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4.3《海—气相互作用》 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254879/0-172898678054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教学设计】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4.3《海—气相互作用》 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254879/0-172898678061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精品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结合真实复杂的情境,能够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认知】能够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东、西岸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案例,能够分析水一气相互作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地理实践力】能够收集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相关材料,分析说明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海-气直接的水热交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在全球水热平衡过程中,海-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阿拉伯半岛东面为波斯湾,西面为红海,两地夏季气温常达30 ℃以上,而索马里沿岸一带的气温,最热季节一般不到25 ℃。赤道以北附近,印度洋表层水温呈现东暖西冷的分布格局,对大气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热力作用,进而影响到其气压场。
1. 波斯湾、红海与索马里沿岸夏季气温存在着显著差异,对此现象进行解释。
【参考答案】 索马里沿岸海域比波斯湾、红海面积广阔,夏季气温受海洋影响大且索马里沿岸夏季为寒流,受寒流影响气温降低,因此夏季气温较低。
2. 简要描绘赤道以北附近,印度洋由东到西大气环流系统的剖面结构。
【参考答案】 赤道以北附近,印度洋东侧较同纬度西侧海洋水温高,形成上升气流,西侧海洋水温低,形成下沉气流,因此形成逆时针旋转的大气环流。
新课讲授: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海-气相互作用的概念
海-气相互作用指海洋与大气间物质、能量持续交换的互相影响过程。
过渡: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热能储存库,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分交换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约占大气水汽的86%。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思考:哪个纬度海区水交换量比较大?
答案:低纬度。
得出:海洋的蒸发量与其表层水温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就越大。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较丰沛,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3.海-气相互作用与热量交换
海洋吸收太阳辐射,把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将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洋,并使海洋热状况产生再分配,改变海洋对大气的加热作用。
过渡:除水热交换外,海-气间还存在气体和固体物质的交换。气体交换中以二氧化碳的交换最为重要。
4.阅读“海洋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生物沉积作用将C02固定在岩石圈中,短时期不再参与地表碳循环,从而降低了表层海水中C02的含量,有利于海洋表层从大气中吸收更多的C02,对海洋和大气的C02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
1.三圈环流和大洋环流
回顾三圈环流和大洋环流知识,得出: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形成高低纬间环流;海陆间对大气加热差异形成季风环流;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热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全球水热平衡。
2.水循环
海-气相互作用,进行水分交换,构成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水循环。通过回顾水循环知识,读全球水量收支状况,得出:地球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循环运动,从长期看,全球的总水量没有什么变化。
活动:纬度低于30°N,热量收入多于支出;纬度高于30°N,热量收入则少于支出,且在极地差值达到最大。想一想,根据热量收支情况赤道会不会越来越热,极地会不会越来越冷?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会,通过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将低纬海区盈余的热量输送到高纬海区释放,调节了全球热量平衡。
得出:大洋环流既影响海洋热量的分布,又影响海洋向大气的热量输送过程。在地球系统的能量输送和平衡中,大洋环流与大气环流发挥着重要作用。低纬度海洋获得更多太阳辐射能,主要由大洋环流把热量向较高纬度输送;中纬度通过海-气交换,把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将热量向更高纬度输送。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观看海洋与大气的水分、热量交换过程图,掌握了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通过阅读延伸,知道了海洋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交换。通过回顾三圈环流、大洋环流、水循环知识以及活动探究,深刻理解了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结合真实复杂的情境,能够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认知】能够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东、西岸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能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案例,能够分析水一气相互作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利用自然的意识。
【地理实践力】能够收集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相关材料,分析说明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过程。
难点: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不同区域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号称世界“干极”,年降水量不足1毫米,但在2015年却下了一场暴雨,一夜之间,蛰伏在沙漠的植物种子把地狱般的沙漠变成鲜花盛开的天堂,这是怎么回事呢?
新课讲授:
一、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能够调控全球水热平衡,对气候变化、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巨大影响。但是,这个系统的异常变化会使局部出现极端天气,干扰甚至威胁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1.厄尔尼诺现象的概念
过渡:正常状况下,太平洋赤道两侧盛行稳定强劲的偏东信风,它将温暖的表层海水吹向南美沿岸。
活动:读下图,归纳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侧的温度存在什么差异?
参考答案:大洋东侧海水温度较多年平均值高;大洋西侧海水温度较多年平均值低。
当信风减弱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2.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
(1)西太平洋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多雨转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2)赤道附近大洋东侧气温上升、降水增多,甚至发生洪涝灾害。
(3)赤道附近大洋东侧离岸风变弱,上升流变弱,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变少,渔场大量死亡减产。
(4)使我国夏季风变弱,东部季风区雨季来得迟去得早、雨季变短,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的现象。
(5)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变少(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低对流较弱),且台风路径偏东(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变得比正常年份偏弱)。
二、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1.拉尼娜现象的概念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
2.拉尼娜现象带来的影响
活动探究:拉尼娜现象是因海面信风加速,促使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离岸气流出现,造成深层海水将低温冷水上翻,从而使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降低所致。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比照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海域东西岸大气环流状况,绘制拉尼娜发生时该区域的大气运动状态示意图。
(2)根据所绘示意图,说明赤道太平洋东岸和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
(3)简析拉尼娜现象对秘鲁渔场带来的影响。
(4)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讨论拉尼娜对我国气候、河流可能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
(2)大洋东岸较正常年份气温下降、降水变少,更加干旱;西岸气温上升、降水变多,甚至发生洪涝灾害。
(3)赤道附近大洋东侧离岸风增强,上升流变强,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增多,渔场增产。
(4)使我国夏季风变强,东部季风区雨季来得早去得迟、雨季变长,可能出现南旱北涝的现象;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偏多(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高对流较强),且台风路径偏西(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变得比正常年份偏强)。
得出:拉尼娜现象对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海-气相互作用异常情况下产生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板书设计】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444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教学设计</a>,共3页。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444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教案设计</a>,共6页。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4.3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4.3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