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知识点归纳
展开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知识点归纳,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特殊光线,实验中的一些目的,实验中一些目的,作图题注意事项,记忆口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物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各物理学家及其成就
2、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3、科学探究的7个环节:
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
第2章 《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简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参照物: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选择原则
①一般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可任意选择,但是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
③一旦选定,就要假定它是静止的
3、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
①研究对象必须是宏观物体;
②研究对象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有发生变化;
4、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注意】:
(1)微观粒子(如分子、电子)的运动、化学运动、热运动、植物的生长等生命现象均不是机械运动。
(2)保持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如空中加油、同步卫星),其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都相同。
5、长度
(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
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m,课桌的高度约0.75 m。
(2)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换算关系是: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m=106μm; 1μm =10-6m。
(3)长度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①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用刻度尺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并使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零刻线磨损时,应另选某一整刻度线为起点;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如:(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7、时间
(1)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s。
单位还有时(h)、分(min)、秒(s)、毫秒(ms)、微秒(μs),
时间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2)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或停表
(3)读数:小盘读分钟数,大盘读秒数,两者相加即得结果。如右图分钟盘示数:2min;秒盘示数:6s(因为分钟盘未超过半小格),最终时间示数是2min6s或126s。
8、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1)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减小,不能消除,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2)减小误差的方法是: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9、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路程比时间; ②相同时间比路程
10、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符号:v。
比值定义法
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公式:v=st (v:速度,s:路程,t:时间)
③基本单位:m/s, 常用单位:km/h (关系:1m/s=3.6km/h)
④变形公式:s=vt 或 t=sv;
【注意】 速率:只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1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理想情况)
特点:物体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注意】
①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与时间、路程无关,它是一个定值。
②在分析图像时,要懂得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如运动情况、速度大小的比较等等。
图像描述:以下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t
v
t
s
v-t图像是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1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能不相等。
13、平均速度: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意义:可以粗略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中的运动快慢
公式:v=st
14、探究速度的变化实验
①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长木板、小车、木块、挡板(金属片)
②实验原理:v=st
③斜面的倾斜程度应较小,不至于使小车运动过快,导致不方便记录时间。
控制变量法
转换法
④误差主要来源于:时间的测量
第3章 《声现象》
1、声音产生的原因: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常温下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声音在固体传播速度最快(即固体的传声效果最好),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原理 s=12vt
5、声音(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也叫声音的三要素)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距声源远近和分散程度有关系。
(3)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本身有关,如发声体结构、材料、发声方式。
6、减弱噪声的途径:
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在人耳处减弱。
7、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
8、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破碎能力强。
应用: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超声碎石等。
9、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来源: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台风等,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10、声音的作用: ①传递信息(如声呐、B超、金属探伤)
②传递能量(如超声碎石、超声清洗、超声杀菌)
第4章 《多彩的光》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恒星(如太阳)、萤火虫、水母、极光等,月亮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光线:实际上不存在,是人为假想的,为方便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引入的模型。(理想模型法)
4、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在真空中传播。
5、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c=3×108 m/s,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略小于3×108 m/s,一般认为近似等于3×108 m/s。
6、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7、光的反射定律:
①三线共面: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两线分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④光路可逆: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特殊光线】光垂直入射物体表面时,也会被垂直反射回去。即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
【实验中的一些目的】
白色光屏的作用:显示光路,便于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便于测量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大小。
可折转的光屏:便于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多次改变入射角的角度或方向: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
8、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等效替代法
9、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正立);
物像等大、连线垂直、
等距虚像、左右相反
②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③像与物体分别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④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⑤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左右相反)
【实验中一些目的】:
用半透明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
半透明: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薄:可排除玻璃板前后两个反射面形成重像的干扰。
②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③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与物分别到镜面的距离
④玻璃板垂直于桌面:使像与物能够完全重合
屏的作用:判断成像的虚实
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实验: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
⑦多次实验的目的: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
⑧实验采取的物理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10、平面镜成像的像点位置: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作图题注意事项】
只有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用实线画,其余法线、垂线、虚像、光的反向延长线都用虚线画。
11、平面镜应用: ①成像(如照镜子); ②改变光路(如潜望镜)。
12、光的折射: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13、光的折射规律:
①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两线分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两角变化: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④光路可逆: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注意】:不论光线是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还是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在空气中的“角”,总是大于其他介质中的“角”。
【特殊光线】:光从一种物质垂直入射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此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
【实验中的一些目的】
白色光屏的作用:显示光路,便于确定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位置,便于测量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
可折转的光屏:便于探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多次改变入射角的角度或方向: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
14、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
①白光、太阳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复色光。
②光的色散的实质:光的折射
③应用:彩虹、霓等
④光的混合与光的色散互为逆过程。
15、光的三基色:红、绿、蓝。(应用:彩色电视机)
16、物体的颜色:
①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如蓝色玻璃能透过蓝光,而吸收了其他颜色的光。
②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如红花只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
③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不吸收任何色光
④黑色物体吸收各种色光,不反射任何色光
⑤无色透明物体能透过各种色光,如水、玻璃。
17、透镜
凸透镜(会聚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发散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8、三条特殊光线:
F
F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经过同侧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其折射光线会经过另一侧的焦点
F
F
经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
经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
F
F
经过另一侧虚焦点的光线,其折射光线会平行于主光轴
经过焦点发出的光线,其折射光线会平行于主光轴
19、凸透镜成像规律(焦距:f)
【记忆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20、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①要用刻度尺作图;
实际光线要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③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④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⑤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⑥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⑦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21、人的眼睛: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光屏)。
①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
②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第5章 质量与密度
1、质量(m):物体中所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①基本单位是:千克(kg)。
其他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1t=103kg=106g=109mg
②估测:一枚邮票约50mg;一个中学生约50kg;一个鸡蛋约50g;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它不随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3、实验室常用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平。
称量:能测量出质量的最大值;感量:能测量出的最小质量(分度值)
4、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①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②移:用镊子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
③调: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
④测: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左物右码)
⑤读:这时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所对的示数。
⑥收:取下物体,砝码回盒,游码回零。
【注意】:
①待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
②加减砝码要用镊子;按顺序先大后小加砝码,先小后大减砝码。
③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④测物体时,不能再调平衡螺母。
⑤平衡螺母调节原则: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5、量筒和量杯:
①作用:测液体的体积。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俯视偏大,仰视偏小)
6、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
①公式:ρ=mV (ρ:密度 m:质量 V:体积 )
②基本单位:kg/m3, 其他单位:g/cm3 (关系:1g/cm3 = 103 kg/m3)
③变形公式:m=ρV 或 V=mρ;
④水的密度为ρ=1.0×103 kg/m3 (熟记)
物理意义表示为:1m3水的质量为1.0×103 kg。
7、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温度有关。
8、密度知识的应用:
①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
②求质量:m=ρV。 ③求体积:V=mρ;
9、测量固体的密度
实验原理:ρ=mV
实验步骤:①用天平直接称出固体的质量m;
②往量筒装入一定量的水,记下体积为V1;
③用细线拴住固体并将其浸没于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此时体积为V2,则固体的体积为V=V2-V1;
④则固体的密度为ρ=mV=mV2−V1
10、测量液体的密度
实验原理:ρ=mV
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往量筒中倒入部分液体,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③测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则量筒中液体的质量为m=m1-m2;
④则液体的密度为ρ=m1−m2V
第6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1、力: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用F表示。
①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符号:N
估测: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N
②力产生的条件:①至少要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③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力的产生至少要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
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力的作用效果(两个):
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
当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那物体必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即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因素)
①大小 ②方向 ③作用点 (控制变量法)
5、力的示意图 【注意事项:要将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①定受力物体画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线段和箭头,标出力的大小。
②力越大,线段要画得较长。
③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且画在物体的中心。
6、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产生条件:①物体直接接触 ②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
7、弹簧测力计
(1)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2)构造:弹簧、挂钩、指针和刻度盘
(3)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的弹力成正比
(4)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使用前】 要三看:
①量程: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以免损坏弹簧测力计。
②分度值:每一小格的大小
③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使用时】:
①校零:测量前,观察指针与零刻度线是否对齐,若没有,则需要调节与零刻线对齐。
②拉动: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指针卡在外壳上。
③方向:测量中,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与受力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④读数:视线要与刻度面垂直。
8、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用G表示。
①地球附近所有物体都要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G
②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如右图)
③公式:G=mg(g=9.8 N/kg)或 m=Gg
④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⑤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⑥提高稳定程度的方法:增大支撑面;降低重心
⑦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9、摩擦力:包括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10、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两物体接触、物体接触面间有相互作用的压力、接触面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1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1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触面粗糙程度: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压力大小: 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13、增大摩擦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②使接触面粗糙些;③变滚动为滑动。
14、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使接触面光滑;②减小压力;③变滑动为滚动;
④加润滑油;⑤利用气垫; ⑥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注意】: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如人走路时,地面对人鞋底的摩擦力方向向前,与人前进的方向相同。发展阶段
物理学家
成就与贡献
第一阶段
哥白尼
(自然科学的先驱)
提出“日心说”
伽利略
(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运动,支持了日心说
第二阶段
牛顿
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
建立了牛顿运动定律
第三阶段
爱因斯坦
提出“相对论”
普朗克、波尔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物距u
像距v
成像特点
物像位置
应用
u>2f
f
异侧
照相机
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
异侧
测焦距
fv>2f
倒立、放大、实像
异侧
幻灯机
u=f
不能成像
获得平行光
u
同侧
放大镜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知识点归纳汇总,共3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光的色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超详)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共45页。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共3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光的色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