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河南省驻马店经济开发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试卷
      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
    • 答案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docx
    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2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第3页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南省驻马店经济开发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经济开发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河南省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高二语文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4.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②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
    5.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②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③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
    解析:1.B项,“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说的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C项,“不能有任何作为”错,由原文“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可知,庄子的超然是指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不是指行动。D项,“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错,由原文“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可知,墨子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是与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的。
    2.“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无中生有。由原文“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
    3.由原文“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可知,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D项论证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4.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二段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看,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采用了例证法,以《易经》《道德经》《庄子》为例;采用引证法,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
    5.材料二写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先贤教导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善的道德”可知,我们要保持善良,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材料二写孔子“仁”的内涵,有“孝悌之道”“忠、恕”,孔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再结合“孔子想要告诉……不断进取”可知,我们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还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以天下为己任。
    6、B 7、C
    8、【评分参考】①具有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从北京选择到哈尔滨这个流亡之乡)②虽有本事,却不蛮干,理性睿智(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熬制膏药,经过认真论证、综合分析才到东北来)③盛名之下具有自信精神(用“王麻子”来命名膏药)④具有医者的仁心(讲良心,从不作假;药价便宜,甚至免费治病)⑤具有社会责任感(乱世中对社会丑态存有忧虑,努力尽自己的本分)⑥淡泊名利,宽容大度,有与他人分享的行业义气(特许他人用自己的招牌开店挣钱)
    9、【评分参考】(示例)①表达了“我”对主人公至死不渝的医者仁心精神的肯定和赞颂。②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精神超越行业而具有普遍意义和共同价值的认识与赞美。
    10.BFI
    11.C12.D
    13.(1)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子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老天年。
    14.①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爱无亲疏厚薄的差别;
    ②孟子主张“仁爱”,认为爱有亲疏厚薄的差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墨子说道:“仁人的事业,应当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然而在现在,天下之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回答说:例如大国攻伐小国,大家族侵扰小家族,强大者胁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
    姑且试着推究这许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这是从关爱别人、有利别人产生的吗?则必然说:“不是这样的。”必然要说:“是从惜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的。”所以别(相恶)是不对的。所以墨子说:“要用兼(相爱)来取代别(相恶)。”既然如此,那么可以用兼(相爱)来替换别(相恶)的原因何在呢?回答说: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治理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国家呢?对待别人的城邑,像治理自己的城邑,谁还会动用自己城邑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城邑呢?对待别人的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家族,谁还会动用自己的家族,用以侵扰别人的家族呢?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国家、城邑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是天下之害呢?还是天下之利呢?则必然要说是天下之利。
    姑且试着推究这些利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这是从憎恶别人、伤害别人产生的吗?则必然说:“不是的。”必然要说:“是从关爱别人、有利别人产生的。”所以墨子说:“兼是对的。”而且从前我曾说过:仁人之事,必然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现在我推究由兼(相爱)产生的,都是天下的大利;我推究由别(相恶)所产生的,都是天下的大害。所以墨子说别(相恶)不对兼(相爱)对,就是出于这个启发。
    现在我将寻求兴起天下之利的办法而采取它,以兼(相爱)未施政。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老天年;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不知道天下的士人听到兼(相爱)之说而加以非议,这是什么缘故呢?
    材料二: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情它,却不对它实行仁德;对于百姓,对他实行仁德却不亲爱他。君子亲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孟子说:“智者没有不知道的,但是急于解决当前事务;仁者没有不爱人的,但是急于爱亲人和贤者。尧舜的智慧也不能遍知一切,因为他们急于解决首要任务;尧舜的仁德不能遍爱所有人,因为他们急于爱亲人和贤者。”
    【答案】【答案】15. C “体现词人的懒惰、不思进取”错误,“自觉”一句,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表面为自嘲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窃喜,窃喜自己终于能够看破功名,心无挂碍了。故选C。
    16. ①沉郁:“占得人间一味愚”为自嘲之词,假如有人问起我的能耐如何,只不过是一个愚字罢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②洒脱:带有宽慰之意,词人看破功名,既体现了他保持自我,不因外物而放弃个性的人生态度,也表达了他旷达处世、渴望摆脱世俗功名束缚的愿望。
    解析:“占得人间一味愚”为自嘲之词,假如有人问起我的能耐如何,只不过是一个愚字罢了,其实当然并非他“愚”。运用反语,是对自己不能受到重用的愤懑之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沉郁之情。
    “自觉”句是一种自嘲,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窃喜,窃喜自己终于能够看破功名,心无挂碍了。正是由于这种无挂碍的心态,当别人问及“使君”的才学时,苏轼才能通达、释然而略带自嘲地说自己是“占得人间一味愚”。言外之意,在他看来,是否有才学并不重要,但自己到现在才看破功名,这才是真的“一味愚”。最后三句带有宽慰之意,词人看破功名,既体现了他保持自我,不因外物而放弃个性的人生态度,也表达了他旷达处世、渴望摆脱世俗功名束缚的愿望。17、(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8、B A项“提出”后的冒号应删掉。C项应在“提出”后加冒号。D项第一个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内。
    19、C A、B两项“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语序不当;同时B项“不仅”位置不当。D项“不仅”语序不当。
    20、A 根据后文“其崇‘有’而贵‘无’”可知,先阐释“有”,后阐释“无”更恰当,所以排除B、D两项;C项“……只是‘有’”与A项“‘有’只是……”相比,后者更能突出下文“而贵‘无’”的观点,故选A。
    21、①却忽视了“融”的一面 ②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③对统一秩序也是认同的解析 第①处,语境是一个转折复句,此处应用转折连词,前面说“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后面应说忽视了什么,再结合下文“思想互‘融’”,应填写“却忽视了‘融’的一面”。第②处,语境是一个转折复句,呼应前面的“虽然”,应该用“但”,前面强调“差异极大”,后面又说“建立‘统一秩序’”,可见其目标相同,据此应填写“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第③处,语境强调诸子百家有统一的秩序,此处是一个假设复句,对应“即便强调极端自由”,此处应填写“对统一秩序也是认同的”。
    22、①连续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形式整齐,富有节奏感
    ②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和力度,突出了诸子百家思想融合的观点。
    23、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两则看似对立的警句。一则来自于《论语》,意思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还是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在强调贵在坚持的同时,孔子的话还有另外的用意。其中“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
    另一则是明初学者刘基的话,意思是:只知道前进而不懂得适可而止的人,虽然暂时有所得,长久下去必然会失去到手的一切。这句话意在强调,要适可而止,有所不为。
    两则材料,一则重在劝导我们要“进”,要持之以恒地进取;一则重在告诫我们要“止”,要适可而止。命题人是在引导考生思考,在求学修身、立身处世方面,应该如何处理“进取”和“知止”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进与止是辩证统一的,人应有所追求,积极进取,奋进有为,不然人生空虚平淡,无所作为。同时,人也应该知止,行到水穷处,走到盈满时,要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这也是一种智慧。不知止地一味求进,会盛极必衰;不求上进地一味止息,会荒废生命。
    写作时,最好抓住“进”与“止”两个关键词,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好,第一步先阐释二者的含义:进是奋进、进取,是有所为;止是适可而止、止于所当止,是有所不为。然后,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哪些事、哪些方面、哪个阶段、什么情况下应该奋进不止,哪些事、哪些方面、哪个阶段、什么情况下应该适可而止,比如:有些东西要一再求进,比如在修身进德方面,应该进无止境;有些东西则要适可而止,比如对名与利的追求,应该当止则止。当然也可以正反对比,指出当进不进或当止不止的危害。最后,联系现实,呼吁大家当进则进,当止则止。
    立意:
    1.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2.修身进德无止境,追名逐利适时止。
    3.当进,勇往无前;当止,及时抽身。

    相关试卷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驻马店经济开发区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驻马店经济开发区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老舍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