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1.A
2.A
3.D
4.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刻的哲学智慧这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②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以《易经》《道德经》《庄子》为例,证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深刻的哲学智慧;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名言,证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伟大的民族精神。
5.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②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③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
【难度】0.4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可见,原文说的不是“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不能有任何作为”错,由原文“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可知,庄子的超然是指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不是指行动。
D.“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错,由原文“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可知,墨子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是与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错,无中生有。由原文“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可知,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D.论证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故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根据每段首句“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分析,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刻的哲学智慧这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2)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遗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分析,以《易经》《道德经》《庄子》为例,证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深刻的哲学智慧;
根据“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分析,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名言,证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伟大的民族精神。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二写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先贤教导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可知,我们要保持善良,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
根据孔子“仁”的内涵,有“孝悌之道”“忠、恕”,孔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可知,我们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
结合“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可知,我们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以天下为己任。
现代文阅读
6.C
7.C
8.(1)推动情节的发展。“客人”的出现才使得门匾的内容有了着落,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也让老景最终得以接受。(2)反衬老景的形象。客人对房子建筑和门匾题字的看法反衬出老景的胸无点墨。
9.(1)褒:老晋手艺一流,维护东家利益。他长期从事木雕工作,手艺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数一数二;不让陌生人在院子里长呆,以免东家的房屋、财产被意外破坏。
(2)贬:缺乏匠人精神。他在选择雕刻门匾的内容时,以笔画少、费工夫少为标准,对门匾的内容的深意和不俗并不计较。
(3)这样写能避免人物塑造形象的扁平化,让老晋这一人物形象更真实,让小说也更有真实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难度】0.4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A.“来保佑自己荣华富贵”,文章只是说老景想模仿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的样子,在门头上都悬一块匾,甚至刻“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都无所谓,没有说目的是来保佑自己荣华富贵。
B.“为他后面最终的选择作铺垫”错误,这一动作只是写出了老晋的懂行,雕刻技艺高超,和他最终的选择并无关联。而且后文老晋选择“一日三秋”主要是因为这四个字好雕。
D.“是因为他最初担心擅自做主刻下的‘一日三秋’不能被老景满意接受”错误,老晋最初雕“一日三秋”并无担心,就觉得少费工夫就雕了。松了一口气是因为老景不要他重新雕了。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一日三秋’是行文的线索”错误,“一日三秋”并非行文线索,小说的前半部分是说的老景请老晋雕刻门匾的事情,只是到了老晋和客人交流的后半部分时才涉及门匾内容更换为“一日三秋”的情节。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次要人物的呈现在文中一般担当特定的角色,经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把故事的相关情节自然交融,推进情节的发展,客人对建筑的评价让老晋能够相信他是个读书人,看事情很有见地,所以才让他推荐门匾的内容,并且后来又照搬给老景听。
再者,次要人物是要为主要人物服务的,本文中的客人是个读书人,对建筑格局及门匾题词有独到的看法,而老景是一个因贩卖古董而发家的人,他在客人的眼中是一个“胸无点墨”的人,这样,客人的形象就对主要人物老景的形象起到了反衬作用。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本题要求对老晋这一人物的评论谈出自己的看法,而对老晋的评论是他是一个“褒贬各半”的人物,那么其暗含的本题的答题指向应该有三点:老晋值得“褒扬”的一面体现在哪里,老晋值得“贬斥”(批评)的一面又体现在哪里,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样塑造老晋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从文中看,老晋做了一辈子木雕活,他的技艺在林州从事木雕的木匠里面也是数一数二的,表明了他的技艺一流,当客人在老景的院子里观看,老晋发现他是陌生人后,不让他继续呆下去,说明他做工时会维护东家的利益,避免东家的财产受损失的,这些都是值得褒扬的;
而老晋也有缺点,文中写他最初拿不定主意门匾上刻什么内容就是因为那两幅字笔画、工夫都差不多,而后来客人的推荐他能欣然接受其实并不是因为其内容不俗,而是笔画少,费的工夫小。
这样写老晋,才能让老晋作为一个立体化的人存在,而不是只有优点或缺点,从而避免了人物形象的扁平化,也让这一人物更显得真实,小说内容更具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文言文阅读
10.BCE
11.B
12.D
13.(1)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2)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14.①“此道”具体是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②原因: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能修养自己的品性。不断地修身,那么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
【难度】0.65
【来源】河南省郑州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知识点】诸子散文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一个人的心不专注,看到东西如同没有看见,听到声音也如同没有听见,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
“焉”是“在”的宾语,中间不断开,“焉”后断句,排除AB;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句式相同,应分别在“视”前、“见”“闻”后断句,排除D。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高尚、光辉;/彰明。句意: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
B.“用法相同”错误。表承接/表假设。句意:知道应达到的境界就能够志向坚定。/如果不断地雕刻,那么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可以雕镂成功。
C.正确。句意:有所恐惧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又害怕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
D.使……和睦/使……成就功业。句意:先要使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和睦。/拒绝宾客使他们去成就其它诸侯的功业。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错误,他们躲藏的目的是“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即将他们做的坏事掩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欲”,想要;“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正”,端正。
(2)“自……以至于”,从……到……;“壹”,都;“本”,根本。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二分为三部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观点,“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是对观点的进一步阐释,“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效果,所以其中的“此道”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意思是“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可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能“修身”,而“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则是强调不断的修身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百姓,在于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内心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好美色一样出自真心,这样才算是满足自己的心意。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十分小心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见到君子之后便躲躲藏藏,将他们做的坏事掩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这样掩盖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真实情况,一定会显露在外表上。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十分小心谨慎。所谓修身在端正心念,我们有所愤怒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有所恐惧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有所喜好、逸乐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有所忧患的时候,我们的心念就不能够端正。如果一个人的心不专注,看到东西如同没有看见,听到声音也如同没有听见,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这就叫做修身在于端正心念。
材料二:
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人一遍能做到的,我做一百遍;别人十遍能做到的,我做一千遍。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
古代诗歌阅读
15.C
16.①对诗歌艺术的学习。包括学习“青玉案”之类的古体诗和有严格格律的新体诗。②对古代儒家经书的学习。希望儿子饱读经书,精通术数,提升学问。③对先贤高尚德行的学习。希望儿子像曾参一样培养美好的德行,不要追求物质享受。④远大志向的树立。希望儿子树立高远的男儿志向,成为博学之人,成为通达之人。
【难度】0.65
【来源】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素质评价语文试卷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以教导了众多弟子的孔子为榜样,将来做一名教育家,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错误。根据“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意思是十五岁的男儿怀抱志向,你要能够成为像孔子的三千弟子中的一员那样优秀的人才。像曾参与子游、子夏一样,学问技艺能够升堂入室。可知诗人运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典故,希望宗武学习榜样,努力上进。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觅句新知律”意思是宗武觅句摊书,刚刚掌握诗歌音律技巧;“试吟青玉案”意思是你也应当熟读、背诵古诗。可知,掌握诗歌技巧,学习诗歌知识是其教育内容之一,并要求宗武无论古体,还是近体,都要有所涉猎。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意思是杜甫教导宗武应当饱学经书,精通术数,酷爱文章。可知,熟读儒家经书,汲取古人智慧是其教育内容之一,要求宗武丰富自己的学识,向儒家经典学习。
“曾参与游夏”中提到了孔子的弟子曾参,根据诗歌注释,曾参以孝行称;“莫羡紫罗囊”,意思为不要羡慕他人的玩耍嬉戏;“暇日从时饮”,意思是闲暇时候要按照时节饮酒,不可过量。可知,注重德行的提高,不要玩物丧志是其教育内容之一。要求宗武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过度享受,像先贤一样做个德行高尚的人。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意思是十五岁的男儿怀抱志向,你要能够成为像孔子的三千弟子中的一员那样优秀的人才。像曾参与子游、子夏一样,学问技艺能够升堂入室。可知,希望儿子树立远大的志向是其教育内容之一。要求儿子有志于学,有高远的志向,将来可以成为像曾参一样德行高尚的人,像子游、子夏一样文学修养高的人,
名篇名句默写
17.(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难度】0.85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
语言文字运用
18.A桂花自古以来就受到关注和喜爱;B其用于食品可使口味更佳。
19.⑥去掉“等功效”或在“杀菌驱虫”前加上“有”或“并有”⑦去掉“的缘故”⑨在“以花为食”后加上“的愿望”
【难度】0.65
【来源】山东省普高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合质量测评语文试题
【知识点】辨析并修改病句、情境补写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前文“桂树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可见’”可知,此处体现桂花一直以来倍受喜爱,故此处可填“桂花自古以来就受到关注和喜爱”。
B处,根据后文“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广受欢迎”可知,桂花用于食品可增香气,故大受欢迎,故此处可填“其用于食品可使口味更佳”。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语段语病有三:
一是“桂花还……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成分赘余,⑥句应去掉“等功效”(或成分残缺,在“杀菌驱虫”前加上“有”或“并有”);
二是“以享受生活的缘故闻名”句式杂糅,⑦句应去掉“的缘故”;
三是“讲述了在桂花丛中建一亭,一边欣赏桂香,一边以花为食”成分残缺,⑨句应在“以花为食”后加上“的愿望”。
20.三个重叠词语“滔滔”“恻恻”“怦怦”与“滔”“恻”“怦”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滔滔”形容“水大”的样子,比“滔”更显猛烈,能突出“我”和友人交谈之多;“恻恻”是“恳切”的意思,比“恻”程度更深,更能表现出“我”和友人推心置腹的情景;“怦怦”形容心跳的声音,比“怦”更能表现出作者心动的样子。
21.①处,两个逗号将“挤着”“挨着”“抹着”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突出了河上船儿之多,情景之热闹。
②处,两个逗号将主语“心旌”和定语“我的”以及谓语“飘荡”分隔开来,突出强调了作者此时心底的温柔和沉醉。
22.①“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都广受欢迎。”的意思是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每一种都是广受欢迎的。“都”表示总括。
②“看!初上的灯儿们一意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的意思是连河水都被灯儿们照映得微明了,“都”表示“甚至”。
【难度】0.65
【来源】山东省普高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合质量测评语文试题
【知识点】一般词语、标点符号、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三个重叠词语“滔滔”“恻恻”“怦怦”与“滔”“恻”“怦”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滔滔”形容“水大”的样子,比“滔”更显猛烈,结合“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可知,“滔滔”更能突出“我”和友人交谈之多;“恻恻”是“恳切”的意思,比“恻”程度更深,结合“且舒了恻恻的情怀”可知,更能表现出“我”和友人推心置腹的情景;“怦怦”形容心跳的声音,比“怦”更能强化心跳的声音,结合“以至于怦怦而内热”可知,更能表现出作者心动的样子。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①处,“挤着”“挨着”“抹着”是小船儿载着我们在大船缝里穿梭前行的状态,两个逗号将“挤着”“挨着”“抹着”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较长的停顿,则更能突出河上船儿之多,情景之热闹。
②处,“纸薄的心旌,我的”,用逗号将“我的”后置,突出强调了此时作者的心底的感受,两个逗号将主语“心旌”和定语“我的”以及谓语“飘荡”分隔开来,突出强调了作者此时心底的温柔和沉醉。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都广受欢迎”中的都照应前面的列举,是说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每一种都是广受欢迎的。“都”表示总括全部。
②“看!初上的灯儿们一意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中“皴得微明了”与前文内容是递进关系,其中的“都”照应后文的“皴得微明了”,意思是连河水都被灯儿们照映得微明了,“都”表示加重语气,“甚至”。
写作
23.【解析】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则,孔子的话的意思是君子担忧的是一生默默无闻,到死都没有留下名声。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君子担忧的不是生前的荣誉和地位,而是自己的名字在死后是否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誉。这种担忧并非出于个人的虚荣心,而是源于对道德和仁义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名声应当与其品德和行为相称。如果一个人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那么他的名声就不应得到过高的赞誉。这种名实相符的观点,无疑是对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与孔子不同,墨子则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名实关系。“有实必待之名也,实变,名宜应之变。”这句话揭示了墨子对于名实关系的独特见解。在墨子看来,名与实之间并非静态的对应关系,而是动态的互动关系。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名分也应该相应地调整。
对于多则材料的作文题,考生在立意的时候要注意求同存异的原则,找到两则材料的关联点来立意。孔子和墨子的观点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名,乃声誉、名望,是他人对一个人的评价与认知。实,则为实实在在的成就、品德与才能。君子追求名声,并非为了虚荣,而是渴望以良好的名声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成为他人的榜样,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孔子注重的是名实相符的道德原则,而墨子则强调了名分应随实际变化而变化的适应性。这两种观点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补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追求名副其实,既要有实际的品德和行为,也要有与之相称的名声。同时,我们也要有随实际变化而调整名分的智慧和勇气。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名实相契,方为君子之径。接着,结合材料,分析孔子和话和墨子的话的内涵,指出在现实生活,我们要追求名副其实,既要有实际的品德和行为,也要有与之相称的名声。然后,辩证指出名实之间的关系。名需以实为基,没有实的支撑,名不过是空中楼阁,转瞬即逝。墨子强调实变则名应之变,意味着名声应与实际成就相匹配。若名不副实,只会遭人唾弃。最后,指出名实相契,方为君子之径。我们应当以孔子和墨子的智慧为指引,在追求名声的同时,不忘提升自己的实力。以实求名,以名促实,让自己的人生在名与实的和谐统一中绽放光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立意:
1.名副其实,君子之本。
2.名实相契,方为君子之径。
3.人生当追求名副其实的境界。
【难度】0.4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普通高中学科素养能力测评语文试题
【知识点】青年成长、价值理念、道德境界、引语式材料、写作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好的结尾,往往令人叹为观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青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47分),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