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1页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预习,课堂探究,核心素养专练,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理清作者介绍事物、说明事理的方式。
    3.体会中国古代建筑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4.探究中国建筑对当下城市规划、建设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对待中国古建筑的问题。
    【自主预习】
    一、相关材料
    1.关于作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1924年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后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主要建筑作品有:纽约联合国大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曾参与北京市城市规划与建设。
    2.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二、文本研读
    1.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哪些?
    2.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3.什么是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4.中国古建筑是保护还是拆毁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谈谈你的认识。
    【课堂探究】
    一、布置任务
    我们生活在被建筑包围的城市,每天穿梭于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我们也经常能接触到如北京故宫、皖南民居等中国传统建筑,它们历时很长,分布很广,形式多样。但是,《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类学术论文,我们大多读不懂,也不喜欢读。那么,教材编写者将这样一篇文章选入教材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把它放入本单元中?如果你是教材编写者,请写出你将这篇文章选入教材及单元的理由。
    要求:可多角度思考,如单元专题、文章本身、读者(学生)、现实意义等,有理有据。
    二、课堂交流
    1.小组交流记录
    2.课堂点评记录
    推荐理由评价表
    【核心素养专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是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1)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3)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A.材料二: B.材料三:
    2.小组合作,寻找身边的古建筑,观察它们的存在状态,拍照记录,试着解读建筑中的文化内涵,课上交流展示。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二、1.①主要构成部分:单个建筑由台基、房屋本身、屋顶三部分构成。
    ②平面布置:一“所”房子由若干建筑物围绕户外活动场所建成,在平面上成轴对称,主要房间向南。
    ③主要结构方法:采用木制框架结构。
    ④斗拱: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也有装饰作用。
    ⑤举架使屋顶呈缓和的坡面。
    ⑥屋顶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⑦大胆选用朱红作为屋身主要颜色。
    ⑧加工外露部件使之具有装饰性。
    ⑨大量使用装饰性材料。
    2.这是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的规则,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3.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4.保护:可从中国建筑在审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价值谈。
    拆毁:可从影响市容,限制或阻碍城市的发展等方面谈。
    【核心素养专练】
    1.(1)D
    (2)C
    (3)A.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
    B.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①被动接受;②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2.略
    评价项目
    具体标准
    评价等级
    自评
    师评
    观点
    观点鲜明,见解独到
    A
    B
    C
    论据
    准确充分,典型具体
    A
    B
    C
    语言
    表达准确,简洁流畅
    A
    B
    C
    整体印象
    总评

    相关学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新课,导学基础知识,总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