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展开1.理清文章的说明脉络,归纳内容要点,总结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2.把握文章阐述事理的逻辑及材料安排的技巧。
3.学习用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事物的方法。
4.探究中国建筑对当下城市规划、建设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对待中国古建筑的问题。
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其父梁启超。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先后在清华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研究建筑。1946年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去世。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曾主持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中国艺术雕塑篇》《中国雕塑史》等。
写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年,一些人主张拆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文本初读
阅读全文,补写下面框图中的空缺内容。
文本精读
1.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2.怎样理解梁思成在文中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时,是按照什么逻辑顺序展开的?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
4.第19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5.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作者是怎样用“语言和文学”来比喻建筑学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根据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思维拓展
中国建筑是独特的,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处处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请结合中国建筑的布局特点,分析中国建筑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关联性。
课堂练习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圆明园的装饰物都是精雕细琢的瑰宝,而类似十二生肖兽首的铜像在欧洲比比皆是,所以联军不仅没珍藏,反而当作普通装饰散失。
B.冼星海是中国著名音乐家,他在音乐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不仅过去起过重要作用,就是今天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C.清华大学是梁思成一生钟情的地方,美丽的校园不仅记载了他成长的足迹,而且还留下了父亲梁启超的身影。1915年至1923年,梁思成在这里学习生活了约八年多。
D.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不管他的身体有多差,生活条件再不好,精神压力有多大,他都坚持创作。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
B.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
C.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D.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5个字)
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按照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
阅读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完成4~7题。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末“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影响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B.“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技术上”指中国建筑结构上的特点,“艺术上”指中国建筑装饰上的特点。
C.第10段引用《诗经》里的句子,用事实说明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装饰性,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D.作者介绍的中国建筑九大特征中,(二)(三)(四)(五)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属于装饰特征,(一)既涉及结构特征又涉及装饰特征。
5.下列对文中“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法”指在一个民族里,由匠师所遵守,被人民所承认,世世代代人都喜爱,都沿用而成惯例的一定建筑法式、审美方式。
B.“文法”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手法、方式,包括建成什么体形,表达什么情感等因素。
C.“文法”是从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中形成的普遍规则,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比起文章语法极大的灵活性来,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6.阅读第5段,说说中国建筑中被称为“一‘所’房子”的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要分析。
7.第12段在介绍第(八)个特点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参考答案】
文本初读
【答案】①平面布置 ②结构特征
文本精读
1.【答案】核心特征是木材结构。
主要原因:①文章对第三个特征的介绍指出,对中国建筑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构件都是用木材做成的。如房身部分做立柱和横梁的是木材,它们共同构成一副梁架;每两副梁架之间是用枋、檁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②文章对第四个特征的介绍告诉我们,作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的“斗拱”构件,也是用木材做成的。③文章介绍的第五个特征——举折,举架,它们也是木质的。
2.【答案】①“文法”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法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②“可译性”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3.【答案】(1)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先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做了清晰的介绍。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
(2)作者按这样的说明顺序介绍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原因在于这样的顺序和人们观察建筑物的顺序是相同的。人们观察建筑物,总是先看到建筑物的外观、整体组成,然后看建筑内部结构和装饰细节。所以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时先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再介绍其结构,最后介绍具有装饰作用的建筑构件和材料。
4.【答案】①举例子 ②作比较 ③作者运用这些说明方法,阐述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使原本抽象的专业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增添了科学类文章的文学性。
5.【答案】①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②建筑或建筑群 ③山亭、水榭等 ④使说明对象鲜明生动,使所讲道理浅显易懂。
思维拓展
【答案】中国建筑源远流长的历史深深地烙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迹。如:中国建筑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是坐北朝南,这就与以南面为尊的中华文化相呼应。又如:中国建筑群落的布置一般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就体现了中华文化“不偏不倚为之中”的中庸之道。中国建筑不求外显而求内涵,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其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内蕴之中。“中庸”思想同样决定了中国古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课堂练习
1.【解析】B A项,结构混乱,删去“散失”;C项,语意重复,“约”与“多”去掉一个;D项,前后句式不协调,把“生活条件再不好”改成“生活条件有多不好”。
2.【解析】D A项,“葱岭”“朝鲜”“缅甸”后的顿号应为逗号。B项,“自由”后的句号应为逗号。C项,顿号应为逗号。
3.【解析】解答本题,要求对文段中的信息进行筛选,选出主要信息,剔除次要信息。所给材料是总分结构的说明性语段,需要先整体感知材料,把握说明的中心和特点,筛选出被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然后用符合字数要求的最精确的语言填空。从题干中看,①处于一个总括句的位置,在语段的前面,可从语段第一句“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压缩为“以人为本”。后面的语句用两个分号隔开,说了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层意思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可压缩为“生态和谐”;第二层意思从“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可压缩为“空间舒适”;第三层意思从“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可压缩为“生活节能”。
【答案】①以人为本 ②生态和谐 ③空间舒适 ④生活节能
4.【解析】D (一)(二)均既涉及结构特征又涉及装饰特征,属于总体特征。
5.【解析】D “文章的文法”并不等同于“文章语法”;又据选文可知,建筑的“文法”与文章的文法都有一定的拘束性,但也都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6.【解析】文章第5段共5句话,分别说明了中国建筑中被称为“一‘所’房子”的建筑的特点。抓住每一句中的关键词加以概括分析即可。注意答题时要先概括出特点,然后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①中心性: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②对称性:左右均齐对称。③朝阳性:主要房屋一般采取向南的方向。④主次性:主要部分有砖石墁地,次要部分种植树木花草。
7.【解析】由文章第12段的关键词“例如”可知,本段在介绍第(八)个特点时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经过加工而取得的高度装饰效果有了具体直观的认识;由文段中的“桃尖梁头”“蚂蚱头”“霸王拳”“六分头”“菊花头”等构件的名称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构件的形状图案形象生动,更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答案】①举例子。举出“梁头”“额枋”“昂”等实例来说明阐释,给人以具体的印象。②打比方。用“桃尖梁头”“蚂蚱头”“霸王拳”“六分头”“菊花头”等来形容构件的形状图案,高度赞扬了中国建筑体系所具有的装饰特征,使文章意趣盎然。
对应内容
说明方法
表达作用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类比
③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①
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
②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效果
词汇
①
④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和惯例
文章
②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③
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30_t4/?tag_id=42" target="_blank">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及答案</a>,共4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30_t4/?tag_id=42" target="_blank">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a>,共10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30_t4/?tag_id=42" target="_blank">8*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a>,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新课,导学基础知识,总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