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素养测评卷
展开这是一份宁夏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素养测评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课内填空,综合应用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下列科技成果中,主要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神舟十七号飞船发射轨道的设定B.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C.研究北斗卫星的运动情况D.无人驾驶飞机的研发
2.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蜡熔化B.瓷碗破碎C.冰雪融化D.钢铁生锈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取用液体B.点燃酒精灯
C.称量氯化钠固体D.加热固体
4.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某兴趣小组利用氧气传感器来检测足量红磷燃烧过程中氧气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装置漏气不影响实验结果
B.a点时容器内氮气体积分数为85%
C.此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18%
D.氧气有剩余,说明物质燃烧时氧气必须达到一定浓度
5.某兴趣小组利用氧气传感器探究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耗氧量情况,足量蜡烛和红磷分别在相同的密闭容器中燃烧,测定的氧气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过程中,a点时容器内氮气体积分数为84%
B.燃烧后,两容器中氧气均未耗尽,红磷耗氧量较多
C.红磷燃烧过程中,b点比c点时容器内白烟总质量大
D.若将足量蜡烛和红磷放在同--密闭容器中燃烧,氧气的体积分数可降至3%
6.小铁同学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后,进行总结并得出以下四个图像,其中正确的
A.在装有一定量氧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木炭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D.在装有一定量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红磷
7.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进行性质实验的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制取氧气B.收集氧气
C.铁丝燃烧D.处理废渣
项目学习小组在学习了实验室制氧气之后,查阅了相关资料,利用塑料瓶、注射器、吸管、输液管等设计并制作简易供氧器,如图,其中药品A是过碳酸钠,遇水会分解出,药品B是一种黑色粉末状催化剂,回答下面小题。
8.生活用品可以代替一些化学仪器。本实验利用了塑料瓶、注射器、吸管、输液管等进行实验,在该实验中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B是二氧化锰B.塑料瓶相当于锥形瓶
C.吸管相当于玻璃棒D.注射器相当于分液漏斗
9.下列与制作简易供氧器项目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乙瓶是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的原理,使氧气湿润
B.输出的氧气可作为高能燃料
C.根据乙中气泡的多少,可以判断氧气排出的快慢
D.夏天鱼缸中溶解氧下降,可用该仪器给鱼缸中的鱼供氧
10.关于下列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BC.CD.D
11.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物质均可以由原子构成
B.原子一定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
C.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是:原子较小,分子较大
D.因为原子不带电,所以分子一定也不带电
12.我国科学家利用光催化技术实现了绿色制取过氧化氢(),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都不变
C.和都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D.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二、课内填空
13.化学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三不原则”:不能 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 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 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应该严格按实验所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照 取用,即液体 ,固体只需 即可。
(3)剩余药品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 、也不要 、更不要 ,要 。
14.甲、乙、丙、丁是四个实验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甲中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 。
(2)请写出乙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 。
(3)请写出丙中铁丝在氧气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4)以上三个实验都要用到氧气,请你写一个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15.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1)2023年中国开封第41届菊花文化节于10月18开幕,游客未见菊花就闻花香: 。
(2)8000 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60 L的钢瓶中: 。
三、综合应用题
16.氧气用途很广泛,在生产生活和实验室我们都需要制取氧气。
【实验室制取】
(1)实验室制取氧气是教材重点实验之一,其主要步骤有:
A.制取气体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清洁与整理 D.填装药品
①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下同):
②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若气密性良好,会出现图中的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三瓶氧气,应该选择的仪器是 (填序号),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3)某同学用刚收集的氧气用于铁丝燃烧实验,铁丝没有燃烧,可能的原因是 (写一条即可)。
【工业制取】工业制取氧气主要有如图所示步骤。将经过除尘、除二氧化碳、除水的空气进行下列操作:
(4)从步骤②可以得出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 (填“高”或“低”)。
(5)储存在蓝色钢瓶里的“工业液氧”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6)工业上不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原因 (写一条即可)。
【生活中的制氧机】
如图所示,该制氧机通过A、B两种物质产生氧气,其中A是过碳酸钠白色固体,B是二氧化锰黑色粉末。过碳酸钠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
用该制氧机制氧时,在反应仓中加入适量水,再先后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反应仓内有黑色粉末翻腾,变得浑浊,仓壁变得温热,过滤仓底部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
(7)反应仓中生成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8)过滤仓中的水可以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填序号)。
A.可以通过气泡观察氧气生成的速率
B.降低氧气温度
C.加快氧气的生成
D.过滤杂质提纯氧气
(9)验证过滤仓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 。
17.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利用是我国能源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1)①结合流程图,在整个“捕捉”过程中,将NaOH溶液喷成雾状是为了 ,若实现NaOH溶液的循环利用,向Na2CO3溶液中加入 ,过滤得NaOH溶液。
②下列溶液中,同样能用于“捕捉”二氧化碳的是 (填序号)。
A.KNO3溶液 B.NaCl溶液 C.H2SO4溶液 D.KOH溶液
(2)科学家提出用FeO作催化剂,利用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分解CO2制取C,用FeO作催化剂,通过两步反应分解CO2制取C,已知第二步反应为:,则第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工业生产尾气中的CO2捕获技术之一是氨水溶液吸收技术,工艺流程是将烟气冷却至15.5~26.5°C后用氨水吸收过量的CO2生成NH4HC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用氨水吸收前,烟气需冷却至15.5~26.5℃的可能原因是 。
(4)科研人员发现CO2捕获和转化还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实现,其原理如图1所示。
①结合图1请用必要的化学用语和文字描述上述捕获和转化过程: 。
②在反应①完成之后,以N2为载气,以恒定组成的N2、CH4混合气,以恒定流速通入反应器,气体的流速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2所示。反应过程中始终未检测到CO2,同时发生了副反应,产生了积碳。在t3之后,生成CO的速率为0,是因为 。
③已知相同条件下,单位时间内生成的气体的分子个数和气体流速成正比,t2时刻,副反应生成H2的速率 反应②生成H2速率(填“>”“<”或“=”)。
四、科学探究题
18.学习了对过氧化氢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小鑫同学想:氧化铜(CuO)能否起到类似的催化作用呢?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作出猜想】
(1)猜想I. CuO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猜想II. CuO参与反应产生,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猜想III. CuO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 。
【进行实验】用天平称量0.2g CuO,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探究环节的规范流程,补全“【作出猜想】”部分中“猜想III”填写。
(2)完成下表:
(3)步骤 (填序号)的对比能证明CuO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
(4)步骤⑦的目的是 。
(5)过氧化氢能被CuO催化分解生成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
【拓展】
(6)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它 (填“会”或“不会”)提高产品的产量。
19.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方案一】如图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实验方案二】如图2、图3。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4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的热水中。
图2、图3采用 实验的方法,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 有关。
【实验方案三】如图5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氨分子运动的比氯化氢分子运动得 (选填“快”或“慢”)。
A.氧气验满
B.探究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C.烧杯甲中的溶液会变红
D.水能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结论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猜想I、II不成立.猜想III成立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24)期中素养测评卷
参考答案
1.B
【知识点】化学研究对象
【详解】A、神舟十七号飞船发射轨道的设定,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属于化学研究范畴,该选项符合题意;
C、研究北斗卫星的运动情况,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无人驾驶飞机的研发,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判断
【详解】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瓷碗破碎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C
【知识点】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物质的加热、液体试剂的取用
【详解】A.向试管中倒入液体,试管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塞未倒放,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用天平称量固体的质量时,要做到“左物右码”,一般药品要在两托盘垫称量纸,故选项实验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
D.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故选项实验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4.D
【知识点】空气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过程、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误差分析、根据图像分析结论
【详解】A、如果装置漏气,那么外部的空气会进入装置内,补充消耗氧气所减少的体积,导致测得的氧气含量偏小,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a点时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则容器内剩余气体(包括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的体积分数之和为85%,则a点时容器内氮气体积分数应小于85%,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21%-3%=18%是红磷燃烧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当氧气体积分数为3%时不再变化,由于红磷是足量的,所以氧气有剩余,说明物质燃烧时氧气必须达到一定浓度,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5.B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过程、氧气与石蜡的反应
【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 ,蜡烛燃烧过程中,a点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6%,其他气体的体积分数为84%,包括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故A错误;
B、由图分析可知 ,蜡烛燃烧后,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4%,红磷燃烧后,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0%,所以红磷耗氧量较多,故B正确;
C、b点消耗氧气少,产物少,c点消耗氧气多,产物大,红磷燃烧过程中,b点比c点时容器内白烟总质量小,故C错误;
D、由图分析可知,氧气的体积分数为减少到14%时,蜡烛停止燃烧,氧气的体积分数减少到10%时,红磷燃烧停止,所以将足量蜡烛和红磷放在同一密闭容器中燃烧,氧气的体积分数降至10%,二者都停止燃烧,故D错误。
故选B。
6.A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过程、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及其实验、制取氧气实验的图像问题
【详解】A、在装有定量氧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木炭,木炭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的质量从零开始不断增大,完全反应后不变,正确;
B、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不为零,错误;
C、催化剂可以加速反应的速率,不增加生成物的量,生成物的量与反应物的量有关。用相等质量的氯酸钾来制取氧气,生成氧气的量应该是一样的,错误;
D、磷在空气中燃烧发生的反应是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反应过程中只能消耗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气体不断减少,完全反应后容器中还剩余氮气等气体,不可能为零,错误。
故选A。
7.B
【知识点】铁在氧气中燃烧及其实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其他制取氧气方法的相关考查、万能瓶的使用
【详解】A、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A不正确;
B、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收集氧气时,应该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B正确;
C、做铁丝燃烧燃烧实验时,为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集气瓶底部应预先放少量水或铺一薄层细沙。C不正确;
D、废渣要倒入指定的容器中,不能倒入水池,以免造成污染。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8.C 9.B
【知识点】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氧气的制取中装置的选择、装置的作用
【解析】8.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且二氧化锰为黑色固体,则B为二氧化锰,该选项说法正确;
B、塑料瓶中可装入较多液体,则相当于锥形瓶,该选项说法正确;
C、图中的吸管相当于导管,而不是玻璃棒,该选项说法错误;
D、注射器可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则相当于分液漏斗,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9.A、乙瓶将氧气通入水中,氧气又从水中逸出,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还可将氧气润湿,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该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乙中气泡的多少,可以判断氧气排出的快慢,该选项说法正确;
D、夏天鱼缸中溶解氧下降,该装置可将氧气通入水中,则可用该仪器给鱼缸中的鱼供氧,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0.D
【知识点】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硫在氧气中燃烧及其实验、氧气的检验及验满、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及产物分析
【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的操作为: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经收集满,不能伸入集气瓶内,故A错误;
B、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可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故B错误;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氨气分子不断的运动,运动到乙烧杯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可观察到烧杯乙中的溶液变红,故C错误;
D、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则装置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11.D
【知识点】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原子结构
【详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不是所以物质都可以由原子构成,例如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A错误;
B、原子不一定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例如氢原子的原子核内不含中子,故B错误;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不可分,是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故C错误;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为原子不带电,所以分子一定也不带电,故D正确;
故选:D。
12.C
【知识点】催化剂的概念、性质与用途、多种多样的物质及其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详解】A、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表示氧原子。不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A不正确;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B不正确;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所以和都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正确;
D、过氧化氢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13.(1) 用手直接 凑到容器口 尝
(2) 最少量 1-2mL 盖满试管底部
(3) 放回原瓶 随意丢弃 拿出实验室 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知识点】实验安全问题及处理、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固体试剂的取用
【详解】(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应该严格按实验所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照最少量取用,即液体的量为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14.(1)吸收二氧化硫,防止对大气的污染
(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
(4)//
【知识点】铁在氧气中燃烧及其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及其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及其实验
【详解】(1)由于硫和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是对大气有污染的气体。所以,先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对大气的污染;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4)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分别为:;;。
15.(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2)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知识点】微粒的共性、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
【详解】(1)开封举办菊花展,游客未见菊花就闻花香,是因为菊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菊花花香,故填写: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2)8000 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60 L的钢瓶中,是因为氧气分子之间有较大的间隔,在加压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填写: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16.(1) BDAC 甲、丙
(2) ①③④⑤⑥⑨
(3)收集的氧气不纯或铁丝太粗等
(4)低
(5)混合物
(6)制取成本高
(7)
(8)ABD
(9)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知识点】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氧气的检验及验满、氧气的制取中装置的选择
【详解】(1)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为: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药品;制取气体;实验完毕,清洁与整理,故顺序为:BDAC;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若气密性良好,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且一段时间后,导管处会形成一段水柱。
故填:甲、丙;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需要收集三瓶氧气,最好选择排水法收集,方便观察何时集满,故应选择的仪器是:①③④⑤⑥⑨;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用刚收集的氧气用于铁丝燃烧实验,铁丝没有燃烧,可能的原因是:收集的氧气不纯或铁丝太粗等;
(4)由步骤②可知,先蒸发出氮气,说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
(5)储存在蓝色钢瓶里的“工业液氧”是由氧气、稀有气体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
(6)工业上不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原因是:制取成本高;
(7)反应仓中生成氧气的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8)A、可通过水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观测生成氧气的速率,符合题意;
B、过滤仓中的水可以起到降低氧气温度的作用,符合题意;
C、过滤仓中的水不能起到加快氧气生成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D、过滤仓中的水可以除去一些杂质,起到提纯氧气的作用,符合题意。
故选ABD;
(9)氧气具有助燃性,验证过滤仓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17.(1) 增大与二氧化碳的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 氢氧化钙/ D
(2)
(3) 增大二氧化碳、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防止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4) 第一步,第二步,总反应为 积碳阻止了甲烷和碳酸钙的反应 <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微粒图像的分析及应用、碱的通性、盐类参与的反应
【详解】(1)①将NaOH溶液喷成雾状,增大了与其他物质的接触面积,利于反应充分经行。
根据图示可知,碳酸钠在分离器中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说明加入的物质为氢氧化钙,故填氢氧化钙或;
②A、硝酸钾和二氧化碳不反应,故A错误;
B、氯化钠和二氧化碳不反应,故B错误;
C、硫酸和二氧化碳不反应,故C错误;
D、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可用作二氧化碳吸收剂,故D制取;
故选D;
(2)根据题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和氧气,氧化亚铁作催化剂,且第二步反应是将四氧化三铁转化为氧化亚铁和氧气,二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且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原则,则第一步应该是将二氧化碳和氧化亚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碳,所以其化学方程式为。
(3)二氧化碳、氨气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铵,其化学方程式为;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且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成二氧化碳、氨气和水,所以反应前需要将烟气的温度降低到一定范围。故填增大二氧化碳、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防止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4)①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分两步,第一步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其化学方程式为 ,然后第二步为碳酸钙和甲烷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氧化钙、一氧化碳和氢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所以总过程中,氧化钙作为催化剂使用,总反应的方程式为 ;
②根据图2可知,在t3时刻后,甲烷的速率逐渐升高,氢气的流速逐渐降低,且CO的流速为0,说明此时反应(即反应2)已经停止,故填积碳阻止了甲烷和碳酸钙的反应;
③根据反应2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2中氢气和一氧化碳的生成速率相等。再根据图像2可知,t2时刻氢气的速率为,而t2时一氧化碳的速率为(即此时反应2生成氢气的速率为),说明此时副反应生成的氢气速率应该在,所以t2时刻,副反应生成H2的速率小于反应②生成氢气的速率,故填<;
18.(1)不变
(2) 氧化铜的质量仍为0.2g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①③/③①
(4)验证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5)
(6)不会
【知识点】催化剂的概念、性质与用途、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对比实验
【分析】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详解】(1)Ⅲ、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即反应速率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2)该实验的结论是猜想I、II不成立.猜想III成立,即氧化铜对过氧化氢的分解有催化作用,能加快其分解速率生成氧气的速率,步骤③现象是有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反应前后其质量不变,步骤⑥结果氧化铜的质量仍为0.2g;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烘干、称量后的二氧化锰仍能加快反应速率,步骤⑦现象是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步骤①中带火星木条不复燃,步骤②加入氧化铜,步骤③中再伸入带火星木条,木条复燃,通过对比可知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4)步骤⑦重复实验②③,其目的是验证化学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5)过氧化氢在被氧化铜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表达式为:;
(6)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根据催化剂的特点是“一变,两不变”可知,它不会提高产品的产量,只能改变反应速率。
19. 酚酞溶液变红; 对比(或控制变量), 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色,并且图3比图2变色快; 温度。 快。
【知识点】微粒的共性、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
【详解】浓氨水呈碱性,酚酞溶液遇到碱性物质会变红,所以实验方案一观察到的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
图2和图3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控制温度不同,来判断温度是否对分子的运动速率有影响;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分子的运动速率比在温度低的环境中的运动速率快,所以可以观察到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色,并且图3比图2变色快;
由实验二的实验现象可以证明温度对分子的运动速率有影响;
白烟的位置偏右,说明氨分子的运动速率比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快。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D
B
A
B
C
B
D
题号
11
12
答案
D
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宁夏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练习化学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课内填空,综合应用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期中]2024~2025学年科粤版(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有答案),共11页。
这是一份[化学][期中]2024~2025学年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有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