍不得借给别人,请你务必按时奉还。
    B.面对网友对某主播因紧张而导致口误的调侃,该主播在受访时回应: 主播出错纯属正常,大家不要苛责。
    C.黄教授患上重感冒,不能与会,于是给主办方发短信说明情况:偶染小恙,不能如约赴会,还望海涵。
    D.一对闺蜜逛商场,同时喜欢上店家仅剩一套的新款衣服,其中一位说:你穿上更漂亮,我还是割爱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项”,A项,“奉还”是归还对方的物品,是敬辞,不合语境。B项,“苛责”运用不得体,未考虑到说话人的身份、场合及受众的期待。应改说“主播难免出错,望大家多多包涵”或“主播难免出错,但我们会尽量追求完美”。C项,“小恙”,小病;“海涵”,敬辞,请对方大度宽容地原谅自己。语言表达得体。D项,“割爱”,不是出自本意地放弃心爱的东西,其对象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此语境中,衣服还是店家的。故选C。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B.闻一多,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提倡自由体诗。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C.闻一多的诗集《红烛》题材广泛,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D.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B项,“提倡自由体诗”错误,闻一多提倡新格律体诗。故选B。
    6.下列对《致云雀》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第一节是全诗的总括,作者首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以其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云雀欢乐歌声的神圣,其余各节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B.诗歌第二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的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习性。第三、四节则在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到云雀的歌声中。
    C.在诗歌中,诗人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似的彩霞也降不下的美雨之类的意象,描绘云雀歌声给人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又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等意象概括云雀明朗、清新,欢悦的特点。
    D.诗歌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称得上清新俊逸、不同凡响。在诗歌的最后,作者用间接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云雀欢欣指的是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
    【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D项,“在诗歌的最后,作者用间接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错误;作者在诗歌的最后是直接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故选D。
    【课内阅读】
    一、阅读雪莱的《致云雀》,回答下面的问题。
    文本略
    1.“向上,再向高处飞翔”是《致云雀》第2节中的诗句,如何理解?
    2.《致云雀》第4节中说“淡淡的紫色黄昏”,有什么作用?
    3.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致云雀》正是这样一首崇高的诗,诗中的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那么,你认为云雀的代表意义有哪些?
    【答案】(1)“向上,再向高处飞翔”完全展现了云雀的习性,性喜高飞。这句话还表达了作者认为云雀不留恋地面,而且蔑视地面。
    (2)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用这样的环境描写反衬云雀不畏惧黑夜的精神。
    (3)①云雀代表诗人自己。诗人与云雀一样是渴望光明、正义、美好的,而云雀的鸣叫就像是诗人所写的作品一样,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美好的憧憬。②云雀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的制度。诗人写这篇诗歌,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其中,诗人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理解诗句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到要理解含义把握主旨的诗句仔细阅读,根据诗歌主旨,结合其具体内容把握理解其含义。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句,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向上,再向高处飞翔”,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理解诗句作用的能力。“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诗人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用恶劣的环境来衬托云雀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的形象。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答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雪莱的《致云雀》,是诗人抒情诗的代表作。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
    二、阅读雪莱的《致云雀》,回答下面的问题。
    文本略
    1.阅读全诗,完成下表。
    (明确)
    2.诗篇运用一连串美丽工巧、精心选择的比喻来描绘云雀,使读者与诗人一样获得感性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比喻的作用。
    【答案】1.①地面 理想的世界 ②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来说是不存在的
    2.诗歌第二节“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把自由飞翔的云雀比作轻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第八节,直接把云雀比作诗人,说云雀“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他以“即兴”再次强调好的艺术品应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又以“思想的明辉”突出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理解把握和事物、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关键词句的内涵,然后分析事物、人物形象的特点。此题要求分析“云雀”和“诗人”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因此,最后需要对二者进行比较。
    2.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本诗,第二节“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由飞翔的云雀”比作“轻云”,在这里, “轻云”其实不强调云雀的形貌,而是按照“火向上以求日”的意思写它上升运动的态势,所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第八节“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处诗人把“云雀”比作自己,诗人暗示了他要用他的爱去唤醒人类的同情和爱的理想,“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又是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突出了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西风颂(节录)
    [英]雪莱
    把我当作你的琴,当作那树丛
    纵使我的叶子凋落又何妨?
    你怒吼咆哮的雄浑交响乐中,
    将有树林和我深沉的歌唱,
    我们将唱出秋声,婉转而忧愁。
    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
    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
    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
    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
    把我的话传播给全世界的人,
    就像从不灭的炉中吹出火花!
    请向未醒的大地,借我的嘴唇,
    像号角般吹出一声声预言吧!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诗中西风具有猛烈刚强的性格。
    B.“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展示了光明的前景,充满着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C.诗人愿西风给予他“狂暴的精神”,吹落“枯死的思想”,“促成新的生命”,从而“把昏睡的大地唤醒”。
    D.采用了象征和拟人的手法,意义深远含蓄。
    2.“东风”“西风”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东风”就是指“春风”,那么这里的“西风”又象征什么?
    【答案】1.D
    2.“西风”在诗中表面指“秋风”,其又象征着“革命的风暴”或“革命的力量”。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D项,“采用了象征和拟人的手法”错误。诗人运用的是象征和比喻的手法。西风已经成了一种象征,一种无处不在的宇宙精神,一种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精神,诗人以这样的隐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结合“我的叶子凋落”“唱出秋声”等分析,“西风”在诗中表面指“秋风”。《西风颂》采用的是象征手法,诗人歌唱西风以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扫除破败的残叶,无情地把那“黑的、惨红的、铅灰的,或者蜡黄,患瘟疫而死掉的一大群”垃圾扫除干净;他歌唱西风“在动乱的太空中掀起激流”,搅动着“浓云密雾”,呼唤着“电火、冰雹和黑的雨水”,“为这将逝的残年唱起挽歌”。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一顶顶皇冠随风落地,一群群妖魔鬼怪望风逃遁,这正是当时欧洲革命形势的生动写照。“西风”又象征着“革命的风暴”或“革命的力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啊,向阳花①
    布莱克②
    向阳花啊!你等累了吧,
    你计数着太阳的步伐;
    你渴望甜蜜的,黄金的住处,
    作为一生旅途的归途。
    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
    苍白的圣女在雪里素裹红妆,
    从他们的坟墓中急起追往,
    我的向阳花所向往的地方。
    (朱维之译)
    注:①诗歌预言了人类社会的更新,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和向往。②威廉·布莱克(1757~1827),杰出的英国诗人和画家。
    1.诗里的“向阳花”是什么的象征?“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一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2.诗歌全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从诗意表达“显”与“隐”的角度,比较一下诗歌前后两节表达的特色?
    【答案】1.诗里的“向阳花”是一切渴望美好理想社会的人类精神的象征。“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这句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的“青春”本来是个抽象的观念,诗人将它拟人化,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2.这首小诗的特色是借物言志,借向阳花向太阳的特性,展开了奇妙的联想和对未来世界的神奇想象。(答“象征”亦可,只要言之成理)前一节诗明快、袒露,后一节诗隐晦、深奥,有神秘色彩。从全诗的中心思想看,诗意是鲜明易懂的。即抒写诗人对人生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向往,个人感受与大众的心灵是相通的,既反映了诗人自己的内心愿望,又表现了人类对宏图的追求,蕴含着巨大的鼓舞力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把握“向阳花”形象的内涵,才能概括其象征意义。注意诗中“甜蜜的,黄金的住处”“渴望”“向往”等词语。从诗歌第一节第二句可以看出,向阳花象征了光明、美好的人类精神。说青春“怀着热望”“消亡”,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拟人的作用是,使事物获得人的属性,便于抒发感情,使人感到亲切、易受感染。 拟人,还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据此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和主旨的分析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解答时,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从诗歌的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歌咏的对象是“向阳花”,而“向阳花”又是人类美好精神的象征。故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前后两节的表现手法异同,可以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表达。根据注释可知,全诗的主旨是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和向往。分析“向阳花啊!你等累了吧”“你渴望甜蜜的,黄金的住处”“作为一生旅途的归途”可知,前一节诗直白、明快诗意显露,分析“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从他们的坟墓中急起追往”可知,后一节诗意含蓄而晦涩。
    【片段写作】
    请以“致未来的劳动者”或“致攀登者”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现代诗。要求: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格。不超过150字。
    【参考范文】
    致攀登者:
    人生就像是一次攀登!当清晨的初阳跃出云海放射出第一缕阳光时,当春日的小禾吸足雨水拔出第一节新苗时,当脱离父母怀抱的你迈出蹒跚的第一脚时,攀登,便开始了!著名作家大仲马曾经说过:“人生就是在登山,只有不断攀登的人,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是的,人生无处不攀登,人生的意义和乐趣,原本就在不断攀登的途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本题要求以“致未来的劳动者”或“致攀登者”为题、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格,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现代诗。考生可以选取其中自己最拿手的来写,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不超过150字。选择“致未来的劳动者”,可以写出对未来的劳动者的责任的认识和未来的劳动者美好祝愿。选择“致攀登者”,可以写出对勇于“攀登”精神的认识和赞美。
    相似点
    不同处
    云雀
    ①追求光明,蔑视______,都向往__________

    诗人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