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练习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篇
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心神恍惚 竟相生长 轰然坠地 骄阳高悬
B.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专心至志 急于求成
C.坦然安卧 变换莫测 声名狼藉 恪守不渝
D.淋漓尽致 猝然去世 窸窸窣窣 荡然无存
2.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高矗云霄的博格达峰上,成年成月 , _,不管春夏秋冬,它从上到下总是一身洁白。
(2)山谷两旁, , ,仰首只见一线弯曲的蓝天,偶尔有几只山鹰掠过。
①披着雪白的大氅,戴着雪白的头巾②戴着雪白的头巾,披着雪白的大氅③峥嵘险峻,峰峦陡立④峰峦陡立,峥嵘险峻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
3.对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衬托的方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B.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母亲的崇高形象。
C.采用语言、动作、细节、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不是以情节曲折巧妙取胜,而是以“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因双腿残废而变得消沉,他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让他体会到生与死的永恒,体会到人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与永恒。
B.无论外界环境和参赛条件都极端恶劣,《中国好声音》的歌手们总能够面带微笑、充满信心地完成所有的比赛项目。
C.当年极为畅销的一本书《墨迹》的作者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轨迹写的。
D.时代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理论一样,来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杀手,得了糖尿病,可能会发生冠心病、中风、尿毒症、失明等。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是吃糖引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是胰岛功能等问题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和储存。健康人胰岛素分泌正常、作用正常,吃了糖也会被分解,① ,更不会因吃糖而得糖尿病;而胰岛功能受到破坏的患者,② ,血糖也可能升高。实际上,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活环境中,③ 。营养过剩会加重胰岛素代谢的负担,而其导致的超重肥胖又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尿病。
时下流行“戒糖”或“断糖”饮食,笔者认为消费者应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减糖。《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显示,中国居民每日摄入糖的首要来源是烹调用的食糖(28.2%)。因此,建议在烹饪过程中平时逐渐减少食糖使用,培养清淡口味,增强自己健康水平。不过,要注意,如果人体没有充足糖类供应,血糖可能降低,导致消瘦和出现饥饿性酮症。严重低血糖可致昏迷、脑功能不可逆的损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长期不吃糖类物质,会导致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并危及生命。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7.“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杀手”一句所用修辞手法不是拟人,而是比喻。请你说明原因。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蜿曲的溪水钻出霜染的红枫林,在堆满稻草垛的那块场地的西角突然转了个弯,忸怩着向我的小屋走来。这栋小屋位置独特,像一颗有些显眼的纽扣,点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这是一条不大的河,我叫它西溪,河水非常淡定,①___________地流向下一个山峡。
村里人对于这条河被咒骂,源于它当初水桶一般粗的水流渐渐只有水瓶粗了,而且因为上流一旦陷入阻滞的状态,半潭水浑黄就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我看着眼前的河岸,思绪纷飞。我对曾经的绿水深潭②___________,印象深刻。
一条河从自家的门口流过,我③___________,认为这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固执不一定得到共鸣。我虽没有办法再造一个深澈清幽的水潭,但我用文字的石块,堆垒修砌,想围出柳河东“悄怆幽邃”的小石潭。
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提升篇
一、(2022·河南洛阳·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将地坛与母亲联系起来,总写“我”以前独自去地坛的行为给母亲造成的痛苦,“才”字更突出了“我”的悔悟之迟,对母亲的愧疚之深。
B.第三段连用五个“知道”,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和宽容,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表现了母亲在痛苦面前的无助和坚忍。
C.文章引用《合欢树》中的话,突出了母亲生命的沉重和经历的苦痛,表明“我”无法接受母亲的离世,并感到生命的无常,对上天充满怨恨。
D.“我”总是独自去地坛,一开始只沉浸在自己的苦痛中,忽略了母亲的感受,直到母亲离世后才逐渐领悟到母爱的伟大、深沉和厚重,心里充满了自责和悔恨。
12.请从手法和含意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②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13.文章结尾段“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2022·浙江绍兴·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地坛
史铁生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④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⑤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⑥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⑦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⑧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⑨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⑩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有删改)
14.请赏析第②节中划线的句子。
15.文章末尾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6.文章开篇:“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联系全文,请你谈谈“安静”的多重意蕴。
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
基础篇
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心神恍惚 竟相生长 轰然坠地 骄阳高悬
B.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专心至志 急于求成
C.坦然安卧 变换莫测 声名狼藉 恪守不渝
D.淋漓尽致 猝然去世 窸窸窣窣 荡然无存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字形的能力。
A.“竟相生长”的“竟”应为“竞”;
B.“专心至志”的“至”应为“致”;
C.“变换莫测”的“换”应为“幻”。
故选D。
2.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高矗云霄的博格达峰上,成年成月 , _,不管春夏秋冬,它从上到下总是一身洁白。
(2)山谷两旁, , ,仰首只见一线弯曲的蓝天,偶尔有几只山鹰掠过。
①披着雪白的大氅,戴着雪白的头巾②戴着雪白的头巾,披着雪白的大氅③峥嵘险峻,峰峦陡立④峰峦陡立,峥嵘险峻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1)由前面可知,此处是描写的对象是“博格达峰”;由后面“它从上到下”可知,应从头说到身上,因此选②“戴着雪白的头巾,披着雪白的大氅”。
(2)由前面“山谷两旁”可知,后面应是描写“山谷两旁”的景;且“峥嵘险峻”是形容“峰峦”,所以先说“峰峦陡立”,再说“峥嵘险峻”,因此选④“峰峦陡立,峥嵘险峻”。
故选A。
3.对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衬托的方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B.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母亲的崇高形象。
C.采用语言、动作、细节、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不是以情节曲折巧妙取胜,而是以“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错误。节选部分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来思考人生、塑造母亲的形象。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因双腿残废而变得消沉,他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让他体会到生与死的永恒,体会到人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与永恒。
B.无论外界环境和参赛条件都极端恶劣,《中国好声音》的歌手们总能够面带微笑、充满信心地完成所有的比赛项目。
C.当年极为畅销的一本书《墨迹》的作者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轨迹写的。
D.时代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理论一样,来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偷换主语,应在“让他”前加“地坛(的一草一木)”。
B项,“无论”和“都”搭配不当,可把“无论”改为“尽管”。
C项, 句式杂糅,要么说“《墨迹》的作者是……曾子墨”,要么说“《墨迹》是……曾子墨……写的”。
故选D。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杀手,得了糖尿病,可能会发生冠心病、中风、尿毒症、失明等。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是吃糖引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是胰岛功能等问题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和储存。健康人胰岛素分泌正常、作用正常,吃了糖也会被分解,① ,更不会因吃糖而得糖尿病;而胰岛功能受到破坏的患者,② ,血糖也可能升高。实际上,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活环境中,③ 。营养过剩会加重胰岛素代谢的负担,而其导致的超重肥胖又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尿病。
时下流行“戒糖”或“断糖”饮食,笔者认为消费者应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减糖。《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显示,中国居民每日摄入糖的首要来源是烹调用的食糖(28.2%)。因此,建议在烹饪过程中平时逐渐减少食糖使用,培养清淡口味,增强自己健康水平。不过,要注意,如果人体没有充足糖类供应,血糖可能降低,导致消瘦和出现饥饿性酮症。严重低血糖可致昏迷、脑功能不可逆的损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长期不吃糖类物质,会导致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并危及生命。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7.“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杀手”一句所用修辞手法不是拟人,而是比喻。请你说明原因。
【答案】5.①血糖并不会升高 ②即使不吃糖 ③饮食影响较大 6.修改:建议平时在烹饪过程中逐渐减少食糖使用量,培养清淡口味,提高自己健康水平。 7.①拟人是将物人格化,使物具有人的动作、思想、感情等。本句糖尿病不具有“杀手”的动作和思想情感,“甜蜜”可指糖尿病血糖高的特点,不指甜蜜情感。②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关键点是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不同类但有相似性。糖尿病与杀手不同类,强调糖尿病与杀手的相似性,即对人危害很大。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前面说健康人胰岛素分泌正常、作用正常,吃了糖也会被分解,后面说更不会因吃糖而得糖尿病,表明糖分能被正常分解,血糖不会升高。可写:血糖并不会升高;
第二空,此处是糖尿病患者,他们的胰岛功能受到破坏,自然无法分解糖分;后面导致“血糖也可能升高”,由“也”和“可能”可知这是假设的情况,此处可用“即使”与之呼应,为了体现情况的严重性,可假设:即使不吃糖;
第三空,由“营养过剩会加重胰岛素代谢的负担……导致糖尿病”可知,这里是说饮食与糖尿病的关系,可写:饮食影响较大。
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平时”应修饰“烹饪过程”,放到“在烹饪过程中”前面去;
搭配不当,“减少……使用”不搭配,应是“减少……使用量”;“增强……水平”也不搭配,应改为“提高……水平”。
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拟人和比喻手法的特征。拟人是将物人格化,使物具有人的动作、思想、感情等。而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注意两点,甲事物和乙事物必须是不同类事物,二是两者必须有相似性。
再分析“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杀手”,句中虽有“杀手”一词,但并没有体现“杀手”的动作、思想、感情等;虽有“甜蜜”一词,但并非指“感情甜蜜”,而是指吃糖的感受和血糖升高。因此此句并非拟人手法。
“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杀手”是比喻,本体是“糖尿病”,喻体是“杀手”,二者不是同类事物;相似点是,杀手危害人,能对人造成严重伤害,糖尿病也同样能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伤害,在“对人危害大”这一点上,二者具有相似性。因此此句是比喻手法。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蜿曲的溪水钻出霜染的红枫林,在堆满稻草垛的那块场地的西角突然转了个弯,忸怩着向我的小屋走来。这栋小屋位置独特,像一颗有些显眼的纽扣,点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这是一条不大的河,我叫它西溪,河水非常淡定,①___________地流向下一个山峡。
村里人对于这条河被咒骂,源于它当初水桶一般粗的水流渐渐只有水瓶粗了,而且因为上流一旦陷入阻滞的状态,半潭水浑黄就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我看着眼前的河岸,思绪纷飞。我对曾经的绿水深潭②___________,印象深刻。
一条河从自家的门口流过,我③___________,认为这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固执不一定得到共鸣。我虽没有办法再造一个深澈清幽的水潭,但我用文字的石块,堆垒修砌,想围出柳河东“悄怆幽邃”的小石潭。
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8.不慌不忙 记忆犹新 固执己见 9.这条河被村里人咒骂,源于它当初水桶一般粗的水流渐渐只有水瓶粗了,而且上流一旦陷入阻滞的状态,浑黄的半潭水就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10.①“忸怩着向我的小屋走来”,运用了拟人,使表达生动,写出了溪水蜿蜒曲折,流动缓慢;②“这栋小屋……像一颗有些显眼的纽扣,点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运用比喻,形象地阐述了点缀在这个小镇上的小屋位置独特。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形容河水向山峡流动时的淡定,使用“不慌不忙”。不慌不忙: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第二处,语境形容“我”对曾经的绿水深潭印象深刻,记得很清楚,使用“记忆犹新”。记忆犹新:过去的事,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第三处,语境形容“我”坚持认为“一条河从自家的门口流过”是一件幸福的事,使用“固执己见”。固执己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错误:①句式杂糅,“对于……”和“被……”杂糅,将“村里人对于这条河被咒骂”改为“村里人对这条河的咒骂”或“这条河被村里人咒骂”;
②关联词搭配不当,“因为”表示因果关系,与后文“就”搭配的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
③语序不当,将“半潭水浑黄”改为“浑黄的半潭水”。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比喻修辞的能力。
“钻出霜染的红枫林”“忸怩着向我的小屋走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河以人的动作、行为,“忸怩”有羞愧、踌躇、犹豫、退缩不前等意思,用到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河吃力地钻出树林之后,由于河流的蜿蜒曲折导致其流动缓慢的特点。
“这栋小屋位置独特,像一颗有些显眼的纽扣,点缀在这个小镇不够对称的衣襟上”运用比喻修辞,将“位置独特的小屋”比作“有些显眼的纽扣”,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屋因为位置独特,所以对小镇起到了点缀作用。
提升篇
一、(2022·河南洛阳·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将地坛与母亲联系起来,总写“我”以前独自去地坛的行为给母亲造成的痛苦,“才”字更突出了“我”的悔悟之迟,对母亲的愧疚之深。
B.第三段连用五个“知道”,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和宽容,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表现了母亲在痛苦面前的无助和坚忍。
C.文章引用《合欢树》中的话,突出了母亲生命的沉重和经历的苦痛,表明“我”无法接受母亲的离世,并感到生命的无常,对上天充满怨恨。
D.“我”总是独自去地坛,一开始只沉浸在自己的苦痛中,忽略了母亲的感受,直到母亲离世后才逐渐领悟到母爱的伟大、深沉和厚重,心里充满了自责和悔恨。
12.请从手法和含意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②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13.文章结尾段“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1.C 12.①拟人,形象地突显了沧桑、荒芜又富有生机、幽僻宁静的地坛对于身体残疾需要救赎、正在逃离现实的我的巨大意义。②比喻,生动地写出母亲找我的艰难和内心的焦灼,表现出母亲对我隐忍又伟大的爱。 13.①表明“我”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陪伴、关爱和精神支撑。②指出地坛不仅是“我”重拾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③饱含对母亲的深情,感念母亲的付出,赞扬母爱的伟大。④与开头第二段相呼应,指出母亲因我而承受的艰难,以及我无比痛悔的心灵。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表明‘我’无法接受母亲的离世,并感到生命的无常,对上天充满怨恨”分析错误。起初母亲的离世,作者甚至对上天充满怨恨,但引用《合欢树》中的话时,已有所宽慰“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赋予“地坛”人的情态动作,对象是“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形象地突显了沧桑、荒芜又富有生机、幽僻宁静的地坛对于身体残疾需要救赎、正在逃离现实的我的巨大意义。
“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着急的寻找“我”比喻成“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母亲找我的艰难和内心的焦灼,表现出母亲对我隐忍又伟大的爱。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句子“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可知,有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母亲的脚印,表明“我”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陪伴、关爱和精神支撑。
结合“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可知,我想到母亲曾经在园子里着急的找“我”,可见地坛不仅是“我”重拾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表明母亲为“我”付出了很多,饱含“我”对母亲的深情,赞扬母爱的伟大。
与开头第二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相呼应,当年我独自跑到地坛去,给母亲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指出母亲因我而承受的艰难,以及我无比痛悔的心灵。
二、(2022·浙江绍兴·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地坛
史铁生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④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⑤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⑥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⑦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⑧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⑨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⑩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有删改)
14.请赏析第②节中划线的句子。
15.文章末尾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6.文章开篇:“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联系全文,请你谈谈“安静”的多重意蕴。
【答案】14.运用拟人、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荒芜但又充满生机(并不衰败)的自然之景,说明了地坛安静但“并非无声”的特点。 15.(1)“我”已经不再进入也不必进入地坛,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经扎根在我的心里。(2)地坛在“我”的心中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地坛在心,实际上是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心灵家园、灵魂的归宿。 16.(1)远离世俗喧嚣,充满自然生机。(2)并非与世隔离,而是恒久而辽阔的心灵宁静。
(3)放弃强权、阿谀、喧嚣、荣华,追求生命的本真,坚守灵魂最初的眺望。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运用对偶修辞,句式整齐,结构匀称,音韵和谐;“只有”“只有”是反复修辞,强化了地坛的荒芜、衰败。
“吵闹着归来”“盘桓吟唱”“蜂飞蝶舞”“歌咏”运用拟人修辞,把自然物人格化,赋予自然物人的性情,以动感强烈的形象描绘地坛的生命和活力,说明了地坛安静但“并非无声”的特点。
15.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这里运用了顶真的修辞,表达了“我”与地坛的关系。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我已不在地坛”,这一句是写实,“不在地坛”,指的是“我”离开地坛,“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地坛在我”,指的是“地坛”已进入“我”的骨血,因为地坛的“安静”已经在“我”的生命中扎入了根,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心灵的归宿。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探究多重意蕴的能力。
结合“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可知,作者描绘了荒芜但又充满生机(并不衰败)的自然之景,“安静”指远离世俗喧嚣,充满自然生机。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等句子主要写的是作者在残疾了双腿之后,在地坛上时烦躁心理归于平静,不再想“死”的问题,可见,“安静”并非与世隔离,而是恒久而辽阔的心灵宁静。
第八段“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以及第九段“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说明地坛的安静对史铁生来说第二重意义是让他认识到写作不是为了比赛、排名或其他的荣华富贵。可见,“安静”指放弃强权、阿谀、喧嚣、荣华,追求生命的本真,坚守灵魂最初的眺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2 拿来主义同步达标检测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练习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课 师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课时训练,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课 劝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