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7 猫/郑振铎课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7 猫/郑振铎课文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堂导入,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词语解释,整体感知,主观臆断不可取,难过心酸,愤恨诅咒,悔恨惭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类拥有超过其他动物的智慧和物质手段,那我们应该如何与其他生命形式相处呢?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郑振铎的《猫》。
1.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重点)2.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通过品读探究,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素养)
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专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等。有《郑振铎文集》。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的结果。
若无其事: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叮嘱:再三嘱咐。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潜,偷偷,暗中。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安详:从容不迫;稳重。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1、文章围绕养猫这一中心,写了三个故事,记述了“我”及家人养猫的经历。请你勾画文中的语句,简要概括每个故事的大体内容。
文章讲述了“我”家里三次养猫的经历。作者运用生动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突出了三只小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以及最终的结局。
2、通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说一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开头段:内容上:开门见山,点出主题;交代事件的环境或背景;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相照应)。
3、作者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有什么作用?
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如果开篇是景物描写,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④如果开篇是连续发问,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⑤如果开篇是连续感叹,首段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⑥开头还有可能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第一只猫“很活泼”,“我”看着三妹逗猫玩的融融洽洽的生活情景,“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当猫无故病死后,“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并为之酸辛。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4、抓住关键要素,从猫的特点、人的感受和猫的结局等方面,给猫“起名字”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二只“更有趣,更活泼”的猫在周围邻居冷漠的观望中被那些“过路的人”捉走后,我“怅然”“愤恨”“诅骂”。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第三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开头,又开拓文意,总结全文。
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5、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作用:1. 表现第一只猫的死让“我们”难过,但不至于太伤心,也为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2. 表现第二只猫的丢失让“我们”非常伤心,较第一次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有总结上文的作用。3. “永不”显示作者态度的决绝,比前面的伤心程度更深,总结全文,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6、文中写三只猫的文段都有明显的起止标志,请用波浪线勾画关键语句,并说说它们在结构上的作用。
运用比喻,把小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猫讨人喜欢的样子。“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相照应,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和“我”对猫的无限喜爱之情。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7、【散文化抒情】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我”虽然不是作者本人,但其强烈的情感流露在朴实的语言中,为极具感染力。
运用比喻,把“我”当时对猫的态度比作“针”,强调“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运用拟人手法,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我”主观上认为凶手就是猫,表达对猫的愤怒之情。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运用比喻,把小猫比作“亲爱的同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深厚感情。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凭个人的好恶,带着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后悔莫及。作者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是借此阐发了人生哲理,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反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8、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却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结尾段: 内容上: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深化、升华主旨,抒发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等。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9、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结尾有什么作用?
由第三只猫想到了张妈这一底层人物,张妈的地位与第三只猫一样,被人责骂也不能辩解,在偏见中苟活。
妻:“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10、作者想表达的,仅仅是对一只猫吗?有没有一个人的处境和命运和猫相似?
背景补充: 《猫》是郑振铎作品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 《家庭的故事》在其总体上是悲剧性的故事。作者在《自序》里写道:“许许多多的悲剧,还不都是那些旧家庭酝酿出来的吗?”作者认为,在封建宗法统治的旧式家庭里,总会有一些人成为比他们权势更大、地位更高的人的牺牲品,成为被侮辱、被践踏的对象。 《猫》这篇作品,不仅唤起人们对动物的怜悯之心,而且引起人们对社会生活,特别是对旧式家庭中人的悲剧故事的联想。
11、这篇文章仅仅是写猫吗?
感悟一: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感悟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方面我们要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良好环境,使弱者得到帮助,得到幸福;另一方面作为弱者要不甘落后,不逃避,积极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2、学完这篇文章你有怎样怎样的感悟?
本文作者妙笔生花,抓住细节,对三只猫各自的特征进行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这样的细节描写,生动有趣,第一只猫淘气、顽皮的情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对前两只猫十分喜爱,对第三只猫不喜欢;但是最终“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却远超过了前两只。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想要彰显的部分更加突出、醒目。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猫示范课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鸟死了一只”,情境还原,怀疑合理证据不确凿,猫会吃鸟,课堂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 春/朱自清课文ppt课件,共23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17 猫/郑振铎教学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学习目标,走进作者,背景链接,字音字形,词语解释,整体感知,划分层次,从隔壁要来的,很活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