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是果蝇X染色体上一些基因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朱红眼和深红眼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 上图所示基因控制的性状均表现为伴性遗传
C. 雄果蝇的体细胞中短硬毛基因最多有4个
D. 由图可知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基因都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图示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它们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和性别相关联。
【详解】A、同一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非等位基因,由图可知,控制果蝇朱红眼和深红眼的基因都位于果蝇X染色体上,是非等位基因,A错误;
B、图为X染色体上一些基因的示意图,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图所示基因控制的性状均表现为伴性遗传,B正确;
C、图示短硬毛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雄果蝇的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因此其短硬毛基因最多有2个(基因经复制以后),C错误;
D、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由蛋白质和DNA构成,D错误。
故选B.
2. 某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XAXa)为降低后代患病的概率,在进行体外受精时对卵细胞进行遗传筛查(不考虑基因突变)。该携带者的一个卵原细胞中X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第一极体含有2个A基因,则说明卵细胞一定含有a基因
B. 若第一极体含有1个A基因,则说明卵细胞一定不含有A基因
C. 若第二极体含有1个A基因,则说明卵细胞一定含有a基因
D. 若第二极体含有1个A基因,则说明卵细胞一定不含有a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1、减数分裂的过程:
(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
(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②中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③后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分开的同源染色体进入2个子细胞。
(3)减数分裂Ⅱ:①前期: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央。②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④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
【详解】A、若第一极体含有2个A基因,因减数分裂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2个a基因,经过减数分裂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则卵细胞中一定会有a基因,A正确;
B、若第一极体含有1个A基因,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了染色体交换,次级卵母细胞中可能含有1个A、1个a,形成的卵细胞可能含有A基因,也可能含有a基因,B错误;
CD、若第二极体含有1个A基因,则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了染色体交换,卵细胞中有可能含有A基因,也有可能含有a基因,CD错误。
故选A。
3. DNA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它被广泛应用在生命科学的各领域,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开发、医学诊断等。DNA的发现正促使我们更好地探究生命的奥秘。下列关于人类对DNA的探究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艾弗里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运用了加法原理,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
B. 赫尔希和蔡斯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沃森和克里克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获得DNA衍射图谱,从而推出DNA的结构
D.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观察到DNA分子在试管中分层,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详解】A、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利用减法原理,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
C、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获得DNA衍射图谱,沃森和克里克主要以该照片为基础,推算出DNA呈螺旋结构,C错误;
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技术让不同密度的DNA分层,从而证明了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D。
4. 某生物一个DNA分子有m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a个。获取该DNA分子,使其双链都被15N标记,而后将其放置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培养,使该DNA分子复制n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以该DNA分子双链中的一条为模板合成子链
B. 复制n次后,含有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为1/2n
C. 经n次复制需要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m-a)(2n-1)个
D. 若其中部分片段DNA单链序列为5'-GGTATC-3',那么它的互补链的序列是5'-CCATAG-3'
【答案】C
【解析】
【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为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A、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后,DNA聚合酶等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分别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A错误;
B、复制n次后,含有15N的DNA分子有2个,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为2/2n,B错误;
C、一个该DNA分子有(m-a)个鸟嘌呤,经n次复制需要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m-a)(2n-1)个,C正确;
D、若一条DNA单链的序列是5'-GGTATC-3',那么它的互补链的序列是3'-CCATAG-5',D错误。
故选C。
5. EZH2是一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可通过对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进行甲基化修饰而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EZH2异常激活是多种癌症的一个特征,并已被证实与多种肿瘤发生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改变可能会诱发细胞癌变
B. 组蛋白的甲基化可能会抑制RNA聚合酶与基因的结合
C. 细胞内EZH2含量增加可能使原癌基因的表达被抑制
D. 若抑制EZH2活性,则可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因中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的结果。
【详解】A、由题可知,EZH2异常激活是多种癌症的一个特征,并已被证实与多种肿瘤发生有关,EZH2可对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进行甲基化修饰影响基因表达,因此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改变可能会诱发细胞癌变,A正确;
B、组蛋白的甲基化可能通过抑制RNA聚合酶与基因的结合,抑制转录过程,进而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B正确;
C、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细胞内EZH2含量增加可能抑制抑癌基因表达,从而引起细胞癌变,C错误;
D、由题知,EZH2异常激活与肿瘤发生有关,可推出抑制EZH2活性,可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D正确。
故选C。
6. 鸡羽毛的芦花(B)对非芦花(b)是显性性状,该对性状由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一个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中,统计发现雌鸡中芦花鸡占40%,雄鸡中芦花鸡占6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中全部的B和b构成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B. 只考虑该对基因,该种群中存在的基因型共有6种
C. 种群中基因b频率为60%
D. 雄性芦花鸡中杂合子的比例为48%
【答案】C
【解析】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而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
【详解】A、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因此,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
B、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中存在的基因型有ZBZB、ZBZb、ZbZb、ZBW、ZbW,共5种,B错误;
C、在一个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中,统计发现雌鸡中芦花鸡占40%,可知B基因在雌鸡中出现的概率为40%,则b基因在雌鸡中出现的概率为60%,b基因在雌鸡中出现的概率与b基因在群体中出现的概率相同,因此种群中基因b的频率为60%,C正确;
D、根据B项分析可知,种群中基因b的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故雄性芦花鸡杂合子的比例为2×60%×40%÷64%=75%,D错误。
故选C。
7.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葛颂研究员团队对水稻祖先野生稻种间生殖隔离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以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为研究对象,发现尼瓦拉野生稻开花时间平均早于普通野生稻八十天左右,二者的花期完全不重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的环境中,它们不能正常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B. 隔离是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形成的必要条件
C. 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水稻祖先野生种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D. 人工选择使野生稻发生变异,形成了现在常见的栽培稻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详解】A、普通野生稻和尼瓦拉野生稻存在生殖隔离,即使种植在同一环境中也不会进行基因交流产生可育后代,A正确;
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
D、人工选择能影响水稻的进化方向,不能引发变异,D错误。
故选D。
8.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怕博。他从一块四万年前的尼安德特骨中提取、测序并绘制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发现之前未知的线粒体DNA(mtDNA)序列,并分析了各地不同地区的现代人之间、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黑猩猩之间mtDNA特定序列的碱基对差异,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现代人和古代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存在差异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有关
B. 世界不同地区现代人之间mtDNA的差异可能与古代人类长期迁徙有关
C. 由图可知现代人与黑猩猩的差异,比现代人和古代尼安德特人的更大
D. 帕博运用了比较解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得出结论
【答案】D
【解析】
【分析】共同由来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共同由来学说的证据包括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发生不同的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现代人和古代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存在差异与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有关,A正确;
B、世界不同地区现代人之间mtDNA的差异可能与古代人类长期迁徙有关,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现代人与黑猩猩的mtDNA碱基对差异个数最多,表明现代人与黑猩猩的mtDNA差异更大,说明现代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远,C正确;
D、帕博测序了一段尼安德特人骨中线粒体DNA,与当代人类和黑猩猩的DNA进行比较,这个过程运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并没有运用比较解剖学方法,D错误。
故选D
9. 对人和高等动物而言,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乃至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随着生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稳态的内涵不断充实。下列关于稳态的理解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体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处于恒定不变的状态
B. 稳态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但成分不断更新
C. 稳态只存在于生物体内,机体细胞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 即使外界环境发生剧变,机体也一定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
B、稳态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与细胞内液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各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但又不断更新,B正确;
C、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C错误;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D错误。
故选B。
10. 在公园等公共区域有“直饮水”。对于“直饮水”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直饮水”的pH应为弱碱性,与正常人血浆的pH非常相近。这种水被称为“健康活水”,因为它与人体内部的pH调节相匹配,有助于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和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B. 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CO32-、HPO42-等离子有关
C. 测得某人的唾液pH为6.5,则可判断其内环境呈弱酸性
D. 人体内环境pH为弱碱性,应当多摄入碱性水,避免摄入酸性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这与HCO3-/H2CO3、HPO42-/H2PO4-等缓冲物质参与调节有关。
【详解】A、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正确;
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HCO3-/H2CO3、HPO42-/H2PO4-等缓冲对有关,B错误;
C、唾液不属于内环境,因此测得某人的唾液pH为6.5,不能说明其内环境呈弱酸性,C错误;
D、由于内环境中缓冲物质的作用,正常人摄入酸性或者碱性的水均不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pH明显改变,D错误。
故选A。
11. 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兔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甲;接着取上清液分为两组,分别向其中逐滴滴加0.1ml/L的HCI和0.1m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上清液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沉淀物主要是蛋白质分子
B. 图乙实验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
C. 若用马铃薯匀浆进行上述实验,实验结果与乙图a曲线相似
D. 若要探究上清液维持pH稳定机制,应增设一组用“缓冲液”作对照的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1、血液是流动在人的血管和心脏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的黏稠液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多细胞生物,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a表示蒸馏水组,b表示上清液组,图乙实验中,蒸馏水和上清液为自变量,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分别为无关变量和自变量。
【详解】A、血液离心得到的沉淀物中是血细胞,A错误;
B、图乙中HCl、NaOH的浓度为该实验的无关变量,B错误;
C、若用马铃薯匀浆进行上述实验,实验结果与乙图b曲线相似,C错误;
D、在探究上清液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中,可用缓冲液和清水组作对照,D正确。
故选D。
12. 如图为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a、b、c、d分别代表不同体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中的氨基酸经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合成蛋白质至少需要穿过5层膜
B. b、c、d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C.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b和消化液
D. 某人花粉过敏时会导致b增多而出现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细胞内液,b表示组织液,c表示淋巴液,d表示血浆。
【详解】A、d(血浆)中的氨基酸经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至少需要穿过3层膜,即一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细胞膜(1层膜),A错误;
B、b组织液、c淋巴和d血浆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B错误;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花粉等引起的过敏反应会导致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组织胺等物质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部分血浆蛋白进入b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而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D。
13. 2024年巴黎奥运会赛场上,各项比赛精彩纷呈。中国健儿不畏强手,不断超越自我,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本届奥运会还增设霹雳舞、滑板、攀岩和冲浪四个大项。下列关于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使运动员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
B. 部分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显著下降
C. 霹雳舞比赛中,运动员靠耳获得播放音乐的信息后形成听觉的过程是条件反射
D. 运动员比赛中禁止使用兴奋剂,兴奋剂的作用位点大多是突触
【答案】D
【解析】
【分析】支配血管、内脏和腺体的传出神经,他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他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详解】A、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A错误;
B、无氧呼吸时可以产生乳酸,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血浆的pH不会显著降低,B错误;
C、音乐引起听觉的过程不属于反射,该过程只是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完成反射活动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机体产生规律性应答反应,C错误;
D、兴奋剂的作用位点大多是突触,D正确。
故选D。
14. 膀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排尿反射。婴幼儿时期经常发生遗尿现象,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憋尿。排尿反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婴幼儿的遗尿现象属于非条件反射
B. 交感神经将信息由膀胱壁传至脊髓后,再由副交感神经将信息从脊髓传至膀胱引起排尿
C. 若一个成年人上图所示的结构均无受损情况,在一定情况下仍然有可能出现遗尿现象
D. 若结构4受损,刺激结构3,不能完成排尿反射
【答案】B
【解析】
【分析】控制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但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机体能够协调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不同的中枢之间分级调节的结果。
【详解】A、婴幼儿的遗尿现象属于非条件反射,该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B错误;
C、即使结构完整,也可能由于特殊情况导致大脑皮层与脊髓的联系受阻,使得大脑皮层无法参与调节排尿反射,仅由脊髓这一低级中枢控制排尿,成人也会出现像婴幼儿一样的遗尿现象,C正确;
D、若结构4受损,由于反射弧结构不完整,所以刺激结构3,也不能完成排尿反射,D正确。
故选B。
15. 神经细胞兴奋性的高低直接取决于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的差值大小或从静息电位达到阈值的难易程度。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越小或从静息电位到阈电位越容易,则细胞的兴奋性越高。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作电位达到峰值时,膜外Na+浓度仍然高于膜内
B. 细胞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后,钠离子通道才开放
C. 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随所处溶液中K+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D. 在静息电位一定的情况下,阈电位的绝对值低的神经细胞更不容易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作电位形成机制:峰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大量Na+快速内流形成,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峰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从膜内泵出3个Na+,从膜外泵入2个K+。
【详解】A、兴奋的产生机制是Na+通道开放导致Na+内流,该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顺浓度梯度的协助扩散,因此动作电位达到峰值时仍然是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A正确;
B、细胞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前,钠离子通道已经开放,B错误;
C、溶液中K+浓度增大,外流减少,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减小,故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随所处溶液中K+浓度的增大而增大,C正确;
D、阈电位是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在静息电位一定的情况下,阈电位的绝对值低的神经元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属于更不容易兴奋,D正确。
故选B。
16. “渐冻症”又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大脑、脑干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肌肉逐渐萎缩无力,以至瘫痪,而患者大脑始终保持清醒。下图是ALS患者病变部位有关生理过程的示意图,图中NMDA为特异性受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因其能与NMDA结合引起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B. ALS发病机理可能是谷氨酸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最终水肿破裂
C. 可通过注射抑制谷氨酸信息传递的药物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
D. 对患者注射神经类药物进行治疗时,病人没有感觉也没有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由图可知,谷氨酸能与NMDA结合引起Na+内流,进而引发动作电位,因此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
B、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成Na+过度内流,造成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神经细胞吸水最终导致细胞破裂,B正确;
C、由于ALS发病机理可能是谷氨酸引起Na+过度内流,因此注射抑制谷氨酸信息传递的药物作用于突触可缓解病症,C正确;
D、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因此控制躯体运动的反射弧不完整。但大脑始终保持清醒,因此,对患者注射神经类药物进行治疗时,病人没有反应但有感觉,D错误。
故选D。
17. 杂交育种是水稻育种的重要途径,但不同品种的水稻之间的杂交种常有育性下降的问题。已知水稻8号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T/t,4号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G/g,在花粉发育过程中,T或G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花粉正常发育所必须的,t和g基因无法表达有功能的蛋白质。研究人员选取部分植株①-⑥,获取其相关基因后进行电泳,测得不同个体基因型如下图所示。其中①②个体花粉发育完全正常,④个体花粉3/4发育正常。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和②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TtGG和TTGg
B. ③和⑥个体均有1/2花粉不能正常发育
C. 杂交种育性下降可能与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I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行为有关
D. ④个体自交,后代有8种基因型,花粉发育完全正常的个体占1/2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由图可知,①和②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TtGG和TTGg,A正确;
B、③和⑥个体基因型分别为ttGg和Ttgg,形成的tg配子无法正常发育,因此均有1/2花粉不能正常发育,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T或G基因表达对花粉发育重要的蛋白质,t和g基因无法表达有功能的蛋白质,则是基因型为tg的花粉发育不正常导致杂交种育性下降,而形成tg的花粉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I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因此杂交种育性下降可能与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I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有关,C正确;
D、④的基因型为TtGg,该个体自交,雌配子基因型1/4TG、I/4Tg、1/4tG、1/4tg,雄配子基因型为1/3TG、1/3Tg、1/3tG,后代的基因型为1/12TTGG、2/12TtGG、2/12TTGg、3/12TtGg、1/12TTgg、1/12Ttgg、1/12tGg、1/12ttGG共8种,这些后代基因型花粉全部正常的个体是1/12TTGG、2/12TtGG、2/12TTGg、1/12TTgg、1/12ttGG,占7/12,D错误。
故选D。
18. 已知药物X能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使肌肉不能收缩,但不知药物X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还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或是两者都能阻断。现有一个如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实验装置,图中的A~E代表实验位点(进行药物处理或电刺激的位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将X放于D点后刺激C点,若肌肉收缩,则说明X不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B. 将X放于D点后刺激E点,若肌肉收缩,则说明X不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C. 将X放于B点后刺激C点,若肌肉不收缩,则说明X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D. 将X放于B点后刺激A点,若肌肉收缩,则说明X不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结构中的兴奋总是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单向传递的。
2、分析题图:根据神经节可知,C、D、E点均位于反射弧的传入神经,B点位于神经中枢,A点位于传出神经。
【详解】A、据图可知,实验位点A位于传出神经,C、D、E位于传入神经,B位于神经元之间。将X放于D点时,电刺激的位点应该是E点,通过观察肌肉是否收缩,判断出X能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若刺激C点,肌肉收缩,无法说明X能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A错误;
B、将X放于D点后刺激E点,若肌肉收缩,则药物X没有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能说明X不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B错误;
C、将X放于B点后刺激C点,通过观察肌肉是否收缩,判断出X能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若肌肉不收缩,则能说明X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C正确;
D、将X放于B点后刺激A点,不能证明药物X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应该将X放于B点后刺激C、D、E的任一点,若肌肉不收缩,才能证明药物X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4分。
19. 2024年夏季湖北省连续多日发布高温预警,截止9月19日仍有部分区域气温达37℃,气象部门提醒,晴热天气紫外线等级高,要减少在户外的时间,谨防中暑。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处于高温环境下内环境仍能维持稳定状态,其中________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高温天气,室内场馆成为人们运动首选,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但不会导致机体血浆pH大幅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一位同学在室内运动后,被蚊虫叮咬,皮肤迅速出现红肿,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
(3)健康人体温接近________℃,若一位同学出现中暑症状(体温升高、大汗口渴、头痛头晕)后,并未停止运动,最终可能使内环境稳态被打破,甚至出现“热射病”,这说明_________。
(4)若出现中暑现象,应及时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 ①. 血浆中含有缓冲对,使内环境pH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②. 组织液渗透压上升,从而引起水肿
(3) ①. 37 ②. 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利用温湿毛巾擦拭进行降温;补充淡盐水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小问1详解】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小问2详解】
血浆中含有缓冲对,缓冲对能够减缓pH的变化,使内环境pH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蚊虫叮咬释放出甲酸导致过敏反应使组织液渗透压上升,从而引起迅速水肿。
【小问3详解】
健康人体温接近37℃;高温下持续运动可能出现“热射病”,说明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小问4详解】
对中暑患者需要及时降温,可以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利用温湿毛巾擦拭进行降温,并给患者提供淡盐水。
20.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研究发现,突触间隙中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含量下降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下图为5-羟色胺相关代谢过程。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5-羟色胺以________方式通过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此时膜内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部分5-羟色胺发挥作用后可通过突触前膜上的________协助回收。
(2)结合图示过程分析,抑郁症患者体内的5-羟色胺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原因可能是①____;②__________。
(3)人参有“安精神,定魂魄之功效”,据此研究人员对人参皂苷(Rg)是否有抗抑郁的效果进行研究,采用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刺激(CUMS)方法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将氟西汀(一种抗抑郁药物)和Rg分别溶于0.5mL蒸馏水制成溶液进行灌胃,用强迫游泳的行为学方法来检测大鼠的抑郁行为学变化。结果如下表:
注:动物在水中的不动时间可评价抑郁程度,不动时间越长,抑郁程度越高。
①完成表格a、________b、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
【答案】(1) ①. 胞吐 ②. 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③. 5-羟色胺转运蛋白(SERT)
(2) ①. 单胺氧化酶数量增多或活性增强导致分解能力增强,促进5-HT分解为5-羟吲哚乙酸随尿液排出体外,使5-HT含量会减少 ②. 5-HT转运载体(SERT)数量增多或活性增强导致突触前膜摄取5-HT的能力增强,5-HT含量也会降低;突触前神经元合成5-HT能力减弱或者突触小体中高尔基体受损导致分泌5-HT能力减弱
(3) ①. CUMS处理+灌胃0.5mL蒸馏水 ②. CUMS处理+灌胃Rg水溶液0.5mL ③. 人参皂苷可抗抑郁,且抗抑郁效果比氟西汀还要好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小问1详解】
突触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兴奋时膜内电位变化为负电位变为正电位;由图可知,5-HT发挥作用后可通过前膜上SERT被回收。
【小问2详解】
结合图示过程分析,抑郁症患者体内的5-H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原因可能是单胺氧化酶数量增多或活性增强导致分解能力增强,促进5-HT分解为5-羟吲哚乙酸随尿液排出体外,使5-HT含量会减少;5-HT转运载体(SERT)数量增多或活性增强导致突触前膜摄取5-HT的能力增强,5-HT含量也会降低;突触前神经元合成5-HT能力减弱或者突触小体中高尔基体受损导致分泌5-HT能力减弱。
【小问3详解】
第二组为条件对照组,因此处理应为CUMS处理+灌胃0.5mL蒸馏水;第四组应为实验组,因此处理为CUMS处理+灌胃Rg0.5mL;据表可知4组与2组比较说明人参皂苷可抗抑郁,4组与3组比较说明人参皂苷比氟西汀抗抑郁效果还要好。
21. 下图是甲与其他四种生物β-珠蛋白前40个氨基酸的序列比对结果,字母代表氨基酸,“·”表示该位点上的氨基酸与甲的相同,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是进化过程中β-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五种生物的β-珠蛋白氨基酸序列,可知它们之间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为共同由来学说提供________水平的证据,还可得知________二者间的亲缘关系最远。
(2)该区域甲为优势种,同时存在某种以这五种生物为食的捕食者,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提高__________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的具体捕食策略为________________。
(3)在该区域中,甲种群共有100个个体,其β-珠蛋白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有A、A+、a三个等位基因。对这些个体的基因A、A+、a(A、A+对a均为显性)进行检测后,统计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该种群由于环境骤变,导致隐性性状的个体全部死亡,随机交配一代后,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4)研究人员对甲种群另一对等位基因G、g扩增测序,证实g基因是由G基因突变而来的,两种基因的非模板链部分测序如下:(已知亮氨酸:UUA,终止密码子:UAA、UAG、UGA)
突变前基因碱基序列…CAA CAA GAA GAG TTA AAT GGT ATA GGA AAC ATC…
突变后基因碱基序列…CAA CAA GAA GAG TAA AAT GGT ATA GGA AAC ATC…
据上图可知造成蛋白质功能改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分子 ②. 乙和丙
(2) ①. 物种 ②.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避免其占据绝对优势
(3) ①. 41 ②. 6.5
(4)由于碱基对替换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肽链变短,导致蛋白质功能改变
【解析】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小问1详解】
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差异属于分子水平上的证据。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数可反映生物的亲缘关系,五种生物β-珠蛋白前40个氨基酸的序列相互比较,乙和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数为13个,比其他任意两种生物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数都多,因此乙与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
【小问2详解】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根据收割理论可知,捕食者会主要捕食数量更多的猎物种类,即甲,避免一种生物占据绝对优势。
【小问3详解】
A+A+个体共8个,AA+个体共31个,A+a个体共35个,因此A+基因频率为(8×2+31+35)/(100×2)=41%;aa个体死亡,导致种群中a基因频率发生改变(15+35)/(98×2)=25/98,随机交配得到F1,aa基因型频率应为(25/98)2≈6.5%。
【小问4详解】
由图可知该序列中TTA突变为TAA,发生了基因突变中的替换,TAA对应的密码子为UAA,为终止密码子,因此由于碱基对替换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肽链变短,导致蛋白质功能改变。
22. 腓骨肌萎缩症(CMT)是一种神经性遗传病,病情严重者可见小腿和大腿下1/3肌萎缩,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如图为某患者家系的CMT及甲病(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图谱,其中Ⅱ-4不携带致病基因。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该患者家系患病情况判断,甲病最有可能为以下哪种遗传病?__________。
A. 抗维生素D佝偻病B. 白化病C. 红绿色盲D. 原发性高血压
(2)研究表明,人群中该类CMT患病率为0.01%,若Ⅲ-9和一个正常男性结婚,生育一个患一种遗传病的孩子的概率为_____。
(3)下图是CMT患者体内的某反射弧结构,其中S属于_______。若刺激Ⅱ处,在①处检测不到动作电位,则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此反射弧的运动神经元已受损,原因是_______。
(4)神经胶质细胞具有_______的功能,研究发现CMT患者由于控制合成神经胶质细胞膜上的K+通道蛋白的基因异常而导致______,进而使静息电位绝对值下降,影响髓鞘的形成。
【答案】(1)C (2)1/2
(3) ①. 感受器 ②. 不能 ③.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单向传递,因此不论运动神经元是否受损,①处都无法检测到动作电位
(4) ①. 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神经元 ②. K+通道蛋白异常,K+外流减少
【解析】
【分析】1、分析遗传系谱图,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图中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①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③是神经中枢。
【小问1详解】
根据Ⅱ-3、II-4、II-7,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I-4不携带致病基因,因此甲病只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为多基因遗传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小问2详解】
由I-1、I-2、II-5可知CMT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该类CMT(用A、a表示)患病率为0.01%,则说明a基因频率为1%,则A基因频率为99%,甲病用B、b表示。则可知Ⅲ-9基因型为AaXbXb,正常男性基因型为A_XBY,其为AA的概率为99%×99%÷(1-0.01%)=99/101,Aa概率为2×99%×1%=2/101,则他们的子代患CMT的概率为2/101×1/4=1/202,患甲病的概率为1/2,因此仅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202×1/2)+(201/202×1/2)=1/2。
【小问3详解】
该反射弧中S是感受器部分;该反射弧上Ⅱ处(传出神经)给予一个适当强度的刺激,由于突触只能单向传递,因此①处一定无法检测到电位变化,则不能确定是否是运动神经元出现障碍。
【小问4详解】
神经胶质细胞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功能是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神经元;CMT患者由于控制合成神经胶质细胞膜上的K+通道蛋白的基因异常而导致K+通道蛋白异常,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从而影响髓鞘形成。组别
处理
动物在水中的平均不动时间(秒)
1
灌胃0.5mL蒸馏水
82
2
a、________
123
3
CUMS处理+灌胃氟西汀水溶液0.5mL
92
4
b、________
63
湖北省云学部分重点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云学部分重点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盐酸是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化学试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云学部分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云学部分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云学部分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湖北省云学部分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鄂东南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鄂东南三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鄂东南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北省鄂东南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