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展开1.(8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
(2) ,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3)微君之躬, ?(《诗经•式微》)
(4) ,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5)愁由心生,因情消。孟浩然苦闷徘徊,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 , ”,隐喻自己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却告诉人们真挚的友情可以突破空间阻隔,消除孤独苦闷。
2.(9分)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甲】
ㅤㅤ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
【乙】
ㅤㅤ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dūn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派。吟读古诗,如同面对良师益友,让我们可以聆听教诲,受到刻骨铭心的启发。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散 碎
dūn 厚
(2)将下面的句子改成反问句。
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
(3)以上文段选自《经典常谈》,它所讲经典中,《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 ”,《离骚》《九章》属于“ ”,《墨子》《吕氏春秋》属于“ ”。
(4)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对下列古籍的阐述,挑选一本古籍进行深入阅读,并说明选择的原因。
《尚书》《诗经》《战国策》《汉书》
3.(8分)综合性学习。
ㅤㅤ某中学正在开展“古诗苑漫步”的主题班会活动。下面是某同学在主题班会上的发言摘录,请按要求作答。
ㅤㅤ【甲】吟读古诗,如同徜徉在花海,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_____。儿时,人们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新婚时,人们吟: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赞扬英雄时,人们吟: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乙】思亲时,人们吟: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等……吟读古诗,需要用心品悟,【丙】你如果不能全神贯注,诗味就会理解不透。
(1)请仿照【甲】处画线语句,在横线上仿写句子。
(2)回答问题。
①【乙】处画线句子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丙】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可修改为:
(3)根据你的积累请分别写出下列古诗句中蕴含的语文知识。
①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蕴含的成语:
②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蕴含的敬辞:
二、现代文阅读。(42分)
4.(17分)
夏日芒花
廖辉军
①夏日炎炎,骄阳似火。万物耷拉着脑袋、匍匐着身子,唯有芒花日夜兼程、次第开放,像极了不辞辛劳的乡间农人。
②在我的家乡鄂南大地,漫山遍野自然生长着一种随处可见的植物——它俗名芒草,又叫芭茅,被称为“大山上的芦苇”。
③盛夏来临,从芒草丛中伸出一支支笔直向上的青穗,绿叶粉花,显露出粉嫩的娇态与朴素的可爱俏皮,让人联想到脸颊透红、不施粉黛的农家姑娘。
④山风拂过,片片花絮摇摇欲坠,一如娇艳欲滴的乡野女子,衣袂飘飘间不经意招摇出别样风情。晚霞里,点点花絮映射出耀眼的光芒,温柔的夕阳反衬出芒花火一样的热烈,瞬间生发出一种即将燃烧的壮美。如果一定要评选出夏日最美的花,我想一定是芒花吧。
⑤有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芒花绚烂,芒草顽强。你瞧!路旁溪边、田头地尾、山林荒野,它的身影无处不在,无畏严寒酷暑,任凭风吹雨打,依然根深蒂固、随遇而安、自然生长,与泥土合二为一。
⑥在乡间农人眼中,芒草的全身都是宝,日常生活离不开它。春分,它是牛儿喜欢的食料,吃一把绿油油的芒叶,总能多犁出一亩地来。夏至,将支支芒穗集成一把,便是再合适不过的芒帚——剩下的芒穗,母亲就编织成小马和手枪供我们玩耍。霜降,结实的芒秆是造纸的上乘原料,无形中成了乡亲们农闲时节增收的“聚宝盆”;大小寒,芒根不仅甘甜可口还能入药,干枯的芒草也被当作过冬取暖的柴火,即便进了灶膛烧成草灰,也是来年不可或缺的好肥料。
⑦一年四季,各有千秋,但最难忘的还是夏日芒花。天刚蒙蒙亮,母亲便催我们起床,提起水壶,拿着镰刀,头戴草帽,穿上长衫,全家老小割芒去。当太阳徐徐升起时,一捆捆芒穗已被扛回家,褪去芒衣后,很快在母亲灵巧的双手里变魔术般变成一把把崭新的芒帚,浑身上下散发着金黄色的耀眼光芒。母亲总是告诫我们:“做事莫要偷懒,宁可多花些气力。记住,这芒帚虽不值钱,但也来之不易!”
⑧记得有一次,我因为皮肤过敏长满风疙瘩,奇痒难耐。母亲从阁楼找来一把烟熏晾干的陈年芒帚,在我身上不停地扫来扫去……神奇的是,没过多久,全身恼人的风疙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一刻,我蓦地对平时熟视无睹的芒花产生了一丝莫名的情愫。
⑨“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从青绿到粉红再到雪白,芒花用鲜明的四季诠释了生命轮回,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
⑩眼下,家乡的芒草正繁茂,据说还成为新时代生态修复最优良的“护土精灵”。而那如粉如雪、摇曳纷飞的夏日芒花,则继续点燃我心中的最美乡愁。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7月30日)
(1)下列对上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年四季,各有千秋,但最难忘的还是夏日芒花”这句话照应文题。
B.“像极了不辞辛劳的乡间农人”“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这些句子都在暗示本文的写作意图。
C.作者说“那一刻,我蓦地对平时熟视无睹的芒花产生了一丝莫名的情愫”,这情愫应该是惭愧、懊悔。
D.对于远离故土的“我”,芒花在“我”心中就是故乡最深的印记。
(2)阅读选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3)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4)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片片花絮摇摇欲坠,一如娇艳欲滴的乡野女子,衣袂飘飘间不经意招摇出别样风情。
(5)说说本文寄寓了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
5.(11分)材料一:
人们对“吃撑了”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又该长肉了”。摄入过多食物,多余的能量会转化成脂肪在体内沉积,久而久之肯定会造成肥胖。吃太饱带来的问题远不止体重的变化。肥胖已被太多的研究证实是引发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胆囊炎)的重要危险因素。经常吃饭过饱的人自控力会变得越来越差,人体对食欲的调控机制也会慢慢失灵,从而陷入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恶性循环。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话告诉我们,吃得过饱的直接危害是胃肠道。人的消化系统需要定时休养,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如果上顿的食物还未消化,下顿的食物又填充进来,就会令消化系统负荷过重。现代人常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消化起来更加困难。人体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寿命很短,如果胃总是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很难得到修复,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胃部炎症,容易引发胃糜烂、胃溃疡、胰腺炎、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增加胃癌、肠癌的患病风险。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说过“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英国伦敦大学健康与老龄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实验研究发现,小鼠的食量减少40%,其寿命可延长20%~30%。与此同时,在狗和与人类享有60%共同基因的果蝇等动物身上,科学家们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主导该研究的皮蓬博士表示:“按照该比例推算,人类少吃40%,可延长20年的寿命。”
吃得少能延缓衰老。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血管衰老的研究,发现在食物摄入量较低时,人体可产生一种被称为β﹣羟丁酸的分子,是由肝脏产生的酮基分子,可以减缓血管系统的细胞老化。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胃部产生的胃饥饿激素能刺激脑细胞分裂和扩增,防止脑细胞老化。这意味着该激素或可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物。
德国研究人员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少食会使人体胰岛素水平下降、炎症减少,进而促进大脑细胞生长,改善记忆。
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实验结果大都指向一个结论:适度饥饿不仅可以延缓衰老,而且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神经元退变等疾病相当有效。
(选自顾奎琴《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有删改)
材料三:
民间有“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现代科学也证明吃七分饱就能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并且长期坚持七分饱,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怎样做到“七分饱”呢?
按时吃饭。想要控制饭量,一定要保证按时吃饭,一般两餐间隔4~6小时。如果饿得眼冒金星才吃饭,很容易就吃超量了。
细细咀嚼。一口饭最好咀嚼20次以上,老年人则应咀嚼30到50次,给饮食中枢足够的兴奋时间,既可以帮助食物消化,又可以保护胃部黏膜。
先素后荤。有肉有菜的情况下,先吃蔬菜,主食尽量多选一些粗粮杂豆,在胃部会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些食物的热量低但是饱腹感却很强,你吃下去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那么饿了,但是又不会增加太多热量。
吃点粗粮。粗粮,能让人放慢进食速度,有利于感受饱腹感,让人能够少吃一口。
(选自吴铭《七分饱究竟是什么感觉》,有删改)
(1)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吃得过饱,多余的能量会转化成脂肪在体内沉积,这样肯定会造成肥胖。
B.适度饥饿不仅可以延缓衰老,而且对预防多种疾病相当有效。
C.现代科学证明,民间“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D.如果经常吃得过饱,身体的消化系统就不能定时休养,不能正常工作。
(2)材料二第2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加点的“一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想要控制饭量,一定要保证按时吃饭,一般两餐间隔4~6小时。
(4)小明的妈妈在吃饭时总要他吃快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说说你准备怎样劝说她。
6.(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ㅤㅤ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ㅤㅤ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ㅤㅤ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ㅤㅤ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ㅤ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ㅤㅤ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①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②,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
ㅤㅤ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卷四》)
【注释】①其人:指路上遇到的游人。②罅(xià):缝隙,裂缝。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心乐之
②日光下澈
③循山脚
④直造其巅
(2)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
(3)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B.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C.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D.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4)甲乙两文都叙述了作者探山访水的经历和感受。甲文中柳宗元起初“心乐之”,最后却说“不可久居”;乙文中沈复“未得遍游”,最后却说“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请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分别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三、写作。(30分)
7.(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ㅤㅤ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我们都是那过河的人,在随着河水向前奔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也会错过许多。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因为错过,所以懂得美丽;因为错过,所以懂得放弃;因为错过,所以懂得珍惜……
ㅤㅤ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就这样错过”为题,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具体的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25分)
1.(8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2)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3)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诗经•式微》)
(4)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5)愁由心生,因情消。孟浩然苦闷徘徊,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 欲济无舟楫 , 端居耻圣明 ”,隐喻自己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却告诉人们真挚的友情可以突破空间阻隔,消除孤独苦闷。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君子好逑(注意“逑”的书写)
(2)一日不见
(3)胡为乎泥中
(4)阡陌交通(注意“陌”的书写)
(5)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9分)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甲】
ㅤㅤ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
【乙】
ㅤㅤ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dūn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派。吟读古诗,如同面对良师益友,让我们可以聆听教诲,受到刻骨铭心的启发。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散 sǎn 碎
dūn 敦 厚
(2)将下面的句子改成反问句。
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
(3)以上文段选自《经典常谈》,它所讲经典中,《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 经 ”,《离骚》《九章》属于“ 集 ”,《墨子》《吕氏春秋》属于“ 子 ”。
(4)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对下列古籍的阐述,挑选一本古籍进行深入阅读,并说明选择的原因。
《尚书》《诗经》《战国策》《汉书》
【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根据字词积累,“散碎”中的“散”读作“sǎn”,“dūn厚”写作“敦厚”。
(2)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解答时,在“他的”前面加上“难道”,在“也是”前面加上“不”,在句末加上“吗”,将句号改为问号即可。
(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掌握。根据文化常识积累可知,《周易》《尚书》属于“经”,《离骚》《九章》属于“集”,《墨子》《吕氏春秋》属于“子”。
(4)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理解、分析。解答时,要结合名著内容阐述选择深入阅读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如:我选择《战国策》。《经典常谈》中介绍了《战国策》的发展由来和艺术特色。经过阅读,我们知道《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古史,深入阅读《战国策》,不仅可以了解战国时期诸国谋士的谋略,还可以欣赏其美妙的文辞。
【解答】答案:
(1)sǎn 敦
(2)难道他的写实的态度不也是从乐府来的吗?
(3)经 集 子
(4)示例:我选择《诗经》。《经典常谈》中介绍了《诗经》的来源、构成、特色。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国人诗歌启蒙之源,深入阅读《诗经》,不仅可以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还可以欣赏其美妙的语言,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点评】句式变换原则:审清题目要求;明确句式经过变换,只是句子形式发生变化,不改变原句的意思;可以在字词上微调,但不能随意删减或添加;改变后的句子必须是健康的。
3.(8分)综合性学习。
ㅤㅤ某中学正在开展“古诗苑漫步”的主题班会活动。下面是某同学在主题班会上的发言摘录,请按要求作答。
ㅤㅤ【甲】吟读古诗,如同徜徉在花海,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_____。儿时,人们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新婚时,人们吟: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赞扬英雄时,人们吟: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乙】思亲时,人们吟: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等……吟读古诗,需要用心品悟,【丙】你如果不能全神贯注,诗味就会理解不透。
(1)请仿照【甲】处画线语句,在横线上仿写句子。
(2)回答问题。
①【乙】处画线句子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丙】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可修改为: 如果你不能全神贯注,诗味就会理解不透。
(3)根据你的积累请分别写出下列古诗句中蕴含的语文知识。
①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蕴含的成语: 青梅竹马
②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蕴含的敬辞: 贵门
【分析】(1)本题考查仿写。解答此题,要注意突出表达的中心和例句的句式特点。
根据示例“吟读古诗,如同……,让我们感受到……,……”的形式,仿写的句子要和例句保持一致,符合语境。
(2)①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
【乙】句“等”后面的省略号使用不当。“等”和省略号不能放在一起,可把省略号改成句号。
②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丙】处画线句子关联词位置不当,应将“你”和“如果”调换位置。
(3)本题考查成语、文化常识的掌握。学生需根据积累分析作答。
①根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可知,成语是“青梅竹马”。
②“谢家来贵门”中“贵门”是称他人之家的敬语。
【解答】答案:
(1)示例:吟读古诗,如同漫步在书山,让我们感受到文字扑鼻的芬芳,获得心灵的感化。
(2)①把“……”改成“。”
②如果你不能全神贯注,诗味就会理解不透。
(3)①青梅竹马
②贵门
【点评】解答综合性学习一类问题,关键在于通过语文学习,培养自己关注、欣赏生活之美的一双“慧眼”,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现代文阅读。(42分)
4.(17分)
夏日芒花
廖辉军
①夏日炎炎,骄阳似火。万物耷拉着脑袋、匍匐着身子,唯有芒花日夜兼程、次第开放,像极了不辞辛劳的乡间农人。
②在我的家乡鄂南大地,漫山遍野自然生长着一种随处可见的植物——它俗名芒草,又叫芭茅,被称为“大山上的芦苇”。
③盛夏来临,从芒草丛中伸出一支支笔直向上的青穗,绿叶粉花,显露出粉嫩的娇态与朴素的可爱俏皮,让人联想到脸颊透红、不施粉黛的农家姑娘。
④山风拂过,片片花絮摇摇欲坠,一如娇艳欲滴的乡野女子,衣袂飘飘间不经意招摇出别样风情。晚霞里,点点花絮映射出耀眼的光芒,温柔的夕阳反衬出芒花火一样的热烈,瞬间生发出一种即将燃烧的壮美。如果一定要评选出夏日最美的花,我想一定是芒花吧。
⑤有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芒花绚烂,芒草顽强。你瞧!路旁溪边、田头地尾、山林荒野,它的身影无处不在,无畏严寒酷暑,任凭风吹雨打,依然根深蒂固、随遇而安、自然生长,与泥土合二为一。
⑥在乡间农人眼中,芒草的全身都是宝,日常生活离不开它。春分,它是牛儿喜欢的食料,吃一把绿油油的芒叶,总能多犁出一亩地来。夏至,将支支芒穗集成一把,便是再合适不过的芒帚——剩下的芒穗,母亲就编织成小马和手枪供我们玩耍。霜降,结实的芒秆是造纸的上乘原料,无形中成了乡亲们农闲时节增收的“聚宝盆”;大小寒,芒根不仅甘甜可口还能入药,干枯的芒草也被当作过冬取暖的柴火,即便进了灶膛烧成草灰,也是来年不可或缺的好肥料。
⑦一年四季,各有千秋,但最难忘的还是夏日芒花。天刚蒙蒙亮,母亲便催我们起床,提起水壶,拿着镰刀,头戴草帽,穿上长衫,全家老小割芒去。当太阳徐徐升起时,一捆捆芒穗已被扛回家,褪去芒衣后,很快在母亲灵巧的双手里变魔术般变成一把把崭新的芒帚,浑身上下散发着金黄色的耀眼光芒。母亲总是告诫我们:“做事莫要偷懒,宁可多花些气力。记住,这芒帚虽不值钱,但也来之不易!”
⑧记得有一次,我因为皮肤过敏长满风疙瘩,奇痒难耐。母亲从阁楼找来一把烟熏晾干的陈年芒帚,在我身上不停地扫来扫去……神奇的是,没过多久,全身恼人的风疙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一刻,我蓦地对平时熟视无睹的芒花产生了一丝莫名的情愫。
⑨“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从青绿到粉红再到雪白,芒花用鲜明的四季诠释了生命轮回,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
⑩眼下,家乡的芒草正繁茂,据说还成为新时代生态修复最优良的“护土精灵”。而那如粉如雪、摇曳纷飞的夏日芒花,则继续点燃我心中的最美乡愁。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7月30日)
(1)下列对上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一年四季,各有千秋,但最难忘的还是夏日芒花”这句话照应文题。
B.“像极了不辞辛劳的乡间农人”“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这些句子都在暗示本文的写作意图。
C.作者说“那一刻,我蓦地对平时熟视无睹的芒花产生了一丝莫名的情愫”,这情愫应该是惭愧、懊悔。
D.对于远离故土的“我”,芒花在“我”心中就是故乡最深的印记。
(2)阅读选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3)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4)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片片花絮摇摇欲坠,一如娇艳欲滴的乡野女子,衣袂飘飘间不经意招摇出别样风情。
(5)说说本文寄寓了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
【分析】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手法。文中的芒草其实象征着故乡的农人。作者写芒草不被人重视,在极简的环境中绽放自己、浑身是宝等内容,其实是在赞扬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等。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怀恋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这情愫应该是感动、欣赏。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万物耷拉着脑袋、匍匐着身子,唯有芒花日夜兼程、次第开放,像极了不辞辛劳的乡间农人”,①概括为:不辞劳苦;结合“芒花绚烂,芒草顽强。你瞧!路旁溪边、田头地尾、山林荒野,它的身影无处不在,无畏严寒酷暑,任凭风吹雨打,依然根深蒂固、随遇而安、自然生长,与泥土合二为一”,②概括为:生命顽强;结合“在乡间农人眼中,芒草的全身都是宝,日常生活离不开它”“从青绿到粉红再到雪白,芒花用鲜明的四季诠释了生命轮回,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③概括为:毫不保留地奉献自己。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把握。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或借物喻人)手法。结合“万物耷拉着脑袋、匍匐着身子,唯有芒花日夜兼程、次第开放,像极了不辞辛劳的乡间农人”“从青绿到粉红再到雪白,芒花用鲜明的四季诠释了生命轮回,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分析,文中的芒草其实象征着故乡的农人。结合“在乡间农人眼中,芒草的全身都是宝,日常生活离不开它”“路旁溪边、田头地尾、山林荒野,它的身影无处不在,无畏严寒酷暑,任凭风吹雨打,依然根深蒂固、随遇而安、自然生长,与泥土合二为一”分析,作者写芒草不被人重视,在极简的环境中绽放自己、浑身是宝。结合“从青绿到粉红再到雪白,芒花用鲜明的四季诠释了生命轮回,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分析,文章借芒草赞扬了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等美好品质。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片片花絮摇摇欲坠,一如娇艳欲滴的乡野女子,衣袂飘飘间不经意招摇出别样风情”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絮”比作“乡野女子”,并以“招摇”之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芒花开得热烈泼辣,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表达了对芒花的赞美之情。
(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结合“从青绿到粉红再到雪白,芒花用鲜明的四季诠释了生命轮回,这何尝不是我祖辈农人的缩影呢”分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借芒花,表达了对农人的崇敬。结合“而那如粉如雪、摇曳纷飞的夏日芒花,则继续点燃我心中的最美乡愁”分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恋之情。
答案:
(1)C
(2)①不辞劳苦;②生命顽强;③毫不保留地奉献自己。
(3)这篇文章采用象征(或借物喻人)手法。文中的芒草其实象征着故乡的农人。作者写芒草不被人重视,在极简的环境中绽放自己、浑身是宝等内容,其实是在赞扬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等。
(4)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芒花开得热烈泼辣,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表达了对芒花的赞美之情。
(5)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农人的勤劳质朴、默默奉献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怀恋之情。
【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5.(11分)材料一:
人们对“吃撑了”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又该长肉了”。摄入过多食物,多余的能量会转化成脂肪在体内沉积,久而久之肯定会造成肥胖。吃太饱带来的问题远不止体重的变化。肥胖已被太多的研究证实是引发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胆囊炎)的重要危险因素。经常吃饭过饱的人自控力会变得越来越差,人体对食欲的调控机制也会慢慢失灵,从而陷入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恶性循环。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话告诉我们,吃得过饱的直接危害是胃肠道。人的消化系统需要定时休养,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如果上顿的食物还未消化,下顿的食物又填充进来,就会令消化系统负荷过重。现代人常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消化起来更加困难。人体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寿命很短,如果胃总是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很难得到修复,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胃部炎症,容易引发胃糜烂、胃溃疡、胰腺炎、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增加胃癌、肠癌的患病风险。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说过“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英国伦敦大学健康与老龄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实验研究发现,小鼠的食量减少40%,其寿命可延长20%~30%。与此同时,在狗和与人类享有60%共同基因的果蝇等动物身上,科学家们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主导该研究的皮蓬博士表示:“按照该比例推算,人类少吃40%,可延长20年的寿命。”
吃得少能延缓衰老。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血管衰老的研究,发现在食物摄入量较低时,人体可产生一种被称为β﹣羟丁酸的分子,是由肝脏产生的酮基分子,可以减缓血管系统的细胞老化。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胃部产生的胃饥饿激素能刺激脑细胞分裂和扩增,防止脑细胞老化。这意味着该激素或可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物。
德国研究人员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少食会使人体胰岛素水平下降、炎症减少,进而促进大脑细胞生长,改善记忆。
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实验结果大都指向一个结论:适度饥饿不仅可以延缓衰老,而且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神经元退变等疾病相当有效。
(选自顾奎琴《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有删改)
材料三:
民间有“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现代科学也证明吃七分饱就能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并且长期坚持七分饱,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怎样做到“七分饱”呢?
按时吃饭。想要控制饭量,一定要保证按时吃饭,一般两餐间隔4~6小时。如果饿得眼冒金星才吃饭,很容易就吃超量了。
细细咀嚼。一口饭最好咀嚼20次以上,老年人则应咀嚼30到50次,给饮食中枢足够的兴奋时间,既可以帮助食物消化,又可以保护胃部黏膜。
先素后荤。有肉有菜的情况下,先吃蔬菜,主食尽量多选一些粗粮杂豆,在胃部会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些食物的热量低但是饱腹感却很强,你吃下去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那么饿了,但是又不会增加太多热量。
吃点粗粮。粗粮,能让人放慢进食速度,有利于感受饱腹感,让人能够少吃一口。
(选自吴铭《七分饱究竟是什么感觉》,有删改)
(1)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人们吃得过饱,多余的能量会转化成脂肪在体内沉积,这样肯定会造成肥胖。
B.适度饥饿不仅可以延缓衰老,而且对预防多种疾病相当有效。
C.现代科学证明,民间“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D.如果经常吃得过饱,身体的消化系统就不能定时休养,不能正常工作。
(2)材料二第2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加点的“一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想要控制饭量,一定要保证按时吃饭,一般两餐间隔4~6小时。
(4)小明的妈妈在吃饭时总要他吃快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说说你准备怎样劝说她。
【分析】本题是关于“吃饭”的主题阅读。第一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判断能力,第二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能力,第三题考查说明语言的理解能力,第四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解答】(1)A.有误,“这样肯定会造成肥胖”与材料一中的“多余的能量会转化成脂肪在体内沉积,久而久之肯定会造成肥胖”不相符。
BCD.正确。
故选:A。
(2)材料二中,“英国伦敦大学健康与老龄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实验研究发现”“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血管衰老的研究”等内容提示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控制饮食可以延缓衰老的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清晰,有说服力,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3)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态度“不能删去”,然后分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再分析删去后的变化,最后强调词语的表达作用。
(4)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细细咀嚼。一口饭最好咀嚼20次以上,老年人则应咀嚼30到50次,给饮食中枢足够的兴奋时间,既可以帮助食物消化,又可以保护胃部黏膜”等内容以及生活中的积累进行劝说。
答案:
(1)A
(2)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通过列举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研究发现的事例,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控制饮食可以延缓衰老的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清晰,有说服力,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3)不能删去。“一般”强调通常情况下,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变成“两餐间隔时间一定要在4~6小时'”,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示例:阿姨你好!吃饭细嚼慢咽,可以帮助食物消化,有利于保护胃肠道。同时吃饭时细嚼慢咽能够为大脑皮层提供相应的血液以及营养,从而激发脑神经的活动,具有提高脑细胞的功能。吃饭时细嚼慢咽会对身体带来很多好处,希望阿姨不要再催促小明吃饭了。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6.(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ㅤㅤ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ㅤㅤ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ㅤㅤ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ㅤㅤ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ㅤ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ㅤㅤ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①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②,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哉!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
ㅤㅤ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卷四》)
【注释】①其人:指路上遇到的游人。②罅(xià):缝隙,裂缝。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心乐之 以……为乐
②日光下澈 穿透
③循山脚 沿着
④直造其巅 达
(2)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
(3)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B.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C.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D.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4)甲乙两文都叙述了作者探山访水的经历和感受。甲文中柳宗元起初“心乐之”,最后却说“不可久居”;乙文中沈复“未得遍游”,最后却说“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请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分别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分析】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出了西门,沿着山脚行来,高高低低行了数里路,渐见山峰屹立,石头有横纹,走近则一山从中间一分为二,两壁凹凸不平,高数十切,走得近时需要高高仰视,好像随时要落下来的样子,同行的游人说:“相传山顶有同府,多仙景,可惜没有登山的路。”我兴致勃发,挽起袖子卷起衣角,学猴子的姿势攀援而上,直达山巅。所谓洞府,深仅丈许,上有石缝,天空洞然可见。弯腰向山下望,双腿软得要掉下去,于是用肚腹站着石壁,抓着山涯上的藤蔓才下来,游人叹服道:“厉害呀!如此好游兴,还没有见过像阁下这样的。”我口渴想小饮,就邀他到山下野店饮了三杯。太阳将要落山,未能一一游遍,拾得十多块绛提色的小石头,揣在怀里返回,然后背着书箱搭乘夜航船到姑苏,仍然返回锡山华家。
此是我在愁苦生活中的一次快意之游。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
②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③句意:沿着山脚行来。循:沿着。
④句意:直达山巅。造:达。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犬,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相互交错。句意为: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中重点词语有:未,没有;如,像。句意为:如此好游兴,还没有见过像阁下这样的。
(3)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我兴致勃发,挽起袖子卷起衣角,学猴子的姿势攀援而上,直达山巅。故断为: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回答这道题的关键就是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阅读甲文可知,作者寄情山水的欢乐是暂时的,凄清的环境触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悲凉之情,被贬官后的忧伤之情也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乙文中作者虽遭遇困境,陷于愁苦,但依然游兴满满,他不顾山势险峻,到达无路之山巅,寻些深胜。后来“未得遍游”满心遗憾和失落,这是出于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最后感叹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更足见他热爱山水,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审美情趣。
答案:
(1)①以……为乐
②穿透
③沿着
④达
(2)①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如此好游兴,还没有见过像阁下这样的。
(3)A
(4)甲文中作者探山访水原是想通过寄情山水来排遣因遭贬谪而带来的抑郁悲伤的心情,可惜寄情山水只能一时“心乐之”,小石潭周边环境的凄清冷寂立刻触发了他内心的忧伤,这种忧伤难以自抑,所以,作者认为此地“不可久居”,选择离去。乙文中作者虽遭遇困境,陷于愁苦,但依然游兴满满。他不顾山势险峻,到达无路之山巅,寻幽探胜。后来“未得遍游”满心遗憾和失落,最后感叹“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更足见他热爱山水、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审美情趣。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三、写作。(30分)
7.(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ㅤㅤ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我们都是那过河的人,在随着河水向前奔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也会错过许多。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因为错过,所以懂得美丽;因为错过,所以懂得放弃;因为错过,所以懂得珍惜……
ㅤㅤ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就这样错过”为题,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具体的校名和人名。
【分析】这道作文题目,要求以“就这样错过”为题目进行写作。首先要弄清“错过”的内涵。“错过”的字典释义为“失去了时机和对象”,这种“时机和对象”一般指主观上可以抓住而未能抓住的。“错过”是人生的教训,在心理上常常出现后悔的情绪反应。“错过”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作文命题,它不仅是一种结果,还是一种心情,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美好。谁都不想错过美好,可有时候却错过了;谁都不愿意错过良机,可偏偏就错过了。“就这样”则强调是对事件的描述,暗示应该写成记叙文。本次习作要求写成记叙文,讲述生命中一次难忘的“错过”经历。有如下立意可以参考:①与“友情”错过。可以讲述“我”与朋友之间由于一次误会,错失了彼此之间的信任,给友情留下遗憾。②与“亲情”错过。可以讲述由于“我”的年幼无知,不理解父母或亲人的良苦用心,辜负了他们的期望,“错过”了一份真挚的关爱。还可以记叙与自然美景、人文风景、一本书、一场电影、一次机会等错过的故事。
【解答】
就这样错过
也许只是一分钟的时间,它早了一分钟,我晚了一分钟,于是我们错过了。就是这一次的错过,成就了我人生一段难忘的旅途。
脚下是“岱宗”泰山,是“齐鲁青未了”的神州,胸中是“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眼前是骄傲的、正向万物泼洒金辉的巨日——可惜我错过了梦寐已久的泰山日出。
遗憾!
怎能不遗憾:日出、泰山本身皆是人间大美,二者的结合该是一场怎样的视觉盛宴!况且妈妈和我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原本还兴致勃勃地构想着如何与日出来一张合照——比如一张拥抱日出图,或是把初升之日托于掌心……就连我刚刚梦里的场景都是在看日出。站在玉皇顶上,双耳涌进其他幸运的游人对它的盛赞……我转头刚想同妈妈交流一下遗憾之情,却发现妈妈正凝视着那巨日,她的神态如同一位虔诚的朝圣者。
再看天空,云朵由于太阳的亲吻,浅浅地红着脸,宛若天上的花朵。
“真美呀!不愧是‘造化钟神秀’!”妈妈由衷地赞叹着。我弯腰从地上捡起一片树叶,应道:“是很美,可惜我们错过了日出。”妈妈一笑:“错过……”她说这个词时,仿佛在饮一杯茶,唇齿都在细细品味,“你知道吗,我像你这么大时,老是想些离谱儿的事情。我想我为什么没有生在唐代,一睹长安的繁荣,与李白饮一杯酒,与杜甫谈一回心;为什么我没有生在清代,那样我也可以实业救国,甚至扭转乾坤;还有后来那些年的事情,你知道我高考英语考试时迟到了二十分钟,我想要是多了那二十分钟,也许……你看,我错过了这么多事情,并且以后还会错过……可是我们从错过中得到的,不该是无尽地慨叹和惋惜,而应该是对现在的珍惜和感激,只有这样,错过才不会成为过错。”
我从妈妈的话中,突然于雄奇的太阳光芒中看到了自己的渺小。我举起那片捡来的树叶仔细端详,它来自的那棵树,或许已在山顶、在历史中耸立千年,它也因这地理位置而错过了许多山下的美景,然而它安然地沉淀出自己的纹路,那样一丝丝地形成自己的美。
我想刚刚着急上山看日出,沿途错过了多少风景呀!我决定要带着这片树叶下山去,我们可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还有日落可以供我们陶醉!
此时我的心境早已变化:走到哪儿,赏到哪儿。下山的路,人生的路,正因错过,所以难忘!
【点评】泰戈尔说:“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泰山日出,是令不少游人心向往之的盛景。小作者和妈妈乘兴而来,却与近在咫尺的美景擦肩而过,不可谓不遗憾。小作者也在文中极力铺排自己心中的郁闷、遗憾——事先想象与初升太阳的合照姿势,身边游人对日出的盛赞……紧接着,小作者笔锋一转,借妈妈之口和妈妈的经历,点明文章的主旨:“我们从错过中得到的,不该是无尽地慨叹和惋惜,而应该是对现在的珍惜和感激。”不要让错过成为过错。芒草
个性(特点)
随处可见
普通
芒花日夜兼程、次第开放
①
无畏严寒酷暑,任凭风吹雨打
②
全身都是宝
③
芒草
个性(特点)
随处可见
普通
芒花日夜兼程、次第开放
①
无畏严寒酷暑,任凭风吹雨打
②
全身都是宝
③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情景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对比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