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中]辽宁省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期中]辽宁省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动物组合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海葵和涡虫B.带鱼和章鱼
C.蚯蚓和蛔虫D.蜘蛛和螃蟹
【答案】D
【分析】生物分类的单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所含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亲缘关系远;分类单位越小,所含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详解】A.海葵属于腔肠动物,涡虫属于扁形动物,二者亲缘关系较远,A不符合题意。
B.带鱼属于鱼类,章鱼属于软体动物,二者亲缘关系较远,B不符合题意。
C.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蛔虫属于线形动物,二者亲缘关系较远,C不符合题意。
D.蜘蛛和螃蟹都属于节肢动物,二者亲缘关系最近,D符合题意。
故选D。
2.运动护膝可紧实地包裹着膝关节,增加膝关节的牢固性以避免受伤。护膝的作用类似下图关节结构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分析】关节包括关节面、关节腔、关节囊三部分。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在关节头和关节窝上有一层关节软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减少振荡。
【详解】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称骨连接,能活动的骨连接叫关节。关节由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构成,基本结构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面是组成关节的相邻两骨的接触面,一凸一凹,表面覆有一层关节软骨,有减少摩擦和缓冲撞压的作用。关节囊是附着在关节面周围及其附近骨面上的结缔组织囊,能把两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关节囊围成的密闭空腔叫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滑液能减少骨与骨之间摩擦。关节的各种结构使关节既具有牢固性,又具有灵活性。
运动护膝可紧实地包裹着膝关节,增加膝关节的牢固性以避免受伤。护膝的作用类似下图关节结构中的②关节囊。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各组动物中,具有体节的是( )
A.水螅、涡虫B.水螅、蛔虫
C.涡虫、蚯蚓D.金钱蛭、蚯蚓
【答案】D
【分析】(1)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有口无肛门。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详解】水螅属于腔肠动物,涡虫属于扁形动物,蛔虫属于线形动物,它们都没有有体节,金钱蛭、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都有体节,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如图所示为细菌的三种类型,图中甲、乙、丙分别是( )
A.球菌、杆菌、螺旋菌 B.球菌、螺旋菌、杆菌
C.螺旋菌、杆菌、球菌 D.杆菌、球菌、螺旋菌
【答案】D
【分析】图中:甲杆菌、乙球菌、丙螺旋菌。
【详解】细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外形呈球状的细菌为球菌,外形为杆状的细菌为杆菌,外形为螺旋状的细菌为螺旋菌。所以图中甲、乙、丙依次为:杆菌、球菌、螺旋菌,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5.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下列不是爬行动物主要特征的是( )
A.在水中产卵 B.用肺呼吸
C.体表有角质鳞片 D.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答案】A
【分析】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征:皮肤干燥厚实,体表覆盖角质鳞片,用肺呼吸,陆地上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
【详解】A.扬子鳄生殖发育方式是体内受精,陆地上产卵,受精过程和幼体发育都脱离了水,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所以在水中产卵不是爬行动物的特征,故A符合题意。
B.扬子鳄的肺比两栖动物发达,所以扬子鳄幼体和成体都用肺呼吸,故B不符合题意。
C.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鳞片,保护内部结构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适应陆地生活,故C不符合题意。
D.爬行动物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适应陆地生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 )
A.飞行、游泳B.跳跃、爬行
C.飞行、爬行D.跳跃、游泳
【答案】A
【分析】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大相径庭,动物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游泳等方式。
【详解】“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鹰,属于鸟类,其前肢变成翼,适于飞行;其中的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运动方式是游泳,BCD都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7.周末,小明和小张相约到海洋馆游玩。有一只鲸鱼迎面游来,小明说:“好大的鱼。”小张说:“鲸鱼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小张说鲸鱼是哺乳动物的主要原因是鲸鱼( )
A.生活在水中B.心脏有四腔
C.胎生、哺乳D.用肺呼吸
【答案】C
【分析】哺乳动物的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
【详解】A.鱼类、部分软体动物都能生活在水中,因此生活在水中不是把鲸归为哺乳动物的主要原因,A错误。
B.心脏四腔的动物有鸟类和哺乳类,因此心脏四腔不是把鲸归为哺乳动物的主要原因,B错误。
C.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因此胎生哺乳是把鲸归为哺乳动物的主要原因,C正确。
D.用肺呼吸的动物有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因此用肺呼吸不是把鲸归为哺乳动物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选C。
8.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是节肢动物。下列节肢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
A. B.
C. D.
【答案】B
【分析】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包括昆虫类、甲壳类、蛛形类、多足类等。昆虫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
【详解】A.蜘蛛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有四对足,属于蛛形类,A不符合题意。
B.瓢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有两对翅,属于昆虫,B符合题意。
C.蜈蚣的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有多对足,属于多足类,C不符合题意。
D.虾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有多对足,属于甲壳类,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华枝睾吸虫和蛔虫都具有的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是( )
A.身体背腹扁平 B.体表有角质层
C.生殖器官发达 D.感觉器官退化
【答案】C
【分析】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都有着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详解】A.华枝睾吸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蛔虫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属于线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与寄生生活无关,也不是二者共有的基本特征,故A不符合题意。
B.华枝睾吸虫的体表没有角质层,蛔虫的体表有角质层,能够抵抗小肠内消化液的侵蚀,与寄生生活相适应,故B不符合题意。
C.华枝睾吸虫和蛔虫都是进行寄生生活的,它们的生殖器官都很发达,繁殖能力强,从而增加感染宿主的机会,与寄生生活相适应,故C符合题意。
D.华枝睾吸虫和蛔虫的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都退化,感觉器官退化与寄生生活没有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人体完成一个动作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骨骼肌收缩 ②肌肉附着的骨受到牵拉 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
A.②①③B.②③①C.①②③D.③①②
【答案】D
【分析】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详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可见,人体完成一个动作的顺序正确的是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①骨骼肌收缩、②肌肉附着的骨受到牵拉,D正确。
故选D。
11.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春天,在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蘑菇,蘑菇是一种植物
B.夏天,易发生痢疾,这大多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杆菌的营养方式是寄生
C.秋天,掉在地上的水果长满了“毛毛”,这是酵母菌的菌落
D.冬天,食物不易变质,这是因为天气变冷,微生物全部死亡所致
【答案】B
【分析】细菌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等,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和叶绿体;真菌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没有叶绿体。
【详解】A.蘑菇由大量的菌丝过程,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因此蘑菇属于真菌,不是植物,A错误。
B.痢疾大多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杆菌属于细菌,寄生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吸取寄主体内的营养物质生活,痢疾杆菌的营养方式是寄生,B正确。
C.菌落由单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体,水果上的“毛毛”,是霉菌的菌落,C错误。
D.冬天,食物不易变质,这是因为天气变冷,微生物繁殖速度慢,而不是微生物全部死亡,D错误。
故选B。
12.在捕捉海蜇时,很容易被海蜇蜇伤,这是因为( )
A.海蜇的口能将人咬伤 B.海蜇的伞部有许多刺丝
C.海蜇发达的中胶层含有毒素 D.海蜇的触手上分布着很多刺细胞
【答案】D
【分析】海蜇是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有刺细胞。刺细胞分布于外胚层,特别是在口区、触手等部位,刺细胞内有一刺丝囊,内有毒液。
【详解】海蜇的触手上有大量刺细胞,刺细胞内含有毒液,其成分主要是类蛋白、多肽和多种有毒的酶类,此外还有强麻醉剂、致痛剂、组胺等。当人体接触海蜇触手时,刺细胞可刺入皮肤,引起皮炎,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不小心就会被海蜇蜇伤,主要是因为海蜇的触手上分布着很多刺细胞,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道题,每空0.5分,共18分
13.(3分)如图中是我们学过的五种动物,请回答有关问题:
(1)A是一种农业害虫,它的身体可为头、胸、腹三部分,其体表具有 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并能防止 。
(2)B生活在水中,它的呼吸器官是 ;C常在潮湿的地方活动,它除了用肺呼吸外还需要用 辅助呼吸。
(3)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动物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群,上述类群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填字母);属于恒温动物的有 (填字母)。
【答案】(1)外骨骼 体内水分散失
(2)鳃 皮肤
(3)A DE
【分析】图中A蝗虫,属于昆虫类,B鱼类,C青蛙,属于两栖类动物,D鸟类,E小白兔,属于哺乳动物,不同的动物类群有不同的特征。
【详解】(1)A是蝗虫主要以禾本科农作物为食,是一种农业害虫;属于昆虫,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一个,胸部一般有三对足,两对翅。它的体表具有外骨骼,坚韧的外骨骼既保护和支持了内部结构,又能有效的防止体内水分蒸发,这是节肢动物适应干旱陆地生活的重要原因。
(2)B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C青蛙常在潮湿的地方活动,它除了用肺呼吸外还需要用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
(3)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A蝗虫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D鸟类和E小白兔属于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A蝗虫、B鱼类、C青蛙属于变温动物。
14.(3分)学习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知识后,某生物小组通过观察、实验及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这些微生物的结构以及它们对人类有益的方面。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病毒,一般由 和 组成。它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2)图中B与C、D、E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B的细胞内没有 。
(3)生活中B、C等生物能使水果馒头等食物发霉,在这一过程中,细菌、真菌分解有机物,由此可见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 。为了防止食物腐败,人们常把食品放入冰箱储存,所利用的原理是 。
(4)制作馒头的时候离不开 (填图中字母),它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蓬松变大。
【答案】(1)蛋白质外壳 内部遗传物质
(2)成形细胞核
(3)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低温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4)D
【分析】观图可知:A是病毒;B是细菌;C是青霉;D是酵母菌;E是蘑菇,其中a孢子、b菌盖、c菌褶、d菌柄、e菌丝。
【详解】(1)A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只营寄生生活,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2)B是细菌,CDE是真菌,B与真菌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
(3)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可以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可见细菌、真菌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把食品放入冰箱储存,其原理是:低温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4)做面包时,要用到D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面包暄软多孔。
15.(2.5分)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中的①过程代表 (呼吸、光合)作用。
(2)干草堆放很久了会逐渐被分解,但如果被牛羊吃了便会很快被分解,可见动物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从图中分析,离开了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能、不能)进行。
(3)过去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民曾大规模猎杀狼,随后野兔、草原鼠数量短时间内会 ,与牛、羊争草,加速草场退化。事实说明动物在维持 中起到重要作用。
【答案】(1)呼吸
(2)促进 能
(3)增加 生态平衡
【分析】(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
(2)图中:①呼吸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分解作用。
【详解】(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图中的①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2)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干草堆放很久了,会逐渐被分解;但如果被牛羊吃了,便会很快被分解,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并不是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因为腐生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也能促进物质的循环。
(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过去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民曾经大规模猎杀狼,随后野兔、草原鼠数量短时间内会增加,与牛、羊争草,加速草场退化,这事实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
16.(3分)2023年10月1日,杭州亚运会举重男子67公斤级决赛,中国名将谌利军获得金牌,其中以抓举150公斤、总成绩330公斤的成绩打破两项亚运会纪录。人体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各种运动都以一定的结构为基础。人体运动系统由骨、 和肌肉组成。
(2)A,B表示不同的骨骼肌,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图甲所示的动作是在 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下,A和B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图甲中,A这块骨骼肌通过 (填写图甲中的结构名称)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
(3)运动中,关节灵活性非常重要,图乙中结构④和⑦表面覆盖着一层 (填写图乙中结构名称),能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保证了关节的灵活性。
(4)图丙中谌利军成功举起杠铃时,这时手臂上的肱二头肌处于 状态。
(5)体育课上,如果同学们运动不当,就很容易受伤,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呢?请写出你的合理建议(写出一点即可): 。
【答案】(1)关节
(2)神经 肌腱
(3)关节软骨
(4)收缩
(5)运动前充分热身(带护膝、护腕等)
【分析】图甲中,①肌腹,②肌腱,A骨骼肌(肱二头肌),B肱三头肌。图乙中,③关节囊,④关节头,⑤关节腔,⑥关节软骨,⑦关节窝。
【详解】(1)人体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
(2)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②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3)④关节头和⑦关节窝表面覆有一层光滑的⑥关节软骨;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使关节的运动更加灵活。
(4)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举重运动员成功举起杠铃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此时手臂上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都收缩,因此感觉比较累。
(5)运动导致损伤的原因很多,比如长时间超负荷的运动、运动之前没有热身、长期运动姿势不正确、运动量过大等。为减少损伤发生,可采取的科学运动方式有运动前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中做好保护措施、运动后做好拉伸放松等。
17.(3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甲乙两组叶片都滴加等量的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实验设计方案及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你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
(2)实验过程中使树叶保持湿润的原因是 。
(3)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的原因是 。
(4)你认为最优化的方案是 ,原因是 。
(5)方案三中,细菌将树叶中的 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参与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答案】(1)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细菌对植物遗体没有分解作用
(2)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3)为了保证除实验变量外,其它条件都相同
(4)三 变量只有一个
(5)有机物
【分析】(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2)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促进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
【详解】(1)根据题意,某生物兴趣小组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该实验的假设是细菌对植物遗体有(无)分解作用。
(2)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水分、有机物和温度,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保持树叶的湿润,是为了促进细菌的繁殖。
(3) 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除了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所以甲、乙两组使用相同的树叶,目的是保证两组除实验变量外的其他条件都相同。
(4) 该小组同学设计的以上三种方案中,方案一中树叶本身带有的细菌和空气中的细菌会影响实验结果;方案二中甲组灭菌,乙组不灭菌,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这样出现了两个变量,两个方案都不科学;则方案三更科学,最能说明问题。因为这个方案的实验变量唯一,这个唯一的实验变量是接种的细菌。
(5) 一些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遗物(枯枝落叶、动物粪便等)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促进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
18.(3.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天,百花盛开,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辛勤劳动。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一个蜂群中数目最多的是工蜂,可有三四万只之多,雄蜂的数量较少,蜂王只有一只。
材料二:某校实验小组探究四种动物的绕道取食,得到下表结果:
(1)蜜蜂白天采蜜,夜间回巢休息。从获得途径上看是 行为,从功能上看是 行为。
(2)蜜蜂是具有 行为的昆虫;当一只工蜂找到蜜源后,会跳起“8”字舞招来伙伴,这说明蜜蜂个体间能够进行 。
(3)材料二中动物的绕道取食,从获得途径上看是属于 行为。
(4)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错误的尝试次数就越 ,通过材料二的数据推测,这四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依次是 。
【答案】(1)先天性 节律
(2)社群/社会 信息交流
(3)学习
(4)少 乙→甲→丙→丁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详解】(1)蜜蜂白天采蜜,夜间回巢休息的行为生来就有,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从行为获得途径来看属于先天性行为。从功能上看属于生物的一种生活规律,属于节律行为。
(2)蜜蜂具有社会行为,有明确的分工,等级。当一只工蜂找到蜜源后,会跳起“8”字舞招来伙伴,这说明蜜蜂个体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3)材料二中动物的绕道取食不断的进行尝试与错误,最终成功吃到食物,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4)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错误的尝试次数就越少,由材料二中四种动物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可知,它们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依次是:乙甲丙丁。方案
甲组
乙组
实验现象
方案一
放在无菌条件下
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甲、乙两组叶片都腐烂
方案二
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甲组叶片不变,乙组叶片腐烂
方案三
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灭菌后接种细菌并放在无菌条件下
甲组叶片不变,乙组叶片腐烂
动物
甲
乙
丙
丁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69
155
37
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期中]湖南省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冲刺卷02(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能产生并利用孢子进行繁殖的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期中]湖南省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冲刺卷01(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关抗生素的说法,错误的是,“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下列关于蛔虫叙述,错误的是,鲨鱼、马、蚯蚓的呼吸分解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