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渡荆门送别学案
展开教学重点:
唐代诗歌《渡荆门送别》写作背景,诗歌意境和情感主旨。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
4.体味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要求:
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诗人如何将自己对家乡依依不舍的情感融合在写景的诗句中。
2.体会诗人通过秀丽景色,反映了自己的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提出要求。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等,“诗仙”——李白,青莲居士等,引出诗歌《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①从:往。
②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③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④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⑤怜:喜爱。
⑥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人称“诗仙”。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25岁第一次出蜀时在荆门的长江舟中所作。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观赏巫山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然开阔,诗人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四)再读诗歌,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背诵诗歌。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参考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六)【主旨】(在朗读诗歌时,体会诗人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三、赏析(在赏析中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请赏析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这两句直接点明这一壮游。
2.请赏析颔联。
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3.请赏析颈联。
这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4.请赏析尾联。
写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赏析要点:
1.此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2.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
3.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
4.颈联则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这两联所写景物,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5.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还是故
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练习】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请说说颔联的写作方法。
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
请说说颈联从哪种角度描出了什么样的图景?
答: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副图画,分别是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
请赏析中间两联四句所写景物。
答: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请赏析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6.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出蜀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7.下列对该诗的赏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
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
8.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中“随”“入”二字炼得好,请赏析好在哪里。
答:“随”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江水冲下山恋,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意境壮阔。
9.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是不忍分别。用拟人的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课后作业】
请结合诗歌《渡荆门送别》内容和诗人情感,赏析诗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由写远游开始,既而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B.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荆门之外的蜀地。
C.第二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个“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
D.第三联,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副图画,分别描绘出一幅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
2.B 解析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而不是“蜀地”。
3.诗的最后两句,即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说来自故乡的水,行程万里仍依依不舍送“我”的行舟。用的是拟人手法,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33211_t4/?tag_id=42" target="_blank">渡荆门送别学案设计</a>,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33211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学案设计</a>,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黄鹤楼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33209_t4/?tag_id=42" target="_blank">黄鹤楼导学案</a>,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检测,扣标合学,验标促学,课后作业,质疑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