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专题05:说明文句段作用(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展开考点1.标题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屋檐之上的数学密码
①走进古都西安,历史的烙印随处可见。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当之无愧的文物宝库,其建筑外观也彰显着独特的中国风——和许多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一样,它的屋顶被设计成经典的凹曲屋面。为什么凹曲屋面会成为流传千年的建筑经典造型?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科学奥秘?
②凹曲屋面,即屋脊高耸,屋檐低下且向外延伸、微微翘起,使屋面呈现向下弯曲的凹弧面的屋顶设计形式。
③与西方建筑中笔直的直线坡屋顶、向上隆起的穹顶不同,中国古代建筑的凹曲屋面具有柔和的曲线美,赋予建筑物一种舒展飘逸的形象。
④关于凹曲屋面的成因,一直众说纷纭——帐篷理论认为,古代建筑起源于帐篷,后人在建造房屋时,仍仿照帐篷顶的凹曲形式构建屋面;杉树理论认为,古人崇尚自然之美,凹曲屋面是对杉树外形的模仿;功能说认为,凹曲屋面可将雨水远泄,向上弯折的屋檐可以满足采光需求……
⑤先秦时期的科技著作《考工记》中记载:“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意思就是,凹曲屋面的这种造型,可以让屋顶排水达到既快又远的效果。由此可知,把建筑屋面设计成凹曲的形状,是古人在不断实践中得出的最优设计。
⑥那么,为什么凹曲屋面可以让水快速排出呢?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做过一个实验——当轨道的坡度不同时,总是在最速降线上的小球先到达终点,两点之间有且仅有一条最速降线。
⑦在伽利略的研究中,他并没有得出最速降线的准确形状,误认为这条曲线是一条圆弧。到了17世纪末,瑞士数学家伯努利解决了这一问题——理论上的最速降线是一条摆线。摆线也叫旋轮线,是指在平面上,一个动圆(发生圆)沿着一条固定的直线(基线)做纯滚动时,此动圆上一点的轨迹。
⑧在最速降线问题的研究中,伯努利忽视了阻力、摩擦力等外界干扰因素,即摆线是最速降线问题理论上的解。然而,在现实中,当雨水滴落在屋顶并向下滑动时,这些外界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屋顶制作材料不同,摩擦力便会有所不同。
⑨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研究方法的优化,学者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在考虑雨水黏滞阻力的情况下,得出了最符合屋顶排水实际条件的最速降线。将其与一些中国古建筑的凹曲屋面的曲线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大致重合。
⑩中国古建筑中的凹曲屋面,集功能与审美于一体,其蕴含的数学密码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我们应该传承与发扬,让其在当代建筑中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1.如果将选文题目改为“屋檐造型之说”,有没有原题目好?为什么?
2.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⑨段加点词“大致”能否去掉?为什么?
4.第⑩段说“中国古建筑中的凹曲屋面,集功能与审美于一体”,请结合选文说说凹曲屋面的功能和审美。
【答案】1.没有。原题目用“密码”增添神秘色彩,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并交代了选文的说明内容:屋檐设计成凹曲屋面蕴含的数学知识,改后的题目只提及了屋檐造型,没有以上表达效果。 2.引用,说明凹曲屋面的这种造型,可以让屋顶排水达到既快又远的效果,进而说明把建筑屋面设计成凹曲的形状,是古人在不断实践中得出的最优设计,更有说服力。 3.“大致”是“大体”“差不多”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在文中指学者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的最符合屋顶排水实际条件的最速降线,与一些中国古建筑的凹曲屋面的曲线大体重合,但还存在细微差别;如果去掉则变为完全重合,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大致”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功能:凹曲屋面可将雨水远泄,向上弯折的屋檐可以满足采光需求;
审美:具有柔和的曲线美,赋予建筑物一种舒展飘逸的形象。
【解析】1.本题考查题目赏析。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是中国传统风格建筑的屋顶为什么被设计成凹曲屋面。
结合第①段中“为什么凹曲屋面会成为流传千年的建筑经典造型?这其中蕴藏着什么科学奥秘”、第⑩段“中国古建筑中的凹曲屋面,集功能与审美于一体,其蕴含的数学密码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可知,“屋檐之上的数学密码”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屋檐设计成凹曲屋面蕴含着科学奥秘,就像数学知识中的“密码”学一样。“密码”一般用在比较重要的地方,不掌握密码的人无法开启门锁,因此这个题目还富有神秘色彩,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果改为“屋檐造型之说”,则只提及了屋檐造型,太笼统,也太平淡,不如“屋檐之上的数学密码”生动形象,因此不如原题好。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第⑤段画线句,“先秦时期的科技著作《考工记》中记载:‘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这是引用一古代科技著作中记载,因此是引用的说明方法。“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意思是:凹曲屋面的这种造型,可以让屋顶排水达到既快又远的效果。结合本段中“由此可知,把建筑屋面设计成凹曲的形状,是古人在不断实践中得出的最优设计”可知,凹曲屋面的这种造型是古人在不断实践中得出的最优设计,能让屋顶排水既快又远,使文章说明更有说服力。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第⑨段中,“学者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在考虑雨水黏滞阻力的情况下,得出了最符合屋顶排水实际条件的最速降线。将其与一些中国古建筑的凹曲屋面的曲线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大致重合”,句中的“大致”起修饰限制作用,指“就主要方面说”“大体上”等。在句中指学者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了最符合屋顶排水实际条件的最速降线,与一些中国古建筑的凹曲屋面的曲线进行了对比,二者“大体”重合,并非完全重合,可见二者还存在一些较小差别。如果去掉“大致”,则变为完全重合,这是与事实不符的。“大致”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第⑩段说“中国古建筑中的凹曲屋面,集功能与审美于一体”,概括了凹曲屋面的功能和审美两方面特别。
结合第④段“功能说认为,凹曲屋面可将雨水远泄,向上弯折的屋檐可以满足采光需求”可知,功能指的是:凹曲屋面可将雨水远泄,向上弯折的屋檐可以满足采光需求;
结合第③段“与西方建筑中笔直的直线坡屋顶、向上隆起的穹顶不同,中国古代建筑的凹曲屋面具有柔和的曲线美,赋予建筑物一种舒展飘逸的形象”,可知“审美”指的是:具有柔和的曲线美,赋予建筑物一种舒展飘逸的形象。
考点2.段落作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蚂蚁竟然是“种子传播员”
叶峥嵘
①利用蚂蚁传播种子的植物有一个专有名词叫蚁播植物,它们通过与蚂蚁合作,顺利实现了物种的繁衍。那么,这些蚁播植物如何将蚂蚁“发展”为心甘情愿的“种子传播员”呢?
②许多植物针对蚂蚁专门产生出了极富特色的种子,它们通常数量较多,个体较小,且会在脐部附近形成一至两坨(或片)肉质的油脂体,油脂体富含营养,甚至含有蚁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是蚂蚁喜欢吃的食物,以此吸引蚂蚁来传播种子。植物该如何告诉蚂蚁们“上门取货”?蚂蚁的嗅觉非常灵敏,植物就把重点转向了化学信号,且专门针对蚂蚁“投其所好”。大多数蚂蚁有两个喜好,一是糖类,二是蛋白和脂类,前者可用于补充成年工蚁日常活动消耗的能量,后者是蚁后生产和幼虫发育所需的营养,且在自然界中主要来源为昆虫,故蚂蚁对于昆虫血淋巴(体液)的气味异常敏感。基于此,植物让油脂体变成了一个富含小分子蛋白和脂类的营养包,非常适于蚂蚁幼虫吸收和利用,且散发着诱人的昆虫血淋巴气味,让蚂蚁难以抗拒,一闻到就急不可待地蜂拥而来。
③为了方便蚂蚁“带货”,蚁播种子的油脂体造型独特,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延伸出种子外更加细长的把手型,方便蚂蚁抓握,如鸢尾属部分种类延伸出来的假种皮,百蕊草属则是利用宿存的花被片作为把手。另一类是油脂体表面凹凸不平型,蚂蚁的上颚有锯齿,刚好能很好地卡住这些凹凸的表面,顺利实现搬运。这种类型占蚁摇种子的大部分,如紫堇属以及淫羊藿属的种子等。
④为了防止蚂蚁啃咬油脂体时会咬伤种子,蚁播种子的种皮通常较厚,且油脂体与种子的结合并非牢不可破,只要蚂蚁啃咬到一定位置,油脂体就会从种子上脱落下来。
⑤既然油脂体已被啃光,那蚂蚁又怎样将种子搬出蚁巢,完成播种呢?对此,植物也有考虑,它们在种子上形成了一些精巧的构造。紫堇属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的种子大小形态各异,小型种子大多比较光滑,如石生黄堇;而稍大的种子,比如紫堇的种子上就有凹点;异果黄堇或阜平黄堇的种子上,有凸起的尖齿或凹点,它们都能增加摩擦,方便搬运。细辛属和马蹄香属的种子腹面中央,则具有一条长而宽的沟槽,油脂体就长在里面,待蚂蚁把油脂体吃掉后,叼着凹槽边缘的裙边就能轻松将其丢出蚁巢了。
⑥在蚂蚁的丢弃物中,除了种子,还有其他的垃圾,如蚂蚁的排泄物、动物尸体,以及建筑废料——挖掘出来的土粒。种子待在这样一个肥力充足的地方,一旦等到适合萌发的季节,便会冲破种皮,顶开土壤,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生长。
⑦全世界蚁播植物约有2800多种,大部分为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小灌木,多出现于贫瘠的区域,通过与蚂蚁合作,它们就顺利实现了物种的繁衍。
(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
6.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7.结合语境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植物该如何告诉蚂蚁们“上门取货”?
8.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5.蚁播植物吸引蚂蚁为其传播种子的方式或力法(蚂蚁为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或方法)。 6.介绍什么是蚁播植物,引起下文蚁播植物吸引蚂蚁为其传播种子的具体介绍(或者引出蚁播植物吸引蚂蚁为其传播种子的说明内容),同时问句能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7.“上门取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在这里是指植物吸引蚂蚁来取食种子的意思,既形象又幽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8.分类别、举例子,具体全面地(清晰地)介绍了蚁播种子的油脂体造型分类情况。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了蚁播植物如何通过吸引蚂蚁并利用其搬运能力来实现种子的传播和繁衍。具体来说,蚁播植物会产生富含营养的油脂体来吸引蚂蚁,同时设计独特的种子构造以方便蚂蚁搬运,并在蚂蚁搬运后将种子丢弃在肥力充足的环境中,从而完成种子的传播和繁衍。
结合第①段“蚁播植物如何将蚂蚁‘发展’为心甘情愿的‘种子传播员’呢”可概括为:蚁播植物吸引蚂蚁为其传播种子的方式或力法;或:蚂蚁为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或方法。
6.本题考查理解段落的作用。
第①段先介绍“利用蚂蚁传播种子的植物”,然后引出说明对象。
“利用蚂蚁传播种子的植物有一个专有名词叫蚁播植物”介绍了什么是蚁播植物;“它们通过与蚂蚁合作,顺利实现了物种的繁衍”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蚁播植物及其与蚂蚁的合作机制;通过设问句“这些蚁播植物如何将蚂蚁‘发展’为心甘情愿的‘种子传播员’呢?”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想要继续阅读以了解答案。
7.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
第②段中加点词语“上门取货”在语境中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上门取货”这个词语原本用于商业交易中,表示顾客主动到商店或摊位购买商品的行为。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将其用于描述植物吸引蚂蚁来取食油脂体的过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不仅赋予了植物以主动性和智慧,仿佛它们能够主动邀请蚂蚁前来“取货”,而且使得原本枯燥的生物学过程变得幽默风趣,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同时,“上门取货”也暗示了蚂蚁对于植物油脂体的强烈兴趣和主动索取的行为,进一步强调了植物与蚂蚁之间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
8.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
第③段画线句子,“一类是”“另一类是”,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通过明确地将蚁播种子的油脂体造型分为“延伸出种子外更加细长的把手型”和“油脂体表面凹凸不平型”两类,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蚁播种子的不同形态特点。这种分类有助于条理清晰地说明复杂的事物,提高说明的条理性。
“如鸢尾属部分种类延伸出来的假种皮,百蕊草属则是利用宿存的花被片作为把手”“如紫堇属以及淫羊藿属的种子等”举了具体的例子,因此是举例子说明方法。通过具体列举鸢尾属部分种类延伸出来的假种皮、百蕊草属利用宿存的花被片作为把手,以及紫堇属和淫羊藿属的种子等实例,进一步阐释了上述两种油脂体造型的具体表现形式。这种举例说明的方法,使说明更加具体、真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也使读者对蚁播种子的形态特点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考点3.段落能否删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飞机失事为什么一定要找到黑匣子
①黑匣子是电子飞行记录仪的俗称,可以记录、存储飞机飞行数据及语音信息,但黑匣子并非黑色,而是醒目的明黄或橘红色,这是为了让人们更容易在搜寻时发现。
②人们为了确保黑匣子的安全,专门为它设计了具有防撞击挤压、耐高温、抗腐蚀、防水等多个保护层构成的坚固外壳,且将其安装在空难事故中保存相对完整的飞机尾翼翼根。
③现代商用飞机上一般安装两个黑匣子,分别是“驾驶舱语音记录器”和“飞行数据记录器”:“驾驶舱语音记录器”用来记录驾驶舱和座舱的飞行员、飞行员之间及座舱内乘客的讲话录音及各种可听到的声响,可以保留停止记录前120分钟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飞行数据记录器”则记录飞行参数,如水平速度、垂直速度、加速情况以及磁角等飞行数据,记录的时间范围至少是断电前最后25小时。
④黑匣子不仅记录了飞机的状态,还记录了飞行员的操作动作,不管飞机自身原因还是人为操作不当,都可以从黑匣子的数据中找出端倪。而且黑匣子的数据可以具体到某一时刻、某一系统、某一变量,精确到某一数值和某一突变的数据,并可以反复重演,能够客观地还原飞机整个飞行过程,供事故调查分析。当失事飞机的黑匣子被找到之后,就开始了数据解码工作。黑匣子数据解码最快只需要十几分钟,而且在黑匣子记录数据足够充分的情况下,将其数据与正常参数、故障模型进行对比,结合地勤人员经验,就可以找到飞机失事的症结。
⑤但对黑匣子数据进行解码并找出原因,不等于可以很快公布事故调查报告。因为失事原因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国际上一般需要几个月才会得出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调查报告。
⑥怎么才能找到黑匣子?坠落在陆地上的飞机,黑匣子主要靠人工寻找。因此,保护事故现场状态非常重要,拿走橘红色的盒状物体是绝对禁止的,挪动飞机碎片也不行,因为碎片的方位、朝向也能提供飞机坠地的线索。对失事坠入海中的飞机,一般来说,需要先找到飞机残骸,然后定位飞机入海撞击点,以缩小搜索范围。此时黑匣子也没闲着,在它入水的刹那,黑匣子外部的水下定位信标被激活(信标上有水敏开关),自动激发发出37.5kHz的脉冲信号,且即使在6000米的水下,信号也能被传递出去。
⑦而且,一旦信标开始工作,它就会每秒发射一次信号并持续30天。一些专家指出,30天后,根据黑匣子电池电力的不同,还能发出15天或更长时间的信号。如果在黑匣子电池耗尽前依然没有锁定强信号,搜寻者就要用侧扫声呐系统探测海底、分析回波,绘制海底图形,然后请专家根据这些图形,查找海底出现的反常或不常有形态。
⑧2009年6月1日,法航447航班在大西洋失事,搜寻人员使用的就是上述方法。在近两年、4次漫长搜索后,才找到黑匣子。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航班失联后,它的黑匣子至今也没找到。在马航事故之后,黑匣子技术相关公司将信标灯的运行时间提升到90天,推动我们离真相更近一步。
(《意林》梁衍军摘自微信公众号“壹读”)
9.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黑匣子是记录、存储飞机飞行数据及语音信息,具有防撞击挤压、耐高温、抗腐蚀、防水等多种性能,安装在飞机尾翼的仪器。
B.黑匣子的数据记录非常精确,所以如果失事飞机的黑匣子能找到,就能很快地分析出飞机失事的原因。
C.飞机失事后,一般都是通过锁定黑匣子的信标脉冲信号找到它的。
D.第⑥段中加点的“一般来说”的意思是“是通常情况下的做法,还有另外的做法,”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文章第⑧自然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11.正在上小学的妹妹正在看一则电视新闻:一架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播音737-800客机在广西境内一山林区域坠毁,有关人员正在现场搜寻飞机黑匣子……妹妹问:“为什么要找黑匣子呀?”请你根据上文内容,给妹妹解释解释。
【答案】9.BC 10.①不多余。②这一段用法航和马航失事失事两个事例,说明在黑匣子电池耗尽还没有被找到的情况下,搜寻者可以通过侧扫声呐系统探测海底等一系列方法找到它,但搜寻黑匣子并不是100%都能成功的事实。③补充说明黑匣子公司在马航事件之后,将信标灯的运行时间提升到90天这一事实。④运用举例说明和补充说明,使全文更具有可读性和说服力。 11.①黑匣子是可以记录、存储飞机飞行数据及语音信息的仪器。②它具有防撞击挤压、耐高温、抗腐蚀、防水等多种性能,安装在飞机尾翼翼根,在空难事故中这里保存相对完整。③黑匣子能记录飞机失事前120分钟飞机驾驶舱内各种声音,以及其断电前25小时飞机的飞行参数,飞行员的操作动作等;④如果找到黑匣子,就能客观还原飞机整个飞行过程,供事故调查分析了。
【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B.根据第⑤段“但对黑匣子数据进行解码并找出原因,不等于可以很快公布事故调查报告。因为失事原因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国际上一般需要几个月才会得出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调查报告”可知,即使找到失事飞机的黑匣子,也不能很快分析出飞机失事的原因。本项“就能很快地分析出飞机失事的原因”有误;
C.根据第⑥段“坠落在陆地上的飞机,黑匣子主要靠人工寻找”可知,并不是飞机失事后一般都通过锁定黑匣子的信标脉冲信号找到它。本项“飞机失事后,一般都是通过锁定黑匣子的信标脉冲信号找到它的”有误;
故选BC。
10.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第⑧段中“2009年6月1日,法航447航班在大西洋失事,搜寻人员使用的就是上述方法。在近两年、4次漫长搜索后,才找到黑匣子”,列举了法航失事的事例,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在黑匣子电池耗尽还未被找到时,搜寻者可以通过文中所述的侧扫声呐系统探测海底等一系列方法来寻找,但过程可能漫长且艰难。接着“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航班失联后,它的黑匣子至今也没找到”,列举了马航的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搜寻黑匣子并非100%都能成功。最后,“在马航事故之后,黑匣子技术相关公司将信标灯的运行时间提升到90天”,补充说明了这一重要事实。
综上,第⑧段运用了举例说明和补充说明的方式,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到黑匣子搜寻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全面,更具有可读性和说服力。所以这一自然段不多余。
1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①段“黑匣子是电子飞行记录仪的俗称,可以记录、存储飞机飞行数据及语音信息”可知,黑匣子是可以记录、存储飞机飞行数据及语音信息的仪器。
根据第②段“人们为了确保黑匣子的安全,专门为它设计了具有防撞击挤压、耐高温、抗腐蚀、防水等多个保护层构成的坚固外壳,且将其安装在空难事故中保存相对完整的飞机尾翼翼根”可知,它具有防撞击挤压、耐高温、抗腐蚀、防水等多种性能,安装在飞机尾翼翼根,在空难事故中这里保存相对完整。
根据第③段“‘驾驶舱语音记录器’用来记录驾驶舱和座舱的飞行员、飞行员之间及座舱内乘客的讲话录音及各种可听到的声响,可以保留停止记录前120分钟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飞行数据记录器’则记录飞行参数,如水平速度、垂直速度、加速情况以及磁角等飞行数据,记录的时间范围至少是断电前最后25小时”可知,黑匣子能记录飞机失事前 120 分钟飞机驾驶舱内各种声音,以及其断电前25小时飞机的飞行参数,飞行员的操作动作等。
根据第④段“黑匣子不仅记录了飞机的状态,还记录了飞行员的操作动作,不管飞机自身原因还是人为操作不当,都可以从黑匣子的数据中找出端倪。而且黑匣子的数据可以具体到某一时刻、某一系统、某一变量,精确到某一数值和某一突变的数据,并可以反复重演,能够客观地还原飞机整个飞行过程,供事故调查分析”可知,如果找到黑匣子,就能客观还原飞机整个飞行过程,供事故调查分析了。所以,有关人员要努力寻找飞机黑匣子。
一、(2023·内蒙古包头·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在岩石上的“史记”
①我们伫立于宏大的岩画石壁前,遥望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图像,就如同站在万里长城、敦煌莫高窟、秦兵马俑面前一样。它那博大宏伟的气势,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我们的心弦震颤不已;它那含蓄律动的线条,古朴稚拙的形象,简括凝练的造型,令人惊叹震撼。
②徜徉于此,便不难体会国内外专家们为岩画的丰富内容而惊叹——狩猎图、战争图、人面图、舞蹈图、祭祀图,日月星辰、穹庐毡帐、虎豹狼鹿、驼马牛羊。看,一群猛虎,怒目圆睁,张着大口,像是在嘶吼,它们的身体由长短和粗细不一的曲线组成,看似简单的线条却极其写实,突出强化了老虎的鲜明特征,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
③阴山岩画主要集中于巴彦淖尔市磴曰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境内阴山山脉的沟壑石壁之上,分布在东西约220公里、南北约60~120公里的范围内,海拔高度大约为1800~2100米。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出现于公元五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阴山岩画:“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④阴山岩画题材包括动物、人物、飞禽图案及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以及符号、标记等。它们是刻在巨石上的图腾,它们是勾勒先民生活的随笔,它们是时间磨刻出的天象般的画语,它们是岁月积淀成的奇妙史诗。作为一种早于文字的原始视觉语言,岩画用直观的图画形象和抽象符号表达着人类思想意识,是远古人类生活的浓缩和历史的积淀,被誉为史前社会人际交流的“前文字”和留在岩石上的“史记”。
⑤阴山岩画所处的河套地区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高度融合区域。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这里成为多民族从发展至繁盛的摇篮。岩画中关于狩猎、耕作、放牧、祭祀等内容,就是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融合发展的见证。
⑥阴山岩画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镌刻悠久神秘、文化底蕴深厚、艺术精湛而闻名世界,在世界岩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让我们走近这远古文明的千里画廊,感受无字天书阴山岩画的无穷魅力。
(摘选自丁宁《阴山岩画:跨越千年的文明画廊》,有删改)
1.结合文意,简述题目的含义。
2.请简要说明第③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只答一种即可)
3.请你观察文中的插图,想象并描绘岩画反映的生活情状。
【答案】1.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的人类活动,以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呈现古代文明。 2.列数字,用数字说明阴山岩画的分布范围。引用,用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记录,解释什么是阴山岩画(或说明阴山岩画所在位置、材质以及图案) 3.作答示例:画面是一幅狩猎图,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景。可以想象:巍巍阴山之下,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上,矫健的猎人骑在马背上,策马扬鞭,追赶前面的猎物,只见他凝神屏气,拉弓骑射,可以想到他收获了猎物的喜悦,兴尽而归的英姿。
【解析】1.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从文章内容看,文章主要介绍的是阴山岩画,结合文章第④段“阴山岩画题材包括动物、人物、飞禽图案及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以及符号、标记等。它们是刻在巨石上的图腾,它们是勾勒先民生活的随笔,它们是时间磨刻出的天象般的画语,它们是岁月积淀成的奇妙史诗。作为一种早于文字的原始视觉语言,岩画用直观的图画形象和抽象符号表达着人类思想意识,是远古人类生活的浓缩和历史的积淀”这一内容可知,文章的标题既交代了说明的对象——阴山岩画,又用“留在岩石上的‘史记’”表明阴山岩画用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记载了先民的历史,向世人呈现了远古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据此可理解作答。
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文章第③段运用“220公里”“60~120”“1800~2100米”这些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阴山岩画的分布、规模和高度等。同时用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记录,运用了引用说明的方法,既对阴山岩画作了解释说明,又说明了阴山岩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此理解,选择一种说明方法作答即可。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读图想象能力。
从插图看,画面主体是一个人骑马射箭的造型,可推知这是阴山岩画的“狩猎图”。据此可想象描绘古代先民们骑马狩猎的场景。如:在广袤的阴山角下,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场上,一个猎人策马扬鞭,追赶前面的一只野兔。只见他屏气凝神,拉弓搭箭,一只野兔被射中心脏。猎人收起猎物,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而后策马扬鞭寻找下一个猎物。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二、(2023·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巧夺天工的扬派盆景
江华
①扬派盆景始于唐代,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融“诗、书、画、技”于一体,以飘逸、清秀、古雅、写意而著称,堪称中国盆景艺术的代表。它以小见大,以景抒怀,将大自然的美景浓缩于方寸之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诗人杜甫赞誉扬州盆景:“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扬派盆景历经几代艺人的锤炼,不仅造型精巧、意境深邃,富于装饰性;而且端庄大气、清丽古雅,是技艺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②扬派盆景的植物选材是造景的灵魂,在扬派盆景中,常见的植物有松、柏、榆、杨四种。松有黑松、罗汉松等,柏有桧柏、刺柏等,榆有榔榆、白榆等,杨指的是黄杨。黄杨是扬派盆景中的常用树种之一,明代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就记载了一则关于黄杨盆景枯干复活的逸闻。传统的扬派盆景以幼树为主,谓之“自幼栽培”,但成型缓慢。现代的扬派盆景大多采用自然树桩,以缩短成型年限,挑选树本时,首观其根,次看其本,首选主根短、分根健硕、须根茂密的树本。选本则要根据创作立意审视形态,一定要选理想之材,否则容易前功尽弃。之后审视其枝条,特别是分枝和分布要有韵律。分枝是“云片”(指盆景主体造型)出片的基础,虽可“因枝而宜”,但分布不理想,也将有碍“云片”的层次与姿态。
③扬派盆景的剪扎技艺需要深厚功力,如无多年的刻苦研习,很难掌握其精髓要领。“剪”,指剪去不需要的部分;“扎”,指用棕榈树叶撕成的棕丝,将留下部分进行绑扎,形成理想的形态。在剪扎过程中,扬派盆景强调依据中国画“枝无寸直”的画理,组合运用不同的绑扎方式,使不同部位的寸长之枝能有三弯,将枝叶剪扎成“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的形态,以形成鲜明的层次感,营造出工笔细描之美。
④扬派盆景的个性在于“云片”,“云片”的布局在于立意,立意的显现在于树本。缘于此,在创作扬派盆景时,主要是剪扎出形态各异的“云片”。那么,如何制作“云片”呢?首先,应在剪扎树木的基础上制作圆形顶片,即根据“枝”的原有形态不同,组合使用不同的绑扎方式,形成主枝或小枝,然后将枝叶剪平。其次,从上至下剪扎成中下“云片”,即将中下层的侧枝剪扎成掌状形态,并剪去余枝,然后剪扎成型。可以说,扬派盆景的美感在于“云片”,“云片”的美感在于挺拔。要实现挺拔,其关键在于功底,而这功底指的就是娴熟掌握各类剪扎技巧。
⑤扬派盆景的造型并无固定程式,因“本”制宜,特别是残桩,经盆景艺人改造,定能变废为宝。扬派盆景最经典的造型是游龙弯式,一般采用“S”曲线矮化树本高度,同时通过上下、左右不同走向变化展现曲线美,使其有凤翔之姿,龙舞之韵。
⑥2008年,扬派盆景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的万花园内,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扬派盆景博物馆,成为扬州盆景的重要展示窗口。
(摘编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4.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好一盆扬派盆景的关键步骤有哪些?
5.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联系文章相关内容,说说右图扬派盆景的特点。
【答案】4.做好植物选材、研习剪扎技艺、做好“云片”布局、做好盆景“造型”。 5. ①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扬派盆景的具体说明;②点名文章的写作对象:扬派盆景;③点明扬派盆景的特点;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6.①植物本身为树本, 形态枝条分布有韵律;②“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层次鲜明;③“云片”修剪为掌状,扎枝,极具美感;④游龙弯式造型,有凤翔之姿,龙舞之韵。
【解析】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
根据文章第②段“扬派盆景的植物选材是造景的灵魂”“选本则要根据创作立意审视形态,一定要选理想之材,否则容易前功尽弃”可概括为:做好植物选材;
根据第③段“扬派盆景的剪扎技艺需要深厚功力,如无多年的刻苦研习,很难掌握其精髓要领”可概括为:研习剪扎技艺;
根据第②段“之后审视其枝条,特别是分枝和分布要有韵律……但分布不理想,也将有碍‘云片’层次与姿态”,第④段“那么,如何制作‘云片’呢?首先……并剪去余枝,然后剪扎成型”可概括为:做好“云片”布局;
根据第⑤段“扬派盆景的造型并无固定程式,因‘本’制宜……使其有凤翔之姿,龙舞之韵”可概括为:做好盆景“造型”。
5.本题考查说明文句段作用。
综合阅读全文可知,本文主要介绍了扬派盆景的选材、剪扎技艺、“云片”的布局以及造型等内容,根据第①段“扬派盆景始于唐代,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融‘诗、书、画、技’于一体,以飘逸、清秀、古雅、写意而著称,堪称中国盆景艺术的代表”可知,本段点明了说明对象——扬派盆景,并引出下文对扬派盆景的具体说明;根据第①段“扬派盆景历经几代艺人的锤炼,不仅造型精巧、意境深邃,富于装饰性;而且端庄大气、清丽古雅,是技艺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可知,本段总领全文,点明扬派盆景的特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让读者惊叹于扬派盆景的精湛技艺。
6.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根据图片可知,图片是一处盆景,盆中植物是一棵树的形态,树的枝干成层次分明的分布,每一层枝干上有茂密的枝叶,像一朵一朵的云朵,整体造型极具美感。由此再结合文章第②段“现代的扬派盆景大多采用自然树桩,以缩短成型年限”“审视其枝条,特别是分枝和分布要有韵律”可概括其特点为:植物本身为树本, 形态枝条分布有韵律;
根据文章第③段“使不同部位的寸长之枝能有三弯,将枝叶剪扎成“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的形态,以形成鲜明的层次感,营造出工笔细描之美”可概括扬派盆景的特点为:“枝枝平行而列,叶叶俱平而仰”层次鲜明;
根据第④段“将中下层的侧枝剪扎成掌状形态,并剪去余枝,然后剪扎成型”“可以说,扬派盆景的美感在于‘云片’,‘云片’的美感在于挺拔”可概括扬派盆景的特点为:“云片”修剪为掌状,扎枝,极具美感;
根据第⑤段“扬派盆景最经典的造型是游龙弯式……使其有凤翔之姿,龙舞之韵”可概括扬派盆景的特点为:游龙弯式造型,有凤翔之姿,龙舞之韵。
一、(2024·黑龙江哈尔滨·三模)阅读《招幌揽客妙思聪》,回答小题。
招幌揽客妙思聪
①酒旗,又称酒幌、幌子、望子等,是旧时用竹竿高挑软布悬挂在酒店门前招揽客人的一种招牌形式。与酒旗相对应,传统商铺门前上方通常还悬挂有木制、石制或铜制的招牌、匾额,用来标示商铺的名称、记号或经营范围、种类,同样用作吸引客人、招揽生意。招牌和幌子由此成为商场、店铺最早的一种宣传广告。
②鉴于旧时很多民众都目不识丁,早期的招幌大都为商品实物或实物模型,以便据此可一目了然知晓店铺所售的是什么东西。例如,一张煎饼叠成半张大小,下端系一条红布用以作幌,表示该店为煎饼铺;看到门前悬挂着一篮棉花或一束麻线,人们就知道这是棉麻铺;门前悬挂的药壶意蕴“悬壶济世”,定是药铺无疑。当铺门前的招幌是一串倒扣的空碗模型,表示人一旦穷得连饭碗都空了,就只能靠跑当铺典当家什过日子了。
③用罗圈幌做招幌,幌子的颜色和悬挂数量大有讲究,清真饭铺门前挂的是蓝色幌,相较之下挂红色幌则为汉民饭铺:挂一个幌子表示饭铺菜品单一,如只卖馄饨、面条或水饺;挂两个幌子,表示除经营主食外,还有菜肴可点;挂四个幌子,则表示南北大菜、冷菜热菜都能烹饪。饭店挂上四个幌,那可就不简单了,室内装修有讲究,餐桌用具也有了档次,一般可以容纳一二十张桌子,可办红白喜事。不仅能包办酒席,而且可以做到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挂四个罗圈幌的饭铺如果做不出客人点的菜品,客人就可以摘幌子,让四个幌子只剩下三个。北方人把“三”念作“仨”,“三幌”自然被念成与“撒谎”近音的“仨幌”,剩三个幌子就表示店家撒谎,不讲诚信。因此,旧时各个饭铺都非常忌讳挂三个幌子。
④至于酒幌,它的升挂与降收,还是让客人知晓店家有酒或无酒、营业或打烊的一个重要暗号。清晨,买卖开张,酒店备酒充足,酒幌升起,高挂揽客;到了傍晚,酒已售罄,店家便降下酒幌,关门歇业。有学问的店家还会在酒幌上巧施文胆、匠心,用夸张的文字吸引客人的眼球。《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写武松上景阳冈前,“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三碗不过冈”由此成为烈性好酒的代名词,山东省阳谷县如今就建有三碗不过冈酒厂,专打“三碗不过冈”白酒品牌。
⑤中国传统招幌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常采用约定俗成的大众文化符号拉近商业与民众的距离,引导人们消费,带动市场竞争,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中国科普网,文章有改动)
1.文章题目中的“招幌”指的是什么?
2.旧时各个饭铺为什么都非常忌讳挂三个幌子?
3.分别指出下面两句话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例如,煎饼叠成半张大小,下端系条红布用以作幌,表示该店为煎饼铺。( )
(2)室内装修有讲究,餐桌用具也有了档次,一般可以容纳一二十张桌子,可办红白喜事。( )
4.中国传统招幌在百姓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案】1.(商场、店铺中用来宣传的)招牌和幌子。 2.北方人把“三”念作“仨”,“三幌”自然被念成与“撒谎”近音的“仨幌”,剩三个幌子就表示店家撒谎,不讲诚信。 3. 举例子 列数字 4.常采用约定俗成的大众文化符号拉近商业与民众的距离,引导人们消费,带动市场竞争,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1.本题考查文中词语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①段“与酒旗相对应,传统商铺门前上方通常还悬挂有木制、石制或铜制的招牌、匾额,用来标示商铺的名称、记号或经营范围、种类,同样用作吸引客人、招揽生意。招牌和幌子由此成为商场、店铺最早的一种宣传广告”可知,“招幌”指的是商场、店铺中用来宣传的招牌和幌子,它们是用来标示商铺名称、记号或经营范围、种类的工具,同时也是吸引客人、招揽生意的手段,是商场、店铺最早的一种宣传广告形式。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分析。
根据第③段“挂四个罗圈幌的饭铺如果做不出客人点的菜品,客人就可以摘幌子,让四个幌子只剩下三个。北方人把“三”念作“仨”,“三幌”自然被念成与“撒谎”近音的“仨幌”,剩三个幌子就表示店家撒谎,不讲诚信。因此,旧时各个饭铺都非常忌讳挂三个幌子”可知,如果饭铺挂了四个幌子却做不出客人点的菜品,客人有权摘下一个幌子,使幌子数量变成三个,而北方方言中“三”发音与“撒谎”相近,三个幌子被解读为“仨幌”,与“撒谎”谐音,被认为代表了店家的不诚信。
3.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根据第②段“例如,煎饼叠成半张大小,下端系条红布用以作幌,表示该店为煎饼铺”可知,此处通过提供煎饼铺使用特定幌子的例子,来具体说明早期招幌的实物展示功能,这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根据第③段“一般可以容纳一二十张桌子,可办红白喜事”可知,这里通过列出具体的数字(一二十张桌子),来说明挂四个幌子的饭铺的规模和档次,这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分析。
根据第⑤段“中国传统招幌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常采用约定俗成的大众文化符号拉近商业与民众的距离,引导人们消费,带动市场竞争,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中国传统招幌在百姓生活中具有多重重要意义:它们运用大众熟悉的符号,缩短了商业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便于民众识别和接近,从而激发消费需求;通过刺激消费,招幌促进了市场的竞争,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招幌作为商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容,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成为了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2024·四川广安·三模)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源自鲫鱼的“水中蝴蝶”
①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多姿、体态各异的金鱼锦鳞闪烁,似翩翩起舞的“水中蝴蝶”,让人不胜爱怜。关于金鱼的记载最早始于晋朝,之后各朝都出现了大量与金鱼相关的文献、绘画、陶瓷、诗词等。历史上,人类驯养金鱼主要是为了供人观赏。在反复繁殖驯化过程中,红色和金色的金鱼成为最受国人喜爱的种类。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大约16世纪初,金鱼传到日本,17世纪进入欧洲,后进入美国,然后传遍全球。
②金鱼是由鲫鱼演化而来的,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陈桢早在1954年就指出:任何一种金鱼都可以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且杂交的后代有正常繁衍能力;草金鱼与鲫鱼的差别很小,胚胎和幼稚时期的单尾草金鱼和鲫鱼在形体上完全相同。后根据胚胎发育、染色体组型等方面的研究,证明金鱼确由野生鲫鱼突变而来。
③金鱼起源于中国,其家化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大致分为野生时期、池养时期、盆养时期和有意识选种时期4个阶段。野外环境下,鲫鱼的基因偶然会发生突变,形成了不同于母本的体色,这便是现代金鱼最早的形式。随着佛教的传入,半家养的放生池是金鱼人工育种的萌芽。宋时,盆养金鱼的出现代表了金鱼人工育种的开端,拉近了人和金鱼之间的距离,让金鱼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工饲养金鱼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许多家喻户晓的品种都是在这时被培育出来的。1949年后,金鱼的培育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④如今,金鱼的体态已经同母本鲫鱼有了明显的区别:有的胖嘟嘟,有的飘逸,有的鼓着鳃,有的顶着“皇冠”。
(摘自《百科知识》2023年12期)
5.关于标题的解说有误的是( )
A.直接点出说明对象——金鱼。
B.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金鱼”比作“水中蝴蝶”。
C.生动形象写出了金鱼的体态美。
D.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关于金鱼的记载最早始于晋朝,之后各朝都出现了大量与金鱼相关的文献、绘画、陶瓷、诗词等。
B.金鱼是由鲫鱼演化而来的,经科学研究证明金鱼由野生鲫鱼突变而来。
C.金鱼传入中国后,其家化大致分为野生时期、池养时期、盆养时期和有意识选种时期4个阶段。
D.如今,金鱼的体态已经同母本鲫鱼有了明显的区别,形态各异。
7.选文第③段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B.逻辑顺序C.空间顺序D.时空顺序
【答案】5.A 6.C 7.A
【分析】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结合第①段“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多姿、体态各异的金鱼锦鳞闪烁,似翩翩起舞的‘水中蝴蝶’,让人不胜爱怜”可知,标题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金鱼”比作“水中蝴蝶”。“金鱼”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中没有直接点明。“水中蝴蝶”写出了金鱼体态优美,摇曳多姿。同时,标题新颖,吸引读者阅读。
故选A。
6.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C.“金鱼传入中国后”与原文不符,第③段原文是“金鱼起源于中国,其家化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大致分为野生时期、池养时期、盆养时期和有意识选种时期4个阶段”。故选C。
7.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第③段首句“金鱼起源于中国,其家化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大致分为野生时期、池养时期、盆养时期和有意识选种时期4个阶段”介绍了金鱼的起源,家化经历的时间阶段,其后“野外环境下,鲫鱼的基因偶然会发生突变,形成了不同于母本的体色,这便是现代金鱼最早的形式。随着佛教的传入……宋时……人工饲养金鱼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1949年后,金鱼的培育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按照时间的先后,具体介绍4个阶段的饲养。故选A。
三、(2024·辽宁铁岭·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大草原上树很少
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每到盛夏,草原都会成为大家出行游玩的优选地。大草原广袤无垠,草长得茂盛,树却很少。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为何大草原上树这么少?是因为野草的竞争排斥还是大自然的环境压力限制?
②首先,降水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水源之一。树木需要充足的水分来维持其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然而,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相比之下,草类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较低,能适应较少的降水量。而且,干旱气候下的草原常常出现干季和湿季的交替,无法给树木提供长期稳定的水分供应。这样的降水条件适合草类植物生长,但不适合树木生长。
③其次,高纬度和高海拔造成了温度差异,温度越低,越不利于树木生长。草原通常出现在纬度、海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区树木越少、草类植物越多。从低纬度地区一路向高纬度地区行进,也可以看到类似情景,大量树木在消退,大片的草原开始出现。世界上一些著名高原上几乎都有草原,比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南美洲的巴西高原等,基本上都是草地为主。从山区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来看,随着海拔高度增加,依次出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当海拔达到一定高度,温度下降,针叶林慢慢消退,最终会变成草原带或苔原带,再向上就是苔藓主导的雪原。
④植物生于土壤、长于土壤。土壤在影响树木和草类植物分布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草原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很薄,通常只有20厘米左右,没有明显的淋溶层,即使是在茂密的灌木丛下,土层的厚度也不超过50厘米,且下面往往有钙积层。大量树木包括不少灌木的根系无法穿过钙积层,吸收不到底层的土壤营养,就不可能长期存活下去。树木生长需要一定厚度的土层,帮助根系吸收土壤中丰富的水分和养分,在土层浅的地方,树木不易扎根,且遇到大风天气容易被吹倒。草本植物的根系多数分布在地下50厘米深度以内,受钙积层影响较小,得以在草原上繁茂生长。
⑤此外,生物因素本身也是造成草原上树少的重要原因。古往今来,众多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向我们描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具有强大的种子繁殖能力,具有重要的耐寒、耐旱、耐高温、耐盐碱、耐火烧、耐啃食等特性,并以土壤种子库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使得物种得以长期保存和繁衍,最终形成了一个适应复杂气候的草本群体。草类植物通过占据水分和养分资源的优势,形成了对树木的竞争压力。在这种竞争环境下,树木往往难以生长,易被草类植物所取代。
⑥总而言之,草原上树木稀少是降水、温度、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无论繁密的森林,还是开阔的草原,都是大自然给予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美丽地球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努力去守护。
(作者:马红媛,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8.选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9.结合语境,分析第④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草原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很薄,通常只有20厘米左右。
10.选文②③④⑤段能否调换顺序, 为什么?
11.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有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结合选文第⑤解释诗句的科学原理。
【答案】8.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9.通常是一般、平常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文中是说草原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平常情况只有20厘米左右,而不是所有的都20厘米左右厚,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0.不能。②段说明草原年降雨量低,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③段说明草原纬度、海拔较高的地方,温度低不利于树木生长;④段说明草原上土壤厚度很薄,树木不易扎根,无法生长;⑤段说明生物因素本身也是造成草原上树少的重要原因。四个段落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并且与⑥段的首句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11.野草具有强大的种子繁殖能力,具有重要的耐寒、耐旱、耐高温、耐盐碱、耐火烧、耐啃食等特性,并以土壤种子库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使得物种得以长期保存和繁衍。
【解析】8.本题考查说明文标题的作用。说明文题目能点明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说明内容、如问句则是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为什么大草原上树很少”首先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其次,问句的形式,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9.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特点的把握能力,往往考查一些限制性词语,如“可能”“大概”“主要”“大多”等词语,这些词语一般不能删除,如果删除就会改变句意,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了。本句中的“通常”意思是一般、平常,起限制作用,句意是“草原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平常情况只有20厘米左右”,如果删去,则表示“草原上的土壤厚度只有20厘米左右”,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
10.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答题时首先要回答不能调换,其次要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通读这四段可知,②段“首先,降水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水源之一”“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说明草原年降雨量低,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③段“其次,高纬度和高海拔造成了温度差异,温度越低,越不利于树木生长”说明草原纬度、海拔较高的地方,温度低不利于树木生长;④段“草原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很薄,通常只有20厘米左右,没有明显的淋溶层,即使是在茂密的灌木丛下,土层的厚度也不超过50厘米,且下面往往有钙积层。大量树木包括不少灌木的根系无法穿过钙积层,吸收不到底层的土壤营养,就不可能长期存活下去”说明草原上土壤厚度很薄,树木不易扎根,无法生长;⑤段“此外,生物因素本身也是造成草原上树少的重要原因”说明生物因素本身也是造成草原上树少的重要原因。可见,四个段落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并且与⑥段的首句“总而言之,草原上树木稀少是降水、温度、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11.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结合第⑤段“野草具有强大的种子繁殖能力,具有重要的耐寒、耐旱、耐高温、耐盐碱、耐火烧、耐啃食等特性,并以土壤种子库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使得物种得以长期保存和繁衍”可知,野草具有强大的种子繁殖能力,具有重要的耐寒、耐旱、耐高温、耐盐碱、耐火烧、耐啃食等特性,并以土壤种子库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使得物种得以长期保存和繁衍。
四、(2024·辽宁·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披着彩虹的树
①目前全世界已知的700多种桉树中,只有剥桉的原产地是在北半球,其余品种的原产地都在南半球。不过,剥桉真正引起人类注意的并不是它的孤独,而是它拥有其他桉树所没有的彩色树皮。这些彩色树皮让剥桉远远望去就好像是披了“彩虹”一样,因此剥桉有了“彩虹桉树”的美称。那么,剥桉如此美丽的彩色树皮究竟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②其实,剥桉身上每一种颜色的树皮都是在不同的时间脱落下来的,每一种颜色所代表的年龄段都不同。最初的时候,剥桉拥有一层深棕色的树皮,只是这层树皮非常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剥落,剥桉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③剥桉树皮的剥落先从那些较“老”的树皮开始,“老”树皮会逐渐变成条状,从而将隐藏在里面的新鲜而湿润的绿色树皮露出来。新树皮的颜色在与空气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变暗。最开始的时候,颜色会由鲜艳的绿色变成较暗的蓝色或紫色,然后再逐渐变成红色、橙色和栗色等不同颜色。当新树皮完成整个生长周期后,就会变成深棕色,然后又出现新一轮的剥落现象。树皮剥落的现象伴随剥桉一生。由于每棵剥桉的树皮脱落位置和顺序都会有些差异,因此,你永远都不可能找到两棵树皮颜色完全一样的剥桉树。其实,这种剥落现象对于剥桉而言并不是坏事,它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其他植物的种子落在剥桉的树皮上生长。
④在适宜的环境下,剥桉的生长速度十分快。总的来说,剥桉适合在高温、多雨,同时又没有明显干旱季的环境里生长。特别是在湿润的热带雨林地区生长的剥桉,生长速度更为迅猛。通常情况下,剥桉可以长到35米,在环境适宜的地方甚至能长到75米。据说,有个地方种植的剥桉,仅用了18个月就长到了10米。
⑤剥桉的树干特别挺拔,约占整棵树木高度的一半还多。在河流冲击地生长的剥桉,会长出三四米的支柱根,这些支柱根会让整棵剥桉的外形充满了艺术气息,给摄影家们提供了良好的拍摄素材。
⑥剥桉的木材呈红棕色,纹理较粗,强度适中,是生产细木工板等板材的原料。不过,世界各国栽种剥桉主要是为了获得木浆(木浆是造纸最常用的原料)。除此之外,剥桉还是非常理想的薪炭材,树龄在15年以上的剥桉木材可以用来生产优质的木炭。
⑦近年来,随着剥桉名声大增,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引种,其中也包括中国。真希望这种“彩虹桉树”可以早一点儿栽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这样一来,喜欢彩虹的人就可以随时欣赏到它的美丽了。
(选自《自然密码》,有修改)
1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3.结合语境,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最开始的时候,颜色会由鲜艳的绿色变成较暗的蓝色或紫色,然后再逐渐变成红色、橙色和栗色等不同颜色。
14.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引种剥桉,其中也包括中国。你认为辽宁适合大规模野外引种吗?根据选文简要说明。
【答案】12.介绍了剥桉的原产地,以及“彩虹桉树”美称的由来,引出下文对剥桉彩色树皮形成过程的说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3.“逐渐”是“渐渐”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剥桉树皮颜色变化的过程是缓慢的,不是一下子完成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4.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在适宜的环境下剥桉的生长速度十分快。 15.不适合。因为文中说到剥桉适合生长的环境要高温、多雨,同时没有明显的干旱季。辽宁不具备以上条件,所以不适合大规模野外引种剥桉。
【解析】1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①段中“目前全世界已知的700多种桉树中,只有剥桉的原产地是在北半球,其余品种的原产地都在南半球。不过,剥桉真正引起人类注意的并不是它的孤独,而是它拥有其他桉树所没有的彩色树皮。这些彩色树皮让剥桉远远望去就好像是披了‘彩虹’一样,因此剥桉有了‘彩虹桉树’的美称。那么,剥桉如此美丽的彩色树皮究竟是怎么长出来的呢?”的内容可知,首先,这一段介绍了剥桉树的独特之处——其彩色树皮,这是文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因此起到了引出主题的作用。接着,它提供了剥桉树原产地的信息,即大部分桉树原产于南半球,而剥桉原产于北半球,这增加了文章的背景信息,使读者对剥桉树有更全面的了解。通过描述剥桉树因其彩色树皮而被称为“彩虹桉树”,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更愿意继续阅读下去,了解这种神奇树木的更多信息。最后,这一段以疑问的形式“那么,剥桉如此美丽的彩色树皮究竟是怎么长出来的呢?”作为结尾,为下文解释剥桉树彩色树皮的形成过程做了铺垫。综上所述,选文第①段通过引出主题、介绍背景、引起兴趣和铺垫下文等多种方式,为整篇文章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逐渐”一词表示颜色变化是一个缓慢、持续的过程,而不是突然的转变。结合“最开始的时候,颜色会由鲜艳的绿色变成较暗的蓝色或紫色,然后再逐渐变成红色、橙色和栗色等不同颜色”的内容可知,“逐渐”既符合自然现象中颜色渐变的一般规律,也增加了描述的准确性,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树皮颜色从绿色到蓝色、紫色,再到红色、橙色和栗色等多种颜色的渐变过程。因此,“逐渐”一词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准确性,也增加了阅读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14.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做假设、引资料等。说明方法的应用是为了让文章更加具体、准确,让读者更好的理解。
第④段画线句“据说,有个地方种植的剥桉,仅用了18个月就长到了10米”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
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字“18个月”和“10米”,准确地说明了剥桉树在适宜环境下的生长速度之快。
举例子:通过具体的地方和实例来展示剥桉树的生长速度,使得说明更加具体、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这两种说明方法共同作用,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剥桉树生长速度之快的特点,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运用。
结合④段中“在适宜的环境下,剥桉的生长速度十分快。总的来说,剥桉适合在高温、多雨,同时又没有明显干旱季的环境里生长。特别是在湿润的热带雨林地区生长的剥桉,生长速度更为迅猛。通常情况下,剥桉可以长到35米,在环境适宜的地方甚至能长到75米”可知,根据选文提供的信息辽宁不适合大规模野外引种剥桉。因为文中明确指出,剥桉适合在高温、多雨,同时又没有明显干旱季的环境里生长。而辽宁的气候条件与这一要求并不吻合。辽宁的气候类型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但冬季则寒冷干燥,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尤其是冬季的低温并不适宜剥桉的生长。因此,基于剥桉的生长习性和辽宁的气候条件,辽宁不适合大规模野外引种剥桉。据此作答即可。
第2部分 专题03:说明顺序及思路(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2部分 专题03:说明顺序及思路(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2部分专题03说明顺序及思路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第2部分专题03说明顺序及思路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2部分 专题02:说明方法及作用(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2部分 专题02:说明方法及作用(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2部分专题02说明方法及作用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第2部分专题02说明方法及作用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2部分 专题0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2部分 专题0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2部分专题0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第2部分专题0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