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9课 说“木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229819/0-172838971782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9课 说“木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229819/0-17283897178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9课 说“木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229819/0-172838971790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高中9 说“木叶”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9 说“木叶”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介绍,知识链接,自主研习,互动探究,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准确筛选信息、比较归纳的能力。理解“木”与“树”、 “木叶”与“树叶”、 “落木”与“落叶”、 “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品味诗句,感悟诗歌语言暗示性带来的丰富意蕴,唤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作者介绍】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楚辞、唐诗、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以“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传神、准确地概括了盛唐诗歌的神髓,理清了唐诗浪漫主义渊源发展的脉络。
【知识链接】
1.文题解读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2.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意”,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象”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含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特点= 1 \* GB3①:“意”与“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象透露着诗人在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感。
特点= 2 \* GB3②:意象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要与作品所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统一,要与其他意象融为整体。
(2)意境:“境”诗人所描写的生活图画。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也就是这些意象所传递给你的思想感情。
(3)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
(4)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 1 \* GB3①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2 \* GB3②柳树——汉代以来,常以折柳送别,“柳”与“留”谐音,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3 \* GB3③梅花——坚强、不怕打击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4 \* GB3④梧桐——凄凉悲伤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5 \* GB3⑤杜鹃——凄凉悲伤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6 \* GB3⑥冰雪——忠贞、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自主研习】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袅袅( ) (2)照浦( )
(3)褒扬 ( ) (4)灼灼( )
(5)亭皋( ) (6)寒砧( )
(7)涔阳 ( ) (8)万能锭( )
(9)言筌( ) (10)窸窣( )
(11)迢远( )
(二)多音字
(1)在语文老师的启发( )下,同学们了解了那段令人发( )指的事情。
(2)物理学家说:“我的这个创( )造非但没有给人类带来利益,反而成为给人类带来无穷创( )伤的凶器。”
二、词语辨析
一字之差:原意是只相差一个字,用来比喻相差的很少。
(1)
相去无几:两者之间距离不远或者差别不大。
一字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2)
一字千里:在某句话中,只有一个字的差别,表达出的意蕴却相差很大。
三、重点词语解释
洗练:(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
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
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通俗地说,就是没有刻意地用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修饰文章,却给人舒服、清新的感觉。褒义词。 言筌:解释说明。 筌:捕鱼的竹器。
四、脉络梳理
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互动探究】
一、阅读1-3自然段,回答问题。
第2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经典诗句来证明观点,这种写法具体作用是什么?
二、阅读4-6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5自然段,作者举周邦彦的例子有何作用?
2.认真阅读第6自然段,抓住关键性语句。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参照文中例句中意象的特点)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2.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以“说‘木叶’”为标题?可否将标题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参考答案】
【自主研习】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niǎ pǔ bā zhuó gā zhēn cén dìng quán xī sū tiá
(二)多音字
⑴fā,fà ⑵ chuàng chuāng
四、脉络梳理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互动探究】
一、阅读1-3自然段,回答问题。
提示:①为后文作铺垫;②引导深入思考其区别,引发读者的探究兴趣;③指出个例中体现了普遍性。
二、阅读4-6自然段,回答问题。
1.提示: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以及说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暗示性特征。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 提示: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 交
落木 :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提示: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一是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四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诠释中,把深奥的道理寄托在具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指导读者领悟语言暗示性的妙处。
2. 提示:把标题定义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木叶”用于秋天情境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句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即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或韵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意味)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质疑探究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学案设计,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重点理解,难点探究,课内练习,课外拓展,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