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需要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
    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
    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D.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晴朗无云的夜晚,你仰头望天,可以看到数万亿英里外的星星发出的光芒,小行星在月球表面撞击出的陨石坑也清晰可见,而低下头,你看到的只有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仅仅下到距地面十码,我就觉得已远离人世间,这里,最初在古海洋大陆架上形成的石灰岩层闪闪发光,我看得入了迷。
    地下世界牢牢保守着它的秘密,直到最近二十年,生态学家才追踪到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这些真菌将单独的树木连成了彼此联通的森林,这一活动已经持续了数亿年。2013年,在中国重庆发现了一个拥有独立天气系统的洞穴网络:大团的水汽在巨大的中央洞穴中聚集,冰冷的尘雾如云层般在远离阳光的洞室中飘荡。在意大利北部一千英尺的地下,我沿着绳索滑到了一个空旷的圆形石室,满地都是黑色的沙堆,地下河从中横贯而过,踩在沙堆上,就像穿行在漆黑星上的无风沙漠中。
    为什么要往地下去?这样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既违背理性的意愿,恐怕也少有人会心生向往,特意把一件东西埋入地下,大都出于某种隐蔽的目的。而从地下取回一件东西,无一例外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但是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的世界,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中写道:“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而我想反驳:“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对于人类栖居的这个具有深度的世界,“水平视野”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目前处于人类世界,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本应一直被埋藏的东西自行露出了地面,让我们无法再忽视,那种强烈的侵入感令人愕然。在东西伯利亚的森林里,一个巨型坑洞在不断软化的土地上张开了血盆大口,它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袒露出已有二十万年历史的地层,当地的雅库特人称它为“地下世界入口”,在英国,近年来的酷暑使得古代建筑遗迹纷纷闯进人们的视野——罗马时期的观测塔、新石器时代的围墙……陆续被揭开面纱,就像大地上的麦田怪圈,从空中俯瞰即可辨认。格陵兰岛西北部,冷战时期的一个导弹基地在五十年前被封在冰盖下,如今它即将重见天日,里面储存着数十万加仑的化学污染物。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写道:“问题不在于地层中埋藏着那些东西,而在于它们非常持久,比我们的寿命更久,而且有朝一日会裹挟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它们就像是‘沉睡的巨人’,从‘深时’的睡眠中被唤醒。”
    “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就是地球那令人眩晕的漫长历史——时间从当下向前向后无尽延展。深时的计量方式让人类显得微不足道,它的计量单位是“世”和“宙”,而不是“分”和“年”,它的载体是岩石、冰川、钟乳石、海床沉积物和漂移的地壳板块,深时通向过去也通往未来,五十亿年后,随着太阳能量的耗尽,地球也会落入黑暗,我们正踮着脚尖站在边缘处。
    我们要警惕这种逆来顺受的思维,实际上恰恰相反,深时应当是一种更加激进的视角,促使我们采取行动,而不是变得无动于衷。理解深时可以敦促我们思考:自己眼下的所作所为,会给我们身后的生命乃至后世留下什么?用深时的视角来看,我们原本认为恒久不变的东西便有了生命,万物的欢乐跃入我们的眼睛和头脑,世界再一次变得丰富离奇,充满生机,冰川有了呼吸,岩层有了潮汐,山脉经历着蜷缩与伸展,石头有了跳动的脉搏。我们栖居的地球,生生不息。
    (摘编自罗伯特·麦克法伦《深时之旅》,王如菲译)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伯特·麦克法伦认为人们比任何时候都要理解地下世界,而乔治·佩雷克不认同此观点,他认为应该用水平视野去观察世界。
    B.东西伯利亚森林中巨型坑洞“张开了血盆大口”,“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当面对这种环境异变时,人们会感到惊愕与恐惧。
    C.冰盖下冷战时期的导弹基地等,可能有朝一日会带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给人类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D.“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之旅”是对地下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隐匿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人类漫长的文明。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仰头可以看到星星的光芒,而低下头只能看见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作者借此阐释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
    B.为了说明地下世界的神秘性,第二段列举了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重庆的洞穴网络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地下石室三个事例。
    C.下面的说法体现了第三段的中心论点:说起地下世界,恐惧和厌恶是人们的惯常反应,它总是与恐怖、黑暗等词语联系在一起。
    D.考古学家波拉·俱图尔斯多蒂尔的言论,说明我们在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这一事实。
    6.以“深时”的视角思考,人们会产生哪两种不同的行为?请根据本文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出走的井水
    朱清
    村子里有一口井,喂养了好几代人,滋润了一亩又一亩的田。在一户一户人家不断出走的进程中,它长了许多青苔,井水漫出了井口,流到旁边的水沟里。
    井之前不叫井,叫泉眼。在村庄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它,挖掘成了一口井,并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字样,在被刻上与村民同呼吸的标志时,它终于不再四处游走,它与人们一样安居在这块土地。
    井养着这个村子里的人,养了小孩后养着大人,又养小孩。它也养着这个村子里其他的生物,瘦弱又病恹恹的树被浇灌后变得粗壮又繁盛,张着裂口的土地吸足了它给的滋润,种出了小麦,种出了玉米,种出了一粒粒晶莹的大米。牛马牲口渴了,它小心翼翼地溢出一些水流在旁边的小水沟里,任它们舔舐。它听着村民收获后的笑声,牲口饱足后痛快的叫声,清风掠过,它笑出了一波又一波细微的涟漪。
    它仿佛与人们签下了契约,把村子里的人当作孩子一样守护,人们时时刻刻守在它身边,它无私地陪着人们走过了一个春又一个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夏天的太阳烧灼着这片土地,烘烤着那些俯向大地的农人,待被灼红双颊的人们扛着锄头踏着落日的细辉回到村子里时,必要到井口一趟,卷一片叶子,舀上一瓢水,喝一口清凉,再从井里提出一桶水装回家,才觉得满足。每每到这个时候,你必会听到村子里的人总夸它“水凉,好水。”
    冬天的井水不像夏天一样清凉,也不像其他水一样是刺骨的,它是暖的,当人们把水从井里面提出来洗衣服做饭时,它总是体贴温柔地护着那双勤劳而布满茧子的手。这时井是冒
    着淡淡热气的,像是地底下有温火在煮着它似的。然而这个季节的它是不像夏季一样饱满的,要是遇着长期总不下雨的时候,它就像濒危的老人一样,耗尽了精血,露出嶙峋的底部,只留那坑洼的泉眼处储着点水,与它走过许多时日的村民此刻再着急也无能为力了,所幸在逢着一场雨时,它又饱满鲜活起来了。
    村民喝着它的“乳汁”,定期地去清理水井,拣点旁边的枯枝落叶,这口井它总是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人们把它当作亲人一样对待,血脉已经与它交融在一起了。
    井水养成了村民共同的乡音,也造就了相同的风土人情。村子里的人一旦入了城,他们的一口乡音与城市显得格格不入,局促不安,只有回到井水养育的这片土地上时,他们大喘一口气,由内感慨一声“还是在村里自在”。的确自在,像井水那样缓缓流出,自由流泻的自在。自在的井水养出了自在的性格,村民间的相处更为朴实。哪一家需要插秧、收稻,见着的人立马挽起裤腿,踩进被井水浇灌的土地上,拿着自家的工具在田里帮衬着;若是哪家做了好东西,能闻到香味的其他人家必然是少不了一份美味的。“我家刚做的豆花尝尝看。 ”“我做了些豆豉,给你们拿点儿来吃吃。”在这里不用论谁家欠谁家这种说法,几代人之间的交往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岁月的帷幕越拉越厚,悄悄隐去了些不被轻易发现的东西。井膛里的水要溢出来了,它捧着个大肚子,静静地等待远归的人回来,给一捧清水洗尘。来的人比以前少了些,牛马牲口也不常来喝水,用于灌溉的水量好像也少了些。在它没有看见的背后,少许耕地长了杂草,黑黄色的土地好像胡乱地长了大小不一致的“斑点”;一些能耕地、拉、驮的“牲口”不需要喝水了;远去的人少许会远归,有的再也不归,有的人出发时带走一脚的黄土,带走家乡的“根”。
    逐渐,村子里的声音越来越杂,往日的声音慢慢变小,逐渐减弱。井的胸膛插满了一根根大小不一的管子,它的周围少了些牲畜的低吼与村民畅快的笑声。再后来,废旧的管子胡乱地丢在井旁,遍布的青苔加重了它的悲伤,枯杂的落叶让它变得面目全非。他们将一口乡音改变,换成了晦涩的音色;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回到家乡,开始质疑井水的干净时,它意识到它好像与他们隔断了血脉的联系。它也许老了吧,和村民们在一起时是温顺善良的少妇,温柔无私地哺育者他们;如今人走了,它变成了垂垂老矣的妇人,村子里的人带不走它,它也离不开这,它就在这里守着外出的人的根系,守着守着就变成了理所当然易于忘记的存在。
    等有一天,人们都四处游走了,它也不再有安居的地方,也学着人们的样子开始四处流走,一汪清纯甘甜的水与污浊的水一起流向了别处。它好像回到最原来的状态又好像不复当初的清澈。它也许真的老了。
    它的名字不叫井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简述井水一生走过的历程,与文尾描述井水的生命状态相照应,首尾圆和,结构严谨。
    B.文中多处赋予井水以人的行为和情感,拉近了物我之间的距离,更易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C.文中说井的胸膛插满了大小不一的管子,说明井水被人粗暴对待,这加重了它的悲哀。
    D.本文描绘乡村生活,不仅从多个感官角度入手,而且融入了对比、通感等艺术手法,画面感强,乡土气息浓郁。
    8.文中井的变化与人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请简要梳理这个变化过程。(6分)
    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你从“它的名字不叫井了”这句话中,领悟到了哪些“道”?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题,20分)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注]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 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处划斜线,每划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C敌D不亦难乎E臣故曰无术焉F符坚之类G是也。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君远涉吾境,远指遥远,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远”字意思不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金”意思不同。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⑵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二)诗歌阅读鉴赏(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催试官考较戏作(节选)①
    苏轼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②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注】①此诗为熙宁五年,诗人任杭州通判监考贡举时作。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这一年却延迟至八月十七日放榜。②组练:借指精锐的部队。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为催促试官考较而作,却从描写钱塘江大潮入手,构思别致新颖。
    B. 诗人用“鲲鹏水击”“组练长驱”两个比喻表现江潮气势磅礴、壮美雄奇。
    C. 诗的五、六句将红旗与青盖、黑沙与白浪进行对比,突出江潮盛况非凡。
    D.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阅卷考官的催促,希望考官们点起蜡烛加班阅卷。
    请从“戏作”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5分)
    (三)名句默写(本题共一小题,6分)
    17.补写句中空白。
    (1)《论语》中孔子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在党员身上,就是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扰,坚持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种情况就如诸葛亮《出师表》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个小题,10分)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八九。回首前生,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桥梁专家茅以升晚年这样总结一生。诚然,谁的人生没有几分坎坷?谁的道路不曾有过崎岖泥泞?对于生命的常态,永远不只是涌动的暗流,更有浅浅的涟漪,潜在的礁石。正是这些才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也正是在崎岖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每个人的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有作家写道:“你不可能要求海洋没有风暴,那不是海,是泥潭。”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然而总有一些人,一提到压力,就心生畏难情绪;一遇到困难,就只会向后退缩;还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压就扁,一碰就倒。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相反,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披荆斩棘,才能抵达未曾抵达的地方。正所谓,“( )”。
    18.将下列名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C.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对文段相关加点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诚然”也可以改为“当然”。
    B.“泥潭”后的句号放在引号外面才恰当。
    C.“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运用了借代手法。
    D.将成语“披荆斩棘”改为“乘风破浪”,整体句意不变。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 2 小题,1 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参考图示,完成 21、22 题。
    急救是一场跟死神的赛跑。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异物卡喉致死 3000 余例,发生意外时,必须1_______________,海姆立克急救法就是其中的关键。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创始人为美国胸外科医生亨利· 海姆立克。1974 年,他在《急诊医学》杂志发 文介绍了这一急救法,用于异物误入气道后所致气道梗阻的急救。其实它的原理并不复杂,即用外力冲击腹部和隔肌 下的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的下部,驱使肺部残留的空2 _______________ ;这股气流带有冲击性和方向性,能够在气道内长驱直入,从而就有可能将阻塞气道的异物驱除。 1975 年,《美国 医学会 杂志》以海姆立 克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急救方法。很快,海姆立克法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
    要挽救生命,仅靠" 120" 是不够的 。如果只是等着急救人员到场,3_______________,让更多的第一目击者学会海姆立克急救法很有必要。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6 分)
    "秒懂百科”栏目邀请你担任文字编辑,为帮助公众准确理解,请你 给“海姆立克急救法”下一个简要定义 。不超过70字 ( 4 分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 不少于800字; ④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相关试卷

    [语文]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语文]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语文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pdf、语文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题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内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