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 诗词五首春望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 诗词五首春望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唐杜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把握诗歌整体含义。2、读出诗歌的情感,学习古诗赏析方法。
3、了解时代背景,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背诵体会诗歌的风格 。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 )——簪( )——
多读 ------ 咬文嚼字 读出诗韵
多品 ------疏通文义 品出诗情
赏析首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国都,指京城,当时在长安
本句诗写出了“春望”所见,一个“ 春 ”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 破 ”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悲凉了气氛。
赏析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
赏析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所感之时?所恨之别是怎样的别?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
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
赏析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
赏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多悟 ------ 知人论世 悟出诗理
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别离妻儿孤身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半途被俘,押解长安,叛军铁蹄下的诗人,幸运的未遭囚禁。这时的京城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诗人在满目疮痍,欲哭无泪之际,将满腔悲愤凝聚为一首绝唱。
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象?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想远方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这怎不叫人 怆然涕下!
揣摩诗人形象
设计朗诵时的动作眼神 ?手势? 个别声音的特殊处理?
《又呈吴郎》 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不管命运把杜甫抛到哪种境地,他始终都因自认为“诗是吾家事”而“不敢废诗篇”上至帝王将相、风云雷电,下至田父邻媪,花鸟鱼虫,可以说世间一切皆诗也,一首诗,便是他的一篇日记,一部少陵诗集,便是他一生喜怒哀乐的心史。古人今人的喜怒哀乐是相同的,今人古人的心是相通的。
喜: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怒: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哀: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乐: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春望授课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知人论世,走近作者,探寻背景,初读感知,朗读课文,疏通诗歌,理清结构,重点字词,析读诗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春望图片课件ppt,文件包含26春望课件ppt、26春望朗读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春 望授课ppt课件,文件包含第2课时《春望》ppt、音频春望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