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精品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结合真实、复杂的地域分异现象,能够判断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出其形成的原因。
【区域认知】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解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并能够分析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环境演变过程。
【人地协调观】结合真实、复杂的地域分异现象,能够评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提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能够从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区域发展的条件、过程、问题及决策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
【地理实践力】能够设计并实施区域发展问题的调查方案;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调查,描述家乡存在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对解决本区域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2.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3.垂直分异规律。
难点:垂直分异规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地处坦桑尼亚东北部,邻近肯尼亚边境,东西延伸约80 千米;海拔5 895 米,为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因阻挡了印度洋上吹来的潮湿海风,在南坡较低海拔处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景观。南坡自山麓到山顶,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依次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森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寒漠带和高山冰雪带。乞力马扎罗山因山顶的火山口终年遍布冰雪,宛如晶莹的玉盘,被称为“赤道雪峰”。
1. 有人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乞力马扎罗山顶的冰雪可能会消失,到时“赤道雪峰”将名存实亡。你是怎么看的?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全球变暖,气温升高,雪线上移,山顶冰雪将变小甚至消失,“赤道雪峰”很可能会不 复存在。也有可能由于全球变暖,该地降水增加,积雪量增加,“赤道雪峰”依然存在。
2. 自山麓到山顶,乞力马扎罗山拥有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植被景观。试从水热配置的角度,分析其景观差异的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即水热条件变化,自然景观也会随之发生规律性的更迭。
新课讲授:
一、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过渡: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差异无处不在。
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差异;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的尺度要小;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则属于更小尺度的地域差异。
二、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过渡: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热量和水分影响着植被的分布。
自然带: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共同形成的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环境的自然综合体。
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地域分异是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活动:观察世界自然带图,从非洲刚果盆地向北到欧洲北部。
规律: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成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基础因素:热量
2.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活动:观察世界自然带图亚欧大陆,从中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到亚欧大陆内部。
规律:沿经线延伸随经度变化。
成因: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基础因素:水分
3.垂直分异规律
活动:读我国天山垂直自然带谱景观图,体会“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由下而上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环境。
成因: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基础因素:水热
讲垂直分异规律,我们要区分清楚基带、雪线、林线这几个概念。
基带:垂直带谱的起始带。
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与水平地带性相似。
②山麓带(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③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④通常,同一自然带在阳坡比阴坡分布的海拔高。
森林上限是垂直地带谱中一条重要的生态界限,常称为林线。林线对环境临界条件变化的反映十分敏锐,其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强风的影响也很显著。一般规律为: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多,林线越高。
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如果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则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有下面影响因素:
①温度(热量或纬度):气温高雪线高,气温低雪线低;雪线阳坡高于阴坡。
②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于背风坡。
③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越缓,雪线越低。
④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活动探究:
1.比较珠穆朗玛峰南坡与北坡降水量的差异,并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南坡降水量大于北坡,南坡为印度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
2.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南坡山地所在的纬度越低,相对高度大。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复杂。
3.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原因。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图文资料探究地理环境差异性主要的表现,知道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垂直分异规律的表现。能够在垂直分异规律里区分不同坡向的自然带和雪线的位置,可以分析影响雪线和自然带的因素。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结合真实、复杂的地域分异现象,能够判断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出其形成的原因。
【区域认知】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解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并能够分析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环境演变过程。
【人地协调观】结合真实、复杂的地域分异现象,能够评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提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能够从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区域发展的条件、过程、问题及决策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
【地理实践力】能够设计并实施区域发展问题的调查方案;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调查,描述家乡存在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对解决本区域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如何理解地方性分异规律。
2.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景观特征。
难点:地方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异同。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南方地区吃的牛羊肉都是来自北方牧区吗?
不是的,南方地区也是可以放牧牛羊的。比如河漫滩草甸,它指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
新课讲授:
一、地方性分异规律
温带季风区某一山体,它的基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是在基带的位置上出现了A、B两种地形。A处为山麓地带的陡坡段。B处为山麓地带一河谷。我们看这个时候两地的植被不再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而是耐旱的灌木和草甸植被,为什么?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
A 陡坡:降水多流走,难以被土壤吸收---耐旱的灌木
B 河谷:汇水丰富---草甸植被
这就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我们强调它是较小尺度范围内的。
1.规律:有序性和重复性
有序性指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例如:草原上,盐分被水带到地势低洼的地区富集,形成斑块状的盐碱地。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重复性则表现为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例如,在黄土高原的多个小流域内,都能看到川地、冲沟等地形呈树枝状镶嵌在塬、梁、峁、土石山等之间的同一类地形单元里。
地方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的区别:非地带性与地带性对应。一般由以下因素引起,如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洋流等,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的地理环境的现象,所以使地带性规律变得更加复杂。地方性分异是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华北平原的地方性分异,华北平原的地势地貌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其间还有两个过度性的洼地区。各部分的地表组成物质、地表水系、地下水位和矿化度、排水条件、土壤肥力、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地方气候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灌溉区气候、城市气候等,也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这些均不能等同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成因
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地方性分异是发生在更小的尺度上的,诸如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异,岩性和土质的分异也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二、主要陆地自然带
过渡:自然带: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共同形成的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环境的自然综合体。
1.划分依据和影响因素
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热量和水分影响着植被的分布。
划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影响因素:热量和水分条件。
2.主要陆地自然带的类型和分布
我们来了解一下主要陆地自然带的类型和分布:大体沿纬线方向延伸,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的自然带,称为纬度自然带,主要由于太阳辐射强度自低纬至高纬的逐渐减小所致。大体沿经线方向延伸,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的自然带,称为经度自然带,主要由海陆位置差异引起水分条件之不同所致。自然带的特征通常以生物气候来反映。大陆水平自然带有赤道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等。
活动:通过气候类型图来一一对应说出所分布的自然带。
总结: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按照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主要有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等类型。
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这里降水量较少(250-450毫米/年),且集中于夏季。自然带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因纬度和热量条件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
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小于250毫米/年),因纬度和热量条件不同,可分为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很大,严酷的自然环境限制了许多植物的生存生长,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类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
荒漠自然带由于食物不足,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很少。常见如蝗虫、蜥蜴、老鼠和一些鸟类,对于干旱环境他们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如夏眠、夜行、耐旱等。荒漠属于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三、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以大农业为例,我们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生产。比如: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青藏高原,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牲畜、农作物和林木都带有高寒地区的特点。
认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掌握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地方分异状况,因地制宜部署农业生产; 明确土地利用方式 ;确定农作物种类;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避免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
活动探究:课本117页活动
1.观察图中①②③所示自然景观,描述其差异以及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说明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由温带荒漠过渡到温带草原,再到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了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水分。
2.观察图中③④⑤所示自然景观,描述其差异以及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说明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由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过渡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到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反映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热量。
第三问的活动,我们来通过课堂练习来解决。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图文资料探究地理地方性差异性主要的表现,知道了地方性分异规律不能完全等同于非地带性,两者是有区位的。能够说出不同的气候类型下的自然带的分布。综合所学内容建立因地制宜的思想。
【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445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2课时教案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445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1课时教案设计</a>,共5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一等奖教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