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亡走赵,赵不内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D.使于齐,顾反 齐与楚从亲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内”通“纳”,接纳;“绌”通“黜”,废,罢免。
B.“被”通“披”,披散。
C.“濯”通“浊”,污浊;“指”通“旨”,文章的含义。
D.“反”通“返”,返回;“从”通“纵”,合纵。
故选B。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被动句,“见”“被”表被动;
B.被动句,“于”表被动;
C.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D.定语后置句,“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
故选D。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出则接遇宾客 遇:遇到
B.平伐其功 伐:夸耀
C.明道德之广崇 明:阐明
D.使使如秦受地 如:到,去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在句子中含义能力。
A.“出则接遇宾客”意思是“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所以“遇”的意思是“接待”。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B.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B.用事,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C.明年,古义:第二年,文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D.深入,古义今义均为进入事物内部或中心。
故选D。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徒,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名。主要职责是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史记》载屈原与春申君曾任左徒。
B.大夫,古代官阶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古代医生位于大夫之列,由民间口传至今。
C.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昭、屈、景三姓的事务,权力极大,屈原曾任此职。
D.币,在古代汉语中多指用作馈赠或祭祀的丝织品。后引申为作为礼物的车、马、皮、帛、玉器等一切值钱的财物。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C项,“权力极大”错,三闾大夫是管理昭、屈、景三姓贵族子弟教育及宗族事务等的闲差事。屈原被贬后任此职。
故选C。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自投汨罗以死
其后楚日以削
B.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国风》好色而不淫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以:相当于“而”,连词,表顺承。句意:因此就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中而死。
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句意:从那时起,楚国日益削弱。
B. 诚:果真;如果。句意: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国愿意将商於地区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楚国。
诚:确实。句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C. 从:通“纵”,合纵。句意:之后秦国想要讨伐齐国,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
从:通“纵”,合纵。句意:采取合纵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支援结为一体。
D. 而,连词,表承接。句意: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而,连词,表转折。句意:《诗经》中的国风,描写爱情却不淫荡。
故选C。
题型二:主观题
7.根据课文《屈原列传》(节选)相关内容,完成默写。
(1)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士遭受排挤的社会现实。
(2)司马迁连用两个被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屈原诚实不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引出下文写屈原由于心生怨愤而作《离骚》。
(3)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约,用词含蓄隐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其文约 其辞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题型三:文言文阅读
易错字有:“邪”“疑”“谤”“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节选自张耒《上曾子固龙图书》)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
B.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
C.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
D.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B.太史公,官职名,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文中专指司马迁。
C.鼎俎,古代祭祀、设宴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泛称割烹的用具。
D.休养,文中指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现在则指使身心得以休息调养。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批评古代的糊涂人不知言就不能知人,或者信其言却疑其行,不知道君子的文章与那些无其德却有其言的人情况是不同的。
B.作者刚开始写文章,最喜欢读《左氏春秋》《离骚》等书,虽然左丘明的文章华美,但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
C.作者认为司马迁的文章疏荡明白,简朴奔放,但因平生志向在心中有所郁结,所以他的文章中时有感慨愤激而不能宣泄的情况。
D.作者认为欧阳修继承孟子、韩愈之风,建立一家之言,引导天下豪杰志士,而世上那些号称能写文章的人,大多出自欧阳修门下。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
(2)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
12.作者对德与言的关系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概括。
【答案】8.B 9.A 10.A 11.(1)屈原仁德,不愿意只为自身谋私利,他志趣高洁,因此他的语言反复婉转。
(2)谈笑快乐,不再有从前那种幽愤不平的气息,天下的文章渐渐兴起。 12.①言不能浮于德的表面。②言应与德相通。③应通过言探求德。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而您则是这些门生弟子中的第一名,您的文章议论,与欧阳修先生不相上下。我从开始读书时,就知道要读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证、探访,用来每天掌握它的变化。
“为之冠”,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读执事之文”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错误,应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作者批评古代的糊涂人不知言就不能知人……”错误。“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是说“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不理解人的言语就不能理解这个人,而世上糊涂的人,只知道言语和品德这两者不能相通……”,作者是批评世上糊涂的人。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忍”,不愿意;“私”,为……谋私利;“趣”,志趣;“反覆”,反复;“曲折”,婉转,委婉。
(2)“佚乐”,快乐;“向者”,从前;“幽忧”,幽愤;“稍稍”,渐渐。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可知,言不能浮于德的表面。
从“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可知,言应与德相通,应通过言探求德。
参考译文:
我曾经认为君子的文章,不应该只浮于道德表面,不隐藏自己已经知道的事,不勉强写自己不知道的道理。只有他的言论不停留在内心的表面,因此根据他的言论去推究他,那么(他)潜藏着的德行心志,就不能隐藏了。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不理解人的言语就不能理解这个人,而世上糊涂的人,只知道言语和品德这两者不能相通,或者相信他的话语却怀疑他的行为。唉,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道君子的文章本来就是出于他们的德行,与那些没有德行却有言论的人不一样啊。我刚开始作文,最喜欢读《左氏春秋》《离骚》等书。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屈原仁德,不愿意只为自身谋私利,志趣高洁,因此他的语言反复婉转。推究到最后,才知道他的仁德。根据他的言语来考证他的事迹,难道有不合理的吗?自从夏商周以来,我最喜欢读太史公、韩愈的文章。司马迁雄奇豪迈、慷慨激昂,他从年轻时,就周游天下,结交豪杰志士,凭借意气敢于(仗义)执言,以至于招来祸端。因此他的文章疏放坦荡而明白,简洁朴素而奔放。只因他平生的志向在心中有所郁结,所以他文章的结尾,常有感怀激愤而不能宣泄的情况。韩愈的文章如同先王的衣冠,像郊庙的祭祀礼器一般典雅,以至于豪放不羁,超卓不群,(一发)无法收揽,于是他极尽语言的巧妙,没有能够超越他的人。自从唐代以来,经历了五代的战乱。宋朝兴盛,休养生息,一天比一天地趋向富贵强盛。士大夫在这时交游,谈笑快乐,不再有从前那种幽愤不平之气,天下的文章渐渐兴起。而庐陵欧阳修先生开始写作古文,近的揣摩两汉文章,远的探究夏商周时期的文章,而继承孟子、韩愈之风,来建立一家之言。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而欧阳公在这时,实际凭借他在文坛的号召力来引导天下豪杰志士,而世上号称能写文章的人,出自欧阳公门下的十之八九。而您则是这些门生弟子中的第一名,您的文章议论,与欧阳修先生不相上下。我从开始读书时,就知道要读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证、探访,用来每天掌握它的变化。啊!像您这样的人,真是天下最真正的文士呀!
题型四: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屈原在他的作品里________地展现了这种失败。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关独特的个人与社会、历史发生冲突并遭致________毁灭的记录。在此之前的诸子及所谓儒家的六经,都只是对所谓社会秩序、历史规律的认知——包括价值认同,并没给独特个体及个性留多少余地:( )。比屈原稍前的庄周已经看出了个性与社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的必然性,同时他也悲观地认识到,在这场正面冲突中失败的一方只能是个性,故而他避开了社会冷酷的锋芒、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他几乎是________。唯独屈原,既要坚持个性,又要坚持以自己的个性去改变世界,以个性的温热去融化那 的秩序。
因此,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他的作品可以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甚至也是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事件。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酣畅淋漓 惨痛 不战而退 冷漠B.淋漓尽致 惨痛 不战而退 冷酷
C.淋漓尽致 沉痛 退避三舍 冷漠D.酣畅淋漓 沉痛 退避三舍 冷酷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致使《诗经》中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
B.因“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
C.而《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因“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黯淡无光
D.而《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正是因其“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也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甚至可以把他的作品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B.他的失败是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可以把他的作品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C.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也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甚至他的作品可以被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D.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答案】13.B 14.C 15.D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酣畅淋漓,形容极其畅快的样子。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讲话等表达得详尽细致、充分彻底。对象是“作品”,应使用“淋漓尽致”。
第二处,惨痛,悲惨痛苦。沉痛,深刻而令人痛心。语境是“毁灭”,程度较重,应用“惨痛”。
第三处,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与之争。不战而退:没有和敌人正面交锋,就已经后退了。根据“故而他避开了社会冷酷的锋芒、避免与之发生冲突”可知,原句意在表述不冲突就开始后退,应用 “不战而退”。
第四处,冷漠,冷淡,不关心。冷酷,冷淡苛刻,程度更重。由“以个性的温热去融化那……的秩序”可知,应为“温热”的反义词,并且程度较重,应用“冷酷”。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前文“诸子及所谓儒家的六经,都只是对所谓社会秩序、历史规律的认知——包括价值认同,并没给独特个体及个性留多少余地”,诸子六经、《诗经》是平行的例子,故此句应注意与前后保持句式一致,应把《诗经》放在前面,排除AB;D选项强调黯淡无光的原因,这不是论述的重点,排除D。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事件”多重定语顺序混乱,应改为“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
“他的作品可以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不合逻辑,应该改成“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先说“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再说“是人类永恒的悲剧”,最后说“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全部改对的是D项。
故选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课后测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精练,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