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无答案),共7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西汉枚乘《七发》中,吴客以音乐来激励振奋楚太子,以“去”其疾,原文如下:“飞鸟闻之,翁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蚑蟜蝼蚁闻之,拄喙而不能前。此亦天下之至悲也!太子能强起听之乎?”这里描述音乐制作的全过程很精彩,但是在一个要点上却令人无法理解:“吴客”在最后总括这精彩音乐境界时说了“此亦天下之至悲也”一句,他用“至悲”来形容最高级、最美妙的音乐。从常理常识出发,我们会觉得精彩美妙的音乐与“至悲”一语,在意义上是不匹配的。因为“悲”是人类诸多情感取向之一,它或许可以对音乐的情调取向作出说明,但在通常意义上,不能用来指称和褒贬音乐的总体性状和层次,更不能用来形容音乐的精美境界。但事实上,特异含义并非作者个人的一时奇思怪念,它有着当时文学写作风气的广泛背景,并且涉及到审美观念的演变发展。
阅读汉代文学,其中的悲情描述仍然给予我们非常强烈的印象。今存乐府歌辞中,保存不少民间歌谣,其中情调以咏叹悲苦不幸生活为主。如《战城南》《饮马长城窟行》《孤儿行》《怨歌行》《古歌(高田种小麦)》等,众所周知,不烦枚举。又汉代“古诗”中不少作品如《西北有高楼》《上山采蘼芜》《悲与亲友别》《十五从军征》等,民歌特征亦颇为鲜明,而诉说苦难人生,渲染悲伤情绪,如“音响一何悲……慷慨有余哀”等,也是各篇的基本格调。而且汉代悲情文学,并非下层民众所专有独擅,上层人物也参与其中,在刘汉皇朝数百年“盛世”时期,帝王悲情竟也不绝于耳,这就有些不寻常。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是显著的一个例证,据《汉书·外戚传》,李夫人受宠,因病亡故,武帝悲痛,有“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等表现,他亲自创作悲情作品,著名的有《李夫人诗》《李夫人赋》。鸟瞰两汉四百年文学发展脉络,汉代悲情文学,呈现出作者身份上从帝王到民众的“全民性”,时间覆盖上从西汉初到东汉末的“全时性”,而且在文体运用上也表现出包括诗歌、辞赋以及各体文章在内的“全体性”。以此三“全”为标志,汉代悲情文学在先秦文学基础上有了总体性的发展。它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文学写作感情取向之一,也是成为弥漫整个汉代的文坛风气,成为四百年文学史的特征性存在。
人们常说“衰世多悲情”,这易于理解。但是在公认的盛世汉代,文学中居然也悲情盛行,“盛世”与“悲情”之叠合,虽然说不上是“悖论”,但总是令人颇感不解。有汉一代,尽管国势强盛,但在皇权官僚体制下,社会矛盾不可能消失,实际上在某些时段、特定环节还相当激烈。例如在皇朝首尾两端,还有两汉中间包括新莽时期都是战乱频仍、社会冲突尖锐阶段,几乎全社会各个阶层、各种势力都卷入其中,个人受到的冲击和震动,包括生命财产的损失和精神上的打击极为严重,缘此而产生哀愁、悲伤等负面情绪,可谓理所当然。诚如史书所载:“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骸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不绝。”再者,即使在真正盛世时期,皇权体制固有的社会弊端很多,尤其是权力高度垄断下的明争暗夺,财富的剥削掠夺,社会各阶层等级森严,都是历朝常态,它们制造着诸多社会矛盾和人际不公。皇朝强盛与个人幸福之间不相匹配,加上一些自然性和个人性的因素,使当时上下各阶层人士生活中,普遍存在各种不幸和缺憾,悲苦、哀伤等负面情绪遂广泛孳生。
汉代悲情文学的繁盛,还与当时人们情绪体验的微妙转换相关。这就是在对“悲”的体验中逐渐获得“乐”的体验,在“悲”与“乐”互相渗透、互相转换和替代的过程中,亦即“以悲为乐”的过程中,悲情文学得到了生长发展的新动力。“悲”(悲哀、悲愁)与“乐”(喜乐、悦乐)本来是人的两种不同情绪取向,而“以悲为乐”则将本来属于负面情绪的悲情,当作正面情绪取向来看待。这样做的本质就是要打通“悲”“哀”与“喜”“乐”的界限,将“悲”朝着“乐”的方向转移、衍化,甚至直接将“悲”转换为“乐”。由于以悲为乐,悲情的内涵得到扩展,并且部分覆盖了“乐”,使之成为一种更多正面色彩、从而受到更多喜爱的情绪内涵,由此它在文学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撑,开辟更大的表现空间,从而有助于悲情文学的生长、发展。“以悲为乐”创作取向和观念的建立,改变了为悲而悲的单向性情绪传达,而是要在悲情中得到愉悦,在悲哀中体验到快乐。
悲情与审美体验相连结,形成悲美意识。而悲美意识的觉醒,是精神文化境界得以提升的重要标志。枚乘《七发》中的描写,在悲美意识发展历程上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置于汉代前期贾谊、董仲舒、司马迁以及汉武帝等人制作大量悲情文学作品的背景下来看,枚乘悲美意识的树立,不是偶然现象,它标志着悲情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的理论觉醒,是中国文学“自觉”阶段来临的前奏。尽管枚乘在《七发》中清晰地表达了以悲代美、以悲为美的观念;但他毕竟尚未对此做出完整的理论演绎。仅仅以“天下之至悲”“天下之至美”两句,尚不足以构成体系性认识。然而道路既已开辟,不愁后继无人。东汉初的王充就曾对悲情问题做过理论探讨,例如,他在《论衡·自纪篇》中说:“盖师旷调音,曲无不悲;狄牙和膳,肴无澹味。”谓优秀音乐,皆作“悲”声或“悲”音,这是将悲的含义作正面的扩展处理,使之成为一切优美音乐的代名词。汉末又有繁钦其人,曾谈道:“潜气内转,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细不幽散,声悲旧笳,曲美常均。”(《与魏太子书》)他将“声悲”与“曲美”相提并论,“声”即是“曲”,“悲”即是“美”。其论述比王充的“悲音”之说更加专门集中,“悲”即是“美”的意义也更加明晰、直接。王充、繁钦等人的探讨,尤其是“悲音不同声,皆快于耳”这样的论断,不但将“悲”与“美”互作融合,而且将悲情推到了凌驾一般情绪之上的地位,从而建构起明确的悲美意识。它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论述悲剧的“审美快感”相比,虽然时间上晚了数百年,但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代悲美意识的觉醒,也给予后世文学以深远影响。例如在紧接着汉代的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悲情表现就更加引人注目,甚至成为整个时代情绪抒写的主潮。从建安文学事实上的领袖——曹操起,悲音覆盖了前期的建安、正始文学,中间的太康文学、刘宋文学,以及后期的齐梁文学、北朝文学等等,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如王粲《七哀》、曹植《送应氏诗》、左思《咏史诗》、鲍照《拟行路难》、谢朓《赠西府同僚》、庾信《伤心赋》等等。揆其缘由,固然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公认的“衰世”,时代苦难深重,导致各阶居人士悲情特多。但悲美意识的确立和广泛传布,也是必须看到的要因。从嵇康自述“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到沈约咏叹“欢因循而易失,悲由心而难拒”(《愍途赋》),再到庾信自述“不无危苦之词,唯以悲哀为主”(《哀江南赋序》),可以看出悲情对于文士具有多么“难拒”的魅力!悲美意识已经浸入他们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情绪的滋养、执著的信念、写作的动机,并且成为“人的觉醒”的配合要素。
(摘编自徐公持《论汉代悲情文学的兴盛与悲美意识的觉醒》)
1.以下关于材料论述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用《七发》中与常理矛盾的细节引出有关文学审美的命题,导入自然,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B.强盛的汉代也盛行悲情文学的现象不太符合“衰世多悲情”的常识,但作者对此做出了相对合理的解释。
C.作者从纵向分析的维度指出,枚乘悲美意识的树立直接继承了汉代前期贾谊、司马迁等人的理论观点。
D.作者将汉代文士的悲美观念与亚里士多德的“审美快感”说相提并论,中外互为印证,视角独特,极具说服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存乐府歌辞中,保存了不少以咏叹悲苦不幸生活为情调的民间歌谣,这一现象足以说明汉代悲情文学创作的“全民性”特征。
B.随着悲美意识的觉醒,悲情不再单纯是一种“悲事”的抒发和反映,它也可以是一种人生乐趣,并成为一种文学层次上的审美享受。
C.继枚乘明确表达悲美观之后,东汉初的王充通过作品创作和理论探讨进一步发展了该文艺观。
D.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中,悲情占据整个时代情绪抒写的主流,这种文学风貌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汉代悲美意识的觉醒。
3.以下关于情感体验的案例,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马)融闻楚琴,凄怆伤心,倚房而悲,慷慨长息曰:“善哉乎!为琴若此,一而已足矣。”
B.王褒《洞箫赋》写道:“故为悲声,则莫不怆然累欷涕泪;其奏欢娱,则莫不惮漫衍凯,阿那腮腰腇者已。”
C.垓下四面楚歌,项王(羽)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D.顺帝过樊衢,闻鸟鸣而悲,泣下横流曰:“善哉鸟声!使声若是,岂不乐哉?”使左右吟之。
4.材料中第二段与第三段分别论述了什么观点,两段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联?(4分)
5.魏晋时期的嵇康历来被认为是悲美意识成熟的标志性人物,他在《琴赋》中说:“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琴赋》之论怎样体现其文学理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节选)
[清]曹雪芹
如今且说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彼时雨村即问原告,那原告道:“被殴死者乃小人之主人。因那日买了一个丫头,不想是拐子拐来卖的。这拐子又悄悄地卖与薛家,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众豪奴将我小主人竟打死了,凶身主仆已皆逃走。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望大老爷拘拿凶犯,死者感戴天恩不尽!”
雨村听了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地走了,再拿不来的!”因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正要发签时,只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儿——不令他发签之意。雨村心下甚为疑怪,即时退堂,侍从皆退去,只留门子伏侍。
这门子忙上来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雨村道:“却十分面善的紧,只是一时想不起来。”①那门子笑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雨村听了,方想起往事。原来这门子本是葫芦庙内一个小沙弥,因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遂趁年轻蓄了发,充了门子。雨村那里料得是他,便忙携手笑道:“原来是故人。”又让坐了好谈。
雨村因问不令发签之意。这门子道:“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如今凡做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得他!”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雨村犹未看完,忽听人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听说,忙具衣冠出去迎接。有顿饭工夫,方回来细问。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俱有照应。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也。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不少。老爷如今拿谁去?”②雨村听如此说,便笑问门子道:“如你这样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
门子笑道:“待我细说与老爷听:这个被打之死鬼,名唤冯渊,自幼父母早亡,只他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这也是前生冤孽,可巧遇见这拐子卖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这丫头,立意买来做妾。谁晓这拐子又偷卖与薛家,那薛家公子岂是让人的,便喝着手下人一打,将冯公子打了个稀烂,抬回家去三日死了。这薛公子原是择定日子上京去的,谁知闹出这事来。既打了冯公子,夺了丫头,便没事人一般走他的路。这且别说,老爷你当被卖之丫头是谁?”雨村道:“我如何得知?”门子冷笑道:“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小姐,名唤英莲的。”雨村罕然道:“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
门子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玩耍,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从胎里带来的,所以我却认得。”
雨村听了,道:“且不要议论他,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门子笑道:“小的听闻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府、王府。”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③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雨村低了半日头,方说道:“依你怎么样?”门子道:“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原凶自然是拿不到的,原告固是定要将薛家族中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拷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令族中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小人暗中嘱托拐子,令其实招。薛家有的是钱,与冯家作烧埋之费。那冯家也无甚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想来也就无话了。老爷细想此计如何?”④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
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应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
雨村断了此案,急忙做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此事皆由葫芦庙内之沙弥新门子所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他才罢。
6.对文中四处画线部分人物心理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①门子故意暗示贾雨村当年的贫贱身世,绵里藏针,以便为自己博取立身筹码。
B.②贾雨村心里已经有判断,却以退为进,以咨询的态度掩饰内心的卑劣想法。
C.③门子的冷笑暗藏对贾雨村虚伪嘴脸的嘲讽,一番说辞也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D.④贾雨村虽已打定徇私枉法的主意,但依然心有顾虑,担心处理不当牵扯事端。
7.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对话描写言浅意深,极为精彩,既能交代背景、引出矛盾冲突,又能勾连人物关系,揭示人物性格。
B.作者以个性化的语言和微妙的心理描写刻画门子这一人物,呈现出一个老于世故却又自作聪明的衙门小鬼形象。
C.“护官符”揭示出四大家族的显赫势力以及封建社会官场的生存环境,也是推动本文情节发展的关键。
D.无论是贾雨村还是四大家族,他们光鲜的外表与其卑劣肮脏的本质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红楼梦》深刻的思想性。
8.文中“葫芦”是糊涂的谐音,结合门子这一人物,谈谈“葫芦”的多重意蕴。(4分)
9.《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在落魄的时候曾吟道“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一情节对表现他可恨又可悲的人格极为重要,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或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是以桓公用管仲、鲍叔,三存亡国,尊周室,霸诸侯。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顷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浩浩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二:
若夫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非吝封爵之故。陈平之言之允也,陈平曰:“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属宋义而戕之,汉高祖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夺之。轻残杀者,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左顾右盼,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使轻予人以权,已且为怀王,已且为宋义。惴惴慄慄,戈载交于梦寐,恶能不厚疑天下哉?然而其疑无救也。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其季叔也;追而迫之刭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党不与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汉高帝》)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往古A所以知今也B夫知恶往古之C所以危亡D而不务袭迹E于其所以安昌F则未有异乎G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三存亡国”与《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中的“存”字含义相同。
B.本文“方鼓而志在太山”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C.本文“若夫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与《出师表》“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D.本文“汉高祖入关而抑之”与成语“重农抑商”中的“抑”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王失去贤人的辅佐犹如鸿鹄失去羽翼,虽有千里之志,却很难实现理想,而桓公和管仲等人的例子则从正面说明“得贤方兴”的道理。
B.钟子期是伯牙的琴中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文章以此为例,指出贤臣要施展才能,前提是有人主的相知和赏识。
C.项羽以下犯上,杀害怀王、宋义,又打压高祖,斩杀田荣,即使在梦中也想着兵器相交的战斗场景,这些都体现出他的骁勇好斗的性格。
D.项羽自认为亲近可信的人最终却成为他的敌对方,王夫之认为,这位奸雄的人生悲喜剧并不是他吝惜封爵的行为造成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浩浩乎若流水。”(4分)
(2)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4分)
14.文章认为“得贤方兴,失贤则危”,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项羽失贤的原因。(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①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②去!
【注】①谩:同“漫”,空、徒然。②三山:指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传说三山可望不可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前两句以写景起笔,既具自然的真实性,也带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后文的仙遇天语做了场景铺垫。
B.主人公历尽世俗的坎坷,难抑志不得伸的苦闷,在梦境中的尽情倾诉也折射出现实中奋力挣扎的痛苦。
C.词中的美好的仙境与世俗世界对比鲜明,这种反衬的笔法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词的情感先扬后抑,虽梦遇慈祥温和的天帝,却终究摆脱不了无奈的境遇,美好的愿景终究是空想。
16.梁启超评价这首词“绝似苏辛”,认为这不是李清照一贯的婉约词风,颇有豪放派的风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由“ , ”的眼前之景,联想起南朝雄主刘裕辉煌的历史功绩。
(2)《归园田居》的“ , ”两句以“鸟”和“鱼”为喻,表达作者厌倦世俗牢笼,回归自然的心志。
(3)猿猴的叫声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通常给人以“凄清”“哀伤”的情感暗示,唐诗中不乏此例,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言语暴力,最可怕的本质是它从来都是一场蓄意的伤害。受害者无辜躺枪,在残忍的言语暴力中断送了尊严甚至生命;造谣者 A ,在一次次伤害他人的快感中丧失了良知,同时也断送了自己在遭遇相似经历时向他人求助的资格;而作为传播谣言的第三方,往往是悲剧最强力的推手,是施暴者,也必然是下一个受害者。
如果说敲下的字符是肆意生长的野草,①那么人云亦云的行为就成为了点燃它的烈火,②即使并不了解真相,③即使评头论足的是与我们并不相干的人和事,④我们依然难辞其咎,⑤集体的崩溃源于个人缺失的社会责任感,⑥拒做施暴者才是理想社会能否成型的关键。
许多人以为( 甲 ),肆意用键盘发布不负责任的信息,任凭谣言如利刃般扎在无辜者的心上,他们时而将道德置于最高点,( 乙 ),恶意倾斜公理的天平
而有人倍感 B ,新时代的信息洪流让他见多了语言暴力的悲喜剧,只好无奈地痛批这是个冷漠的社会。事实并非如此,网络时代并没有消磨掉我们生而为人的善意与那份骨子里的温良。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如果不能照亮他人,至少不要传播黑暗,如果不能发声,至少站在正确的一边;如果没有站出的勇气,至少明白正义的方向;如果都不行,至少给予他人生命的自由。”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语句有逻辑漏洞,请简要说明理由并予以修改。(2分)
22.文中第四段结尾运用了排比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常言道“雁过留声,人过留痕”,“痕迹”是拒绝遗忘的尝试,是量化成绩的参考,是人生与世界不可或缺的有形存在。但也有人说“大道无痕,大德无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共10页。
这是一份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入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