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第21课声声慢(寻寻觅觅)(备作业)(原卷版+解析)

    (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第21课声声慢(寻寻觅觅)(备作业)(原卷版+解析)第1页
    (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第21课声声慢(寻寻觅觅)(备作业)(原卷版+解析)第2页
    (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第21课声声慢(寻寻觅觅)(备作业)(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人教统编版9.3* 声声慢(寻寻觅觅)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9.3* 声声慢(寻寻觅觅)测试题,共12页。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雾瑞恼销瘦重阳
    B.凄惨沙厨东篱冷清
    C.次第憔悴堆积相识
    D.梧桐黄昏将栖难堪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憔悴损:枯萎凋零。
    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
    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
    3.李清照的下列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最难将息 将息:将要停止
    B.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C.元嘉草草 草草:轻率
    D.憔悴损 损:这里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休息,调养
    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
    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
    6.下面是李清照的一首词《浣溪沙》,根据词的意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__________。黄昏疏雨湿秋千。
    A.病起萧萧两两鬓华B.小院闲窗春已深
    C.江梅已过柳生绵D.背窗雪落炉烟直
    【课内阅读】
    一、阅读《声声慢》,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怎样理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句词的含意?
    2.人们常常评价说,开头连下得十四个叠字,“出奇制胜”“匪夷所思”。试从内容、情感等方面,分析作者用这些叠字表现了怎样复杂的心理状态。
    3.《声声慢》中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受?
    二、阅读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过雁”引发了词人哪两件伤心事?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摘?”这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①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不停。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
    B.词的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结于心。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
    2.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试结合李清照生平经历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挼(nuó):揉搓。
    1.词人的“赏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分别加以概括。
    2.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有“怎敌他、晚来风急”之句,本词也有“看取晚来风势”句。“晚风”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行香子①·天与秋光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②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注:①行香子,词牌名。②绿蚁,一种新酿成的酒,上浮绿色泡沫。
    1.“凄凄惶惶”四字让人自然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 ”句。
    2.说说“砧声”这个意象在词中的表达作用。
    3.探究本词的语言特点。
    四、阅读李清照的词,回答下列小题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写作技巧历来为人称道,简要赏析。
    2.“一剪梅”和“声声慢”都写愁,但这两首诗的愁是不同的,试分析。
    【片段写作】
    请仿照下面为李清照的一首词《声声慢》写的推荐词,另选一首古诗词,写一段推荐词。
    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晓畅易懂。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意境优美。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情感真挚。一首《声声慢》,道出了人间多少愁绪。
    21 声声慢
    【基础练习】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雾瑞恼销瘦重阳
    B.凄惨沙厨东篱冷清
    C.次第憔悴堆积相识
    D.梧桐黄昏将栖难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A项,恼-脑,销-消;B项,沙-纱;D项,栖-息。
    故选C。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憔悴损:枯萎凋零。
    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
    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D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意思是“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次第”的意思是“光景,情形”。故选D。
    3.李清照的下列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风格的鉴赏评价能力。A、B、C三项,表达情感婉转含蓄,表现内心愁情,都是婉约风格,而D项恢弘雄放,是豪放风格。故选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最难将息 将息:将要停止
    B.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C.元嘉草草 草草:轻率
    D.憔悴损 损:这里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解释错误,最难将息的意思是最难保养休息。其中,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故选A。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休息,调养
    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
    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中词语含义能力。理解诗词中词语含义和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一样,,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D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思是“这光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所以“次第”的意思是“光景,情形”。故选D。
    6.下面是李清照的一首词《浣溪沙》,根据词的意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__________。黄昏疏雨湿秋千。
    A.病起萧萧两两鬓华B.小院闲窗春已深
    C.江梅已过柳生绵D.背窗雪落炉烟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A项,“病起”不符合本词意境,B项、D项与清明节气不符合。故选C。
    【课内阅读】
    一、阅读《声声慢》,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怎样理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句词的含意?
    2.人们常常评价说,开头连下得十四个叠字,“出奇制胜”“匪夷所思”。试从内容、情感等方面,分析作者用这些叠字表现了怎样复杂的心理状态。
    3.《声声慢》中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受?
    【答案】1.看到雁从北来,自伤身世,缅怀故国,已是很难受的了,而此雁却又像过去在家乡见过似的,益发触动悲伤的心情。
    2.“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3.词中选取了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表现了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
    【解析】1.这是一道考核诗句含义的题目,答题时重点抓住诗句中的意象,然后通过意象进而探究诗句表达的情感,词句通过看到雁从北来,自伤身世,而此雁却又像过去在家乡见过似的,益发触动悲伤的心情。
    2.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重点考核叠字的手法,可从反复的角度分析,其作用从内容上是“强调”,从形式上注意音韵,此题先答出叠字的内容:“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然后分析效果: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3.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的题目,意象直接列举:雁、黄花、梧桐、细雨,情感注意抓住词中的关键词语“冷清”“凄惨”“伤心”“愁”分析词人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
    二、阅读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过雁”引发了词人哪两件伤心事?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摘?”这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答案】1.国家亡和丈夫之死。2.寄寓作者昔盛今衰的个人身世之感。想当年,在都城开封,生活富足,夫妻成双,饮酒赏菊赋诗,何等畅游风雅,而今夫死国亡,思之令人怆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词内容情感能力。本题根据“雁过也”前文以及后两句“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结合李清照生平,李清照这首词写在靖康之变后,此时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逃亡在外,远离故乡。词人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国破家亡,飞不回故乡吗?这过雁一声鸣叫让作者想起自己最伤心的两家事——国破家亡,丈夫去世。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词情感能力。本题要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摘?”这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摘?”词人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这满地的黄花(残菊)让词人睹物思人,引发词人对过去生活和死去丈夫的怀念之情。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①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②。点滴霖霪,愁损③北人④,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成椭圆形,开白花,果实似香蕉。②霖霪:雨点绵绵不断,滴滴答答不停。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了芭蕉。此句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
    B.词的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难遣,郁结于心。
    D.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在一起,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
    2.有人评论:“下片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试结合李清照生平经历作简要分析。
    【答案】1.B
    2.“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因此,“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的不习惯,而是一种飘零沦落的异乡之感。深怀着这种漂泊感的词人起坐听雨,从这凄凉的雨声中她听到了些什么呢?她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词的尾句就这样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余地,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B项,“由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错误。结合“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分析可知,应是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分析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本题要求结合李清照经历分析。要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及注释④内容“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自称‘北人’”分析,理解“北人”的意思,“北人”在这里应理解为“流离之人、沦落之人”。“不惯”,其实是一种飘零沦落的异乡之感。再结合词的内容“伤心枕上三更雨”分析,可知尾句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余地,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挼(nuó):揉搓。
    1.词人的“赏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分别加以概括。
    2.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有“怎敌他、晚来风急”之句,本词也有“看取晚来风势”句。“晚风”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示例: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
    2.示例:“晚风”意象具有凄冷之感,表达词人的痛苦与哀愁。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分别概括。常插梅花醉应是指早年的生活,从醉字上可见,早年是幸福快乐的。但我们知道李清照中年时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常常以泪洗面。到了晚年,即萧萧两鬓生华的时候,她却在海角天涯。这三个阶段生活境遇不同,心情也不同。答题时要简要概括其境遇与心情。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及词句内容分析情感。“晚风”,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从字面意义上是晚上的风,给人一种凄清之感,这种孤独与凄清倍加让人痛苦。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行香子①·天与秋光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②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注:①行香子,词牌名。②绿蚁,一种新酿成的酒,上浮绿色泡沫。
    1.“凄凄惶惶”四字让人自然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 ”句。
    2. 说说“砧声”这个意象在词中的表达作用。
    3.探究本词的语言特点。
    【答案】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2.“砧声”:砧,古代捣衣用的石头。妇女多在秋季为亲人拆洗缝制衣服,忙到深夜。作者明月之夜“往事愁肠” 夜阑不寐,听闻沉重的捣衣之声,与细微的蛩鸣声,迢递的滴漏声,组成一个哀怨、凄凉、婉转的交响乐曲,表现出对逝去丈夫的无比怀念,悲苦甚之。
    3.①叠字:运用“转转”“凄凄惶惶’六个叠字,加浓了词的凄凉气氛,把词悲凉的心境表达得更为深切,增强了诗词的音律美。
    ②排句:前后结句均用排比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声声凄切,句句血泪。她的哀愁与一般的离愁别苦不同,这是在异族残酷进犯,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投降之时,一个难民发出的痛苦呻吟,国破家亡,夫死子散,这是整个时代的悲音。
    【解析】1.此题应该问题不大,这是李清照词中为有名的诗句,但是要注意其中“乍”和“将息”两词的写法,要避免写错,最好是搞懂诗句的意思。
    2.先明确这个意象的内涵,从而根据这个意象的内涵去把握其社会意义。具体理解时,还要结合诗句的内容来把握,如,本诗是通过“砧声”来表现出思妇对逝去丈夫的怀念。
    3.本题题目有点大,大要从小处着眼。一是上片的“转转”,下片的“凄凄惶惶”这是叠词,加深某种程度,增加诗词的音律美。二是“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这是排比。
    四、阅读李清照的词,回答下列小题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写作技巧历来为人称道,简要赏析。
    2.“一剪梅”和“声声慢”都写愁,但这两首诗的愁是不同的,试分析。
    【答案】1.①运用口语,浅近直白而又真挚自然地表现自己深切的相思之情。
    ②化虚为实,对“愁”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
    ③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才下”“却上”用字平常却能让人感受到挥之不去,难于排解的无奈。
    2.《一剪梅》中表达的相思离愁(闺怨闲愁);《声声慢》中表现的是国土沦丧之恨,家破人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晚年孤苦之悲。
    【解析】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片段写作】
    请仿照下面为李清照的一首词《声声慢》写的推荐词,另选一首古诗词,写一段推荐词。
    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晓畅易懂。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意境优美。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情感真挚。一首《声声慢》,道出了人间多少愁绪。
    【参考例文】
    喜欢晏殊的词,因为它温润秀洁。喜欢晏殊的词,因为它音调和婉。喜欢晏殊的词,因为它文字典雅。一首《踏莎行》道出了送人伤离多少缱卷深情。
    喜欢苏轼的词,因为它豪迈不羁,喜欢苏轼的词,因为它积极昂扬。喜欢苏轼的词,因为它发人深省,一首《念奴娇》,道出了英雄多少悲叹。
    喜欢李白的诗,因为它自由洒脱,喜欢李白的诗,因为它意境优美,喜欢李白的诗,因为它心高气傲,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道出了人生多少感慨!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分析所给例句的三个方面:主题、结构形式,写作方法,做到仿句与例句语言要连贯、风格要一致、情调要符合。本题有一定难度,学生掌握不好例句的特点,往往在仿写时有随意性。本题要求写推荐词。分析例句可知,仿写形式是:喜欢……的词,因为它……。喜欢……的词,因为它……。喜欢……的词,因为它……。一首……,道出了……。内容上,要求选择古诗词,考生写作时注意所写内容要符合作者以及作品的风格特点。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