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语文作文同步讲解训练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语文作文同步讲解训练教案第三单元写作技法指导:学写文学短评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语文作文同步讲解训练教案第三单元写作技法指导:学写文学短评,共11页。
【作文指导与实践】第三单元 写作任务 学写文学短评【写作任务】握文学短评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学习写文学短评。【教材原题】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训练方案】 一、了解定义,把握特征1、什么是短评?顾名思义,“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2.什么是文学短评?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二 阅读教材P69“学写文学短评”,了解文学短评的基本写法。学写文学短评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传神描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口,可以关注一些细节。茹志鹃《百合花》中 “撒满白色百合花” 的被子,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就可以将它们作为切入口,分析这些细节对于表现人物、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比如要想评论陶渊明《归园田居》 “善用白描”,就可以从景物的选择、近景远景的勾勒等方面找出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讲清楚作者是怎么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乡村日常生活三 写法技法点拨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等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高中生写文学短评,属于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训练,一般是对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等作出评论。文学短评的写作,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1.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这是写好文学短评的关键。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受;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2.要确定评论点,有明确的评价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短评也是这样。不过,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短评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我们知道,在任何议论性的文章中,材料同观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文学短评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尤以边叙边议的方式较多,而评价有的是通过分析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的。如何在文学短评的写作过程中避免陷入误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扬长避短,有话可说选题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自己对所鉴赏文章的阅读理解程度,结合自己在文学鉴赏方面的知识储备,做出恰当的选择,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去选题,不要选择自己看起来陌生甚至根本不懂的题目来写,要保证对所选的题目有话可说,而且能够说得准确恰当。2.开门见山,画龙点睛无论是鉴赏原文的主题思想,还是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都应该在鉴赏中明确无误地指出或揭示出来。可采用“起笔开门见山,收笔画龙点睛”的方法来明确、突出主题,做到开宗明义,卒章显志。3.立足整体,集中笔力赏析文写作必须统揽原文全部内容,把握原文主要观点,洞悉原文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剖析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一篇文章整体上运用了象征、对比等艺术手法,则不宜再对局部,如个别的语句进行修辞分析(有特殊要求的另当别论)。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抓住1~2个要点即可,集中笔墨,定点鉴赏,对问题做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切不可贪多求全,主次不分。4.加强审题,紧扣原文如题目是要求赏析原文的主题,结果却写成赏析艺术表现手法;首段提出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正文却写成了构思技巧,等等。为了避免此类严重跑题、前后脱节的错误,必须在写作前加强审题,明确写作方向;写作中紧扣文题,不枝不蔓;写作结束时呼应标题,升华主旨。做引用时,内容应全部出自原文;做议论时,不可脱离文本,东拉西扯,泛泛而谈,更切忌不顾实情地谈论或图解政治、历史等教科书上的大道理。5.叙议结合,以议为主赏析文写作要求引用、复述、评析等手法相结合,但这也十分容易导致“以引代议”“以述代评”的典型错误。也就是说,引用不可过多,叙述不宜过细。引用可直接引用,也可间接引用,但基本原则应该是“让原文的精华语言成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叙述原文的内容则应该运用概述的方法,不必拓展。6.术语准确,避免堆砌在赏析文写作中,运用恰当的文学鉴赏术语是完全必要的,但要注意把握好度,切忌滥用与堆砌术语。滥用和堆砌术语容易导致术语的使用错误与混乱,这样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弄巧成拙。同时还要避免乱贴标签,乱戴帽子,牢牢地把握住一点——提炼观点应该建立在对原文的具体分析上。另外,要注意文学短评和读后感的区别。“读后感”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感受,谈作品只是思维的起点,关键在于谈读者自己的见解感受;“文学短评”关键在于评价作品本身的优劣,自始至终必须围绕文章来谈。四 范文引路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学短评,600字左右。山居秋暝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 运用技法,实战演练(一)阅读评判,试试水下面四个片段文字均是针对《清平乐·村居》而写的文学短评,你认为存在什么问题?请简要说明。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片段一: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是满头白发的一对老人,在相互逗乐取笑。大儿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正忙于把鸡笼编好。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调皮的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片段二: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代,国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而作者却躲在乡下,和村夫野老打成一片,淡忘了国仇家恨,松懈了斗争意志。描写自然风光的美好,也是在粉饰太平。片段三:这首词描写了一家人的形象,夫妻二人都上了年纪,不能劳作了,只能喝点酒,谈谈心。而大儿、中儿十分勤劳,一个在锄豆,一个在编织鸡笼。小儿子还不成事,在溪边玩耍。片段四:这首词有环境描写,“茅檐”“溪上”“青草”,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了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场安排了广阔的背景。这首词人物形象鲜明,老公公和老婆婆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两个大孩子勤劳而朴实,而小儿子却天真可爱。这首词语言简洁,没有浓墨重彩,只是用白描手法,写农村某人家的环境和一家老小五口人的生活画面。这首词还表达了作者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审美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片段一:复述内容——无评。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片段二:曲解作品——错评。作者晚年遭到主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只得在乡村闲居。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在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憎恶,也可以说乡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更激起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片段三:蜻蜓点水——浅评。只抓住表面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深入体会,我们就能感受到词中的妙趣——“醉里吴音相媚好”,体现出老年夫妻之间的和谐、温暖、惬意;“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一个“卧”字,使全词生辉。片段四:面面俱到——散评。文学短评在很短的篇幅中,不可能涉及很多头绪,只能集中于某一个侧面。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泛泛而谈。可以就词中的某一方面,精雕细琢。(二)微写作,练练手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学短评。江南烟雨这被雨水浸融了的江南,/ 哪儿是桃花,哪儿是杨柳?/ 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 笼罩着远处依稀的红楼。只有燕子像遗落的墨点,/ 在蒙蒙细雨中来往穿梭,/ 翅上驮着湿漉漉的春天,/ 为她寻觅个落脚的处所。呵,燕子,你别再啁啾,/ 春已随稻谷播下了田畴, / 你不见秧苗的连天翠色,/ 已经把乳白的云幔染透!【写作指导】要点提示:①评诗的图画美,“绿”“红”相映成趣,“翠色”与“乳白”构成反差与映衬。②评诗的对比手法。大与小的对比,如“秧苗的连天翠色”和“像遗落的墨点”的燕子的对比;淡与浓的对比,“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而“红楼”与“墨点”则是醒目的浓红与浓黑。此外,还有静与动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等。【参考示例】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艺术对比的手法。这里有大与小的对比,如“秧苗的连天翠色”和“像遗落的墨点”的燕子的对比;有淡与浓的对比,如“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而“红楼”与“墨点”则是醒目的浓红与浓黑;有静与动的对比,诗中所描绘的许多自然景物都是静态的,但蒙蒙细雨和来往穿梭的燕子却是动态;有实与虚的对比,诗中的植物与飞禽都是如实描写,但燕子的“翅上驮着湿漉漉的春天,为她寻觅个落脚的处所”“春已随稻谷播下了田畴”,却是出之于作者的想象,也诉之于读者的想象的虚写。上述多种多样的艺术对比,加强了这篇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2.整篇作文训练,完成教材练习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参考示例】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②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天涯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的一幕。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⑥总的来说,《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表现了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它的创作手法,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山水的画卷与人生的感怀——王维《山居秋暝》细读这是一首山水诗歌的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①首联属于全景式的描写,交代了时间(晚)、时令(秋)和地点(山),似一幅水墨山水的画卷,营造出清新淡远、恬静舒畅的世外桃源景象。其中“空”字不仅是对山的实写,也在一定意义上渲染了山的空灵之美,为全诗表现诗人的空旷寂静的心境做好了铺垫。而“新”字用得尤其出色,点出了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的山间气象,同样为诗人表现自己返璞归真的纯净理想进行了铺垫。颔联,由首联的全景转入山中的近景,同样是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诗人通过描写如此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表现了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颈联,则由山间自然景色转入人事之景。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的人们。这幅图画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向往纯朴本真的生活愿望。②正因为此,作者在尾联自然而然地转入了感情的直接抒发: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虽然春天已去,芳华不再,但山间的秋色也格外动人,面对如此清新的山水,面对如此朴素单纯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留下来呢?至此,诗人通过对山间景色和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田园的理想与志趣,抒发了自己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在艺术上也非常成功。首先,诗歌承继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可以说,首联、颔联和颈联,就分别是三幅关于山水田园的画卷,诗人的理想和志趣则寄托在这样的画卷之中。其次,意境的清新淡雅,诗人以“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翠竹”“荷花”等意象,营造出清新淡雅的诗歌意境。再次,陌生化的语言也是本诗的一个亮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采用了倒装的手法,将耳所听、眼所见放在前面,将“喧”和“动”的原因放在后面,不仅造成了阅读的陌生化效果,而且非常符合当时的情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诗人先是听到竹林里的喧声,看到荷叶的晃动,才发现(或许是推测)是浣女归、渔舟下。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魏晋六朝时期,陶渊明、谢灵运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人生感怀,为山水田园诗开宗立派。到唐代,王维、孟浩然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的诗歌传统,山水田园诗派蔚为大观。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创作日臻完美,手法也趋于圆熟,尤其是王维的山水诗作,如《鹿柴》《鸟鸣涧》等,能够通过一种淡远幽深的意境,表现诗人归隐林下的志趣,以境写心,全无痕迹,象外有象,韵外有致,在看似简略的描写中隐含无限丰富的意蕴,在我看来,这首《山居秋暝》正是如此。③①文章开门见山,开头即点明文章的观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观点鲜明,言简意赅。②中间段落列举其中三联的画面之美,阐释了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分析到位,观点合理。③尾段列举王维其他诗歌加以佐证,证明王维及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完善,使得论证有力,结构完整。总评: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文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接着按照诗歌的行文结构与具体内容逐条分析;最后又分析诗歌本身及诗人在艺术方面的成就,指明诗歌风格的形成。
【作文指导与实践】第三单元 写作任务 学写文学短评【写作任务】握文学短评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学习写文学短评。【教材原题】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训练方案】 一、了解定义,把握特征1、什么是短评?顾名思义,“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2.什么是文学短评?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二 阅读教材P69“学写文学短评”,了解文学短评的基本写法。学写文学短评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传神描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口,可以关注一些细节。茹志鹃《百合花》中 “撒满白色百合花” 的被子,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就可以将它们作为切入口,分析这些细节对于表现人物、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比如要想评论陶渊明《归园田居》 “善用白描”,就可以从景物的选择、近景远景的勾勒等方面找出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讲清楚作者是怎么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乡村日常生活三 写法技法点拨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等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高中生写文学短评,属于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训练,一般是对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等作出评论。文学短评的写作,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1.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这是写好文学短评的关键。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受;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2.要确定评论点,有明确的评价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短评也是这样。不过,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短评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我们知道,在任何议论性的文章中,材料同观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文学短评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尤以边叙边议的方式较多,而评价有的是通过分析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的。如何在文学短评的写作过程中避免陷入误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扬长避短,有话可说选题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自己对所鉴赏文章的阅读理解程度,结合自己在文学鉴赏方面的知识储备,做出恰当的选择,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去选题,不要选择自己看起来陌生甚至根本不懂的题目来写,要保证对所选的题目有话可说,而且能够说得准确恰当。2.开门见山,画龙点睛无论是鉴赏原文的主题思想,还是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都应该在鉴赏中明确无误地指出或揭示出来。可采用“起笔开门见山,收笔画龙点睛”的方法来明确、突出主题,做到开宗明义,卒章显志。3.立足整体,集中笔力赏析文写作必须统揽原文全部内容,把握原文主要观点,洞悉原文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剖析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一篇文章整体上运用了象征、对比等艺术手法,则不宜再对局部,如个别的语句进行修辞分析(有特殊要求的另当别论)。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抓住1~2个要点即可,集中笔墨,定点鉴赏,对问题做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切不可贪多求全,主次不分。4.加强审题,紧扣原文如题目是要求赏析原文的主题,结果却写成赏析艺术表现手法;首段提出了原文的语言风格,正文却写成了构思技巧,等等。为了避免此类严重跑题、前后脱节的错误,必须在写作前加强审题,明确写作方向;写作中紧扣文题,不枝不蔓;写作结束时呼应标题,升华主旨。做引用时,内容应全部出自原文;做议论时,不可脱离文本,东拉西扯,泛泛而谈,更切忌不顾实情地谈论或图解政治、历史等教科书上的大道理。5.叙议结合,以议为主赏析文写作要求引用、复述、评析等手法相结合,但这也十分容易导致“以引代议”“以述代评”的典型错误。也就是说,引用不可过多,叙述不宜过细。引用可直接引用,也可间接引用,但基本原则应该是“让原文的精华语言成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叙述原文的内容则应该运用概述的方法,不必拓展。6.术语准确,避免堆砌在赏析文写作中,运用恰当的文学鉴赏术语是完全必要的,但要注意把握好度,切忌滥用与堆砌术语。滥用和堆砌术语容易导致术语的使用错误与混乱,这样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弄巧成拙。同时还要避免乱贴标签,乱戴帽子,牢牢地把握住一点——提炼观点应该建立在对原文的具体分析上。另外,要注意文学短评和读后感的区别。“读后感”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感受,谈作品只是思维的起点,关键在于谈读者自己的见解感受;“文学短评”关键在于评价作品本身的优劣,自始至终必须围绕文章来谈。四 范文引路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学短评,600字左右。山居秋暝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 运用技法,实战演练(一)阅读评判,试试水下面四个片段文字均是针对《清平乐·村居》而写的文学短评,你认为存在什么问题?请简要说明。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片段一: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是满头白发的一对老人,在相互逗乐取笑。大儿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正忙于把鸡笼编好。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调皮的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片段二: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代,国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而作者却躲在乡下,和村夫野老打成一片,淡忘了国仇家恨,松懈了斗争意志。描写自然风光的美好,也是在粉饰太平。片段三:这首词描写了一家人的形象,夫妻二人都上了年纪,不能劳作了,只能喝点酒,谈谈心。而大儿、中儿十分勤劳,一个在锄豆,一个在编织鸡笼。小儿子还不成事,在溪边玩耍。片段四:这首词有环境描写,“茅檐”“溪上”“青草”,寥寥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了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场安排了广阔的背景。这首词人物形象鲜明,老公公和老婆婆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两个大孩子勤劳而朴实,而小儿子却天真可爱。这首词语言简洁,没有浓墨重彩,只是用白描手法,写农村某人家的环境和一家老小五口人的生活画面。这首词还表达了作者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审美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片段一:复述内容——无评。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片段二:曲解作品——错评。作者晚年遭到主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只得在乡村闲居。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在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憎恶,也可以说乡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更激起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片段三:蜻蜓点水——浅评。只抓住表面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深入体会,我们就能感受到词中的妙趣——“醉里吴音相媚好”,体现出老年夫妻之间的和谐、温暖、惬意;“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一个“卧”字,使全词生辉。片段四:面面俱到——散评。文学短评在很短的篇幅中,不可能涉及很多头绪,只能集中于某一个侧面。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泛泛而谈。可以就词中的某一方面,精雕细琢。(二)微写作,练练手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学短评。江南烟雨这被雨水浸融了的江南,/ 哪儿是桃花,哪儿是杨柳?/ 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 笼罩着远处依稀的红楼。只有燕子像遗落的墨点,/ 在蒙蒙细雨中来往穿梭,/ 翅上驮着湿漉漉的春天,/ 为她寻觅个落脚的处所。呵,燕子,你别再啁啾,/ 春已随稻谷播下了田畴, / 你不见秧苗的连天翠色,/ 已经把乳白的云幔染透!【写作指导】要点提示:①评诗的图画美,“绿”“红”相映成趣,“翠色”与“乳白”构成反差与映衬。②评诗的对比手法。大与小的对比,如“秧苗的连天翠色”和“像遗落的墨点”的燕子的对比;淡与浓的对比,“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而“红楼”与“墨点”则是醒目的浓红与浓黑。此外,还有静与动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等。【参考示例】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艺术对比的手法。这里有大与小的对比,如“秧苗的连天翠色”和“像遗落的墨点”的燕子的对比;有淡与浓的对比,如“绿叶儿都淡成了烟雾”,而“红楼”与“墨点”则是醒目的浓红与浓黑;有静与动的对比,诗中所描绘的许多自然景物都是静态的,但蒙蒙细雨和来往穿梭的燕子却是动态;有实与虚的对比,诗中的植物与飞禽都是如实描写,但燕子的“翅上驮着湿漉漉的春天,为她寻觅个落脚的处所”“春已随稻谷播下了田畴”,却是出之于作者的想象,也诉之于读者的想象的虚写。上述多种多样的艺术对比,加强了这篇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2.整篇作文训练,完成教材练习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参考示例】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捉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②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天涯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的一幕。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⑥总的来说,《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表现了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它的创作手法,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山水的画卷与人生的感怀——王维《山居秋暝》细读这是一首山水诗歌的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①首联属于全景式的描写,交代了时间(晚)、时令(秋)和地点(山),似一幅水墨山水的画卷,营造出清新淡远、恬静舒畅的世外桃源景象。其中“空”字不仅是对山的实写,也在一定意义上渲染了山的空灵之美,为全诗表现诗人的空旷寂静的心境做好了铺垫。而“新”字用得尤其出色,点出了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的山间气象,同样为诗人表现自己返璞归真的纯净理想进行了铺垫。颔联,由首联的全景转入山中的近景,同样是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诗人通过描写如此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表现了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颈联,则由山间自然景色转入人事之景。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的人们。这幅图画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向往纯朴本真的生活愿望。②正因为此,作者在尾联自然而然地转入了感情的直接抒发: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虽然春天已去,芳华不再,但山间的秋色也格外动人,面对如此清新的山水,面对如此朴素单纯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留下来呢?至此,诗人通过对山间景色和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田园的理想与志趣,抒发了自己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在艺术上也非常成功。首先,诗歌承继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可以说,首联、颔联和颈联,就分别是三幅关于山水田园的画卷,诗人的理想和志趣则寄托在这样的画卷之中。其次,意境的清新淡雅,诗人以“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翠竹”“荷花”等意象,营造出清新淡雅的诗歌意境。再次,陌生化的语言也是本诗的一个亮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采用了倒装的手法,将耳所听、眼所见放在前面,将“喧”和“动”的原因放在后面,不仅造成了阅读的陌生化效果,而且非常符合当时的情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诗人先是听到竹林里的喧声,看到荷叶的晃动,才发现(或许是推测)是浣女归、渔舟下。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魏晋六朝时期,陶渊明、谢灵运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人生感怀,为山水田园诗开宗立派。到唐代,王维、孟浩然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的诗歌传统,山水田园诗派蔚为大观。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创作日臻完美,手法也趋于圆熟,尤其是王维的山水诗作,如《鹿柴》《鸟鸣涧》等,能够通过一种淡远幽深的意境,表现诗人归隐林下的志趣,以境写心,全无痕迹,象外有象,韵外有致,在看似简略的描写中隐含无限丰富的意蕴,在我看来,这首《山居秋暝》正是如此。③①文章开门见山,开头即点明文章的观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观点鲜明,言简意赅。②中间段落列举其中三联的画面之美,阐释了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分析到位,观点合理。③尾段列举王维其他诗歌加以佐证,证明王维及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完善,使得论证有力,结构完整。总评: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文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接着按照诗歌的行文结构与具体内容逐条分析;最后又分析诗歌本身及诗人在艺术方面的成就,指明诗歌风格的形成。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