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2 《论语》十二章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2 《论语》十二章练习,文件包含第12课《论语十二章》分层作业教师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docx、第12课《论语十二章》分层作业学生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名句默写】
1.(12分)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 ”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
(6)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
【答案】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友来 不亦乐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注意重点字“ 罔、殆 、焉、愠”的写法。
【课内阅读】
(12分)(23-24七年级上·安徽黄山·期中)阅读《论语》,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4分)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 (2)人不知而不愠 愠:
(3)传不习乎 传: (4)博学而笃志 笃:
3.(2分)翻译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分)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B.传/不习乎C.可以为/师矣D.择其善者/而从之
5.(4分)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
【答案】2.(1)说,同“悦”,愉快;(2)生气,恼怒;(3)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坚定。 3.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4.C 5.示例:我选择第⑤则“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本则与做人道理有关;启发我们博览群书,坚守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讲究仁德。
【解析】2.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是: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生气,愠:恼怒;
(3)句意是: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句意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3.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择:选择。善者:长处,优点。从:跟从。改:改正。
4.考查文言断句。
C.“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为师”为动宾结构的短语,表达完整的意思,不能分开;
因此正确的断句为:可以/为师矣;
故选C。
5.考查理解与分析运用能力。可选择一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的语句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①,本章叙述一位理想学者的毕生经历。“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这是《论语》的开始,似乎,夫子对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暴露给学生。
②,本章谈学习方法:学习之道没有别的,就是天天反省改过而已。
③,本章说的是学习方法——复习的重要性。
④,本章说的是学习态度,虚心学习。
⑤,本章谈如何做人的问题,即如何获得“仁”。
示例:我选择第⑤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则与学习态度、方法有关,启发我们要谦虚,随时随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身能力。
(18分)(20-21七年级上·江苏常州·期中)阅读《论语》,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6.(4分)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做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 ,释义: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 ,释义: 。
7.(4分)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本文讲述了许多学习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浅谈对你的启示。
原句: 。
启示: 。
8.(2分)在“云南省自行车马龙挑战赛”比赛开赛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马龙。”
9.(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4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都提到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一问题,两则语录强调的重点是否相同?请分析说明。
【答案】6. 说 悦 愉快 有 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告诉我们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
(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10.两句的重点不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的是学过的知识要按时温习来巩固所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在温习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够有自己的理解。
【解析】6.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一说学习的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2)句意: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7.考查内容理解和感悟启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论语》中的格言警句有的是说学习方法,有的是说学习态度,有的是修身养性,选取其中的一句,结合意思写出对这句话的理解即可。
示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确实不能改变的。启示我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8.考查拓展运用。
结合“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由衷地高兴”可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9.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信:诚信。
(2)句重点词语:于:介词,对,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10.考查内容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强调的是学过的知识要按时温习来巩固所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强调在温习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够有自己的理解;两句的重点不同。
(14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
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1.(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三省吾身 (2)四十而不惑
(3)逝者如斯夫 (4)不可夺志也
12.(2分)选出下列划分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 )
A.学而不思/则罔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三军可/夺帅也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4分)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4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请就选文第①则谈谈你的理解与体会。
【答案】11. 省:自我检查、反省。 惑:迷惑,疑惑。 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夺:改变。 12.A 13.(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1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具体讲到三个方面的内容,说明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人撒谎;有没有做好事;是否完成学习任务等等,或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
【解析】1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省:自我检查、反省。
(2)句意为:四十岁(遇事)不再感到迷惑。惑:迷惑,疑惑。
(3)句意为: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4)句意为: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夺:改变。
12.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B.有误,句意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择其”是一个动宾结构,表示选择其中某一部分;接着,“善者”是一个名词短语,作为“择其”的宾语,表示选择的对象是那些好的、优秀的事物或人;最后,“而从之”是一个连动结构,表示跟随、学习那些好的事物或人。正确划分为:择其/善者/而从之;
C.有误,句意为: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三军”是主语,表示军队的整体;“可夺帅也”是谓语部分,表示军队的主帅可以被夺走。因此,在“三军”和“可夺帅也”之间划分一个节奏,有助于清晰地表达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关系。正确划分为:三军/可夺帅也;
D.有误,句意为: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从语法结构上看,“逝者”是主语,指的是流逝的时光;“如斯夫”是谓语部分,用比喻的方式形容时光的流逝像河水一样;“不舍昼夜”则进一步描述了时光持续不断、不分昼夜的特点。因此,在“逝者”和“如斯夫”之间,以及“不舍”和“昼夜”之间划分节奏。正确划分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故选A。
13.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句重点词语:三人行:几个人一起走路。必:必定,一定。
14.考查内容理解和感悟启示。
第一则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强调的是人们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时刻要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要尽力,学习任务要按时完成等。据此结合生活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即可。如,作为中学生,我深知反省的重要性。每当遇到困难或错误,我会静心反思,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通过反省,我不断调整自己,力求进步。这种习惯让我更加成熟,更有力量面对未来的挑战。
【对比阅读】
(13分)(23-24七年级上·安徽合肥·期末)阅读《论语》,回答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乙】子曰:“由,诲①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②也。”
(《论语•为政》)
子曰:“不患③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注】①诲:教,传授。②知:同“智”,聪明,智慧。
15.(4分)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诲汝知之乎 (4)患不知人也
16.(2分)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仅限两处。
知 者 不 惑 仁 者 不 忧 勇 者 不 惧。
17.(4分)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8.(3分)以上五则文字都包含对“知”的阐述,请根据文意,完成对这个字的探究。
【答案】15. 通“悦”,快乐 以……为乐 你 担心、担忧 1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7.(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18. 保持内心的平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解析】15.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不是很快乐吗。说:通“悦”,快乐。
(2)句意: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乐:以……为乐。
(3)句意: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汝:你。
(4)句意: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患:担心、担忧。
16.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个主谓句表示并列关系,故断句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7.考查文言翻译。
(1)重点字词:知,了解;愠,恼怒;君子,有才德的人。
(2)重点字词:患,忧虑;知,了解。
18.考查内容理解与启发。
(1)“人不知而不愠”表明一个人如果没有被了解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时,不应感到恼怒或沮丧。它鼓励人们保持内心的平和,即使在他人不理解或不认可的情况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句意:(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在学习和探索中的重要性。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谦逊的态度,认识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它提倡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无知,并视之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乙)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胡睁智慧啊!”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11分)(23-24七年级上·浙江金华·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节选)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李生论善学》)
19.(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
(3)王生益愠
20.(2分)根据文意断句,限断两处。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21.(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22.(4分)这两篇文章都讲到的一个共同话题是什么,孔子和李生认为什么样的读书人才是“善学者”?
【答案】19. 同“悦”,愉快 学过的知识 生气,恼怒 20.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21.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听到好的道理。 22.共同话题:学习方法; 善学者的特点: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解析】19.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也是高兴的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就有新的理解与体会。故,学过的知识;
(3)句意为:王生更加生气。愠,生气,恼怒。
20.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这句话意思是: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吾悉能志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凡师之所言”不是修饰语,是一个所字结构,故在“言”后面断句;“是不亦善学乎”中的“是”做代词,充当主语,故在“是”前面断句。据此断句为: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21.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善学者,善于学习的人。择,选择。冀,希望。
22.考查比较阅读。
第一问:甲文中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提到了学习方法,学习要时常复习,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理解,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乙文中“盖学贵善思”“择善而从之”都提到了学习方法,要善于思考,要选择别人的优点学习。
第二问: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甲文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和乙文中的“盖学贵善思”“择善而从之”可知,两人认为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的读书人才是“善学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聪明而且好学,不把向比自己地位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认为是可耻的事,因此被称做‘文’。”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王生爱好学习而没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因此而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没有超过自己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虚度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15分)(23-24七年级上·云南昭通·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
仆①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②。后有问此二字者,虽③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④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⑤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⑥。
《与元九书》(节选)
注释:①仆:我。②识:记住。③虽:即使。④为:写,作。⑤遑:空闲时间。⑥胝:茧。
23.(4分)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
(3)乳母抱弄于书屏下。 于:
(4)及五六岁,便学为诗。 及:
24.(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25.(3分)选文【甲】中,孔子阐述了关于修身养德的观点,这些观点至今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的做人准则,请结合选文【甲】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6.(4分)【甲】、【乙】两段选文都介绍了个人的求学经历,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列举三点)
【答案】23. 生气,恼怒 喜爱,爱好 在 等到,到了 24.(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 25.(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启发我们要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严格要求自己,想想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颜回的生活困苦,居住在陋巷也能自得其乐;生活困苦,但是拒绝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启发我们要安贫乐道,坚持原则,要有公心,抛却私心;(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启发我们做人要讲诚信。 26.(1)在人生的每个年龄阶段的学习都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应早立志,活到老,学到老;(2)我们应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3)学习应勤奋刻苦,年少就应该确立志向。
【解析】23.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愠:生气,恼怒。
(2)句意为: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好:喜爱,爱好。
(3)句意为: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于:在。
(4)句意为:到五六岁,就学习做诗。及:等到,到了。
24.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2)句重点词语:仆,我。口未能言,嘴上说不出来。心已默识,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
25.考查内容理解和感悟启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启示:孔子眼中,修身与别人的知不知没有关系,别人不了解,也不生气发怒,这是一个君子的心境。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启示:生活中我们要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启示:君子应该有像颜回一样安贫乐道的品质。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启示: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一个人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如果为了追求富贵而以损害道德为代价,是不可取的。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启示:越是危急的时候,越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26.考查内容理解和感悟启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无论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学而时习之”,还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描述的从六七个月大时开始识字,再到日夜苦读的经历,都强调了学习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断的积累。
学习应该注重方法和态度。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即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同时他也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白居易则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告诉我们,学习应该不怕艰难困苦,不怕口舌生疮、手肘成茧,要苦节读书。
学习应该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白居易也通过自己的求学经历表达了对文字的深厚情感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这种热爱和追求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困难,还能够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一说学习的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事)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陋的饭食,着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闻广学又坚持自己的志向,仔细的求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之”字教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到五六岁,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或也学习做诗,没有空闲时间睡眠休息。甚至于嘴和舌头都生疮,手和肘都磨成茧。
【拓展阅读】
(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论语》八章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27.(2分)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博学而笃志 (2)即之也温
28.(4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9.(3分)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
30.(3分)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
【答案】27.(1)坚定(2)接近(走近,靠近) 28.(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君子说话要谨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 29.第③章中说明君子注重提高自身修养而不重名望。 30.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则看重利益,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
【解析】27.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笃,坚定;即,接近,靠近。
28.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1)两个“而”均表转折,译为但、却;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讷,忍而少言;而,表转折,译为但、却;敏于行,做事要敏捷。
29.考查内容理解。“人不知而不愠”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与之意思相近的一章是第③章“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思是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君子的美德:不重名望,注重提高自身修养。
30.考查内容概括。第⑦章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以看出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第⑧章“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可知,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这便是小人和君子的不同之处。
【点睛】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为政》)
②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子张》)
③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卫灵公》)
④子夏说:“君子会使人感到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庄严可畏,接近他时却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严厉不苟。”(《子张》)
⑤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里仁》)
⑥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学而》)
⑦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里仁》)
⑧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卫灵公》)
(14分)(23-24七年级上·河南安阳·期中)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乙】
谢仁祖①年八岁,谢豫章将②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③。诸人咸④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⑤。”仁祖曰:“坐无尼父⑥,焉别颜回!”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谢仁祖:谢尚,字仁祖,谢豫章的儿子。谢豫章:谢鲲,曾任豫章太守。②将:带领。③自参上流:自处于上等名流之中。上流,上等。④咸:全,都。⑤颜回:春秋时鲁国人,对孔子的学说深有体会,孔子很赏识他。⑥坐,同“座”,在座;尼父(fǔ):孔子,字仲尼,尊称为尼父。
31.(2分)下列选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日三省吾身(日子)B.不亦说乎(同“悦”,开心)
C.逝者如斯夫(去世)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32.(6分)你同桌总想借你的答案一用,你跟他说:“‘① ,思而不学则殆。’自己做,不会我教你。”结果他听不懂,你得用现代汉语跟他说一遍: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② ,一回头发现语文老师站在你俩身后,意味深长地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③ 。’学习是需要兴趣,兴趣可以培养,只想刷点作业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旁的班长接过话头:“是啊,就像子夏说的‘广泛地学习并且④ ,⑤ ,⑥ ,那么仁德就在其中了。’”老师赞许地点了点头。
33.(2分)结合两篇选文,说说孔子为何赏识颜回?
34.(4分)八岁的谢仁祖一句“坐无尼父,焉别颜回”语惊四座,请结合“助读资料”分析此篇选入“言语篇”的理由。
【答案】31.D 32. 学而不思则罔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坚定志向 恳切地发问求教 思考当前的事情 33.颜回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刻苦,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自得其乐,因此深受孔子赏识。 34.文中的谢仁祖小小年纪善于言谈应对。当客人夸他是“座中的颜回”时,他就回敬夸别人如同孔子。语言简洁,得体巧妙,可见符合“言语”的特点。
【解析】3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句意为: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B.句意为:不是很快乐吗?“说”通假字,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而非“开心”。“愉快(或快乐)”和“开心”在“修饰心情及表达外在状态上”并重。“愉快”和“快乐”,侧重于一种感觉;“开心”,侧重于外在的状态。这里表示内心的体验,因此,用“开心”不当;
C.句意为: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逝”,流逝的意思,而非“去世”;
故选D。
32.考查名句名篇默写和文言翻译。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①③注意“罔、之”等字的正确书写。
②“思而不学则殆”中重点词语“殆”是“疑惑、迷惑”的意思,可翻译为: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④⑤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重点词语“笃”是“坚守、坚定”的意思,“切”是恳切的意思,可翻译为: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3.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④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以看出,颜回虽然家庭贫困,但他乐于学习,在艰难的环境中自得其乐,因此孔子赞他“贤哉,回也!”。
34.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根据乙文“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大家都在赞扬谢仁祖,说他是“少年是座中的颜回呀。”他回答道:“座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意即你们大家都是孔子,结合“助读材料”“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非常简洁,可是一般却说得很得体、巧妙”可知,表现了谢仁祖的机敏巧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符合“言语”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谢仁祖(谢尚)八岁的时候,父亲谢豫章(谢鲲)带着他送客。此时谢仁祖已经是聪明颖悟,应答敏捷的上流人才了。大家都在赞扬他,说道:“少年是座中的颜回呀。”谢仁祖答道:“座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
(14分)(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论语(节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乙)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③,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汤问》)
【注释】①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②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③秦青:古代传说人物,战国时秦国人,善歌,以教歌为业。
35.(4分)根据所给提示,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36.(2分)下列为【乙】文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B.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C.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D.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37.(4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
38.(4分)【乙】文的故事情节与【甲】文哪个观点相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35. 以……为乐 满足 好,美好 ②(答“认错,道歉”也可) 36.B 37.(1)选择别人的优点跟从学习,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如果我有)就改正它。
(2)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用酒食设宴送行。 38.示例:①薛谭对自己的唱歌技巧过于自满,才会向师傅辞别,却不知人外有人、学无止境,这是学习不够谦虚的表现。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指明的学习需要谦虚相符。
②秦青没有强留学生,而是用自己绝妙的歌喉,让学生心中产生震动,自觉不足。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要求的启发性教学相符。
③秦青没有强留学生,而是用自己绝妙的歌喉,让学生对唱歌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继续学习。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相符。
④薛谭尚未学完就自我满足,开始放弃学习,这与“学而不厌”相符。
⑤秦青没有因为学生的告辞而放弃学生,停止教学,反而用巧妙的方法挽留,进而不厌其烦地教学。与“诲人不倦”要求的观点相符。
【解析】35.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2)“贪得无厌”的意思是: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厌:满足。据此推测“学而不厌”的意思:勤奋学习而不满足。厌:满足。
(3)根据“上面一只‘羊’,下面是两个‘言’,传说‘羊’是吉祥之物”推测“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意思: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好,美好。
(4)“薛谭乃谢求反”的意思是: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谢:认错,道歉。选第②个解释。
36.考查文言文断句。
“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意思是: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认为学完了,于是就告辞回去。“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句意完整,可断开;“遂”表示前后两件事的衔接,在它前面可断开。据此断句为: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故选B。
37.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择:选择;其:别人的;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不善者:缺点;改:改正。
(2)弗:没有;止:劝阻;饯行:送行;于:在;郊衢:城外大道。
38.考查比较阅读。
这个故事体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薛谭开始认为自己已经学完了秦青的技艺,但在秦青高歌悲歌后,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唱歌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继续学习。这表明仅仅知道如何做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所学的东西有深厚的兴趣,才能真正掌握它。
薛谭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也勇于向秦青道歉并重新开始学习。这表明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不满足于现状的态度,不断深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体现了“学而不厌”的观点。
这个故事也体现了“诲人不倦”的观点。秦青并没有因为薛谭的自满而放弃他,反而用更加高超的技艺来激励他,使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这个故事还体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开始认为自己已经学完了秦青的技艺,但在秦青高歌悲歌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指明的学习需要谦虚相符。
薛谭认为学完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强留他,而是用自己绝妙的歌喉,让薛谭心中产生震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要求的启发性教学相符。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及得上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别人的优点跟从学习,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如果我有)就改正它。”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乙)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认为学完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用酒食设宴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声响止住了流动的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去。
知
含义
例句
语句带来的启发
了解
人不知而不愠
(1)
知道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智慧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助读资料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对。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非常简洁,可是一般却说得很得体、巧妙。
加点词
提示
意思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用法:词类活用
(1)
学而不厌
成语:贪得无厌
(2)
择其善者而从之
字形探源:金文形体是上面一只“羊”,下面是两个“言”,传说“羊”是吉祥之物。
(3)
薛谭乃谢求反
字典释义:①感谢;②认错,道歉;③衰败,衰落
(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19 大雁归来/利奥波德巩固练习,文件包含第19课《大雁归来》分层作业教师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docx、第19课《大雁归来》分层作业学生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7 猫/郑振铎同步训练题,文件包含第17课《猫》分层作业教师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docx、第17课《猫》分层作业学生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6 诫子书/诸葛亮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第16课《诫子书》分层作业教师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docx、第16课《诫子书》分层作业学生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