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各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我国古诗词关于月相的描述较多,如李白《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完成下面小题。下图中符合诗句所描述月相的是( )
A.图①B.图②C.图③D.图④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观测记录显示:2017年9月6日晚,太阳连续爆发两次“闪焰”(如下图)。专家表示2019~2020年是太阳活动极小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闪焰”主要发生在( )
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太阳内部
3.上一个太阳活动低谷年段约是( )
A.2002~2003年B.2005~2006年C.2008~2009年D.2011~2012年
4.太阳活动极小期( )
A.极地附近出现极昼的范围会减小B.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较少
C.地球上接受的太阳辐射显著减少D.频繁地出现“磁暴”现象
2023年5月,我国古生物科考队——珠峰科考分队在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活动中,在定日县岗嘎镇附近发现了大量喜马拉雅鱼龙化石。鱼龙是一种已灭绝的海生爬行动物,嘴长、牙齿锋利,身长10余米,生活在距今2.5亿年至9000万年的海洋中。下图为鱼龙化石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鱼龙化石的发现,说明珠穆朗玛峰在地质史上( )
A.经历了山地至沧海的变化B.一直为寒冷干燥的陆地
C.海域光照、热量条件较好D.海域浮游植物数量极少
6.鱼龙繁盛时期( )
A.联合古陆最终解体B.安第斯山脉已形成
C.是铁、镍的重要生成期D.鸟类已开始出现
2020年8月13日,嫦娥四号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下图)分别于8月13日14时54分和8月12日20时34分结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唤醒,进入第21月昼工作期。两器工况正常,能量平衡,继续月球背面的探索之旅。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7.月球所属最低级天体系统对应下图中的( )
A.甲B.乙C.丙D.丁
8.玉兔号在月球表面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
A.大风影响前进路上的安全B.暴雨导致道路泥泞难行
C.昼夜温差过大易损坏设备D.重力过大导致爬坡困难
探索宇宙奥秘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下图是太阳系模式图(部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若把地球和行星c的位置互换,则地球上( )
A.温度将大幅升高B.陆地将会消失C.将不会有大气D.将会冰天雪地
10.与地球相比,行星b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①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②没有固体表面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偏高④没有昼夜更替现象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虽然到达地球的能量只占二十二亿分之一,但是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1.下列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
C.太阳辐射的能量不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
D.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
12.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火电站B.西藏地热发电站C.太阳能电池D.水电站
13.假如你是一位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员,只考虑自然因素,应到下列哪组城市营销最合理( )
A.北京、海口、贵阳B.上海、重庆、台北
C.昆明、兰州、郑州D.杭州、广州、成都
左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的五个地质年代(图中数字代表距今时间。单位:亿年),右图中a、b、c、d代表不同地层。完成下面小题。
14.在地球的演化史中恐龙绝迹于( )
A.①末期B.②末期C.③末期D.④末期
15.右图中不同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 a—②B. b—③C. c—④D. d—⑤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该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邻星系统到达新家园。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6.“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的成功实施,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是( )
A.安全的宇宙环境B.适中的日地距离C.适宜的温度条件D.稳定的太阳光照
17.有人称木星为“地球的盾牌”,保护地球生命。你认为较合理的解释是( )
A.体积、质量巨大,吸引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体
B.距离太阳更近,削弱了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辐射
C.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构成了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D.公转轨道在地球与小行星带之间,阻挡小行星撞击
读“地球内部结构图(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18.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研人员测得地震波(P波为纵波,S波为横波)在经过f界面时的变化是( )
①P波速度加快②S波速度减慢③S波速度加快④P波速度减慢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9.下列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 )
A. a+b+cB. a+c+dC. b+c+dD. c+d+e
20.震源c位于( )
A.地壳B.上地幔顶部C.软流层D.下地幔
由震中向外传播的地震波可以被设在远离震中的地震检波器记录下来。下图为地表四大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地震发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对甲圈层造成的影响最大B.地震对乙圈层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其分布
C.丙圈层生物能感觉到上下颠簸D.地震主要发生在软流层所在的丁圈层中
22.强烈的地震可能会诱发火山爆发,火山爆发后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
A.呈负相关B.呈正相关C.成反比D.没有相关性
24.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C.太阳活动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读干洁空气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25.下列有关大气成分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A是氮气,是生物体内蛋白质重要组成部分
B.甲图中B是水汽,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C.地球自形成以来大气成分一直很稳定
D.其他气体比例太小,不会影响地球温度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位于( )
A.对流层B.平流层C.臭氧层D.高层大气
27.“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气温变化是( )
A.持续降低B.先降低,后升高C.持续增高D.先升高,后降低
28.下列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反射无线电短波B.大气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
C.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D.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下图为小明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块西瓜的形状放在盘子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小明绘制的示意图存在部分错误,这些错误有( )
①地核内部结构划分②两个分界面的标注
③岩石圈的范围④深度的数字标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30.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地壳厚度与地形存在相关性B.软流层的上界即为莫霍面
C.下地幔为熔融态,属于液态D.地核因压力极大形成固态金属球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1.阅读地理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8分)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地理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1)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______的公转轨道,曲线③为__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八大行星各行其道,其运动的共同特征是同向性、近圆性和______。
(2)若该模式图示意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那么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______代。
(3)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
(4)若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其为______状态,那么曲线②代表的界面在地下平均______km处。
3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__。
(2)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______含量最多,并大量的吸收______,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3)A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______,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①______;②______。
(4)C层中有______层,______强烈时,______信号会受影响。
(5)A→B→C大气密度变化趋势是______。
33.下图分别为地震波与地球圈层关系图及外部圈层模式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地震波与地球圈层关系图
(1)______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位于______层中(填字母)。a层在海洋中平均厚度______km,其最大厚度在我国的______。
(2)图中虚线表示什么波,在②处突然消失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据图写出圈层A、B、C的名称。(3分)
(4)请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说明地震预警的原理。(2分)
3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材料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8月1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在轨释放一颗立方星。2017年6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
(1)描述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2分)
(2)写出图中甲、乙两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取值范围。(4分)
(3)对比海南文昌和甘肃酒泉,分析酒泉航天发射中心的突出优势。(4分)
柘荣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答案
参考答案:
1.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描述初三夜,是上蛾眉月,傍晚出现在西方天空,月面朝西,②符合题意,B正确。①图为残月,③图上弦月,④图为下弦月,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月相变化口诀:上上西西,下下东东。意为: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解析】2.太阳连续爆发两次“闪焰”,图中“闪焰”是太阳外部大气层突然发亮的现象,是耀斑爆发,耀斑主要发生在色球层,而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黑子,日冕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太阳内部活动无法观测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2019—2020年是太阳活动极小期,因此上一次太阳活动低谷年段应该是11年前,即2008—2009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极昼与地球公转有关,与太阳活动无关,A错误;在太阳活动极小期太阳活动较弱,因此太阳黑子和耀斑也较少,B正确;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关系不大,C错误;太阳活动极小期,磁场受到干扰少,出现“磁暴”现象的几率会减小,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耀斑是太阳大气局部区域突然变亮的活动现象,是太阳电磁辐射的大规模爆发。它是太阳大气中最为激烈的爆发活动,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太阳大气中充满着磁场,磁场结构越复杂,越容易储存更多的磁能。当储存在磁场中的磁能过多时,会通过太阳爆发活动释放能量,太阳耀斑即是太阳爆发活动的一种形式。长期的观测发现,大多数耀斑都发生在黑子群的上空,且黑子群的结构和磁场极性越复杂,发生大耀斑的几率越高。
5.C6.D【解析】5.鱼龙是一种海生爬行动物,说明珠穆朗玛峰在地质史上为海洋,经历了沧海至山地的变化,A错误;鱼龙嘴长、牙齿锋利,身长10余米,属于大型爬行动物,所需的食物较多,地质时期应有过温暖湿润的时期,海域光照、热量条件较好,海域浮游植物数量众多,BD错误,C正确。故选C。
6.鱼龙繁盛时期为中生代。新生代时期联合古陆最终解体,现代海陆格局形成,A错误;安第斯山脉形成于新生代,B错误;前寒武纪是铁、镍的重要生成期,C错误;中生代开始出现鸟类,D正确。故选D。
【点睛】中生代主要特征:联合古陆开始解体,板块运动剧烈;进入“爬行动物的时代”,开始出现鸟类,后期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极度兴盛;是重要的成煤期。
7.D8.C【解析】7.天体系统由低往高的层次:地月系(其它行星系)-太阳系(其它恒星系)-银河(河外星系)-可观测宇宙。因此图中甲为可观测宇宙,乙为银河系,丙为太阳系,丁为地月系。月球所属最低级天体系统为地月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月球上没有大气,因此没有大风、暴雨等现象,AB错误;月球质量、体积小,引力小,因此重力小,D错误;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晚没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因此月球昼夜温差过大,易损坏设备,C正确。故选C。
【点睛】可观测宇宙是我们观测到的最大天体系统。可观测宇宙包括银河系和若干个与银河系相似的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及其它恒星系统,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及其它行星系统。
9.A10.D【解析】9.结合所学知识,c为金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据太阳较近,若把地球和行星c的位置互换,则地球上温度将大幅升高,不会冰天雪地,A正确、D错误;陆地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无关,B错误;大气主要与地球的体积和质量有关,与距日远近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A。
10.b为水星,质量体积较小,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①正确;水星具有固体表面,②错误;水星距太阳近,表面温度偏高,不利于生命生存,③正确;水星存在自转和公转,有昼夜更替现象,④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一直比较稳定,提供光和热;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①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为15℃;②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份的改造;③液态水——日地距离适中,公转、自转周期适中,温度适宜。
【解析】11.由材料可知,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故D选项正确。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错误;地震活动的动力是地球内能,B错误;煤、石油、天然气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C错误。故选D。
12.注意,本题要求选“不是”。地热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不是来自太阳辐射,B正确;火电站所用的煤来自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A错误:太阳能电池是直接利用的太阳能,C错误;由于水循环的存在,水的势能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低处的水吸收太阳辐射先蒸发再降落到地表,所以水电站的能量最终也是来自太阳辐射,D错误。故选B。
13.若只考虑自然因素,应该选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纬度低、以晴天为主的地区一般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位于云贵高原的昆明(冬半年在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下也在暖晴一侧)、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的兰州、位于北方平原地区的郑州,太阳辐射比较丰富,C正确;“天无三日晴”的贵阳、“蜀犬吠日”位于四川盆地的重庆、成都等地阴雨天气较多,会削弱太阳辐射,AB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能发电、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等。另一部分是太阳能转化的能源,如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14.D15.C【解析】14.读图可知,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的五个地质年代(图中数字代表距今时间。单位:亿年),①代表的是太古代;②代表的是元古代;③代表的是古生代;④代表的是中生代:⑤代表的是新生代。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所以在地球的演化史中恐龙绝迹于中生代末期,即④末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三叶虫是早古生代的动物,a形成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③,A错误:b地层位于a地层下面,形成地质年代可能早于③,B错误;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空前繁盛,c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④,C正确;大羽羊齿是古生代的陆生植物,d形成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③,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的演化进程:前寒武纪(冥古宙一无生命迹象、太古宙一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一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古生代联合古陆形成,动物由无脊椎到脊椎,再到鱼类大量繁衍和出现两栖动物,植物多蕨类:中生代联合古陆解体,动物主要是爬行动物,后期出现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植物多裸子植物繁茂;新生代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哺乳动物快速发展,被子植物繁茂。
16.C17.A【解析】16.“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的成功实施,地球自转停止,地球的公转以及轨道没有发生变化,日地距离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其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并没有改变,ABD错误;地球不自转,因为公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周期变为一年,地表温度在白昼期过高,黑夜期过低,昼夜温差变大,温度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C正确。故选C。
17.木星属于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可吸引部分可能撞上地球的小天体,保护地球不被撞击,被称为“地球的盾牌”,A正确;木星是地外行星,距离太阳较远,B错误;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但这与木星为“地球的盾牌”“的关系不大,八大行星公转方向都一致,C错误;公转轨道在小行星带之外,不能阻挡小行星撞击,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2.自身条件:①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②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前形成大气层;③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解析】18.f界面是莫霍面,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震波在向地表传播的过程中,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速度都是减慢的,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B。
19.图中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c是上地幔顶部,即上地幔中软流层以上部分,a+b+c表示岩石圈,A正确;d为软流层,e位于软流层以下,均不属于岩石圈,BCD错误。故选A。
20.读图可知,震源c位于f(莫霍界面)以下,d(软流层)以上,处于上地幔顶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圈)、地幔(圈)、地核(圈)。
21.C22.B【解析】21.地震发生时,地震对地壳的影响最大,甲为大气圈,A错误;地震主要发生在岩石圈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丁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D错误;丙是水圈,横波无法穿过液体,水圈中的生物只能感受到纵波,纵波使其上下颠簸,C正确;乙是生物圈,地震对乙圈层的影响除了分布,还有数量多少,B错误;故选C。
22.火山爆发后蔓延的火山灰已经在大气层中,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到水圈,地表生物表层,然后进入地表土层,即岩石圈,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水圈: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连续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3.B24.A【解析】23.从图中看,太阳黑子多的年份,乔木的年轮宽度大,可知两者呈正相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图中太阳黑子与乔木年轮宽度呈正相关,乔木年轮的宽度受气候影响,图示说明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A正确;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但此图不能反映该问题,B不符题意;太阳活动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但此图不能反映该问题,C不符题意;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但对乔木生长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活动高峰年往往激烈天气现象增加,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等。②影响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冲出电网、损害输油管道、干扰海底光缆通信、影响航空电子设备、干扰航天通信信号。③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25.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大气中干洁空气组成中,A占78%,为氮气,氮元素是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A正确;B占21%,为氧气,是生物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B错误;地球自形成以来大气成分一直在改变,并不稳定,C错误;其他气体比例较小,也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影响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选A。
【点睛】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干洁空气是大气的主体,平均约占低层大气体积的99.97%(水汽平均约占0.03%,杂质可忽略)。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78%)、氧(21%),此外,还有氩、二氧化碳、氢、氖、氪、氙、臭氧等。
【解析】26.结合所学知识,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地面至约12千米高度为对流层,12千米至50千米高度为平流层,50千米以上为高层大气。图文信息表明,“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因此此时位于高层大气,D正确,AB错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中,因此“嫦娥五号”初次进入大气层进行减速时不可能位于臭氧层,C错误。故选D。
27.结合所学知识,“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大致经过了大气的平流层和对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降低而升高,因此“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过程中气温的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8.结合所学知识,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C正确,排除D;平流层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B错误;能反射无线电短波是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不在平流层,A错误。故选C。
【点睛】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中间层(高层大气底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热层(中间层顶之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29.C30.A【解析】29.小明绘制的示意图将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的位置标注颠倒,②符合题意;岩石圈的范围应该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小明标注的岩石圈将软流层包括在内,③符合题意。地核内部结构划分和深度的数字标注均没有错误,①④与题意不符。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0.陆地地壳厚度与地形存在相关性,一般海拔越高,陆壳越厚,A正确;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为岩石圈,B错误;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C错误;地核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因压力极大形成固态金属球,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31.(1)土星 火星(2)古生(3)日冕 (太阳)黑子(4)熔融 33
32.(1)中纬度,理由对流层的高度在中纬度为10-12km。
(2)B层气温变化曲线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绘图略,画成直线不给分) 臭氧 紫外线
(3)地面 水汽多 空气对流运动(4)电离层 太阳活动 无线电(5)密度越来小
33.(1)软流层 b 5-10km 青藏高原
(2)横波。原因:横波之下为外核,其物质接近液态,但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3)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
(4)纵波传播速度快,破坏性小,横波传播速度慢,破坏性大;当地震发生时,先监测到纵波,地震预警网再将横波即将到达的预警信息发出,为用户紧急避险提供时间。
34.(1)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2)3600小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K2-18b所在的天体系统是,猛犸象生存的地质年代是,该次地震震源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K2-18b所在的天体系统是,猛犸象生存的地质年代是,该次地震震源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县柘荣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