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语文阶段性检测
    出题人:杨希芹王俊花萌2024.10
    注意事项:(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庄子与惠子都属于学识渊博的“布衣之士”,都来自于普通家庭。只是庄子更不幸些,很早便不得不当了漆园小吏以求果腹。而惠子更幸运些,一上来的起点就颇高。史书上有关惠子的最早记载,说他曾为梁相(魏国迁都后称梁)。也就是说,当庄子失去了漆园吏的活计,还在四处寻找出路时,惠子已经高高在上,坐到梁国的相位了。
    惠子虽曾位高权重,但刚刚出道时,日子并不好过。孟子的弟子、时任魏国大将的匡章曾在朝堂之上当着魏惠王及百官的面嘲讽惠子是“蝗”。(见《吕氏春秋 · 审应览 ·不屈》)而当时担任魏相的白圭对惠子提出的新政极为不满,把惠子比作是魏国刚娶进门的“新娶妇”, 攻击他初来乍到,就对婆家事务说三道四、指手划脚。不难想见,布衣出身的惠子初到魏国时,即便有魏王的支持,仍受到来自代表魏国贵族势力的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
    庄子与惠子相遇于何时已无从知晓。据《太平御览》卷四六六引《庄子》佚文说:“惠子始与庄子相见而问焉。庄子曰:‘今日自以为见凤凰,而徒遭燕雀耳。’坐者皆笑。”这是庄子与惠子首次相见情景的唯一记载。此时的惠子,或自誉为凤凰,或为人称做凤凰,已积攒起相当的人气,这才有了庄子所说的,我本以为今日见到的是凤凰,结果却只是“燕雀”而已。总而言之,庄子与惠子的第一次交往在“坐者皆笑”的氛围中结束了。
    庄子这人的神经肯定也是十分大条。几年过去,他很可能已全然忘记自己当初与惠子开过 的玩笑,忘记自己给惠子造成的难堪,又去见惠子,“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天三夜”,于是便有了讽刺辛辣的“鹅鹅”“鸱”与“腐鼠”的故事。第二次庄子惠子的相见同样以不欢而散告终。这样的结局,是我们 早就可以想象得到的。试想,庄子与惠子年轻时并非好友,成年后也仍未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 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子究竟为什么要去梁(魏)国?特别为什么要去见惠子?其梁(魏)国之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此次相见,对庄子、惠子双方来说都颇有几分尴尬。庄子大老远专程来见惠子,想必本意不是要来嘲讽惠子一番的;而贵为梁相的惠子得知庄子并不觊觎其相位,感到释然。
    而让惠子彻底放弃对庄子戒心的是他们此后的再次相遇:“惠子从车百乘而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淮南子 ·齐俗训》)应该说,庄子与惠子的这次孟诸相遇在两人的交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惠子“从车百乘”的奢靡,非但没有引起庄子丝毫的羡慕之情,恰恰相反,庄子见到排场如此煊赫的惠子,直接以行动表明:尽管我贫困至此,却连几条多余的鱼都不肯要,又怎么会在乎你那“腐鼠”般的相位呢?此次“孟诸”相遇,对惠子应该产生了一 定程度的震撼,也促使惠子开始反省,重新了解庄子、认识庄子。很可能就是这次相遇带来了惠子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
    惠子任梁(魏)相,时年36,庄子35。公元前322年,惠子48岁。魏惠王听信张仪之言, 将惠子罢相放逐楚国,惠子旋即返回宋国,开始了“与庄子相晤论学”的人生新阶段。
    语文试题第1页
    患子回到宋国故里时,庄子已经47岁。此时的庄子已不再是旧时的庄子了,他对急子,也 不再那么咄咄過人,锋芒毕露。而此刻的惠子也不再是昔日的惠子。政坛的失意,从政的残酷, 使得惠子终于不再关心出仕,转而专注于学术。战国诸子,大多做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梦, 写的也都是与治国平天下有关的“雄文”。只有庄子、惠子是名副其实的“另类”。庄子的文 章当时屡屡被惠子称为“大而无用”,而惠子自己的命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倘若急子地下有 知,再回过头来重温他对庄子的评价,会作何感想呢?的确,若从经国济世的角度去衡量二子, 不愧是惠施难为兄,庄周难为弟!
    (摘编自王景琳《庄子与惠子》)
    材料二:
    《庄子》的全书与《老子》一样,它的主旨,在于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完成一个人生的最高目的,老子的摄生、庄子的养生,种种理论与方法,都并非最高的目的;他的最高目的与最终的境界,是完成神人、真人、至人的标准。以孔、孟做代表的周、秦之际的儒家思想,是完成现实人生,建立伦常规范,以安定现实世问为目的,超越字宙以外的事情,使置而不论了,“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但是,无论为老、庄,或孔、孟,他们在那个时代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是想建立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是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老、庄的驳斥仁义与圣人,不是否认孔、孟所说的仁义与圣人, 是骂当时一班借仁义与圣人之道而逞私欲的人们。老、庄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 必须要人人自觉自立,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然后自成仁义道德,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 利锁之中,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尤其庄子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他认为 人能做到那种标准,才够得上说这个人是做到人生的极至了,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做一个人, 也可以叫他为圣人,或神人,相反的意义,便不算是人了。
    (摘编自如意宝论坛《南怀瑾先生谈庄子》) 1.下列对材料一中对惠子庄子首次见面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惠子先来了个当众提问,虽不知道他究竟问了什么,但想难倒庄子的意思大概也是有的。
    庄子对惠子之问却不大瞧得上,认为这样的问题不当出自凤凰之口,只配来自燕雀之辈。
    庄子对惠子的评价似乎得到了在座熟人朋友的嘲笑,庄子爱开玩笑的性格可见一斑。
    庄子与惠子两人的年纪彼时应该相仿,都很年轻,都自视颇高,说起话来毫无顾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布衣出身,惠子即便有魏王的支持,却仍然受到了来自魏国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
    B.庄子和惠子的第三次相遇给惠子带来了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
    C.《庄子》和《老子》二书,均沿袭于传统观念,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
    D.老、庄所倡导的境界,是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
    3.结合阅读积累,下列典故中不能支撑材料一两人论辩交情的典故是(3分)
    A.濠梁之辩(安知鱼乐) B. 运斤成风 C. 五石之瓠 D.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
    4.根据材料二,概括老庄与孔孟思想的异同。(4分)
    语文试题第2页
    5.惠子在世时,名头远在庄子之上,可身后却甚是凄凉,而庄子的命运恰恰与惠子相反,在沉 寂了几百年之后,庄子备受士子的追捧。请分别用材料二和课文《五石之瓠》的主要观点,阐 述其中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乞丐 [英]毛姆
    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 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
    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奔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 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 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 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 他会拿着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后背狠狠地抽上一鞭子。
    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 勉强遮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 约40岁,是唯一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 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仲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 谢,就木然地走开。
    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 过如此失魂落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我没有什么 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
    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 的兀鹰尖叫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 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 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 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他不见了。
    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 觉,觉得我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桌子 旁边时,我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 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 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
    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离我 两张桌子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 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一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 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 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
    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再 语文试题第3页
    也没有在我桌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20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每晚都去一个餐 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 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22岁;蓝眼睛、直鼻梁、红 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工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 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做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 此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 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他那么自信,而这种 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
    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 能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 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 人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 一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他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
    天色越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前。
    “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
    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 看我一眼,空洞的蓝眼晴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上,我不知道 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手里,他看都没看它一眼,然而他 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一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搓揉着,搓成一个小纸团后把它移到拇指上, 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 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
    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同的乞讨方式,这一情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
    B. 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这写出了乞丐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
    C.20 年前意气风发的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意在暗示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
    D. “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
    两人在人生追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7.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写炽热的广场、耷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了这
    种压抑不安的感受。
    B.一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上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四处乞讨,二者构成映衬关系。
    C. 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一起,将故事情节推
    向高潮,意味深长。
    D. “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表现了兀鹰贪婪的特性,又
    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8.红发乞丐能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4分)
    语文试题第4页
    9. 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红发乞丐故事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二 、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 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 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 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 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 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
    太史公旦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 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③,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 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 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 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柯乃述唐、 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
    (节选自《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 ní): 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③放于利而行: 依据利己的原则办事.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语文试题第5页
    太史公A 曰 B 余读孟子C 书 D 至梁惠王E 问F 何以利吾国G 未尝不废书H 而叹也。
    11.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 分 )
    A.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B.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 以盛水浆
    C.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曰余食赘行
    D. 利诚乱之始也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 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 孟子认为齐宜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 齐国动兵。
    c. 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 迁对此极为赞叹。
    D. 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 的“德政”不合时宜。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3)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4. 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材料中所列举的例子来分析 论证这个观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 杜甫
    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 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 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 情。
    B. 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 白。
    语文试题第6页
    c.“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
    D. 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 层。
    16.颔联是如何表达深沉浓郁的离别之情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2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
    (2)《老子四章》中指出自我显露、自以为是的弊端的句子是: “ 。”
    (3)《大学之道》中,用“ ”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
    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 ”。
    (5)《老子》在以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为例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
    (6)《十二章》,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而道远”的具体原因是“ ”和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当人们处于兴奋状态时,疲劳常常无法转换为“疲劳感”,“累而不觉”导致了疲劳的野蛮生长,形成“隐性疲劳”。它会发出预警信号,如难以专注;焦躁不安,容易厌烦:中途入睡,半夜起床;口臭体臭,疱疹长疽……要打破“隐性疲劳”的束缚,众所周知,优质睡眠是高效充能、恢复元气的黄金法则,甚至有科学家坚信,它是好好养病的良药之一。
    ①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②身体和大脑的能量利用会变得低效,③就像轮胎的空转,④没有向前挪一步,⑤却耗能又损伤自己。因此,适当的放松,则能减缓疲劳累积的速度。说到底,远离“隐性疲劳”,就是要放下紧迫感,保有松弛感。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养病”,有入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19.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语 文 试 题 第 7 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 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目不识丁,① ,而绝不愿意被人看 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② ”,但一辈子下来,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 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 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 真正实践了的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没想到,竟 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 感应,③ 。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 子的差距,然后见贤思齐,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 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名不副实。
    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现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的包含个人 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系。
    20. 请在文中序号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2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四个短句,要求用“孔子的修身之道”作为首句的开头,保持 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符合逻辑,可以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4分)
    四 、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
    材料二: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上述经典名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光芒。以上材料引发你什 么联想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第8页

    相关试卷

    [语文]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无答案),共13页。

    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0页。

    2023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共8页。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